曹东义说仲景第一上 曹东义说:感谢各位朋友,感谢燕赵中医网!我们在这一起说仲景。在说仲景之前,我先作一个自我介绍。我学习张仲景著作,或者说学习伤寒论也有好几次了,我1977年参加高考以后,进入大学,在大学里听过郭忠印老师讲伤寒,郭忠印老师当时是非常棒的伤寒老师,他的外号“郭伤寒”,后来又参加过河北省的中医基础理论提高班。我在提高班上听过张洪生先生讲的伤寒论,讲得非常好。张鸿声先生也是河北中医学院的教授。 1985年,我考上了中国中医研究院的研究生之后,在西苑医院又听过一次,比较传统的《伤寒论》的讲座,讲座的主讲人就是当今的国医大师王琦先生。王琦先生有“伤寒五论”:六经非经论、提纲非纲论、勿分脏腑论等等,这是他的一些学术观点。后来还自己学过,例如参加优秀人才的课程,听过很多专家的讲座。 张仲景说:生而知之者为上,学而知之者次之。我学习《伤寒论》学了好几遍了,自己反复的学习,前前后后长达三十年之久,或者说将近四十年,学了好多次,也没有学的特别精,所以也可以说是一个比较笨的人。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学习伤寒论的体会。 张仲景在中国医学史上有非常独特的地位,比方说和他同时代的有华佗,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他们两是同时代的,都是东汉末年,建安时期的医学家。张仲景他是以不做手术来治疗疾病为特色,“辨证论证”概括他是“治伤寒用六经辨证,治杂病用脏腑辨证。”他的思想一直影响后世很多年。 华佗,他是最著名的外科专家,做手术,刮骨疗毒,或者说是有病以后要开腹,他有麻沸散,咱们大学都知道,华佗在外科上的成就非常高。中医实际上是没有走华佗所走的道路。如果中医要按华佗的道路走,那么,我想要是经常做手术的,要开腹做手术。就是需得研究解剖,就必须止血,麻醉,抗感染,得把解剖研究的非常熟,不要伤及重要脏器。所以,中医假如沿着华佗的道路前进,《医林改错》这本书可能很早就出来了,但是中医没有走华佗的道路。 像西方医学治疗胆石症、胃穿孔、化脓性阑尾炎、腹膜炎,妇科的宫外孕、子宫及输卵管破裂、大出血,都必须手治疗,而张仲景都可以用汤药来解决。比方说用桃核承气汤、三承气汤或者是大柴胡汤。用这些内服的药服,甚至加上针灸的方法都可以在外面治疗好,就是内病外治。 由此,中医就走上了张仲景所指引的道路。 我在2010年写了一本书叫《永远的大道国医》,在这里面,我写了“自从懂了张仲景,中医不再学华佗”,就是说中医走的是辨证论治的道路,没有走华佗做手术的道路。中医没有沿着这个方向发展,因此,他的解剖也就没有深入进行下去。 中医治疗外感热病的历史也是非常悠久,在甲骨文里面就用对传染病的认识,那时候把传染病叫做“疫”,有疫病流行,传染病来了以后,商朝的国君是不是会得疫病?得了疫病,能不能好?疫病能不能预防?这些内容都出现在甲骨文里面。而且还说过:“杞侯热,弗其祸风有疾?”就是说,“杞侯”就是杞人忧天的“杞”,杞侯发烧有人就猜测是受风引起来的吗?甲骨文里面就有这样的疑问,可见中医医学对外感热病的原因的探索已经有几千年之久,非常久远。 “疫病”的命名就是对于众多的传染病的流行性,流行的特点是什么,就好像是劳役一样服徭役。每个人都有一份,所以说来了疫病以后,谁都容易得,不分男女老少,所以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不分男女老少都会得。因此叫疫病,这说明它的流行性,像这样的病到了《灵枢》《素问》,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内经》成书的时候,它是怎么命名的呢?就是命名它为:“热病”。像《素问》里面就“热论”,“评热论”,“刺热论”。《灵枢》里面有“热病篇”,他们都是用热病来命名,没有一篇是用伤寒做病名的。虽然他们说“今天热病者皆能伤寒之类也”,把“伤寒”或者“伤于寒”作为病因,没有作为病名来论述,这个特点就是把对感热病或者传染病命名为“热病”或“瘟疫”的特点。 在汉代就发生于变化,张仲景不再说“热病”这个名了,他是学习的是《难经》和《阴阳大论》,因为《难经》说:“伤寒有五”,这是用病名来说的。《阴阳大论》里面也说“四时之气,皆能令人病,而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就是说“伤寒”是对人的危害最大,以寒邪最为杀疬之气,所以来命名为“伤寒”不再说“热病”了。 外感传染病的命名方式,先秦所见到的“瘟疫”或者说“热病”,到了张仲景时代,大家不再说“瘟疫”或者“热病”了,就都说是“伤寒”,建立了广义伤寒学说。 我们这样说可以举个例子,比如说跟张仲景时代比较接近的曹植,有个《说疫气》。他把当年流行的病叫做“疫气”、“疫病”,不说它是伤寒,也不说他是“热病”;张仲景就说这个病是一个“伤寒病”,而且是危害非常大的,所以造成了他家族当中很多人的死亡。所以,他要研究和治疗这个病,故而写出了《伤寒杂病论》。 此书大约成书于公元二百零几年,建安纪年是公元196年,我们要了解张仲景,首先要从他的自序开始。 我看书有个习惯,每看一本书往往要先看这本书的序言,看看书的后序。“后序”也叫“跋”。读一本书,先要从序言和跋开始,了解序言和跋是怎么写的,看看它的目录,然后再看里面的文章。 《伤寒杂病论》的序,不同的学者对它有不同的认识,多数人都认为这个序是张仲景本人所写,也有近代疑古派兴起之后,有的人就说这个序不是张仲景写的,也能找来一两处根据。比方说这里边第一句话,他们就找到了:“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桓之色,谓常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大家知道东汉的开国国君叫刘秀,如果这里边张仲景写的序要用这个“秀”字,就是犯了“国讳”,古人说话都要避讳,为长者“讳”,当朝的国君或者自己祖上的人有这个字要有用处,要避讳,就不能用此字,你要换个字,或者说是换一种说法。因此,有人说张仲景要是东汉的臣子,是长沙太守,他不能把刘秀这个“秀”字说出来,这个是不是有的道理呢? 我们把它当做存疑。 我想不是这样,一是说刘秀开国,离张仲景有二百来年,所以说是不是有必要进行避讳,或者说在那个时代,天下比较混乱的时候,张仲景在写序的时候,会不会格外的注重这一点?也不能是张仲景这个人不太在意这个事,所以就这样用了。我认为好像不是这样。 这一第句话,我想就是张仲景自有他心目中的英雄,或者说有他心目中的明星。他心目中的明星是谁呢?那就是秦越人,也就是扁鹊。他入虢国去救虢太子,虢太子当时是尸厥,就是昏迷不醒,全国都在为他祈祷,好像国家的继承人要死了。大家感到非常的惊恐不安,祈盼他能恢复健康。扁鹊带着他的弟子到了虢国以后,就说服了主管虢国太子事物的人叫“中庶子”,这个人对医学有所了解。扁鹊到了虢太子那里,师徒众人,有的人按摩,有的人针灸,有的人用导引的方法,用针刺,口服汤药,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把一个快死的人就过来。 这个故事震惊了世界,全天下的人都认为扁鹊他能够让死人活过来,当时说是“生死人”,就是使死人能够复生,有这样高明的医术,所以大家都敬佩。望齐侯之色,大家都了解过,在初中的课本里边就有《扁鹊见蔡桓公》,扁鹊在蔡桓公还不知道,或者说叫齐侯,因为在《史记》里边,蔡桓公是《韩非子喻老》里面说的,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就把这个故事移植到《扁鹊传》里面把蔡桓公换成了齐桓公,也就成了望齐桓之色。张仲景用的《史记》所记载的故事,在齐侯自己还不知道有病的时候,扁鹊每次一望便知其有病,而且还在逐渐加重。当然,张仲景也是不走运,他和齐侯医患之间不和谐,他说齐侯有病,齐侯说自己没有病,而且还说,扁鹊是把没病的人说成有病,好像容易取得效果,所以是不理解,没有理睬扁鹊的忠告,忠言逆耳,不好听,所以扁鹊在最后一次见他的时候一看,病已入骨髓,不能治了,远远的望见齐侯之后,就退出了朝堂,逃出齐国,齐侯就因病而故。张仲景对这个故事深信不疑,而且非常敬佩,扁鹊“每览”这个“每”字就是“每当我”,每一次我浏览阅读秦越人到虢国去救虢太子,望齐侯气色的时候,我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用法,说明只要读到此,每次都不是一x的感叹扁鹊有这样高明的医术。所以他的才秀,“秀”就是“木秀于林”,张仲景对扁鹊的才华非常的赞叹,赞叹不已。他这样说呢,也就是说他确立扁鹊为心目中的英雄,自己要做扁鹊这样的人,做扁鹊这样的事。所以在张仲景的心目之中是非常敬仰伟大的医学家,而不是那些大官,甚至那些君主,他也并没有看在眼里。有些小诸侯他也未必瞧得起,底下张仲景就是开始批评,说“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怪”是指“以····为奇怪”。我奇怪的是,当今社会上走动的,或者说社会上有地位的这样的人士,简直“曾不留神”,“曾”不念“曾”(ceng)。简直他一点都不曾留神医药,不注意医学知识和药物知识的积累和学习,也不精细的研究方术,当时社会上把医学归为方术,这一类的医方和技术。你要研究方术有什么作用呢?张仲景说研究好了方术以后,向上说能够疗君亲之疾,治疗国君和亲人的疾病,向下说能够解除贫民百姓他们的困难,中间还能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能够长命百岁,达到天年。《内经》说人应该达到天年,有的人未百而丧是因为不善于养生,所以张仲景还说以养其生,精究方术之后才能够养生。他批评这些读书人,说他有文化,有知识,但不研究医学,这样的人既不能够疗君的病,也不能够救老百姓的命,也不能对自己负责,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他们“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但”是“只是”,“企踵权豪”是依附荣华富贵和权势。“企踵”是踮起脚后跟向前望,向权豪权贵看齐靠拢。“孜孜汲汲”是个形容词,是指只是追求名利之人,张仲景就看不起他们,他说他们“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率其内,皮之不存而毛将安附焉。”说是不重要的东西,拿一颗树来说,本就是根,它有主干,还有很多分枝和树叶。一个人要务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所以他不务本而只是追求的细枝和树叶。这些人只是在外表上光鲜华丽,只追求表面的美丽,而对其内在健康却是不重视的,像这样的人张仲景就批评他们,好像说“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皮都没有了,毛还能长在哪呢?“毛将安附焉”这是古人常用的一个疑问句,指没有根据了。所以像这样的读书人他们卒然的遇到了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卒然遭邪风之气”是指猝不及防的突然受到了邪风的侵犯。“婴”是“感受”是“被···缠绕”。古人的脖子下面,下领下面这个地方叫“婴”。我们说甲状腺有毛病,中医的病名叫“瘿病”,人戴帽子要有一个带子,系在下巴颏的下面。“婴非常之疾”是指患了不同寻常的病,以后“患疾或至”是病患来了,灾害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