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阳气者,若天与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4-4 14:22: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中医心路
发表者:李晓阳

阴阳学说是中医核心基本理论之一,阴阳之关系历代先贤无不重视。篇首一句,姚师常悬我等耳畔,察疾诊病,立法处方之时,时见笔端。近日在西安图书大厦翻阅专业书籍,忽然对此略有感悟。
我等才禀约略中下之资,幸而能涉中医之门,蒙院校老师教诲5年,附加临床已十又二载。然而临床之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仍分辨不明,真假不清,攻补措手难施。辨证之时,见寒象而不知真假,遇热证而难分虚实,阴阳之辨常抓耳挠腮,口中不言,心中惴然;处方之中,乱药杂投,幸而中的,不明所以,屡见不效,则改弦更张,实是自觉狼狈。返而读书,《内》《难》文辞古奥,难窥门径,遑论登堂;后世诸贤,各执己见,良莠莫辨;征之临床,难见捷效。吾困顿之极,郁郁寡欢,常思中医之途,莫非谬选???
偶闻中医当局,有师承之事,大喜之余,急诣名帖,一番周折,幸而获选。姚师树锦,长辈先贤,乃陕西名医也。从此侍诊之日渐多,恍然若有所悟;老师诊治之时,频引经典原文,上极《内》《难》《伤寒杂病论》,下及现代名贤,经证合参,语义相衍,启蒙解惑,渐渐耳目一新。尤其阴阳之辨,阳气之用,渐渐明朗。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一句,见于《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曾读此句百遍,然终无所悟,所谓“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也,实因未明所以之故。随侍老师之时,每见诸多患者阳气不足之象未见昭彰,然姚师动辄处以桂附参茸吴芋干姜之辈,甚则依吾拙见现阴虚外征者照样处之,不免疑惑暗生。然而复诊之时,患者则证情多见减轻。如此日久更是疑窦满腹。
诘之于姚师,老师则以此句应之。屡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之理教之弟子,然限于吾辈之愚而终难通悟。近日屡次逡巡于书肆,数见诸家之言,尤以《李可老中医急危重证疑难病经验集》一书中“探无苔舌主病之机理”一文,忽然茅塞顿开,恍悟中医“重阳学说”之有据可查也。
此文以数例重症患者舌光红无苔之际的辨证剖析,详细讲述其机理,击碎我辈头脑中固有僵化的“舌面无苔而干,中心剥蚀如地图,舌红如柿,裂纹均主阴虚”的见解。李老先生以自己病案,例述阳虚、气虚渐及阳虚等情况下也可出现上述“阴虚”之象的机理。究其理,则引用郑钦安“当知阳气缩一分,肌肉即枯一分,此舌黑唇焦之所由来也。四逆汤能回先天之阳,阳气一回,津液升腾,枯焦立润”可以明解。至此恍悟人之一身所存者,皆在气化之升降出入,而气化之力,则在阴阳之际。阴静而阳动,阳生而阴长;孤阳不生,孤阴不长;无灵动之阳,则成死寂之阴;命门之火发动,则周身气机环周不休,五脏六腑则气化而周行,一派繁荣兴旺景象,如春夏之征也;若命火式微,则阳寂阴凝,气化不行,浊阴不降,清阳不升,水谷津液无以输布,四肢百骸燥而不濡,征如秋冬日之外征。故阳气者,确为人身之根本,如日之于天地之间也。先贤早有此论,而愚钝如我竟终身不悟。
(中医理论来源于临床,印证于临床,虽未能尽知其正误,但据此窥一斑而知全豹,假一叶以知秋来言,大致无谬者居多。尚需假以时日,以“学而思”“思而学”之心态,详加研求,以望能有一时之彻悟,而能解众患之疾苦,方不愧对姚师教导。)
此说用之于临床,则多种病证,凡病机合于阳虚为本者,多由效验,尤以寒痹之症最为典型。此类人或为本阳先天不足,或因后天过食寒凉而伤阳气,又或久受外寒,阳气虚衰,阴寒凝滞。姚师常以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汤合乌头汤之类加减治之,而李可老中医也有类似见解,称之为“大辛大热,开冰解冻”之法,二老均依此法屡见奇效。另外患者证减之后,姚师则多以肾气丸、参茸之类调补以为后继,重在培补以火生土,温运四周而使无再犯之弊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1 10:18 , Processed in 0.12983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