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代作文批语妙趣集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5 20:24: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http://blog.163.com/bbzrh@126/bl ... 565520102318737953/
  1.某生于卷上写一打油诗:“未曾提笔泪涟涟,苦读寒窗十几年;考官若不把我取,回家一命归黄泉。”主考官批道:“未曾提笔泪涟涟——不必;苦读寒窗十几年——未必;考官若不把我取——势必;回家一命归黄泉——何必!”  
  2.一考生在卷上模仿南唐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写道:“卷纸对笔尖,七窍生烟。燥热难解心头寒。摸耳搔头皆不济,如坐针毡,独自干瞪眼,无限辛酸!   出题容易答题难。铃声一响交卷出,分数若干?”阅卷老师批道:“虽无实学,却有歪才;屁股免打,下次再来。”
  3. 欧阳修某次主考,发现一考生名与之同,有些不悦,批语后加一联语:“司马相如蔺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不想这考生接卷后竟立即对曰:“长孙无忌费无忌人无忌我亦无忌”。欧阳修看后拍手称绝,补录了他。
  4.某考生答题时鬼画符般。批卷时,第一位考官怎么也看不懂,无奈只在卷首批了个“奇”字;第二位考官也不知何意,但见前位已批,怕人笑话自己无才,只好在卷上批了个“妙”字;交到主考官审定,他也看不懂这篇文章是何意,但看了前两位的批语,同样心理,就在卷上写了个“绝”字。
  5.明代徐渭第一次赴乡考,卷上只写了四句诗,考官批语:“太短”。第二次乡试,他吸取“教训”,不但写满了整个试卷,还写到了桌子上和椅子上。
  6.清朝某县考童生,规定至少取三名。应试之日,恰好来了三名考生。一名抄题后只写了“且夫”二字,再无下文;另一个抄了试题,却只字未答;第三个干脆交白卷。主考官大伤脑筋,为了交差,只得大笔一挥,把抄了试题且写了“且夫”二字的考生取为第一,批道:“但观‘且夫’二字,必定满腹珠玑,应列第一。”把抄了试题的取为第二,批道:“誊写毫无差异,足见其材可造,应列第二。”把交了白卷的取为第三,也批道:“慎重其事,不轻落墨,应列第三。”
  7.清代一次科考,以《事父母》为题,某生承题写道:“夫父母者,何物也?”考官评语毫不客气:“父,阳物也;母,阴物也。阴阳不合,乃生此怪物也。”又一次以《鸡》为题,有个考生在“中比”写道:“其为白鸡耶,其为不黑不白之鸡耶?”考官评语四个字:“芦花濯鸡”。该考生在“对比”中又写道:“其为公鸡耶,其为母鸡耶?其为黑鸡耶?其为不黑不白之鸡耶?”考官批语三个字:“芦花鸡”。然后在接着的“其为公鸡耶,其为母鸡耶?其为不公不母之鸡耶?”下批两个字:“阉鸡”。
  8.某考官见一试卷未写一字,批曰:“皓月当空,一尘不染,何吝赐教乃尔?”
  9.清代一学使(考官)以“临财毋苟得”句为题试考。某生把“毋”字写成“母”,“苟”写成“狗”字,学使啼笑皆非。他没好气地对考生说:“我出一联,你如果对佳,就免罚,否则重责不绕!”遂出句道:“《礼记》一经无母狗。”那考生敏对道:“《春秋》三传有公羊。”学使叫绝。
  10.清代梁章钜《制艺丛话》曾记一考官出题为《盖有之矣》,考生作八股破题是:“凡人莫不有盖。”考官见了大怒,批曰:“我独无。”往下看起讲是:“凡自言无盖者,其盖必大。”考官赶紧将前面的批语涂去。再往下看是:“凡自言有盖者,其盖必多。”
  11.清末的某次科举考试,考官出了《尚书?秦誓》中的“昧昧我思之”一句,作为试题。“昧昧”,即想念深切的样子。有位考生把题目抄成“妹妹我思之”,并以此大作文章,自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了。考官阅卷,不禁哑然失笑,提笔批道:“哥哥你错也。”
  12.某考官看了三篇蹩脚文章,按规定他必须排出一、二、三的名次来,还得写上恰当的评语。阅完文章后,他思索再三,提起朱笔分别在答卷上分等加批:“一等放狗屁”;“二等狗放屁”;“三等放屁狗”。一等作文者在考官眼中还算是人,仅是放了一次“狗屁”而已;二等作文者则似狗,但除了“放屁”之外,尚有看家本领;三等作文者就不是人了,而是专会“放屁”,别无所长的无用之狗!
  13.北宋大词人柳永填补翰林员之缺席,吏部呈其诗文给仁宗皇帝,柳永写的一首《西江月》词中有这么一句:“我不求人富贵,人须求我文章”,仁宗看后很不高兴,作御批四句:“柳永不求富贵,谁将富贵求之?任你白衣卿相,风前月下填词。”柳永从此便谢绝仕途,依红偎绿,放荡不羁,常借皇帝批语自嘲:“奉旨填词柳三变。”
  15.有兄弟四个进京城赶考,商量每人说一句,凑成一首诗,应付考试。四个走在乡间的一条小河边儿上,大哥说了第一句:“村外小河旁”。二哥看见河边儿上两行柳树,说了第二句:“杨柳排成行”。兄弟四人投宿客店,夜里睡不着觉,一起吟诵诌出来的那两句诗:“村外小河旁,杨柳排成行。”闹得别的客人无法入睡,客人们感到好奇,就将窗纸舔破,想看个究竟。老三抬头看见了窗上的小黑洞,便大声说出了第三句:“满窗小黑点。”第二天一早,兄弟四人继续赶路。老四看到河边有两个渔夫打架,就兴奋地吟道:“两个渔翁相打。”三个哥哥一想,第四行怎么可以是六个字呢?于是就去掉最后的那个“打”字,成了“两个渔翁相”,倒也押韵。就这样,这兄弟四人考试时就在考卷上写下了他们集体创作的四句诗。几天之后,考官发回他们的考卷,考卷上批了两个字:“欠打!”一看考官的批语,老四说:“我说第四句应该是"两个渔翁相打’,你们一定要把后面的那个"打’字去掉,你瞧,人家考官说了,只欠一个"打’字。”听了老四的话,三个哥哥后悔莫及。
  16.从前有位私塾先生,写文章好用“而”字。一位学生模仿他,写文章也好用“而”字,可又用得很不恰当,搞得老师非常恼火。后来,他实在忍不住了,在学生的卷子后面批道:“当而而不而,不当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短短18个字的评语,竟然用了10个“而”字,而且个个用得精当,实属难得。陈问樵先生评论说:“‘而’字如钉耙,然用之当,则可犁地,土松而秧插矣;用之不当,为击人,近头一耙,未有不致死者。”
  17.清代某秀才写了篇蹩脚的文章,去请大学士纪晓岚“斧正”。纪阅后,提笔批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此秀才见写的是杜甫的诗句,甚是不解。纪晓岚笑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也;‘一行白鹭上青天’,不知所去也!”另有一位书生自恃才高,常常为自己的文章无人赏识而愤愤不平。一次,他也将自己一篇“得意之作”拿去请纪晓岚“指教”,纪看后,批了8个字:“高山滚鼓,扑通扑通。”(“扑通”乃“不通”的谐音)
  18、李鸿章有一远房亲戚参加乡试,一字也答不出,最后在试卷后面写道:“我是中堂大人的亲妻(戚)。”主考官看后,写了这样的批语:“所以我不敢娶(取)!”
  9.许广平曾有一篇论文,题为《罗素的话》,交鲁迅先生批阅。鲁迅先生阅后,写下这样几句批语:“拟给九十分,其中给你五分(抄工三分,末尾的几句议论二分),其余的八十五分都给罗素。”批评许广平的论文抄录罗素的话太多而很少有自己的见解。
  20.有一个考生作文爱用“了”字,他在作文中写道:“天亮了,起床了,吃饭了,上学了,下课了,回家了,睡觉了……”老师阅后勃然大怒,提笔批道:“该用了时不用了,不该用了尽是了,了字用了太多了,希望以后少用了。”有人看了老师的批语后,说:“师用了,生用了,用了毛病怎改了?别改了,别改了,反正了字用不了!”。
  21.北宋大词人柳永填补翰林员之缺席,吏部呈其诗文给仁宗皇帝,柳永写的一首《西江月》词中有这么一句:“我不求人富贵,人须求我文章”,仁宗看后很不高兴,作御批四句:“柳永不求富贵,谁将富贵求之?任你白衣卿相,风前月下填词。”柳永从此便谢绝仕途,依红偎绿,放荡不羁,常借皇帝批语自嘲:“奉旨填词柳三变。”
  22.有一个秀才赶考交卷时写上“生员XXX”,他那个“员”的写法是在“贝”字上加个“厶”。考官说他写错了,秀才分辩说:“’厶’、’口’通用呀。”考官在试卷上写了几句批语:“和私吉去,勾句吕台,’厶’’口’通用,革去秀才。”
  23.傅雅韶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尤善书法,但屡试不中。有一次适逢大比之年,傅雅韶在乡试中,因考卷上的署名潦草一些,把傅字的一个点和一横连在一起,看上去就好像缺少一笔,结果主考官在考卷上写了一个批语:“文章做得妙,字也写得好;傅字缺一点,怎么中得了?”
  24.某省选拔人才,考试题目是:《曰本宪法与英国宪法比较论》。“冠军卷”答道:“宪法有两种:一曰曰本法;一曰英国法。曰本法为东洋人所作,英国法为西洋人所作。曰本法用埃、伊、阿、哀等字母;英国法用哀、皮、西、提等字母。曰本法文系直行,英国法文系横行。曰本法其条文系七十九条,英国法其条文共六十三条……”阅卷者评曰:“考据详明。日英两国宪法条文,能列举其数,足证于东西洋政治学,研究有素。”
  25.左宗棠三次去京城参加会试,皆没考中进士。他写的八股文在一般的考官眼里显得不“入格”,不正统。例如,他考举人时,出考场后,抄了一份底稿送给老师贺熙龄。贺熙龄看后说:“文章虽好,但是不合程式,恐怕没有考官会赏识。”果然,阅卷的同考官(级别依次是正考官,副考官,同考官)在左宗棠的卷上批了“欠通顺”三字,于是落选。但很幸运,这一科考试是为道光皇帝五十大寿特别开的“万寿恩科”,可以在落选的“遗卷”中再择优录取一些,以示恩典。主考官徐法绩阅览了5000多份卷子,选中六份,其中就有左宗棠的。徐法绩让那位同考官修改一下批语,那位同考官不同意,说:“中不中是你的事,荐不荐是我的事。你要中就中,批语我不能改。”徐法绩说,这是奉皇上的谕旨办事。并把试卷让其他同考官传阅,大家都觉得不错,一起相劝,那位同考官才把批语改为“尚通顺”。左宗棠“不好八股,但文采非凡”的名气,传遍天下。
  26.康有为以《廉吏民表》为题考县官,该题取意于宋朝包拯的《乞不用脏吏》奏疏中的“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一县官写到:“盛矣哉,世界之表多也:有摄氏表,有华氏表,如今又有廉吏民表……” 康有为批道:“题为廉吏民表,尔却扯及摄氏表、华氏表。今若题为《阎锡山论》,尔必曰:盛矣哉,山西之山多也:有五台山,有中条山,如今又有阎锡山也……”
2
发表于 2014-3-7 10:59:24 | 只看该作者
有意思。
3
 楼主| 发表于 2014-3-7 20:22:41 | 只看该作者

好长时间不见,向先生问好!

点评

向于先生问好!  发表于 2014-3-8 06:3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27 04:41 , Processed in 0.16357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