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络学说的真面目》连载——22——哲医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20 20:38: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铁骨铮铮2002 于 2013-11-20 12:43 编辑

三、循经感传的脊髓脑干神经网络假说
       循经感传是最典型的经络现象,它被认为是古人创立经络学说的主要依据。从生理学角度看,循经感传既然是一种主观感觉,它的形成包括从外周感受器、传入神经到中枢神经活动的全过程,并与兴奋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扩散有关,但无论是大脑皮质或丘脑腹内外侧核,其下肢、躯干和面部的代表区都被上肢的代表区分隔,难以解释足三阳经的感传现象。鉴于脊髓和低位脑干仍保持着节段和类节段的痕迹结构,刺激脊髓脑干某些部位,可出现类似循经感传的感觉传导,以及许多针灸基本效应如针刺镇痛等在脊髓脑干水平则可完成。因此,林文注等根据现代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生理学研究资料,在穴位针感、循经感传、针刺镇痛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于1995年提出了循经感传的脊髓脑干神经网络假说。
       脊髓脑干神经网络假说认为:①脊髓后角胶状质区和低位脑干存在与体表经络相对应的、多突触的、高度并联及互联的神经网络链;②在下行抑制减弱或下行易化增强、神经网络链兴奋性提高和适当的穴位刺激或穴位传入纤维敏感性提高的条件下,脊髓脑干神经网络链内可产生具有循经感传基本特征的兴奋扩布;③这种兴奋扩布,一方面通过相应节段胶状质区的突触三联体等接替,给相应节段的脊髓束神经元传向丘脑和大脑皮质感觉区,产生循经感传的感觉;另一方面接替给相应节段的脊髓前角或侧角的有关神经元产生循经肌电、循经的神经血管反应和改变相应脏腑的功能活动反应。
       支持这一假说的临床和实验依据有:①用类霍乱原亚单位-辣根过氧化酶(CB-HRP)穴位注射跨神经节追踪研究表明,脊髓和低位脑干胶状质区存在与体表胃经相对应的神经网络链;同一节段的胃经与膀胱经的穴位一级传入终末,在脊髓胶状质区形成了既相互重叠又有一定部位差异的相对特异关系:②计算机仿真表明,该神经网络链在系统的自然频率较高而自然频率差、交联量级差和交联量级为一小量等条件下可产生具有循经感传基本特征的兴奋扩布;③根据计算机仿真结果,应用能提高脊髓胶状质区中间神经元自然放电频率、减低系统自然频率差的脊髓兴奋剂,可在动物体节段性脊髓场电位的基础上诱发出跨越20余个脊髓节段的和以P2N3波为主的传导性脊髓场电位,初步的工作表明这种脊髓内的兴奋扩布可能与循经感传的产生有一定的关系;④减低下行抑制的入静诱导者和脊髓兴奋性明显提高的不完全性截瘫患者循经感传的出现率明显提高;⑤脊髓腹外侧索损伤的患者几乎不能产生穴位针感和循经感传;⑥刺激周围神经包括离断神经的向心端可诱发出双向性的循经感传,其传入纤维可以是粗纤维也可以是细纤维;⑦在一定条件下感传的距离随刺激强度的增强而延长;⑧穴位肌电和循经肌电都是一种需要中枢神经系统参与的反射性话动。
       四、经穴-脏腑相关说
       根据循经感传、气至病所和经穴-脏腑相关联系的大量研究资料,季钟朴在1981年把这一系统命名为体表内脏自主性联系系统,他认为经络现代研究发现了现代生理学所没有的新功能,即“经穴-脏腑相关”。这个假说的依据是:①任何穴位都有神经纤维,即使是在血管周围也不能排除神经末梢,经麻醉阻滞神经传导后一切穴位刺激就毫无效果。②循经感传的感觉过程必然经过外周神经(也包括自主神经),到达高级中抠,否则就不可能产生感觉(只能产生幻觉)。③“气至而有效”,在效应器产生功能变化(调节),是由穴位刺激经过各级中枢产生的调节反射。④体表穴位因内脏疾患产生病理反应物,和其它病理生理变化也可以理解为反射现象。⑤从穴位、沿经络线到效应器,所有的变化(生理病理变化、生物物理变化等)大多是属于自主性的。⑥形态学、组织化学关于交感神经调节局部血流的研究支持上述假说。季钟朴认为,古人所说的经络就是指人体的神经和循环两大系统,前者为联系系统,后者为运输系统。目前,经络现象的研究结果,不仅证明了古人在临床实践基础上所概括出来的有关经络生理学的一些主要论述,而且为现代生理学开辟了一个长期被忽视的新天地。经络联系可能是以自主性联系为主的混合联系,它同样可能受到各级自主神经中枢(丘脑及脑干)的影响,体液因素也可能参与这一过程。哪些因素可以影响这个调节过程,它的调节规律是否是一种自稳态的生态反馈调节等问题,都是经络生理学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研究者认为,经络与内脏有着肯定的联系,大脑皮质与内脏也有着肯定的联系,因而推测经络、内脏和大脑皮质之间也必有联系。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该研究组在78只家兔身上获得了1099次有效实验,观察结果表明,针刺与心脏有直接关系的心包经、心经以及与心包经互为表里的三焦经的某些穴位,具有明显减弱肾上腺素所致兔心率变慢的作用,并促使心率恢复到正常水平,说明以上三条经脉对心脏活动有调整作用;与心脏有一定联系的肾经、肝经、脾经、胃经以及与心经互为表里的小肠经,对心脏活动也有一定程度的调整作用;与心脏联系较少的膀胱经、大肠经、肺经及胆经,则无明显的作用。在同一条经上的数个(3~5个)代表穴,对心脏活动都有影响,其作用程度也无明显差异,说明穴位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彼此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证明了十二经脉及其表里关系的存在,经络与其所属脏腑之间有其特殊联系。其次,该研究组探讨了经络与大脑皮质之间的联系,证明针刺犬 “足三里”穴可以建立食物性条件反射。针刺健康青年的内关穴,同样也可以建立起血管收缩反应的条件反射,说明经络与大脑皮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上述实验研究的结果,张锡钧提出了“经络—大脑皮质—内脏相关”的假说,认为经络系统是与神经系统、血管系统有密切关系的独立传导系统,它对电、磁、声、光、机械刺激、化学刺激等有特殊反应。至于这一传导系统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则有待于继续阐明。
注:此文引自互联网,未署名作者,若有碍版权,深表歉意。

第四部分,经络的分布和循行路线
       一,十二经
       【1】手太阴肺经
       《灵枢•经脉篇》: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注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注释}
       (1)脉:指“经”。
       (2)起:“经”的起点。
       (3)中焦:指中脘部。
       (4)络:联络,指联系互为表里的脏腑。
       (5)还:去而复返。
       (6)循:沿着。
       (7)胃口:指胃的上口,即贲门处。
       (8)上:由下而上。
       (9)属:联系本经的脏腑为属。
       (10)肺系:指与肺连属的器官,如气管、喉咙等。
       (11)臑内:指上臂屈侧,为肱二头肌部。
       (12)少阴:指手少阴心经。
       (13)心主:指手厥阴心包经。
       (14)臂内:指前臂内侧,即掌侧。
       (15)上骨:指桡骨。
       (16)廉:指边缘。
       (17)寸口:指腕后桡骨动脉博动处。
       (18)鱼际:鱼,指掌骨之前大指本节之后的肌肉隆起处。际,指边缘。
       (19)支:“经”的支线,即“络”。
       (20)腕:指腕关节处。
       [语译]: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上口,通过膈肌,属于肺脏,从“肺系”横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穴),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之端(少商穴)。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列缺穴)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商阳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图1缺)
(94——96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06:45 , Processed in 0.09205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