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8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伤寒论现代解读》1——6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9-6 08:03: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7/09/06 01:01pm 第 2 次编辑]


                  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词解
    脉浮  浮脉的现代概念是脉搏位置表浅,外周血管处于舒张状态,血管弹性阻力降低,血流量增加时呈现的脉搏形象。浮脉的概念有两层含义:(1)指脉搏的位置表浅,轻触即应;(2)作为取脉方法中的部位,表示“浮、中、沉”取脉法的浮位。其指诊特点是,轻触脉搏应象清楚,脉来去流利,稍重按则觉脉搏力量减弱,无中空感觉。其形成机理;经实验研究证明,血管处于扩张状态或部位表浅时,均可出现浮脉。实验用适宜剂量的异丙基肾上腺素后,可以产生典型的浮脉图象。在临床上,素体健康者,正气盛,感外邪发热时,机体产生反应性心率加速,心输出量增加,同时因散热的需要,机体又产生调节性血管扩张,外周血管阻力下降而现浮而有力的浮脉象。这是发热的三个时相变化中出汗散热期的表现。  
     语释  太阳病的症状是头疼,后颈部感到僵硬,恶寒怕冷,脉浮。
     解读  中医认为:太阳和卫分,都是指的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西医认为:机体阻挡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宿主防御功能,非特异性宿主防御因子包括:正常菌群、遗传因子、自然抗体、完整的形态结构、正常分泌物、吞噬作用、NK细胞、非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纤连蛋白、激素及营养等。当第一道防线被突破时,机体出现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称为急性期反应,其临床表现是一组类似于感冒的非特异性征候群。《伤寒论》里称为太阳经证,温病学说称为卫分证,传染病学称为前驱期,现代感染病学称为感冒征候群。
     这一组类似于感冒的非特异性征候群是所有外感热病(感染病)首先出现的,如果不传变这一组非特异性征候群就称为太阳经病、卫分病、西医称为感冒,如果传变这一组非特异性征候群则称为太阳经证、卫分证、前驱期。其病理学基础是感染的急性期反应,也就是早期的应激反应。太阳经证、卫分证、感染病的前驱期是一个证态。许多感染病的轻型与前驱期的表现与感冒的临床表现相似,所以,许多感染病的前驱期、轻型很难与感冒相鉴别,即就是现代医学也很困难,而《伤寒论》提供了一些简单的方法,如下:

    4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若脉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词解
     脉数急:就是快而急促的脉象。
     传:是指外感染病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变:是指外感热病没有按照既定的规律发展。
    阳明证、少阳证、气分证与各器官系统感染的急性典型期是一个证态。
    解读  这两条是说明如何判断疾病是否发展?任何判断感冒与其它感染病的区别?当外邪突破机体的第一道防线时,外邪与机体的第一道防线相互斗争,若机体抵抗力强,外邪被消灭或者被驱除,疾病不再发展,这时病人的脉象平静没有变化,病人不再出现新的病症;如果病人出现烦躁不安、恶心欲吐 ,脉象与原来不一样,出现快而急速的表现,说明外邪超过机体的抵抗力,疾病向机体内部发展。如果二三天之后没有出现各器官系统感染的典型症状(阳明证、少阳证不见者),这也表明疾病不再向下发展。以上这种预测具有或然性,不具备必然性,它给临床医生一个判断疾病进退的思路,认真观察病人病情的变化,随时发现新出现的病症是判断疾病进退的重要依据。这也是现代诊断感冒的思维方式,发热二三日的病人,如果不再出现严重的临床表现,说明是感冒,如果出现体温升高以及其它严重的临床表现,说明不是感冒。
     外邪 是病原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协同能使机体患病的统一体,外邪不单指病原体 。机体的抵抗力不单是抵御病原体的能力,而且还包括机体适应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能力。

     2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俱阳紧者,名为伤寒。
     词解
     脉缓,就是脉缓和的意思 ,不是西医伤寒病的脉缓慢(相对缓脉)。缓脉是健康人的正常脉象。
     脉阴阳俱紧,是指挠动脉的血管壁紧张度比较高,这是与太阳病中风证的脉缓相对照而言的,脉缓还有动脉血管壁紧张度不高的意思。“脉阴阳俱紧”是因为在发热的升温期,由于肾上腺素、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引起血管收缩,血管紧张度升高所致。
      中风,即伤风,是比较轻型的感冒,不是急性脑出血引起的中风。
      解读  太阳病分为中风与伤寒两种,太阳病就是感冒,包括流行性感冒和普通感冒,其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是一样的。但是中医对感冒太阳病的治疗却有差别,太阳病中风证临床表现比较轻,其特征是汗出恶风 ,用桂枝汤,适应于不宜大量发汗的病人;太阳病伤寒证临床表现比较重,其特征是高热、无汗、恶寒、全身肌肉关节酸痛,用麻黄汤,适应于身体强壮、能经得起发汗的年轻人。
      单从脉象上分析, 脉阴阳俱紧是发热的升温期, 脉浮缓是发热的出汗散热期,但是在临床上应用实验室的实验结果时应当灵活使用,脉象只是判断疾病状态的一个状态变量,要和其它临床表现放在一起,经过分析综合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与其它理论学科不一样,对于疾病状态的判断,经验判断具有特殊突出的作用。

       6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汗自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惊痫,时瘛从;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词 解
     直视失溲:两目直视、眼球不转动,大、小便失禁。
     被火者:用艾叶等药烧火熏病人的身体。
    瘛从:抽风,手足抽(制)。
    语释 《伤寒论》认为 太阳病除中风、伤寒外,还包括温病的卫分证,但是太阳病中风、伤寒与温病的卫分证两者必须严加区别,才能避免错误。温病的临床特点是“发热而渴,不恶寒”,后世医学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温病学说。中医学术界认为“不恶寒”应该理解为“微”恶寒, 现代医学认为各种微生物及其产物作为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EP),再经一系列后续环节,引起中枢发热介质的释放,由下丘脑发出信息,经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收缩而致浅层血流减少,引起皮肤苍白和皮肤温度下降,后者刺激冷感受器,把信息传递到感觉中枢而感到发冷或恶寒,此为发热的第一期升温期。所以,温病应当有恶寒的症状,只是恶寒比较轻微。实际上寒战、恶风、恶寒也只是程度不同,其病理机制是一样的。(参考厥证条)
     解读   本条中的风温是指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后的变证,其临床表现是挠动脉处的脉象为浮象,自动出汗,身体沉重,经常睡眠,呼吸时鼻有鼾声,而且语言困难,这与后世的外感风温病不同。假如误用下法,便会引起小便不利,两眼直视,甚至大小便失禁。假如误用火法,轻则导致皮肤发黄,重则可以引起如同惊痫的表现,时时手足抽搐痉挛。倘若再用火熏的方法,那就错上加错。一次错误的治疗,变证虽重,还不至于有生命危险;再次误治,生命就危险了。
     “火法”包括烧针、艾灸、熏、熨等治疗方法,都是通过给予热的刺激,促使病人发汗的方法。这些古老的治疗方法,在秦汉以前经常应用,现代早已不用了。
解读  这一条的意思是伤寒要与温病相区别,温病不能使用发汗、泻下及火法治疗,特别是在疾病的早期即太阳经证卫分证前驱期证态,在这个证态里一定要把太阳病(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与卫分证区分开来,因为太阳病可以使用发汗法,而温病(一般认为温病主要是指传染病)不能使用发汗法。汗法包括麻黄汤、大青龙汤、桂枝汤等,西医的解热镇痛剂如阿司匹林、氨基比林等也属于发汗解热剂。现代医学也认为阿司匹林、氨基比林不能用于诊断不清的发热性疾病,特别是传染病的前驱期,误用汗法的后果中、西医的认识是一致的。在太阳经证卫分证前驱期证态里,只要把汗法的适应症掌握好,就不会犯原则性的错误,汗法只适应于诊断明确的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年轻体壮、高热无汗的病人,其他情况不得使用汗法特别是麻黄汤。误用汗法引起的后果是严重的,特别是传染病,例如流行性出血热误用氨基比林会很快导致死亡。泻下法、火法现代用于感冒及传染病比较少,这也是因为它们的副作用比较多,被自然淘汰掉了。误治引起的变证,其临床表现非常复杂,远比本条所述多的多,以后的篇幅中还要述及。
2
发表于 2007-9-9 14:49:2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伤寒论现代解读》1——6条

还是传统一些吧!先继承了再发展也不迟。
3
发表于 2007-9-9 19:30:2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伤寒论现代解读》1——6条

下面引用由yangguang2007/09/09 02:49pm 发表的内容:
还是传统一些吧!先继承了再发展也不迟。
究竟继承到什么时候,什么程度,才可以谈发展呢?
对于刚刚求学的学子,当然是应当先强调继承,而后谈发展。但不是对所有的中医专业人士,都可以这样去要求的,这就不免有些一刀切,机械教条之嫌疑了。
4
 楼主| 发表于 2007-9-9 22:57:3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伤寒论现代解读》1——6条

谈不上发展,只希望把中西医的语言,概念进行沟通.
5
发表于 2007-9-10 11:30:5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伤寒论现代解读》1——6条

沟通之中在发展,主要体现在临床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11:20 , Processed in 0.14143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