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7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构建宏观整体医学理论新框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5-31 18:08: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构建宏观整体医学理论新框架
------统一医学问题的解答
中国、湖南省、涟源市、涟邵集团总医院  黎镇华
电子邮箱:lzh070211@sina.com
统一医学问题,是二十世纪遗留的世界难题之一。本文试图解答这个难题。
一、构建宏观整体医学理论新框架是实现医学统一的正确途径
传统医学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难以沟通,中医学体系与西医学体系并存对峙。这究竟是何缘故呢?
传统医学,以中医学为典型代表,是古代形成和发展完善的宏观整体医学。它包含着关于人整体生命活动和病理规律的理论以及相应的诊疗体系。但它也必然地带有历史的局限性,夹杂有主观臆测的不科学的成分,并有古奥的难以理解的语言形式,因而与现代医学格格不入。而现代主流医学,即西医学,恰恰缺少宏观整体医学理论。它没有一个能用于概括疾病过程中任一时刻患者的整体综合性病理变化本质的概念,更没有相应的诊疗体系,却又难以接纳传统中医学的知识内容。就这样,中西医学相互对峙,互相碰撞,交流两百余年而未能统一。
在历史的长河中,两百余年是短暂的。中西医学经过这个短暂的阶段是必然会统一的。一方面,同一的研究对象决定了两种医学迟早能够统一;另一方面,我们已经找到了实现统一的唯一正确的途径。那就是:要在现代对人体结构生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构建现代的宏观整体医学理论的新框架,用之容纳传统中医学所记载的整体医学规律和丰富的诊疗经验,从而促使中医学知识体系现代化、科学化,能与西医学理论相通、相容、相互补充,最终实现两种医学的结合、升华和统一。
二、构建宏观整体医学理论新框架,要以系统论观点为指导
    万物皆系统。宇宙、自然界、人类社会等等,是巨大系统。人体是其自然与社会生活环境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子系统),而其本身又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结构的开放性的巨系统。人体内部的层次,依次是:功能系统、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直至分子、量子等等。其中器官、功能系统是宏观可活动的。
要构建现代的宏观整体医学理论新框架,就要把目光对准人体系统的整体。要归纳人整体的种种生命状态(包括疾病状态),认识其本质和类型,揭示其生理病理变化规律。
研究整体不能不联系其内部结构,也不能不涉及其外部环境。宏观看来,人体系统内部有多个要素,即其脏器、功能系统。其中有全身调节系统(包括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等等),主要负责人体系统内部及系统内外信息传递交换而实现对各个子系统功能活动的协调控制;其他则为物质能量子系统(如呼吸系、消化系、泌尿系、血循系、运动系等等),主要承担人体系统内部及系统内外物质能量的流通转化。至于体内的物质能量与信息:有些物质如血液、水液、食糜等,是直观可见的;而能量与信息调节因素等,则需通过人体生命活动变化而得到反映。人体系统又是开放性的,每时每刻都会受到生活环境中的多种因素的剌激和作用。正是环境诸有关因素的综合和累积作用,使得人体系统频繁地发生振荡而生命活动不停地变化。
显然,面对人的整体,只有在系统论观点的指导下,于内联系其脏器、功能系统诸要素,于外察知其生活环境诸有关因素,才有可能认识其整体的生理病理规律。
三、构建宏观整体医学理论新框架,要采用整体综合的认识方法
     生命是以整体运动的形式存在的。人体的任何生命活动都是整体性的,是构成整体的各脏器、功能系统的功能活动的综合。为此,要构建现代的宏观整体医学理论新框架,就必须采用整体综合的认识方法。
人体生命活动不断地发生阶段性的变化。对于某一阶段的生命活动状态而言,其内涵是复杂的。它包括:当时全身调节系统的主动的调节活动,主管脏器功能系统的突出的功能活动,其他各脏器功能系统的相应的协调活动,以及当时体内物质能量与信息调节因素的相应的变动等等。
综合各脏器功能系统的功能活动,其中必然存在着某个关键性的功能环节;综合体内流通变动的物质能量与信息调节因素,其中也必然存在着某种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正是关键性功能环节和主要的流通变动因素,构成当时整体生命活动状态的本质和类型。
从病理方面来说:任何具体的疾病过程,都是患者在其体内外环境诸因素(包括特异致病因素在内)的综合和累积作用下而发生发展的。顺时向看,它是一个阶段性变化的过程。而若横截来看,则是患者当时整体各方面病理变化的综合。这包括:当时局部病灶所在脏器功能系统的功能损害,全身调节系统的病理性调节反应,其他各脏器功能系统的功能活动受到影响,以及内环境中物质能量与信息调节因素流通转化的紊乱,还有某些腔隙管道中物质流通出入的异常等等。
综合患者各脏器功能系统的病理反应和功能损害,其中必然存在着整体病理关键环节。一般说来,整体病理关键环节可在于局部病灶处,亦可在于全身调节系统方面,亦或两者皆为关键。综合体内流通转化失常的物质能量与信息调节因素,其中也必然存在着主要的病理因素,是它显著地影响着当时病情的发展而起主导的作用。正是整体病理关键环节和体内主要病理因素,构成患者当时整体综合性病理变化的本质和类型。
要构建现代的宏观整体医学理论新框架,就必不可少地需要制订一个能用于概括具体疾病过程中任一时刻患者的整体综合性病理变化本质的概念。笔者提议采用“整体病理类型”。如是,则从本质上说,任何具体疾病的阶段性变化过程,就是患者的整体病理类型的演变过程。
四、宏观整体医学理论新框架的基本构成
现代的宏观整体医学理论的新框架,应包括宏观结构生理学、宏观整体病理学以及宏观整体诊疗学等等。这些学说的知识内容,并不能仅仅凭个人想象出来。而是要在系统整体观指导下,联系中西医学的有关知识进行整合提练才能获得。
    1、宏观结构生理学,是关于人体系统的层次结构以及其功能系统、脏器器官等宏观层次的组成、分布以及生理功能的学说。这是西医解剖生理学的宏观知识部分,不涉及细胞内的微观知识内容。对于人整体下的功能系统层次,要进一步归纳为全身调节子系统与物质能量子系统两大类;而对于人体各脏器器官、功能系统之间流通转化的物质、能量与信息调节因素,亦需宏观地概括归类。可参照中医的“气血津液”学说而归类为:
①、血液:指心脏血管系统内流动循环的红色液体。
②、水液:指各处腺体的分泌液,各处体腔的渗出液以及尿液的主要成分。
③、食糜和粪便。
④、能量。
⑤、阴性调节因素:使生命活动正常抑制与减弱的信息调节因素。
⑥、阳性调节因素:使生命活动正常兴奋和增强的信息调节因素。

    2、宏观整体病理学,是关于具体疾病过程中患者的整体综合性病理变化本质和规律的学说。可用“整体病理类型”作为其基本概念。用它概括具体疾病过程中任一阶段上患者的整体综合性病理变化的本质,也就是概括着患者当时的“整体病理关键环节”所在和“体内主要病理因素”类别。
患者的整体病理关键环节所在,总归可有两处:一是局部病灶所在;二是全身调节系统方面。
局部病灶多半是整体病理关键环节之一。它可在全身任何一个局部的解剖脏器或组织器官。
全身调节系统若存在某种功能紊乱,亦可成为整体病理关键环节之一。此时,机体就会呈现出相应的调控――反应病理状态。参照中医对某些全身性证候表现的总结性描述,并联系西医的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有关知识,宏观地归纳各种疾病中患者的调控――反应病理状态,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调控――反应初敏态:即中医所讲“肺卫表证”、“卫分证”、“太阳经证”等,指在感染性疾病初起阶段常见的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全身不适、苔薄脉浮为典型表现,以神经—免疫反应一时过于敏感为特征的调控――反应病理状态。
②、调控――反应亢奋态:即中医所讲“胃热证”、“气分证”、“阳明经证”等,指在感染性疾病高峰期最常见的以发热如火灼、面红气粗、口渴出汗、舌红苔黄、脉洪数为典型表现,以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亢进而机体机能代谢过于旺盛为特征的调控――反应病理状态。
③、调控――反应副亢奋态:即中医所讲“脾湿证”、“痰湿壅盛证”等,指在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系、生殖道疾病中易见的以头身困重、皮肤粘湿、面浮身肿、痰涎壅盛、胸脘痞闷、舌苔滑腻为典型表现,以迷走神经—胃肠胰内分泌系统功能亢进而机体渗出与腺体分泌过盛为特征的调控――反应病理状态。
④、调控――反应波动态:即中医所讲“肝郁证”、“ 肝风证”等,指在肝病、颅脑疾病与情绪过激所致疾病中易见的以头目昏眩、胁肋胀痛、或阵发绞痛、震颤抽搐等症为典型表现,以某些神经功能受扰而机体情绪、身躯或某些局部器官功能波动不稳为特征的调控――反应病理状态。
⑤、调控――反应虚惫态(阴虚):即中医所讲“肾阴虚证”,指在大病久病后期及体弱消瘦患者多见的以五心烦热、头昏耳鸣、腰酸腿软、舌红少苔脉细数为典型表现,以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紊乱为特征的调控――反应病理状态。
⑥、调控――反应虚惫态(阳虚):即即中医所讲“肾阳虚证”,指在大病久病后期及年老体弱患者多见的以畏寒肢冷、神疲乏力、面目黧黑、头昏耳鸣、腰酸腿软、舌淡苔白脉沉迟为典型表现,以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低下为特征的调控――反应病理状态。
⑦、调控――反应衰竭态: 即中医所讲“亡阴亡阳”、“ 心阳暴脱证”等,指在病危病情急转直下时所见的以面色紫暗或苍白、脱汗、神昏、脉细疾数或微弱欲绝为典型表现,以机体血液循环严重障碍而生命中枢调控能力迅速耗竭为特征的调控――反应病理状态。
而患者的体内病理因素,则总归可有三大类。一是病理性调节因素作用;二是病理产物和异物滞留;三是机体的正常物质、能量与信息调节因素因耗损而不足。
病理性调节因素:指全身调节系统存在某种调控功能紊乱时,机体内环境中相应地出现流通转化代谢失常的信息调节因素,主要是过量释放或滞留而发挥不利作用的神经体液免疫因素。参照中医的“内生五邪、邪气”等学说,可宏观地归纳病理性调节因素为如下6类:
①、致寒病理性调节因素:指能使皮肤血管收缩,血流减慢,散热减少或使机体代谢率降低,产热减少,而患者呈现“寒”的特征性症状表现的一类病理性调节因素。
②、致热病理性调节因素:指能使皮肤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散热增多,机体代谢率增高,产热增多,而患者呈现“热”的特征性症状表现的一类病理性调节因素。
③、致湿病理性调节因素:指能使机体水液潴留,渗出增多,各处腺体分泌液增多,而患者呈现“湿”的特征性症状表现的一类病理性调节因素。
④、致燥病理性调节因素:指能使机体水液耗散,渗出减少,各处腺体分泌液减少,而患者呈现“燥”的特征性症状表现的一类病理性调节因素。
⑤、致风病理性调节因素:指能使骨骼肌无意识颤抖抽搐,平滑肌阵挛舒缩,而患者呈现“风”的特征性症状表现的一类病理性调节因素。
⑥、致滞病理性调节因素:指能使机体患处肌肉持续痉挛或内脏平滑肌麻痹 ,而患者呈现“滞”的特征性症状表现的一类病理性调节因素。               
体内有病理产物及异物滞留,参照中医的“痰饮、瘀血”等学说,可宏观归纳为如下6类:
①、病变局部有病理分泌物渗出物增生物滞留。
②、病变局部及有关腔隙管道中有水液潴留。
③、病变局部有瘀血滞阻或全身血流瘀缓。
④、胃肠道饮食物滞停。
⑤、大肠内有粪便秘结阻滞。
⑥、肝胆系或泌尿系某处有结石阻滞。
机体的正常物质、能量与信息调节因素因耗损而不足,参照中医的“精气、气血亏虚”等学说,可宏观归纳为如下5类:
①、阴性调节因素不足。
②、阳性调节因素不足。
③、能量不足。
④、血液不足。
⑤、水液或某处腺体分泌液不足。
患者的整体病理类型,就是要综合他当时的上述各方面情况而确定。
若设整体病理类型为W,局部病灶所在为A,机体的调控――反应状态所属为B,体内主要病理因素类别为C,则  W=A+B+C。
    其实,中医学的“证”, 就是整体病理类型。“证”是对疾病某个发展阶段的病理概括,其“病位”即整体病理关键环节所在,其“病因”(非初始病因)即体内主要病理因素类别。对中医临床常见的任意一证,都可以进行整体病理类型的解析。如:
风寒束肺证:即为局部病变在肺脏,机体呈调控――反应初敏态,体内主要有致风与致寒病理性调节因素作用的整体病理类型;
肾不纳气证:即为局部病变在肺脏,机体呈调控――反应虚惫态,体内阳性调节因素与能量皆不足的整体病理类型。
如此类推,可知其余。
正因为“证”即整体病理类型,就可以采纳中医学的方药以及针炙等治疗方法,针对患者的整体病理类型进行调整治疗。
至于人体的整体病理规律,也就是各种疾病中患者的整体病理类型的演变规律。从总趋势来说:局部病灶是由呼吸系、消化系、泌尿系等外围系统向血循系、调控系扩展;机体的调控――反应病理状态是由初敏态向亢奋态、副亢奋态再向虚惫态演变,病中可见波动态,病危出现衰竭态;体内主要病理因素是由病理性调节因素作用,向病理产物及异物滞留,再向机体的正常物质、能量与信息调节因素不足转化。病种不同,病人的体质不同,还有生活环境诸因素的影响等等,都能左右患者的整体病理类型的演变趋势。又从特点来看:局部病灶的扩展相对较慢,机体调控――反应病理状态的演变相对较快,体内病理因素往往相兼,且兼有病理产物及异物滞留时比较顽固。
各类、各种疾病患者具有各自特殊的整体病理类型的演变规律,如:中医学的“伤寒六经病机”,实为相对寒性传染性疾病患者的整体病理类型的演变规律;“温病卫气营血病机”,实为热性传染性疾病患者的整体病理类型的演变规律;“杂病脏腑病机”,实为其他各种急慢性疾病患者的整体病理类型的演变规律。对于这些规律的具体内容,限于篇幅,就不在此赘述。
3、宏观整体诊疗学,是关于各种疾病患者在疾病各个发展阶段上的整体病理类型的诊断和治疗的学说。这实际上就是中医学的“辨证论治”。
整体病理类型的诊断:包括患者当时局部病灶所在的诊断,机体的调控――反应病理状态所属的诊断以及体内主要病理因素类别的诊断。此外,还要预测当时整体病理类型的演变趋势。
针对整体病理类型的治疗:旨在因势利导地清除体内孳生的一类接一类的主要病理因素,恢复机体调控――反应状态的正常平稳,恢复各脏器系统功能活动的协调配合,恢复体内物质能量信息的有序流通。同时要趋利避害,适应环境,调配饮食,安稳情绪,促使病情稳定好转。这种治疗,能紧紧跟踪患者的整体综合性病理变化本质的演变,随时维护着机体保持良好状态,从而发挥最大的抗病能力,有利于抵抗外界致病因子的侵害,也有利于局部病灶的修复。这种治疗与西医学的“对因治疗”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谈到这里,我们看出:现代的宏观整体医学理论新框架的产生,得益于中西医结合,并主要是来源于中医学的。中医学源远流长,博大丰富。其知识广泛涉及临床各科,还有关于时间医学、环境医学、气象医学、行为医学、心理医学等各种医学分支的内容。然而,无论怎样广泛,中医学知识都不会超出宏观整体医学的范围,其他各国各民族的传统医学知识也不会超出宏观整体医学的范围。所以,现代的宏观整体医学理论新框架,是能够容纳以中医学为代表的所有传统医学知识的。
综上所述,粗略阐明了现代的宏观整体医学理论的新框架。它是建立在现代对人体结构生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是以系统论观点为指导,采用整体综合认识方法而构建。它以“整体病理类型”为其病理学基本概念,能概括各种疾病患者在疾病各个发展阶段上的整体综合性病理变化的本质,并表述其演变规律。它与传统医学理论的形式不同,但能容纳传统医学关于人的整体病理规律和丰富的诊疗知识;它与现代医学相通相容,而恰恰能填补现代医学的空白。
有了宏观整体医学理论新框架,纳入中医学以及其他传统医学知识,构成为现代的宏观整体医学体系;再与现代西医学――微观分析医学体系相结合,就会形成二十一世纪的更加完善的统一的医学新体系。
(注:本文提出“整体病理类型”以及与其配套的一系列宏观整体医学的新概念,请参阅笔者所著《中西医结合新概念》一书,该书于2001年由湖北科技出版社出版。)
2004年5月23日
2
发表于 2004-6-19 20:25:0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构建宏观整体医学理论新框架

统一有多种形式,对立的统一是最重要的形式,东方医学和西方医学共居世界医学的统一体之中。对立无时无处不在,统一也无时无处不在!对立与统一是并存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2-17 12:28 , Processed in 0.05438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