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3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笑傲江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12-2 16:03: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心!“阿里妈妈”已经瞄准全国“馋猫”

——一位“烧烤小子”成为百万富翁的创业故事
(2003年11月下半月《打工》     作者:卜尧)
在马路上摆个摊子卖烧烤,简单易学,但许多人认为这仅仅只够养家糊口。然而,广西一位只读过小学三年级的打工仔却把烧烤做成了一项事业,6年时间在全国开了17家连锁店,并成立了以烧烤为主的饮食公司,年收入上百万,成了当地名副其实的“烧烤大王”。

这位打工仔令人惊叹的拼搏经历告诉我们:不管你过去多么贫穷,从事的职业多么不起眼,只要你有一项本领能够做到全市、全国第一,哪怕就是在马路边卖烧烤,也能卖出奇迹。

400元创业除了烧烤还能选择什么

蒋炳1971年出生在广西桂林市全州县一个农民家庭,家里有三个孩子,他是老大。因为家境贫寒,蒋炳只读完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

从14岁起,蒋炳就不得不随父亲来到全州县城做搬运工,多年下来,也没攒到什么钱。1991年底,他只身来到海口发展,先是进了一个农场打零工,接下来又到一个建筑工地当了一名建筑工。

做建筑工虽然辛苦,但蒋炳吃苦耐劳,加上当时海南正处于开发阶段,老板工资开的不低。于是,他在这里一干就是4年。

1995年,蒋炳回老家时,已攒足了3万元血汗钱的他在家乡曾风光了好一阵子。

之后不久,村里人见蒋炳做建筑赚了不少钱,便要跟他一起外出打工。蒋炳想,当工头承包工程赚的钱肯定比当打工仔挣得多,如果自己也组织一批人承包工程,一定能够赚更多的钱。于是,他带着一帮朋友,自己当包工头,来到广西桂林承包建筑工程。

可由于种种原因,不到半年时间,蒋炳承包的工程就让他的3万元血汗钱赔了个血本无归。那年春节回家时,他口袋里只剩下几元钱了。

家里人见蒋炳奔波了这么多年,到头来还是一场空,都劝他不要再往外面跑了。但是,从不服输的蒋炳哪里愿意就此放下“出人头地”的理想呢?

春节过后,蒋炳又只身来到了南宁市。没有文化没有技术的他只好应聘到一家建筑工地,又干起了老本行。吃过苦的他认准了一个理:今后,只要找到一项适合自己发展的事业,无论如何都要将其做好、做大!于是,他一边在工地上干活,一边寻找新的机会。

1997年6月的一天晚上,蒋炳干完一天的活后,来到南宁市民族影城一带转悠。他发现,晚上来这里游玩的人特别多,附近的几个烧烤摊点生意都非常好。咦,这么简单的几块铁皮做成的小炉子,每次烤10来串薄薄的肉片,生意竟然如此火爆!蒋炳一下子就被这种场景吸引住了。最后,他停在烧烤摊旁足足观察了一个多小时,才恋恋不舍地离开烧烤摊。

夜深人静之时,睡在工棚里的蒋炳却辗转难眠,心潮难以平静:做烧烤好啊,这玩意儿简单易学,不需要多少本钱,而且成本回收快!他越想越激动,恨不得半夜就起床去买烧烤炉。可他一摸口袋,里面一分钱也没有。经过一夜思考后,他决定等攒够了钱后就去做烧烤!

心中有了这个目标,蒋炳干起活来就特别卖力。白天,他在建筑工地上挖土方,装铝合金门窗;晚上,他就到“烧烤一条街”看别人做烧烤。他发现一位湖南人的生意特别好,就鼓足勇气走上前与那人套近乎。闲聊中,他得知那位湖南人也姓蒋,就一口一个“老哥”,请那人教他做烧烤的窍门,可那人就是不肯教。于是,蒋炳就掏出身份证,递给那人看,说自己是诚心诚意想学烧烤,愿意免费替他打工,只要能让他亲自动手做烧烤就成。可那人怕他将技术学走后,抢他的生意,便死活不肯教他。后来,不耐烦的他警告蒋炳:“再来烦我,小心没好果子吃!”

学艺不成,反被喝斥一顿,蒋炳有些懊恼,但很快,他就在心里暗想:哼,你不教,难道我不会偷学吗?此后,他就站在那位湖南人的摊点不远处,仔细观察他做烧烤的方法。只见那人一手拿着烤肉有节奏地翻转,一手不停地往肉上洒作料……慢慢地,蒋炳也悟出了其中的一些门道。

一个月后,蒋炳终于领到了400元钱的薪水。于是,他立即花50元钱买了几块铁皮,请人电焊了一个1米长的烧烤炉,接着又买回烧烤所需的原材料,兴冲冲地来到“烧烤一条街”,摆摊“开张”了。

刚开始,蒋炳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做烧烤的要领,谁知真正做起来后才发现,自己其实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门外汉。首先,最基本的切肉功夫他都不会——别人半公斤肉可以穿100串烧烤,可他却只能穿四五十串,这样,一晚忙下来,他几乎没有什么利润可赚;其次,他居然不知道用于烧烤的肉还需要腌制,以为只需蘸点盐就行了,可那样做出来的烧烤味道比别人的差远了;最关键的是,他不会掌握火候,烤的东西总是不合人意。

由于没有掌握做烧烤的技术要领,蒋炳的生意一直差得可怜!别人的烧烤摊前人头攒动,而他的摊位前却常常门可罗雀。开张一个星期后,他盘点了一下自己的“成绩”,结果发现一分钱也没有赚到。

速成“烧烤博士”抢占烧烤街头把交椅

这时,蒋炳深深地意识到,仅仅有创业的热情是不够的,如果没有过硬的技术,绝不可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在南宁学不到技术,他转而求助在海南的一位开大排档的朋友。那位朋友当即教给蒋炳一些腌肉的“秘方”。那些秘方原本不是做烧烤用的,但蒋炳试着将秘方“移植”到烧烤上来,想不到效果竟然很好。

回到南宁后,他从菜市场买来肉,先在家里腌制,再琢磨如何蘸料,如何切肉,之后才开始动手烧烤。为了把口味调到最佳,他免费请以前在工地上做事的同事试吃。结果,大家都觉得不好吃,他只好自己烤自己吃。最后,他的嘴都吃麻木了。

经过多次试验后,蒋炳烤出来的肉串终于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有技术在手,他心里才踏实,但他没有急于重新开张营业,而是先到市场上进行摸底调查。

他在调查中发现,南宁街头的烧烤摊点虽然很多,但都是零敲碎打。不少摊主为了牟取暴利,不惜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把猪肉当羊肉卖,把小鸡仔当麻雀卖。因此,大部分烧烤摊都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难成气候。

经过这番调查后,蒋炳心中有数了。再次在“烧烤一条街”摆摊卖烧烤的时候,他在自己的烧烤炉前挂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阿里巴巴烧烤”6个醒目大字。

1997年12月的一天,蒋炳忐忑不安地迎来了重新开张后的第一位顾客。那是一位带着女朋友的年轻小伙子,打扮入时。蒋炳心里不禁有点发怵:这人看来可不好侍候!

开始,小伙子点了几串牛肉。蒋炳不敢怠慢,使出浑身解数,细心掌握烧烤的火候和时间,眼看鲜嫩的牛肉渐渐变得焦黄,他的心情这才慢慢变得踏实。牛肉端上桌的时候,蒋炳站在一旁,用友好的口气说:“小兄弟,我这是第一次做烧烤,你是我的第一位顾客,如果做得不好,请你提个意见,我好改正。”

小伙子和他女朋友拿起烧烤各自尝了一口,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哇噻,师傅,你太谦虚了吧?如果你这也算做得不好,那么整个南宁市做烧烤的都要下岗了!”

蒋炳没想到会得到如此高的评价,便不放心地追问:“你们说的可是真话?我是诚心向你们讨教的呀。”那位小伙子真诚地说:“师傅,我不骗你,我经常在外面吃烧烤,能做得像你这样好吃的,还真不多!”听小伙子这么说,他这才放下心来。

第一次大功告成,蒋炳悟出一个道理:干这一行尽管不需要高深的学问,但还得费一番功夫,需要认真琢磨,不断地改进口味和品种,这样才能做好、做大。

1998年3月的一天,蒋炳的烧烤摊来了几位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细心的蒋炳发现,在这群年轻人中,一位小姑娘坐在一旁只看着别人吃,而她则什么东西也不吃。蒋炳心里觉得挺奇怪,忍不住走上前询问:“小姑娘,你干吗不吃烧烤啊?”不想,那小姑娘愁眉苦脸地说:“太辣了,我怕上火,上次吃了几串烧烤,满脸长痘子。”其他一些人也纷纷附和:“是啊是啊,如果烧烤能做得既好吃又不上火,那该多好!”

蒋炳听了这些话,心想:如果自己做出来的烧烤适合每个人的口味,生意就不愁做不大啊!

此后,只要来了客人,蒋炳都耐心向他们了解他们喜欢的口味,并向他们讨教改进方法。顾客见蒋炳如此谦虚,便都乐意给他提意见和建议。

就这样,蒋炳几乎不费什么力气就学到了很多知识,尤其是,他掌握了不同顾客对口味的不同要求。后来,他在此基础上细心琢磨,熟练掌握了劲辣、麻辣、软辣、微辣、甜辣、酸辣和怪辣等各种辣味;而对于一些不能吃辣的南方客人,他又研制出孜然、浓香、咸香和酸咸等多种不放辣椒的口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针对一些怕吃辣味上火的顾客,他又恰到好处地掌握好烧烤的火候,使烤出来的肉既保持了香喷喷的味道,又不至于吃了上火。有些女顾客怕吃了肉类烧烤会发胖,他便又在烤玉米、土豆片和茄子等一些素菜上面下工夫,用多达10多个品种的作料配方使得烤出来的素菜口味香醇,不少顾客吃了直呼过瘾。

南宁的烧烤市场几乎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一旦市面上有什么新的烤法,其他人都会跟风而上。这样,往往形成一窝蜂,鱼龙混杂。那时候,南宁烧烤市场上出现了一种“肥牛”烧烤,生意非常火爆,不少人纷纷效仿,一时间整个南宁市的烧烤市场到处都是“肥牛”。蒋炳开始也跟风而上,但效果并不好。

一天,蒋炳刚结识的一个朋友来吃烧烤,他见蒋炳这里也是“肥牛”烧烤,便开玩笑地问蒋炳有没有“肥羊”烧烤。不想,这位朋友的一句玩笑却启发了蒋炳,他立即另辟蹊径,把“肥牛”烧烤的牌子换成了“肥羊”烧烤。而且,他做的这种“肥羊”烧烤,其口味比“肥牛”烧烤更加细腻,一上市就受到了市民的欢迎。

1998年法国世界杯足球赛期间,一到晚上,蒋炳的烧烤摊就被年轻的顾客们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排队半个小时等着吃烧烤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大家都是边吃烧烤,边看球赛。后来,蒋炳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便聘请了3位工人来帮忙。到1998年底,他的烧烤摊已有8位员工了。

阿里妈妈,广西第一,走向全国

随着生意越来越好,蒋炳口袋里的钱也就越来越多,但他没有满足仅仅开办一个摊点。

1999年,蒋炳开始实施连锁经营。他在南宁市人流量最大的兴宁街和百货交易市场等地段依次开了4家“阿里巴巴”烧烤摊点,实行原料统一配送、工作人员统一着装和烧烤摊点统一使用“阿里巴巴”标识等管理模式。在原料选购上,他发现,一头牛虽然看起来是一个庞然大物,但真正适合做烧烤的肉只有五六公斤,一只羊则只有二三公斤可用的肉。因此,他在选购原料时十分严格,每次采购,他都要亲自出马。

正因为这样,“阿里巴巴”各个烧烤摊的口味、服务和形象等才统统保持了一致。“阿里巴巴”烧烤声名雀起。

然而,一段时间后,蒋炳惊奇地发现,南宁市街头到处是名为“阿里巴巴”的烧烤店。原来,一些人见他的生意好,便纷纷效仿,并堂而皇之地也打出“阿里巴巴”的旗号。由于鱼龙混杂,他的生意大受影响。

这时,富有商业头脑的蒋炳非常着急:再这样下去,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岂不被别人瓜分殆尽?想到这里,他惊出一身冷汗,急忙到南宁市工商部门申请注册“阿里巴巴”商标。谁知,工作人员告诉他,外地早已有人抢注了这个商标。

蒋炳遗憾之余,突然想到,“阿里巴巴”不开门,“阿里妈妈”照样可以打开财富之门呀!于是,他马上注册了“阿里妈妈”商标,并成立了阿里妈妈饮食有限责任公司。

令蒋炳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他这次算是歪打正着,因为“阿里妈妈”这个名字更为新颖,人们一下子就记住了。而他的生意也因此更加火爆。

由于注册了商标,蒋炳创造的烧烤品牌受到了法律的保护,就没有人再敢模仿了。于是,他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品种开发和完善服务,生意越做越大,连锁店一家跟着一家地开张。短短几年时间,“阿里妈妈”烧烤已深入人心,其创始人蒋炳俨然成为南宁当之无愧的“烧烤大王”。

2001年10月,一个偶然的机会,蒋炳得知南宁市委、市政府将于11月份在南宁市举办首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与此同时,也将举办一个民间美食节。得知这个消息后,他马上想到,国际民间艺术节是一个国际性的盛事,不仅有来自国外的一些艺术团体和个人代表,还有来自国内外数不清的新闻媒体,这是一个难得的自我宣传的机会啊!

于是,蒋炳抢先一步报名参加民间美食节,并不惜重金争取到最显眼的一个展位。

在美食节上,为了吸引国内外观众和新闻媒体的注意,他独自一人表演同时烧烤500串肥羊肉串。只见他将500串肥羊肉串放在烧烤炉上,蘸料简直就像飞机洒水一样,迅速而均匀;翻动肉串就像麦浪一样……其精湛的技艺令所有在场的观众叹为观止。第二天,南宁市各大报纸和电视台不惜版面和时段对蒋炳进行了报道。通过这么一次表演,蒋炳的“阿里妈妈”烧烤声名远播,效果远远超出预期的设想。

2002年,在第二届民间美食节上,蒋炳又占据头个展位,他一人烧烤24公斤青蟹的精彩表演再次抢尽风头,倾倒现场所有的观众。至此,“阿里妈妈”烧烤的知名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他也被当地媒体誉为“烧烤状元”。

事业做大了,对知识的要求也就更高了,只读过三年小学的蒋炳深知知识的重要性。公司进行连锁经营后,他公开招聘了一批大中专毕业生,安排到每个店里为他打理日常业务。从此,善于用人的蒋炳如虎添翼,事业蒸蒸日上。

如今,蒋炳的“阿里妈妈”烧烤不断推陈出新,经营品种比创业时扩大了几十倍,业务范围也扩展到南宁市以外。他在南宁市拥有“阿里妈妈”烧烤分店11家,柳州市分店3家,在盛产海鲜的广西北海市,他又别出心裁地推出以海鲜品种为主打产品的3家“阿里妈妈海鲜之地”烧烤分店,受到当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不断发展壮大的事业给蒋炳带来了滚滚财源,他终于实现了在南宁买房购车的愿望,成了南宁市名副其实的“烧烤大王”。而且照此走下去,他坚信自己会走得更远,将来一定能做到全国第一。

蒋炳的成功可以给我们如下启迪:你可以没有比尔·盖茨那样精通电脑,没有李嘉诚那样懂房地产,没有张艺谋那样懂电影,但是,只要你有一项本领可以做到全市或全国第一,哪怕是像蒋炳那样摆摊卖烧烤,你也一样可以笑傲江湖!

编辑/阿龙(clh@zhiyin.com.cn)

2
 楼主| 发表于 2003-12-10 16:48:30 | 只看该作者

<笑傲江湖>

我开“左撇子商店”发了大财new!

(2003年12月《打工》上半月版    作者:徐向林)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人习惯于使用左手,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称的“左撇子”。据有关资料显示,“左撇子”在我国总人口中占6%~7%,也就是说,我国的“左撇子”有将近1亿人。

虽然我国的“左撇子”人数在世界各国中是最多的,但“左撇子”用品市场却还处于开荒时期。本文主人公马汉山看到了这一市场的广阔前景,抢先一步在大连市销售起左手用品,一时门庭若市,生意异常红火,他也赚了个盆满钵溢。

作为国内左手用品市场的开拓者,马汉山的创业无疑是艰难的。但在听了他的“生意经”以后,你一定会发现,顺着他开辟的道路走下去,你也将拥有不一样的人生。

灵光闪现 打工仔要发“左撇子”财

1965年3月,马汉山出生在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的一个小渔村里。高中毕业后,他随父亲出海打鱼。但是,身体单薄的他晕船,有一次差点连黄胆汁都吐了出来。父亲看他实在不是一块做渔民的料,就让他在家中织鱼网。但时间一天天过去,年迈的父亲不能再出海打鱼了,家中的经济收入开始直线下降。1992年,马汉山与同村姑娘许芳结婚后,家里的经济情况就更为窘迫了。为了养家糊口,马汉山决定外出打工。

2000年春天,马汉山怀揣着500元积蓄第一次走出了家门,来到大连这座美丽的城市。由于他没有过硬的文凭与技术,在劳务市场根本找不到工作。一天,他漫无目的地走在沙河口区尖山街,想到家里还等着他寄钱回去,而他现在连吃饭都成了问题,想着想着,他蹲到地上,绝望地流下了眼泪。正在这时,一位老太太经过这里。她见一个年轻小伙子竟然当街流泪,不禁十分惊讶地问他怎么了。当这位好心的老人了解到马汉山的困境后,就对他说:“小伙子,我看你人挺实在的,这样吧,你就到我家帮忙,包吃包住,每个月给你开400元的工资。”

原来,这位老太太的儿子与儿媳都在外地做生意。她在家里既要做家务,又要照顾孙女,忙不过来。而且,家里没有一个男人,她觉得不安全,儿子儿媳也不放心。因此,她一直想找个帮手。她看马汉山老实本分,又十分可怜,就把他收留了下来。

马汉山就这样做了老太太家的男保姆。刚开始,他觉得有些委屈,但想到自己目前的处境,也只得无奈地接受了。老太太的孙女叫桐桐,当时才7岁,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马汉山来她们家的第一天,就发现桐桐吃饭、写字都用左手。他觉得很新奇,没想到,小姑娘竟是一个“左撇子”。

马汉山早就听说过,有一些人习惯使用左手,但在认识桐桐之前,他还没有见过这样的人。出于好奇,也出于对这个小姑娘的喜爱,他开始收集报纸上关于“左撇子”的报道。

2001年3月的一天,马汉山帮老太太买菜回来,刚进门,就发现一向活泼开朗的桐桐竟然哭得十分伤心。老太太抱着她,不断地唉声叹气。马汉山吃了一惊,一问才知道,原来那天学校的老师让学生们剪纸,因为剪刀是为右手设计的,当桐桐用左手使用时就极为不便。因此,她剪纸的速度很慢,而且剪出来的东西也不好看。几个不懂事的同学就笑她是“没用的左撇子”。桐桐觉得很委屈,就哭着跑回了家。

老太太说:“现在哪有人为‘左撇子’着想!什么工具都是为右手设计的。

桐桐听了奶奶的话,哭得更伤心了。马汉山的心里十分难过,他想起自己在报纸上了解到的关于“左撇子”的知识,就劝桐桐道:“你不要自卑,咱们国家的‘左撇子’多着呢!再说,你们一点也不比别人差。报纸上说,‘左撇子’的节奏感、色彩感和空间平衡能力都比使用右手的人强。”桐桐听了,这才破涕为笑。

当天晚上,马汉山把收集的关于“左撇子”的剪报都拿出来细细地读了一遍。看着看着,他的眼前忽然一亮:中国有近1亿的“左撇子”,可是左手用品市场却还没有人开发,这不是一个绝好的创业契机吗?可是,细想起来,他又发愁了:他哪有创业的资金呢?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马汉山变得沉默寡言了,因为他不想放弃,却又实在无能为力。老太太见他整天愁眉苦脸的,问他是不是有心事,马汉山便将想开“左撇子”用品店的想法告诉了她。老太太一听,立刻兴奋地说:“好啊!早就应该有人做这件事了!”当她得知马汉山是在为资金发愁时,就慷慨地答应借给他3万元钱,并对他说:“小伙子,好好干,我相信你会成功的!”马汉山十分感动,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左手用品市场这块“荒地”开发出来,为众多的“左撇子”们造福!

艰难创业 全国首家左手用品商店诞生

有了资金,马汉山又发现了另一个难题:哪里才能进到左手商品呢?没有商品,怎么开店?他在收集的剪报上看到,左手用品在欧洲开发得较早,于是,他决定到网上去查。果然,在网上,他查到了一家设在英国伦敦的“左手用品大全”商店。马汉山欣喜若狂,立刻请人用英文发了一封求购信过去,对方的答复是,他们可以提供任何左撇子用品。

但马汉山还没来得及高兴,就被这些“左撇子”用品的高昂价格吓住了:一把和普通剪刀质地相当的左手剪刀,价格却是国内普通剪刀的10多倍;一只看似普通的左手用杯子,售价也高达几十元。马汉山意识到,从国外进货显然不现实,他只能在国内寻找左手用品的货源。马汉山通过上网查询、电话联络等方式,几乎搜遍了中国的所有剪刀、小家电和小五金厂,从中发现了几家工厂生产左手用品。于是,马汉山打起背包,开始了走南闯北的艰难行程。他先后去了浙江的黄岩和温州,福建的石狮,广东的潮州、揭阳和阳江等地,在这些集中生产塑料、不锈钢用品和小家电的城市开辟货源。

在阳江这个刀剪之乡,有几个厂家已经开始批量生产左手用剪刀。可是这几个厂都有大批的国外订单,产品只供出口。于是,马汉山就反复向他们强调,左手用品在国内有更大的市场,希望取得厂家的支持,从出口产品中截留一部分销往内地。经过他的一番游说与努力,有两家工厂终于答应为他提供货源。

然而,仅仅找到了左手用剪刀的货源是远远不够的。但随后当马汉山去其它厂家了解情况时,却发现他们对左手用品一无所知。于是,马汉山耐着性子为他们讲解左手用品的情况以及市场的开发潜力。当几个厂家答应为他生产左手用品后,他又为他们仔细观察分析现有的左手产品,并和厂家协商怎样用最低的成本加工它。比如,左手用奶锅和右手用奶锅的不同就在于锅上凸出的嘴的方向不同,只要将铆接的把手转一百八十度,原来的右手奶锅就变成左手用的了,不用另开模具。而左手用杯子也是一样。一般杯子用右手拿,杯上的图案朝向拿杯子的人。而只要把杯子的把手调位,就能烧制成左手用杯。右手用的刮皮器,只要把它拆开,反向,重新铆上,就能改制成左手用的……

就这样,马汉山和几个厂家一起开发了几十种左手用品。在这段时间里,为了提高效率,马汉山总是夜里乘车赶路,白天到厂家办事。火车、汽车、摩托车,什么车快,他就坐什么。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番努力,他和张小泉、王麻子及马培德等著名品牌厂家也都建立了供货关系。

马汉山刚回到大连不久,一箱箱的左手产品就通过铁路和公路运到了大连。2002年4月8日,中国大陆的第一家左手用品商店就在大连胜利购物广场钱隆大集170号店铺开张了。马汉山给他的商店取名“来福特”,意思是为“左撇子”送来福音的特别用品商店。开张后的几天,门可罗雀,几乎没有顾客光临。马汉山百思不得其解。一天下午,左手商店终于迎来了一位顾客。他买了一把剪刀后,对马汉山说:“老板,你的这个店也太不起眼了。我刚才进门仔细看了一下,才知道你们店里是专卖左手用品的。不知道有多少‘左撇子’把这个店当成普通店错过了呢……”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马汉山一琢磨,自己开的是第一家左手用品商店,大多数人对此一无所知。如果自己不对外加强宣传,别人怎么会知道呢?于是,他印制了许多名片和宣传资料,发送给每一位从门前经过的路人,同时还在当地的一些媒体投放了广告。经过一番宣传造势,来福特左手用品商店的生意果真好了起来。

不久,马汉山又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从办公用品到健身用品,“左撇子”所需的用品种类非常多。前来购物的顾客由于职业不同,对左手用品也有着不同的需求,但有不少用品在店里都买不到。一次,一位顾客来店里买开香槟和红酒专用的酒钻,却没能买到。临走时,他闷闷不乐地说:“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左手店,用品却不全,真可惜!”

对此,马汉山也无可奈何,因为他的本钱有限,根本不可能再拿出更多的钱来做模具了。幸运的是,英国左手用品大全商店听说中国也有了左手用品店的消息后,主动与他取得了联系,让马汉山作该店的中国市场总代理。

有了这样一个国际性大公司作后盾,马汉山解决了基本的货源问题。店里的货物越来越齐全了,几百个品种堆满了货架,光剪刀就有普通家用剪、文具剪、厨用剪、医用剪、园艺剪和美容剪等几十种。另外,左手用的钢笔、开塞器、高尔夫球竿等也应有尽有,甚至连店里挂的钟表都是逆时针转的。走进“来福特”,你就仿佛走进了一个左右颠倒的世界。而左手用品商店的生意一天红过一天,名声响遍了整个大连城。到2002年年底,马汉山就全部收回了左手用品商店的投资。

一路走高 左手用品商店红遍全国

虽然生意做起来了,但马汉山仍然不满足。他想,整个大连也就几千个左撇子,光做他们的生意显然不够,怎样才能扩大市场呢?他又一次想到了互联网。2003年初,马汉山请专业电脑网页制作人员制作了“左撇子世界”的网站,同步推出网上订购业务,并顺势扩展到电话订购。在“左撇子世界”网站上,他不光推介“来福特”左手用品商店的商品,而且介绍了有关左撇子的各方面知识以及训练左手,活化右脑的方法。他的网站不仅成为左手用品的销售窗口,更成为一个“左撇子”交流的平台。越来越多的“左撇子”从这个网站上了解到了有关“左撇子”的知识,并通过网站解决了遇到的困难。“来福特”左手用品商店很快在全国打响了名声,马汉山每天都能收到50多封电子邮件,每天接到的订购电话也在20个以上。对这些顾客所提的要求,马汉山都是有求必应,而且适当采取先发货后付账的方式。这样一来,“来福特”左手用品商店就吸引了众多的“左撇子”顾客。

在经营中,当马汉山得知有一些“左撇子”因为生活中的种种不便而产生了心理障碍后,就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对这些人进行心理辅导,鼓励他们自信自强。一次,马汉山听说大连的一位小朋友由于左脑神经受损,导致右肢不听指挥。由于他平时用惯了右手,训练使用左手时怎么都不习惯,他因此产生了强烈的悲观情绪。马汉山得知后,立即赶到医院,对他进行心理辅导,同时每天用科学的方法帮他训练使用左手,并免费送给他一些左手用品。经过一个月的训练,那位小朋友终于能娴熟地使用左手了。2003年4月6日,那位小朋友出院后,用左手给马汉山写了一封感谢信:“马叔叔,在我最悲观的时候,是您给我带来了自信的阳光,让我重新认识了生活,适应了生活……”

这件事让马汉山感慨良多。他想,有些“左撇子”是由于后天左脑或右手受伤而不得不使用左手,刚开始他们肯定会不习惯,甚至会产生失落情绪。为了帮助他们,马汉山绞尽脑汁地总结出了一套左手训练法,免费提供给这些后天“左撇子”。这样一来,他不只给这些人带来了希望,而且也给他的左手用品商店拓展了顾客群。

大连是一个旅游城市,左手用品也得到了外地游客的欢迎。很多人都愿意买一把左旋酒钻或几把左手用剪刀,送给自己的“左撇子”亲戚朋友,花费不多,新奇又实用。更令马汉山喜出望外的是,不少都市白领得知训练左手可活化右脑后,也加入到“来福特”的顾客群中。他们不仅仅把左手用品看成是一件工具,更希望通过多使用左手,活化自己的右脑,增强职场的竞争力。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马汉山的生意越做越大。后来,他干脆招了几位营业员,进一步扩大了左手用品商店的规模。而他自己则上网查电子邮件,然后逐封逐封地回复,尽最大的努力给“左撇子”提供帮助。马汉山还发动他的爱人在家里专门接听电话,并做好详细的记录。如此一来,“来福特”左手用品商店每月的销售额都在数万元以上。在经营左手店的一年半时间里,马汉山就赚了20多万元。他不但在大连供上了100多平方米的房子,而且还买了一辆小轿车,过上了有房有车的滋润日子。

马汉山,这位市场的有心人,终于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一腔造福他人的爱心赢得了精彩的人生。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他告诉笔者:目前,全国只有寥寥可数的几个城市有左手用品店,左手用品的市场还很大。他算了这样一笔账:按中等城市一年的市容量预计,如果每个左手用品店吸引近一成的“左撇子”经常光顾,也会有10000人以上。按人均消费100元保守估计,年营业额将达到100万元以上。马汉山说,他希望有更多的打工朋友加入到为“左撇子”服务的行列中来。并且,他表示可以为加盟者提供货源和经营指导。读者朋友们,你心动了吗?赶快行动吧!

创办一个左手用品商店,需要做如下几项工作:一、要对本地的市场进行充分调查。如果“左撇子”群体达到5000人以上,则具备创办左手用品商店的基本顾客群;二、店址要选在人流量较大的街道,月租金800元左右,同时积极做好宣传;三、左手用品商店的商品来源:可以直接与马汉山先生联系,网址:http://lefty.nease.net,电子信箱:puma@mail.dlptt.ln.cn;也可以找一些生产厂家订制;还可以挂靠国外的一些规模较大的左手用品商店,成为他们在中国大陆的总代理;进货资金1~5万元;四、积极拓展顾客群,让一些右手使用者也加入到练习使用左手的队伍中来。

编辑/朱艳君(电子信箱:zhuyanjun@zhiyin.com.c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8 07:38 , Processed in 0.06456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