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内刊》二期稿件(医案医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2-27 19:39: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王昆文医案医话6则
      
    1、呃逆
    李某,男,43岁。2016年8月2日初诊:嗝逆频繁已一周,我为其诊脉时仍嗝逆不断,气似梗,兼咯痰,脉弦。西医诊断为胃痉挛,已针灸过两次并服西药未效。其妻说他因天热开车(出租),近来常饮冰水一类。我估计是寒饮伤了胃气,寒热相争,故嗝逆频繁,据说在睡眠中亦不能停止。我用丁香柿蒂汤合旋复代赭汤加减,嘱其先服一剂再诊。方拟:
   丁香5克 柿蒂10克 柴胡根12克 麦冬30克 法半夏15克 旋复20克 枳壳25克 夏枯草30克 炒瓜蒌仁25克 黄连8克 赭石20克 郁金20克 陈皮10克 炙枇杷叶30克 炙甘草10克 生姜15克
   8月6日二诊:自诉上方服两次后即见效,次日即不再嗝逆。今日夫妻二人来,主要是带另一位男子来诊(全身皮肤发疮疖作痒)。本人目前尚有喉间巴痰、口苦、大便稍下坠,我为其转方如下:
    柴胡根12克 枯芩20克 枳壳20克 黄连15克 川木通20克 旋复15克 法半夏15克 前胡20克 白芍20克 陈皮10克 夏枯草30克 炙枇杷叶30克 车前子15克 炙甘草10克
    按语:呃逆由胃寒所致者,一般用丁香柿蒂汤温中降逆。但本例并非全属中焦虚寒,而是寒热相争,兼有痰浊所阻,故气逆不降而噫气,呃逆不断。且其脉不沉而略弦,因此合用旋复代赭汤调中降逆。但由于此证偏于实,故不用人参、大枣,而加清痰热之瓜蒌仁、黄连、枇杷叶、陈皮。又用麦冬者,以《本经》言其“主伤中伤饱”;用柴胡、枳壳、夏枯草者,取柴胡“去肠胃中积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岀新”,邹润安谓柴胡为旋转中枢之剂;而枳壳(实)能“除寒热结,安胃气”;夏枯草亦能“散结气”,有疏肝解郁、调燮阴阳之作用。二方合用并加味,能增强升清降浊之功,故一剂即嗝逆得止。
   
    2、腹胀与失眠(同一患者在不同时期的两种病症)
    王某,男,80岁。
    2015年7月14日诊:近日去九寨沟旅游路途劳累,饮食欠周,回家后觉腹胀,不知饥,嗝气,大便略稀,舌苔白略腻。拟方:
枳壳25克 柴胡12克 黄连15克 麦冬30克 法半夏15克 云苓20克 蒲公英30克 夏枯草30克 郁金20克 扁豆20克 神曲30克 生麦芽30克 鸡内金20克 薏仁25克
    按语:本例病机为伤中伤饱,而胃气生热,故首选麦冬、黄连、蒲公英、夏枯草等药,再加以理气消胀之柴胡、枳壳、生麦芽、鸡内金等。患者次日来说,上药服后已知饥,故嘱其将原方再服一剂。
    又,2015年10月28日诊:前日因失眠来诊,服药一剂后未见效,说“以往服您的药,一剂即见效,这次怎么未见效?”于是我把前方中的法半夏改为用生半夏,方拟:
    生半夏15克(先煎一小时) 高粱30克 夏枯草50克 黄连15克 枳实20克 泡参30克 云苓20克 竹茹20克 胆星15克 炒苏子25克 炒枣仁50克 夜交藤30克 郁金20克
    按语:我后来在5天后遇到他,说服此一剂药有效,睡眠已好,故未再来诊。这里用的是生半夏,效果优于法半夏,只是药房不易购得。以上是同一患者在不同时期所患的两种病症,即腹胀与失眠。如果都经一位医生治愈,则他对医生必然建立起了一种信任。一般来说,今后他如患病都会来找这个医生诊治。医生的信誉就是这么来的。
   
    3、不思食(两例)
    刘某,女,63岁。2015年6月13日初诊:
    近日腹泻后,大便尚不成形,乏味而不思食,嗝气,咯痰,头晕,眼雾,腰痛,睡眠差,脉滑数,左尺大。方拟:
防风25克 黄连15克 神曲30克 法半夏20克 白术20克 车前子20克 云苓20克 夏枯草30克 龙骨30克 僵蚕15克 枳壳20克 紫苏20克 陈皮10克 石菖蒲10克 藿香20克 蝉衣15克 石决明25克
    6月16日二诊:上证好转,已知饥且思食,睡眠及精神亦好些,舌苔尚略黄腻,嘱再服原方一剂。服后得痊愈。
    张某,女,3岁半。2015年12月30日初诊:
    不思食,大便色白,盗汗,舌前部乏苔,患儿历来体较弱。拟方:
    白术12克 淮山20克 鸡内金12克 麦冬20克 大枣25克 香橼15克 黄芪20克 知母12克 浮小麦30克 麻黄根15克 枯芩12克 炒麦芽30克 陈皮5克 连翘12克 炙甘草12克
    2016年1月5日二诊:食纳稍增,大便已不白,仍盗汗,手略冷。拟方:
淮山20克 白术15克 鸡内金15克 黄芪20克 知母15克 浮小麦30克 麻黄根15克 大枣30克 仙鹤草30克 麦冬20克 枯芩12克 牡蛎25克 陈皮5克 炒麦芽30克 炙甘草10克
    按语:此证属气阴两虚,脾肾皆不足而有内热,故用张锡纯资生汤加益气和胃之药,更加麦冬等养胃和中之品,仙鹤草也有补肺止盗汗之效。此例与上例虽同为不思食,但一偏于实,一偏于虚,体质和兼证皆不同,故治疗有差异,两例处方中相同的药仅有白术与陈皮两味。
   
    4、疝气
    吴某,男,1岁零3个月 。2015年9月27日初诊:疝气,右跨腹部稍肿大,哭时肿得明显,夜睡不安,口渴,时流清鼻涕,小便黄。拟方:
荔核10克 乌药10克 白芍15克 小茴6克 桔梗12克 玄胡12克 浙贝母12克 麦冬15克 橘核10克 蝉衣10克 炒枣仁15克 陈皮6克 炙甘草10克 连翘12克
    10月6日二诊:疝气好转,哭亦减少,睡眠亦好些,今仅在后半夜稍不安宁。拟方:上方去桔梗,加炒麦芽20克
    按语:疝气属厥阴寒湿阻络,兼有痰阻,故以橘核丸为主方加减。邹润安曰:“疝瘕者,涎唾自任脉阻心胸之行也。”又《本经》云贝母“主邪气疝瘕”,故本例就用了浙贝母、桔梗、陈皮以去痰。但因患儿又兼有内热及伤风,故用了麦冬、连翘、蝉衣,并用枣仁以安神。
   
    5、呕吐
    吴女,接近12岁,2015年3月31日初诊。主证是今晨呕吐两次,上腹略痛,面青,舌少苔,体偏廋,精神不佳。其母亲带她来诊时说,患儿昨晚在夜市摊上吃了“钵钵鸡”,然后又吃了汽水。今上午我们带她去市级某医院看西医,验了血,医生说血象高,要患儿马上住院并输液。(她并拿出化验单给我看)患儿的母亲有些焦虑,拿不定主意。这时患儿的外婆说,走,我们去王老师那儿看中医,吃中药。
    于是 我给小孩看病后说,用不着住院。接着我给她开了以下一张处方:
    麦冬20 黄连10 蒲公英20 炙批把叶25 白芍20 炙甘草10 钩藤25(后下) 夏枯草20 干姜8 泡参20 藿香12 厚朴15  (注:此一剂药药价不足17元 )
    两日后,患儿的外婆带她来复诊,说病已基本好了,未再呕吐,只是晚间睡眠不大安宁,有些出汗。我看她的面色已不像前日那么青了,舌偏红,于是把前方去藿香、厚朴、干姜,加龙骨、枣仁、淮山、白术、鸡内金,嘱其再服一剂。
    按:  关于泡参,据《四川中药誌》第二册第945页记载:
    泡参的别名即沙参、南沙参、泡沙参、鸡把腿。为桔梗科沙参属植物的根,四川省各地均产,如北川、峨眉、广元、巫山等。泡参性微寒,味甘、淡,入肺、脾二经。功能:补肺固正,祛痰止咳。(按:本人在治久咳方中,往往加之,且重用至30克)
   《内经》曰:“诸呕吐酸,皆属于热”。本例患者体廋、舌苔少,属阴虚;面青为肝旺或风象明显。总的病机为“伤中伤饱”、胃热肝旺。故治法宜清胃热、平肝风、和中止呕。麦冬为“伤中伤饱”的首选药;黄连、蒲公英、夏枯草为治胃热所致之胃痛胃胀之要药;批把叶治胃热呕吐;白芍、钩藤以平肝熄风;泡参、甘草以固正扶中;更取藿香正气丸之藿香、厚朴、干姜三味温中止呕以为反佐。这就是我组方时的用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11:14 , Processed in 0.09082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