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小便不通,中医病名。是指妊娠期间小便不通,甚至小腹胀急疼痛,心烦不得卧,痛苦不堪者,称“妊娠小便不通”。即西医学之妊娠尿潴留,由膀胱内有尿液不能排出而致,常见于妊娠中晚期。
历史沿革
1. 本病首见于《金匮要略·妊娠病脉证并治》:“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并于《杂病脉证并治》中称为“转胞”,提出以肾气丸主之。
2. 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始称“妊娠小便不通”,并有专论,明确提出小便不通的病位在肾与膀胱,进一步探讨其机理,认为是由热邪人胞所致,故云“肾与膀胱俱主水,此二经为脏腑,若内生大热,热气入小肠及胞,胞内热故小便不通。”又在胞转候中指出:“胞转之病,由胞为热所迫,或忍小便俱令水气还迫于胞,屈辟不得充胀,外水应人不得入,内溲应出不得出,内外壅胀不通,故为胞转。”此论虽对病机分析有所启迪,但临床实际所见仍以肾虚膀胱气化不利为主。由热邪致病者,每以小便淋痛者为多。
3. 元代朱丹溪从“古方皆用滑利疏导药鲜有应效”的教训中提出,小便不通若因“胞系了戾不通”者,但当升举其胎,“胎若举起悬在中央,胞系得疏,水道自行”(《格致余论》),治疗以补虚为主,虽有痰滞,也用参、术、当归、白芍、半夏、陈皮之类以照顾气血,并首创“丹溪举胎法”,另还有随服药汁后探喉引吐以开肺举中通下利小便的方法。这一思路可取,但法难堪效。
4. 明代赵献可在《邯郸遗稿》中承朱丹溪之说,进而提出“中气虚怯不能举胎,胎压其胞。胞系了戾而小便不通,以补气药中加升举之药,令上窍通而下窍通矣”的施治方法,确可增强疗效。
5.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又有外用导尿法以解其急,更有实际意义。
6. 清代《沈氏女科辑要》云:“转胞一证,因胎大压住膀胱或因气虚不能举膀胱之底。气虚者补气,胎压者托胎,若浪投通利,无益于病,反伤正气。”如此见解,实具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