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气推动血液循环为什么是错误的?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9 12:03:37 | 只看该作者

《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

原文

黄帝问曰:平人何如?

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长夏胃微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软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藏真高于肺,以行荣卫阴阳也。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则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欲知寸口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胫痛。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病。寸口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寸口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寸口脉沉而喘,曰寒热。脉盛滑坚者,曰病在外。脉小实而坚者,病在内。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脉滑曰风。脉涩曰痹。缓而滑曰热中。盛而紧曰胀。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脏,曰难已。

臂多青脉,曰脱血。尺脉缓涩,谓之解惰,安卧。脉盛,谓之脱血。尺涩脉滑,谓之多汗。尺寒脉细,谓之后泄。脉尺粗常热者,谓之热中。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已死,是谓真藏见皆死。颈脉动喘疾咳,曰水。目裹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已食如饥者,胃疸。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目黄者曰黄疸。

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

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脏形,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命曰反四时也。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太阳脉至,洪大以长;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阳明脉至,浮大而短。夫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心平,夏以胃气为本;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

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病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平肝脉来,弱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

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长夏以胃气为本;病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死脾脉来,锐坚如鸟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


=====================================================

《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原文1451字,“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只有7个字,而且这7个字心藏血脉之气也所表达的意思:心藏的是血脉之气,最终落实到“气”。藏真是指元气,即元气通于心,所以才有了心藏的是血脉之气,最终落实到“气”。这里讲的是气与心的关系,丝毫没有心气推动血液循环的意思!

     无论通篇的中心思想,还是这一段话的背景丝毫没有心气推动血液循环的意思!


22
发表于 2020-12-19 12:06:58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12-19 02:53
素问·五藏生成论篇第十   

   心之和、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 ...

“枢析挈”这几个字怎么讲?你真的引用的内经原文吗?

点评

的确是原文。百度里查查就知道了。  发表于 2020-12-19 15:35
23
发表于 2020-12-19 12:16:42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12-19 00:48
李挺把心分为血肉之心与神明之心是错误的,是接受了西方文化西化的产物,不符合经典中医理论。

李挺把心分为血肉之心与神明之心是错误的,是接受了西方文化西化的产物,不符合经典中医理论。


一一现代医学已然知道,心理活动、精神活动是脑器官的功能,而不是心脏器官的功能。但我们仍然称之为心理活动、心理过程、心理疾病、心理学……

中医理论不仅仅是将本来属于脑的功能(神明)人为的归纳至五脏"心"的名下,类似的情况很多:将生殖系统的生殖功能归纳至"肾"的名下,将消化吸收与物质生化代谢的功能归纳至"脾"的名下,将植物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与脑的情绪功能归纳至"肝"的名下……
24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9 15:50:21 | 只看该作者
        气行血行气滞血瘀。经络是一个独立的系统,遍布全身、脏腑(包括心)、内外,在这个系统里气推动血运行。十二经络循行有自己的路线,心经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25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9 15:55:36 | 只看该作者
       枢析挈,各注家有不同见解,总的意思是:下肢不能运动。
26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9 16:03:10 | 只看该作者

血液循环的发现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医学名著《黄帝内经》中就有"诸血皆归于心","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等论述,说明我国古代人民对血液循环已有一定的认识。

公元2世纪,古罗马名医盖伦(Galen Galen,129~200)通过解剖动物,发现动脉中充满血液。他认为人体心室中隔有个小孔,右心室的血液可由小孔进入左心室;血液由肝脏合成,与"生命灵气"混合后,在血管中潮涨潮落般地往复运动,造成奇妙的生命现象。他的"生命灵气"的说法符合基督教的需要,因而被教会所推崇。

16世纪,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塞尔维特通过研究发现:人体心室的中隔上并没有小孔;右心室的血液是经过肺到达左心室(即肺循环);静脉中有能够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不存在什么"生命灵气"。这些发现指出了盖伦学说的错误,促进了血液循环理论的建立,但触犯了宗教。因此遭到了教会的残酷迫害,惨死在加尔文教的火刑架上。

17世纪初,英国医生哈维(W.Harvey,1578~1657)做了这样的实验:他把一条蛇解剖后,用镊子夹住大动脉,发现镊子以下的血管很快瘪了,而镊子与心脏之间的血管和心脏本身却越来越胀,几乎要破了。哈维赶紧掉镊子,心脏和动脉又恢复正常了。接着,哈维又夹住大静脉,发现镊子与心脏之间的静脉马上瘪了,同时,心脏体积变小,颜色变浅。哈维又去掉镊子,心脏和静脉也恢复正常了。

哈维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周密的思考,最终得出结论:心脏里的血液被推出后,一定进入了动脉;而静脉里的血液,一定流回了心脏。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液是相通的,血液在体内是循环不息的。后来,意大利人马尔比基(MarcelloMalpighi,1628~1694)用显微镜观察到了毛细血管的存在,正是这些细小的血管将动脉与静脉连在了一起,从而进一步验证了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

血液循环是英国哈维根据大量的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于1628年提出的科学概念。然而限于当时的条件,他并不完全了解血液是如何由动脉流向静脉的。1661年意大利马尔比基在显微镜下发现了动、静脉之间的毛细血管,从而完全证明了哈维的正确推断。动物在进化过程中,血液循环的形式是多样的。循环系统的组成有开放式和封闭式;循环的途径有单循环和双循环。

点评

在外国人发现血液循环时,其实中国人早就发现了1  发表于 2020-12-20 11:45
27
发表于 2020-12-19 16:52:12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12-19 07:50
气行血行气滞血瘀。经络是一个独立的系统,遍布全身、脏腑(包括心)、内外,在这个系统里气推动血 ...

血液循环如果不是”心气"推动的,是"什么"推动呢?
气行血行气滞血瘀。经络是一个独立的系统,遍布全身、脏腑(包括心)、内外,在这个系统里气推动血运行。


一一答非所问了。

点评

是气,而不是心气。在这个系统里气推动血运行。  发表于 2020-12-20 07:22
28
发表于 2020-12-20 11:44:01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12-19 07:55
枢析挈,各注家有不同见解,总的意思是:下肢不能运动。

先生,你看错了。是"枢折挈",不是“枢析挈”。

点评

我是在百度里复制的。  发表于 2020-12-20 16:04
29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0 16:10:31 | 只看该作者
           
是"枢折挈",不是“枢析挈”。



      百度 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析挈,胫纵而不任地也。



     



      

30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0 16:18: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12-20 08:19 编辑

     转载


《内经》脉痿句读探析
[size=0.87em]中国中医药报2010-03-08

□ 侯仙明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首见于《素问·痿论》,为心病致痿的症状表现。历代医家对此句含义虽认识基本一致,但在相关医籍中对此句的文字表述略有差异。究竟此句该如何明句读?笔者有一些个人认识,现简述如下,望同道斧正。

“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

明代顾从德翻刻宋本句读缩影版《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对此句未作句读。王冰认为:“膝腕枢纽如折去而不相提挈,胫筋纵缓而不能任用于地也。”张景岳在《类经》中亦认为:“脉痿者,凡四肢关节之处,如枢纽之折而不能提挈,足胫纵缓而不能任地也。”两书对本句之意的认识基本一致。《张景岳医学全书·类经》采用了以下断法“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这与日本松井家藏本的断法一致。此种断法也被当今诸多著述所采纳,如《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黄帝内经素问校释》、《黄帝内经素问译注》、《内经讲义》等等。

然则,细究此种断法亦有不通之处。因为“挈”有提举之义。据王冰、张景岳二位医家对此句的认识,四肢关节如折而不能提举,但“挈”前并无否定性词语,所以释文与原文意反,令人难以理解。故郭霭春教授认为:“王注:‘膝腕枢纽如折去而不相提挈。’是王注本明作‘不挈’。若原文止言‘挈’,何注云‘不相提挈’?则其脱‘不’字之误显然。”此种认识被诸多注家采用,成为当今的主流观点。

那么,这种认识是否正确呢?且把此句放回原文中理解其含义。“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在《素问·痿论》中全句原文为:“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张志聪对这段文字进行了精辟的阐释:“心为火脏,心气热则气惟上炎,心主脉,故脉气亦厥而上矣。上则身半以下之脉虚,而成脉痿也。夫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以利关节,故经脉虚则枢折于下矣。枢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骨繇者,节缓而不收,故筋骨繇挈不收,足胫缓纵而不能任地也。”该段文字指出了脉痿与心相关,其病理机制为心气热,则下脉之血随热上逆,而致下脉不足以养下肢,所以才有下肢关节如折,从而出现不能支撑履地的情况。

据原文之意,“枢”当指下肢并不是如王、张二氏所说的四肢关节。由此可知,二氏对此句的释文并未进行直译,而是对原文文意进行了扩展与发挥,故不能以此作为判断原文脱“不”的依据。

另外,上述分析是以“挈”音qiè为前提的。而“挈”亦音qì。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手部》:“挈,古假借为契”。故挈、契古通用。《尔雅·释诂》:“契,绝也。”有“绝,断绝”之意。如《晏子春秋·谏下二四》:“皆反其桃,挈领而死。”《诗》传:“领,颈也。”洪颐煊《读书丛録》:“挈通作契。……‘挈领而死’,谓断颈而死也。”因此将“挈”读为qì,意“断绝”,则可句读为“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折挈”能很好地反映枢失其用的状态,且语通理顺。此则无提举之意,更无“不挈”之说。因此郭氏以释文为依据而认为原文脱“不”之说不能成立。

若要以“挈”音qiè去断句,则应改变“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的断法,改为“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其含义是因下肢失养致下肢关节如同折了一般,抬腿行走,其却缓纵无力不能支撑身体发挥履地之功。故本句实为“枢折,挈胫,(胫)纵而不任地也”。

“枢折挈胫疭而不任地”

196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黄帝内经太素·五脏痿》作:“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疭而不任地。”《说文解字》段注“疭之言纵也。”说明“疭”同“纵”,故此处的句读和理解同上。

“枢折瘈胫肿而不任地”

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针灸甲乙经卷十·热在五藏发痿第四》句读缩影版原文为“故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瘈胫,肿而不任地(《素问》瘈作挈,肿作疭)”。其将“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变为“枢折瘈胫肿而不任地”。瘈,音chì,为瘛之异体字。王冰在《素问·玉机真脏论》注有:“筋脉受热而自跳掣,故名曰瘛。”故本句可理解为:因心气热下肢失养致下肢关节如同折了一般,无力支撑身体发挥履地之功,同时伴有跳掣、肿胀的表现。因此,本书所断“枢折瘈胫,肿而不任地”是合理的。至于导致肿胀之原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明确指出“热盛则肿”。

“枢析挈胫纵不任地”

明·萧京《轩岐救正论·论诸痿》提及:“心痿脉上逆而下虚,枢析挈胫,纵不任地,为脉痿”。其将“折”改为“析”,本文不校其是非,只就字面文意进行探讨。析,《广韵·锡韵》“析,分也”,有分开之意。如《荀子·王霸》:“上诈其下,下诈其上,则是上下析也。”故析与折意近,虽文异而义同。断句亦可同上。

总之,此句历代记述虽有出入,但均不离《内经》本旨,故可以“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概之。至于如何句读,应视“挈”之读音而定。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针灸甲乙经》的表述扩展了脉痿的症状表现,有利于临床的诊断与治疗,临床工作者和文献研究者均应重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8 02:59 , Processed in 0.05641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