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281|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颜德馨:中医当自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13 19:32: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颜德馨:中医当自强
日期:2009-07-06 作者:施嘉奇 来源:文汇报


颜老在中医大师传承班讲课。  金昊
颜老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青年时代的颜德馨  
  
颜老生活照 (除署名外均资料照片)  
颜老在查房。            

    本报首席记者  施嘉奇
   
题记
   
    他生于名医世家,其父颜亦鲁得到孟河学派的真传;他自己年过九旬,行医60载,前不久被授予我国首批“国医大师”的称号,可谓功成名就。但此刻的他,颜德馨,全国著名的中医理论家、中医临床家,依然无法安心颐养天年,他说:“中医已经到了危险的时候,再不救就要晚了。我也想像徐根宝复兴足球那样从娃娃抓起,可是时间很紧迫了。”
   
    谈起中医的困境,这位九旬老人的语速明显加快。在他眼里,当代的中医犹如一只迷途的羔羊,整个中医体系出现了严重西化、内涵弱化、自信不再的危险局面。“中医当自强!”颜老说,“中医的问题出在中医自己身上,能救中医的也只有我们自己。”
   
    颜老清楚地知道,抢救中医的任务困难重重,他只身面对的和挑战的将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但这位白发苍苍的九旬老人凭着对中医事业的挚爱,发誓要竭尽所能地付出。他说:“听起来有点悲壮和凄凉吧!但是,我还是想试一试。”
   
    感觉上,这位老人似乎独自在挑战一个巨大的风车。不过,他却清楚地知道自己面对困难,他说:“中医有点积重难返了,现在谈改变太困难了。但是总是要有人去做。”
   
    谈了2个多小时,从他家出来,出现在我脑中唯一的念头就是:“谁来帮帮颜老?”今天当中医是要勇气的,要甘于清贫、甘于寂寞,更要像颜老一样甘于奉献。
   
中医已然“不中不西”
   
    前几年,颜德馨亲历了一件让他感到悲凉的事情。那时,有一位香港老板想建一所中医医院,提倡传统的纯中医,这位老板派人在上海、广东、北京转了一大圈,遍访各大中医医院,可最后却失望而归。他得到的报告是:“现在已经没有纯中医了!”
   
    颜德馨最后见到了这位遍寻中医之人。对方告诉颜老:“现代的中医们讲的都是蛋白、细胞、细菌,看的是检验报告,开的是中成药。”
   
    中医已经被严重西医化了。在各大中医特色医院里,门诊也许是仅存的还有一点中医模样的地方,那里的医生还在号脉、开汤剂,可一旦进入病房,就会让人震惊不已:中医师们开的是抗生素,不用四诊,直接开化验单,一切都被严重西医化。
   
    更让颜老感到伤心的是,一些高学历中医师竟然不会“望、闻、问、切”。在一次职称评审中,颜老发现一些中医博士竟然不懂四诊八纲,不懂辨证论治,只在实验室里度过了3年的求学生涯。
   
    “中医已经不中不西。”颜德馨哀叹道,“现在用真正的中医方法看病的中医正越来越少,这是一个让人痛心的现象。”
   
    近年来,颜德馨四处奔走,大声疾呼,要求各方抢救中医。“经过这些年大家的努力,国家和政府对中医的支持力度已经越来越大,从政策层面上看,谋求中医发展的基础已经具备了。”
   
    他认为,现在的最大问题不是在别人身上,而是出在中医自己。其中两大表现最为严重:一是中医西化;另一个则是废医存药。
   
    “中药,现在似乎变得跟中医没有关系了。黄连素、麻黄素好像已经是一种西药。如今流行的舆论氛围是,中药是好的,中医不行了。”颜德馨感到困惑不已,难道已经不再需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中药了吗?这是不对的,中药就是应该在辨证论治的观点下使用。
   
国医大师须植根中华文化
   
    看到问题本源后,颜德馨一刻也没有停歇。他利用自己在中医界的影响力,2008年11月更是促成了“中医大师传承班”在同济大学开班,这个项目目前是国家中医传承人才培养的试点项目。颜德馨在开班仪式上表示,“中医西化”已成中医学传承和发展的致命伤,只有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先做好原汁原味的继承,中医才不致消亡。
   
    颜德馨的这番话,浓缩了自己行医70载所有的感慨。那么,什么是原汁原味的继承,当下又该如何继承呢?也许,人们可以从颜老成为国医大师的历程中,发现点什么。
   
    颜德馨是孔子高徒颜回的后裔,1920年生于江苏丹阳。其父颜亦鲁也是一代名医,师承孟河学派,擅长治疗肠胃病和妇科疾病。对颜德馨而言,父亲既是严父,更是良师。父亲常说:“知医必先明道,传统文化的根基是学习中医的前提。”
   
    7岁起,颜德馨就开始读书习字,启蒙从读经典开始。尽管有些经书深奥难懂,但父亲的理论是,读书要“猛火煮,慢火炖”。“猛火煮”,强调的是博览群书,把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和历代名医著作作为学医入门的途径,打好理论根底;“慢火炖”,指的是不要死读书,而是要在学习时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反复研习,决不能生吞活剥,食而不化。
   
    在颜德馨看来,中医主体来源于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具体体现,是一个靓丽的瑰宝。“过去讲学医,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他认为,中医学源远流长,历代名医皆著书立言,中医古籍更是浩如烟海,且多折射出古代优秀哲学思想的光辉,彰显了中医形象辨证思维。
   
    除此之外,好的中医从来也是不保守的。除了读经、读史、读医,颜德馨还在小学毕业后,学习自然科学、逻辑学等其它方面的理论知识。上世纪初,父亲更是鼓励颜德馨报考上海中国医学院学习。这位慈父明白,学习中医要广开学路。
   
    1936年,16岁的颜德馨以优异的成绩被上海中国医学院破格录取,期间,他得以跟着各大中医名家学习,抄方和搜集整理医方医案,他根据自己的喜好,不拘一家,兼学不同流派,不同科别,师从多人。
   
    “中医教育是大问题,要改变现状,一定要从中医教育开始。”颜德馨决心拾回中医学习的本来面貌,在大师传承班内,学生们不仅要在门诊抄方,更要学习国学,他们与上师大的一级教授联手开课,让学生们学古文,知道教、儒教、佛教等知识,读中国经典著作,尽可能地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
   
中医教育缺乏文化熏陶
   
    遗憾的是,颜德馨和他的大师班的力量实在太薄弱了。他说,国内有中医药大学多所,但在人才培养方式与中医特色、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很大差异。
   
    现在的中医高等学府内,学生入学后先接触的是西医理论,解剖、生理等西医的课程大约占了总课程量的60%左右。中医大学生们对英语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古文。西化教育和知识体系的培养,缺少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积累,也使得学生对于中医的阴阳腑脏理论难于迅速理解。
   
    “在那里,培养的不是中医大学生,而是不中不西的盖浇饭学生。”颜德馨认为,这样的教育既没有教好中医,也没有教好西医。这种西医化的状况持续多年,造成了眼下既具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又拥有丰富临床经验和诊疗技术的高层次中医人才日益匮乏。再加上目前整体的医疗环境、医患关系也不利于中医发展,医生们更愿意使用西药以规避医疗纠纷。
   
    “中医不是不要学西医的,而是应该强调怎么学。”颜德馨认为,即便是“医圣”张仲景活到现在,想必也会借助CT等现代化设备。也就是在“望闻问切”这“四诊”之外,再增加一诊,可在加一诊的时候,不能丢弃传统的方法,如果完全依赖设备和化验单,中医也就丧失了生命。
   
    颜老说,中医其实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其中也包括生理、病理、药理、诊断及治疗等多方面内容。它们都藏于中医数千年的经典论著里,因此学好经典著作,无疑是学习中医的关键。可现在的学生学经典、读经典的时间却少之又少。
   
    “没有时间学是问题,没有心思认真学是更大的问题。”现在的学生从小缺少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积累,接触中医后,又觉得传统的阴阳腑脏理论难以理解。长期以往,造成了师授双方皆重“西”轻“中”的局面。
   
中西医结合必须设门槛
   
    在中医界,成为“盖浇饭”的不仅仅是学生,更可怕的是中医内涵的滑坡。以前社会上流行的一种提法叫中西医结合,可是到底什么才是中西医结合呢?颜老对此也困惑不已。
   
    前不久,他在香山科学会议上遇到了卫生部部长陈竺,他对部长说:“中西医结合一定要下一个定义,要有一道门槛,不是谁都可以挂中西医结合的牌子的。”
   
    “我认为,‘中西医结合’应该是一门精英医学,而不是普及医学。”颜德馨认为,当年毛泽东同志亲自提出要中西医结合,那个时候的本意是将中医和西医融会贯通,形成一门中国独有的医学分支。“要汇通,也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意思。”颜德馨认为,做中西医结合的医生,一定要兼具中医和西医的扎实功底,才可能将两者很好地加以汇通。“现在的一部分状况是,90%的西医加10%的中医,或者90%的中医加10%的西医,就可以称为中西医结合了。”颜老说,“这就像盖浇饭,干烧面,往饭上加一点浇头即可。”
   
    中西医结合提倡多年,由于无人把关,少设门槛,其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客观上造成了中医的弱化,而且使得业内鱼龙混杂。“中西医结合不是某个医生、医院挂块牌子就可以的,而是要真正理解,做出成绩来。从理论和临床上都要做出研究。”
   
    对于真正优秀的中西医结合医生而言,他的学习生涯必将漫长而艰辛,而现有的体制下,要培养此类精英医生的难度非常之大。
   
    颜老说,中医就这样不断地彷徨、徘徊着。“现在的政策是中西医并重。”他认为,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相关人士的注意,中医不应该在结合中被忽略,在结合中被矮化。
   
    在谈及中西医结合被曲解的过程中,颜老不经意地又提到刚刚流行的“治未病”概念。他说:“要吸取中西医结合的经验,尽量避免‘治未病’理念的走样。”他认为,中医的“治未病”绝不是字面上理解的预防、保健,它其实是一门深厚的理论,贯穿于中医整个预防治疗过程之中。病前要防,病中、病后亦要“治未病”。
   
    “不要再将‘治未病’的理论简单化了,只讲预防是不全面的理解。”颜德馨希望醇厚的中医内涵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严重曲解。因为,每一次曲解,伤害的都是中医界本身。
   
谁说中医不能治急症重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医问题格外沉重,但今天却不应该沉沦。颜德馨说:“现在一定要努力起来,救救中医。除了外人帮忙外,更需要中医界自己站起来。”
   
    中医先要自己相信自己。“谁说中医不能治急症、重症?”颜德馨说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中,治好了很多重症、急症。上千年来,帮助中华民族抵御疾病的力量中,中医作用不容忽视。
   
    他仍然记得,当年跟着父亲四处行医时候的情景。那时候,病人大多危重。医生行医常常从早到晚,星夜当空,颜德馨仍然手提着灯笼跟着父亲,一家一家去看病,问诊、开方、煎药……若病人情况危重,一天之后必定再来复诊。忙起来,一晚要走上十几户人家。走进最后一位病人家中时,往往已是第二天清晨,颜德馨手提的灯笼上还写着昨天的日期,看着依然跳动的火苗,似乎一天又延长了。
   
    “中医从来就是解决问题的。为什么现在会变成康复、保健的代名词了呢?怎么就比西医差了呢?”颜老百思不得其解。
   
    他记得,有一次应邀去其他医院会诊,当时患者情况很危急,治疗方案不够明确,同时用着内服、外用的西药多达21种。颜德馨在看舌苔、把脉等细致诊疗后,果断地提出,将所有的西药全部停掉,改用中药桂枝汤进行治疗。结果,三付药之后,患者奇迹般地出现了好转。
   
    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颜德馨更是涉足血液病的治疗,主攻白血病和血小板减少症。为了寻求可靠的中医疗法,他深入钻研了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将血液病与中医气血理论结合研究,并投入大量时间在实验室观察、实验等等,率先提出雄黄是抑制白血病的有效药物。
   
    2002年11月至2003年上半年,SARS正在肆虐流行。2003年4月,84岁高龄的颜德馨勇挑重担,奔走在第一线,担任华东地区中医药“防非”科研协作组首席专家。
   
    也许很少有人知道,就在此前不久,颜德馨由于不慎跌倒受伤,刚刚完成全髋置换手术,在治疗过程中,他战胜了感染、肝损、失血、心衰等多道难关。尚在恢复期中的颜老就这样投身SARS的防治工作,他参加制定了中医中药预防“非典”的方案,创制了“扶正祛邪方”。他还提出,由于地域、患者体质的不同,“非典”治疗要辨证论治。
   
    “我胆子大,所以比较敢治急病、重病吧。”其实,颜老的胆大源于深厚的中医功底和丰富的临床实践。“中医应该相信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相信自己对抗疾病的能力,只要努力,是完全可以在医学领域找到生机的。”
   
    “我还在给人看病,看重病。每看好一个病人,就是守住中医一方阵地啊!”说这句话时,颜老的眼中闪过一丝悲凉。
   
传统中医需要实习基地
   
    守住中医的土地,是多年来颜德馨一直在努力奋斗的。
   
    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里,有一座破旧的老楼,那是颜老奋斗了几十年才建起的中医楼,而如今中医楼风光不在。不过,颜老没有灰心,他告诉记者,半年后很有可能会成立“颜德馨中医医院”,他希望那里能够成为姓“中”的医学领地。
   
    “没了中医楼,又有了中医医院,我坚守的中医事业又有了新的开始。”颜德馨早就与中医融为了一体,这似乎成了他与生俱来的神圣使命。
   
    颜老期望,未来的中医医院能够成为专属于传统中医的实习基地。在那里,医生们能够写中医医案、开汤剂、治重病,病房内充满了中医的味道。
   
    “我们关键要拿出几个病例来,要告诉世人中医有明确的疗效。”他坚信,在重大疾病的防治中、在危重疾病的抢救中、在疑难杂症的治疗中、都必须坚守中医的特色。只有这样,中医的血脉才不会断在我们这一代手里。在颜德馨中医医院尚未规划的时候,适合中医实习的基地少之又少。“现在的学生去医院实习,学到的大多是西医。”一些带教老师甚至干脆对学生说,中药没用,就给病人吃西药。
   
    在这样的氛围里实习,即便学生们在大学里学到了一点中医知识,也会被临床现状所淡化,最终抛诸脑后。结果是,不少学生毕业后只会用四个素:激素、抗生素、维生素加黄连素。
   
    “我们需要一大批献身中医的人啊。”颜老曾经在1999年2月,行医60周年之际,依然捐出自己多年积蓄的稿酬和学术成果奖金共20余万元,设立“颜德馨中医药人才奖励基金”,此后又追加资金,2005年扩展为“上海颜德馨中医药基金会”,致力于鼓励青年中医药人才脱颖而出。
   
    遗憾的是,老人的一己之力仍属薄弱。他为中医医院招聘人才,可是困难重重。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虽年已九旬,颜老仍饱含激情,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奔走。
   
颜德馨独创衡法体系
   
    衡法治则,是颜德馨创立的学术理论,主要运用多种治疗方法,平其不平,调其偏胜,达到新的动态平衡。颜德馨的理论依据来自《内经》:“气血正平,长有天命”,“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的阐述。
   
    从建国后到“文革”之前,颜德馨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症等血液病的治疗,在实践过程中,颜德馨已经初步萌发了“衡”的思想——扶正祛邪,固本清源,从而达致平衡。
   
    他领悟到,气血通过全身一切的组织器官,是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气血以流畅和平衡为贵,如果气血失去流畅就会产生瘀血,瘀血阻于体内,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导致气血艰涩和失衡,引起脏腑病变,疾病丛生。
   
    “文革”后复出的第二年,颜德馨就出版了《活血化瘀疗法临床实践》一书,以气血为纲,调气活血,而致平衡的祛病养生思想在颜德馨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最终在中医“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之外,创立了以调气活血为主的“衡法”治则。
   
    颜老还将这套理论用于抗衰老领域,明确了以调整气血法延缓衰老,这与过去补肾、健脾等方法抗衰老的理论截然不同。
   
    他发现,人体的血液在不同年龄段的变化很大,老年血液病患者的血粘度普遍粘稠,都有明显瘀血体征,例如色素沉着、皮肤粗糙、老年斑的出现、巩膜混浊等,而且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如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老年痴呆等也都是瘀血病例的体现。
   
    颜老运用衡法在治疗心脑血管病方法成效显著。有一位徐姓的女华侨,曾经做过冠心病介入治疗,但术后心绞痛依然频发,颜老用温阳活血法给与治疗,结果这位病人心绞痛明显减少,病症以后也未复发。
   
    2001年,上海市卫生局组建上海市中医心脑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颜德馨成为学术带头人。此后,市科委组织专家通过了“脑梗灵治疗脑梗死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2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19:33:25 | 只看该作者

[推荐]颜德馨:中医当自强

颜德馨:中医的血脉不能断 2009年6月29日《钱江晚报》
本版撰述:本报记者 尹维纳  
  上海,颜德馨家里,电话铃响起。
  电话来自一位年轻的医生,讨教关于怎样救治心率衰竭病人。
  “病人现在怎么样?”
  “……”
  “用3克野山参和麦冬、西洋参、五味子一起用小火煎。分少量多次给他喝。”颜老略加沉思道,“服药后有什么情况,随时告诉我。”
  像这样有关危重病人的紧急电话,颜德馨经常会接到。颜老说,虽然现在不看门诊了,但还要继续为救治病人尽一点力。
  要相信中医热爱中医
  “现在,有很多搞中医的人不热爱中医、不相信中医,自己看不起自己,把中医当成西医的附属品。”颜德馨对此颇有微词。“但是,过去,中医有十三个科,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喉科、痔科、眼科、耳科……几乎无病不包。而且,对现在的不少疑难杂症,中医自古以来就累积了相关的治疗经验。”
  颜德馨说,中医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之一,拥有一套根植于传统文化的特殊理论。我们搞中医的人首先不能不相信中医。只有相信才会去热爱,只有热爱,才能看好病。
  现在,很多中医医生习惯把病人往外推:“这病中医治不了,还是找西医看吧。”颜德馨认为,中医如果自我放弃,认为自己的本领看不好病,把自己看作西医的辅助疗法,久而久之,病人也就会对中医丧失信心。所以我提倡中医什么病都要看,不能轻易放弃每一个病人。中医的定位是关系到中医安身立命的根本问题。中西医各有所长,两者应该并重,互相尊重、互相吸收、互相合作。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在颜老书房的墙上,挂着这样一块匾:“颜亦鲁内外方脉”。那是颜老的父亲颜亦鲁开业行医时所挂。颜老说,“内外方脉”顾名思义,就是无论内科、外科什么病都看。父亲的言传身教,使颜德馨在行医之路上始终有一股不服输的劲。1939年,颜德馨从当时的上海中国医学院毕业,至今正好70年。当年,刚踏进医院工作的他,只是被归在内科病房里一名不起眼的年轻中医。肺病在当时是让人望而却步的恶性疾病。病房里,有几位肺脓疡病人因肺纤维化,肺部出现了空洞,高烧几天不退,情况十分危急,医生们束手无策。 “让我试试看。”颜德馨站了出来。大家愣了,中医能治这么棘手的病?
  三天三夜,颜德馨就在楼梯口搭起来的临时病床边陪着病人。没有护士,他就亲自熬药,整天观察病人的情况。没多久,鱼腥草药方起了作用,40度的高烧退了下来,原先厚厚的脓痰化了。就这样,颜德馨用传统中医疗法先后治好了一批肺脓疡、肺吸虫病人。再没有人瞧不起这个初出茅庐的中医医生。调入上海铁路局中心医院,也就是现在的第十人民医院后,颜德馨一头扎进血液病的中医研究。他根据多年经验的累积,从中医理论出发,开创性地对白血病进行了分型:阴虚型、阳虚型、温热型、阴阳两虚型和淤血型,并在国际上首先提出雄黄是抑制白血病的有效药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行医七十载,颜德馨始终奉行这句话。
  “久病怪病必有淤”
  2003年,非典来袭。颜德馨不顾高龄,不畏风险,亲自来到传染病医院,担任上海市中医防治专家组顾问、上海市中医治疗指导组组长及华东地区防治非典首席科学家,总结出“非典”的病机要点:热、湿、淤、痰、虚五字。在他的带领下,中医疗法有效解决了激素治疗引发的肺纤维化问题。中医抗非典,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
  “谁说中医只能看关节痛、只会开膏方?中医不是辅助,我们不能先把自己的定位定错了。”老人动情地说:“源远流长的中医在当今仍然有生命力和价值。”
  但颜德馨在行医生涯中发现,诸多疑难杂症并非源于脾胃,而是源于淤血,凡是那些久病、怪病患者,都有舌质发紫、角膜有丝、眼底有色素沉淀、夜间多梦等表现。为了寻找充足的理论依据,他对病人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证实这些病人果然都有淤血反应。
  于是,颜德馨大胆提出了“久病必有淤”、“怪病必有淤”的新观点,他认为“瘀血”形成的根本是阴阳失调、气血不平衡,通过平衡气血,便可达到治病的目的。由此,颜德馨在传统中医“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衡法”这一令人耳目一新的治疗法则。通过调整气血、稳定人体内环境,冠心病、中风、红斑狼疮、肝硬化等难病、疑病,经他的妙手“衡法”都一一回春。就这样,颜德馨的名字成了久病、怪病、疑难杂症的克星。
  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里有一座老楼,那是颜老奋斗了几十年的中医楼,坚持用传统中医的方法看病,发扬中医的特色与传统,仿佛是他与生俱来的使命。他说,中医的发展一定要姓“中”,也就是在重大疾病的防治中;在危重疾病的抢救中;在疑难杂症的治疗中;都要坚守中医的特色。只有这样,中医的血脉才不会断在我们这一代手里。
3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19:34:37 | 只看该作者

[推荐]颜德馨:中医当自强

专访颜德馨:中医“病了”,该好好治
发布时间:2009-2-23 11:01:02
点击次数:263
中医“病了”,该好好治——专访中医老专家颜德馨
2009-02-20 解放日报                      作者:陈俊珺
  搞中医的人不热爱中医、不相信中医,自己看不起自己,把中医当成西医的附属品
  解放周末:在多数人看来,中医只擅长日常进补或者慢性病的调养,有大病还是得去找西医看。
  颜德馨:不得不承认,中医看病的范围越来越小,中医正逐渐成为西医的附属品。
  解放周末:但其实,绵延了数千年的中医,对许多疾病的治疗都自有特色。
  颜德馨:过去,中医有十三个科,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喉科、痔科、眼科、耳科……几乎无病不包。而且,对现在的不少疑难杂症,中医自古以来就累积了相关的治疗经验。
  解放周末:世界著名科学家、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首席权威李约瑟先生曾经说,中国的李时珍是除了欧洲的伽利略之外,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本草纲目》是让世界认识中国自然科学知识成就的代表作。
  颜德馨:中医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之一,拥有一套根植于传统文化的特殊理论。我们搞中医的人首先不能不相信中医。只有相信才会去热爱,只有热爱,才能看好病。
  解放周末:可眼下的情况却是,中医医生习惯把病人往外推:“这病中医治不了,还是找西医看吧。”
  颜德馨:中医如果自我放弃,认为自己的本领看不好病,把自己看作西医的辅助疗法,久而久之,病人也就会对中医丧失信心。所以我提倡中医什么病都要看,不能轻易放弃每一个病人。
  解放周末:也就是说,搞中医的人首先不能看不起自己,不能把自己放在从属的地位。
  颜德馨:对。中医的定位是关系到中医安身立命的根本问题。中西医各有所长,两者应该并重,互相尊重、互相吸收、互相合作。
  在颜老书房的墙上,挂着这样一块匾:“颜亦鲁内外方脉”。那是颜老的父亲颜亦鲁开业行医时所挂。颜老说,“内外方脉”顾名思义,就是无论内科、外科什么病都看。父亲的言传身教,使颜德馨在行医之路上始终有一股不服输的劲。
  1939年,颜德馨从当时的上海中国医学院毕业,至今正好70年。当年,刚踏进医院工作的他,只是被归在内科病房里一名不起眼的年轻中医。肺病在当时是让人望而却步的恶性疾病。病房里,有几位肺脓疡病人因肺纤维化,肺部出现了空洞,高烧几天不退,情况十分危急,医生们束手无策。
  “让我试试看。”颜德馨站了出来。大家愣了,中医能治这么棘手的病?
  三天三夜,颜德馨就在楼梯口搭起来的临时病床边陪着病人。没有护士,他就亲自熬药,整天观察病人的情况。没多久,鱼腥草药方起了作用,40度的高烧退了下来,原先三层的脓痰化了。就这样,颜德馨用传统中医疗法先后治好了一批肺脓疡、肺吸虫病人。再没有人瞧不起这个初出茅庐的中医医生。
  调入上海铁路局中心医院,也就是现在的第十人民医院后,颜德馨一头扎进血液病的中医研究。他根据多年经验的累积,从中医理论出发,开创性地对白血病进行了分型:阴虚型、阳虚型、温热型、阴阳两虚型和淤血型,并在国际上首先提出雄黄是抑制白血病的有效药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行医七十载,颜德馨始终奉行这句话。
  2003年,非典来袭。颜德馨不顾高龄,不畏风险,亲自来到传染病医院,担任上海市中医防治专家组顾问、上海市中医治疗指导组组长及华东地区防治非典首席科学家,总结出“非典”的病机要点:热、湿、瘀、痰、虚五字。在他的带领下,中医疗法有效解决了激素治疗引发的肺纤维化问题。中医抗非典,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
  在颜老看来,中医治疗非典,只是中医接触现代病的开始。数千年来累积的治疗急性传染病的丰富经验,使中医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疗禽流感、艾滋病等方面,都有特殊的优势和传统,将来应该更积极地参与进去。
  “谁说中医只能看关节痛、只会开膏方?中医不是辅助,我们不能先把自己的定位定错了。”老人动情地说:“源远流长的中医在当今仍然有生命力和价值。”
  “医圣”张仲景如果活到现在,想必也会使用CT等现代化设备,但关键在于,不能丢弃传统的方法
  解放周末:找中医看病,总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切脉可有可无,有的中医直接开一张化验单,根据检查报告,开点中成药,甚至干脆让病人服西药。病人根本不觉得自己是在看中医。
  颜德馨:现在用真正的中医方法看病的中医正越来越少,这是一个让人痛心的现象。
  解放周末:传统的中医诊病方法似乎在被简化和替代。
  颜德馨:望、闻、问、切,是中医的灵魂,这“四诊”都有严格的规范和学问。可现在的中医连这些基本功都渐渐遗忘了。比如,规范的切脉手势是要先把中指按在病人的桡骨上(为记者做了一个示范),严格来说要一炷香的时间。
  解放周末:但和传统中医经验式的诊断方法相比,现代化的检查手段似乎来得更科学和先进。
  颜德馨:“医圣”张仲景如果活到现在,想必也会使用CT等现代化设备。望闻问切这“四诊”之外,再增加一诊,未尝不可。但关键在于,不能丢弃传统的方法,如果完全依赖设备和化验单,中医也就丧失了生命。
  解放周末:除了在诊病时依赖现代器械外,多数中医医生在开处方时也大多使用西药或者中成药,真正根据病人的个体差异辨证施治、灵活开方的中医似乎已经很少见。
  颜德馨:可以打一个比方,现在中医看病有点像“盖浇饭”,“西医”的饭上加一点“中医”的料。一些医生行医多年都不会灵活地开方。病人住院时给他开逍遥散,出院时还是逍遥散。
  以现代眼光看来,传统中医的诊治方法似乎总透着几分说不清的玄妙。然而蕴藏在这些难以用公式推导证明的望闻问切、气血阴阳里的,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脉。
  颜德馨的父亲颜亦鲁,是中医著名的孟和派传人。出生杏林之家,年幼的颜德馨便立志悬壶济世。
  跟着父亲连夜出诊的情景,他至今记得。星夜当空,颜德馨手提着灯笼跟着父亲,一家一家去看病,问诊、开方、煎药……若病人情况危重,一天之后必定再来复查。忙起来,一晚要走上十几户人家。走进最后一位病人家中时,往往已是第二天清晨,颜德馨手提的灯笼上还写着昨天的日期,火苗依然在跳动。他一面帮父亲抄方,一面聆听父亲的教诲。
  人体多奥妙,脏腑不能言。父亲说,看病要有胆识。诊病的关键在于辨别分析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各阶段所表现出的不同症状。只有抓住疾病的本质,才能确定治法,并预估药方中每一味药可能起到的作用。
  父亲一直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也就是医书上常说的“气为百病之长,百病皆生于气”。但颜德馨在后来的行医生涯中发现,诸多疑难杂症并非源于脾胃,而是源于淤血,凡是那些久病、怪病患者,都有舌质发紫、角膜有丝、眼底有色素沉淀、夜间多梦等表现。为了寻找充足的理论依据,他对病人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证实这些病人果然都有淤血反应。
  于是,颜德馨大胆提出了“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的新观点,他认为“淤血”形成的根本是阴阳失调、气血不平衡,通过平衡气血,便可达到治病的目的。由此,颜德馨在传统中医“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衡法”这一令人耳目一新的治疗法则。通过调整气血、稳定人体内环境,冠心病、中风、红斑狼疮、肝硬化等难病、疑病,经他的妙手“衡法”都一一回春。就这样,颜德馨的名字成了久病、怪病、疑难杂症的克星。
  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里有一座老楼,那是颜老奋斗了几十年的中医楼,坚持用传统中医的方法看病,发扬中医的特色与传统,仿佛是他与生俱来的使命。他说,中医的发展一定要姓“中”,也就是在重大疾病的防治中;在危重疾病的抢救中;在疑难杂症的治疗中;都要坚守中医的特色。只有这样,中医的血脉才不会断在我们这一代手里。
  学校教育重“西”轻“中”,毕业生不会望闻问切,不懂八纲、八法,不懂阴阳五行、辨证施治
  解放周末:中医医生不会用中医方法看病,这种“中医西化”的根源在哪里?
  颜德馨:这恐怕牵涉到眼下中医发展的另一大问题,那就是中医的教育呈现出西医化。
  解放周末:中医教育西医化有哪些表现?
  颜德馨: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有些毕业生等到戴上学士帽,还是不懂“望闻问切”,甚至连“四君子汤”这样最基本的方子也写不出。可以这么说,大多数中医学校毕业的本科生就相当于半个中医中专加半个西医中专。
  解放周末:“望闻问切”、“四君子汤”这些中医基本功,本应是学校里必学的知识。
  颜德馨:大多中医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是西医科目多于中医科目,学生学中医的时间可能连百分之四十都不到。
  解放周末:但中医又具有易学难精、成才周期长的特点。
  颜德馨:是的。比课程设置失衡更严重的,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中医知识与传统文化血脉相连。如果没有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学生怎么能理解中医、学好中医?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学生竟然连《内经》《伤寒论》这样的中医经典也不能熟读。
  年少时,午夜一灯,晓窗千字,《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浅注》、《本草备要》、《景岳全书》……这些当年熟读于心的医家经典,是颜德馨行医之路上始终的积淀。
  颜老说,是这些经典著作构建起了中医特有的生理、病理、药理、诊断及治疗的理论体系。学好经典著作无疑是学习中医的关键。但如今学生们学经典、读经典的时间却少之又少。读经典的时间少,因为学中医的时间本来就少。在一名中医本科生的5年学习时间里,实习时间有1年半,还有半年要学习外语、计算机等公共课程,剩下3年的时间里,西医理论、解剖、细胞等西医课程要占到课程总量的近60%。西医不仅在课时上超过了中医,而且多数西医课程是必修课,中医经典课目却成了选修课。
  颜老说,没有时间学是问题,没有心思认真学是更大的问题。学习古文是阅读经典的基础,更是学好中医的基本功。然而学生们对英语的重视程度却大大超过了古文,因为英语不合格不能毕业,读古文的时间不自觉地就被转移。
  古人云,知医必先明道。中医思想和中华传统的人文思想一脉相承。过去的名医也被称为“儒医”,这也就意味着要成为一名好医生,必得先饱读诗书,成为大儒。然而现在的学生从小缺少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积累,接触中医后对于传统的阴阳腑脏理论难以深入地理解。中医教学中普遍的重“西”轻“中”模式更容易使学生陷入困惑。中医理论总是被简单带过,学生们对中医病因、诊断的理解往往是从西医角度出发。
  颜老不禁叹息,如果学生等到毕业,还不懂真正的中医,不会望闻问切,不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和辨证施治,中医还谈什么继承和发展?说到激动处,颜老不禁轻拍桌子,他建议:“中医教学应该适当增加学生学习中医知识的时间,重视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并加强传统文化知识的熏陶。否则,这些掌握西医知识大大超过中医知识的学生踏入工作岗位后,中医传统知识又不断被遗忘,最终只能成为穿着中医的外衣,用西医方法看病的‘盖浇饭’医生。”
  中医学生没有理想的实习基地,实践中学不到中医,反而把中医丢弃
  解放周末:和五年制本科生相比,硕士生、博士生的学习时间较长,对中医知识的掌握应该比较全面。
  颜德馨:并非如此,中医博士毕业不懂中医精髓,不懂中医方法的同样大有人在。
  解放周末:博士毕业为什么还是不会用中医看病呢?
  颜德馨:传统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中医的成才必定离不开实践经验的累积。但现在的博士教育却重实验、轻实践,学生总是和小白鼠打交道,只会做实验,怎么会给人看病?
  解放周末:应该鼓励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跟着有经验的医生进行实习。
  颜德馨:没有理想的实习基地,是眼下中医人才培养的又一个大问题。多数学生在学校里掌握的中医知识原本就不够扎实,进医院跟着带教老师看病后,也学不到真正的中医诊断方法,因为大部分中医医院或者综合性医院的中医科都已经西医化,连老师都习惯了西医的模式和方法,又怎么去传授真正的中医。
  行医之初,颜德馨曾广拜良师。
  颜德馨至今还记得,当年遇到一位咯血病人,咯血盈盆,服用传统的犀角地黄汤,始终不见效。他思索再三,仍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于是便请教当时被誉为“医之医”的盛心如先生。盛先生说:“在方中加生军三钱,当愈。”就是这三钱生军,方子果然见效了。后来,颜德馨在治疗一位久热不退的病人时,再次请教盛老。他按照老师的指点,用小柴胡汤加甜茶叶、马鞭草,病人两剂药一服,便退热了。颜德馨自此深受启发,用这一方法治愈了许多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
  一药之师,感德不忘。是前辈们对医术的执著精进,激励着颜德馨在岐黄之路上不断探索。
  谈起现在学生们的实习状况,颜老难掩痛惜之情,“现在的学生去医院实习,虽说是必修科,但真正能在实习中进一步学好中医的却很少。”
  无论是各级西医医院,还是中医医院,甚至是中医院校的附属医院,从门诊到病房,大多采用西医西药,中医中药治疗往往只是辅助。严格按照中医规律、突出辨证论治特色的医生寥寥无几。有些带教老师甚至干脆对学生说,中药没用,就给病人吃西药。
  在这样的氛围里实习,学生的西医知识倒是得到了强化,中医知识反而抛诸脑后。结果,不少学生毕业后只会用四个素:激素、抗生素、维生素加黄连素。
  颜老担忧,长此以往,中医传承者从学习阶段就丧失了对中医的兴趣,对中医的疗效产生怀疑,更别提热爱中医、献身中医了。老子云:“志不坚,智不达”。学中医的人如果没有献身中医的决心,热爱中医的真心,就不可能真正学好中医。
  在颜老看来,师带徒是中华文化传统的教育方法。去年11月,由颜老亲自带教、同济大学主办的“中医大师传承人才培养计划”,迎来了首批10名学员。这几天,颜老正忙着为学生们讲课。他说,不但要教学生们加强经典原著的研读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更要亲自带他们到病房里讲课,从望、闻、问、切的实际操作教起,让他们学会用中医看病。
  据悉,上海将成立“中医药发展办公室”,一系列促进上海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措施出台在即。
  好方子一开,中医的“病”还愁不能治吗?
附:颜德馨简介及其临床处方                来源:2009-02-12 健康报  
  1920年出生于江苏丹阳中医世家,1939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历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同济大学中医研究所所长,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颜德馨在学术上倡导“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提出“衡法”治则,主持“瘀血与衰老”科研项目,提出瘀血实邪乃人体衰老之主因的观点,并以“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为纲,从事疑难病症的研究,将其是运用于心脑血管病领域颇有成效。“颜德馨治疗心脑血管病专家系统”、“颜德馨治疗疑难病的经验总结”、“脑梗灵治疗脑梗死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衡法新药调节血脂功能的研究”等多项科研成果均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
  【处方】(中华中医药学会推荐)  
  斯君,腹泻三载,夹有粘冻,日行数次,腹痛拒按,胃纳不馨,脉细弦,舌质淡紫,苔黄腻。久病脾失健运乃其本,瘀滞交搏乃其标。先以膈下逐瘀汤以清其源。当归9克,桃仁9克,丹皮9克,香附9克,川芎9克,五灵脂9克,乌药9克,红花9克,玄胡4.5克,枳壳4.5克。7帖。
  肝属木,司疏泄,脾属土,主运化,肝木和顺适中,则可助于脾运。若情志不遂,或偏嗜辛热,肝气横逆太过则脾伤,运化失和,则痛泻由生。病初气泻食积,久病入络而为瘀,则症见腹痛即泄,痛有定处而拒按,便夹脓血。王氏膈下逐瘀汤以桃红四物汤去生地加丹皮,逐瘀而不伤新血,二者相伍,活血则脓血自除,具通因通用之妙;臣以乌药、枳壳、香附、玄胡等,理气止痛,行气则后重自止;佐使甘草缓和药性。此方逐瘀力强且药性趋下,功能清廓肠角之瘀积,推陈致新,使肠腑之气得以调达。若兼见脾肾阳虚者,则可加入参、附以扶正达邪。应手后则应以参苓白术散善后,以巩固疗效。
                                                                                    (晨 明选辑)
4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19:36:29 | 只看该作者

[推荐]颜德馨:中医当自强

颜德馨医论系列  (转“白头翁”网友辑)
背寒症探颐
金匮云:“心下有留饮,头其人背寒冷如掌大”,唯有《千金》释“留饮”最切当,谓“结积留饮成澼囊”,尝譬之如潦水之有科臼,久而冰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参照《陶华六书》“背恶寒者,属少阴,附子汤及灸气海”治疗多起背寒,有一定效验,余曾治“背寒冷一片”怪病二则。
  镇江金山寺住持,久患背寒。当心后侧一片,盖饮留之处阳气所不到达,脉沉弱,呈现一派脾肾阳虚绥之象。僧人素食,兼胃阳不足,遂疏一方:生附子一大枚,公丁香四十九粒,麸裹煨熟研末,每服1.5g,一日三次,糜粥下。附子温以助气化,丁香温以破留饮,糜粥温胃运脾。方药简洁,一料宿疾得瘳。
  某老翁,背冷一块久治不愈,已濒束手,观前医投药,或扫群阴,或驱阴邪,屹然不动,益参附、术附维阳立论,亦不为果。细察脉行迟细,舌紫苔薄,气血以并,阳气斡旋,取王清任急救回阳汤加味,别出蹊径,以冀弋获。
  一从破阴凝化冰伏入手,一从“血为百病之胎”立论,亦思之巧而已矣。
5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19:37:15 | 只看该作者

[推荐]颜德馨:中医当自强

变法巧治喉痹【颜德馨医论系列  (转“白头翁”网友辑)】下同
喉痹相当于慢性咽炎、声带小结或息肉、咽部淀粉样变性等疾病,以咽部微痛微痒、或似有异物阻于咽喉、声音嘶哑等为主要表现,医家多从风燥痰热或阴虚火旺论治,余则习以气血为纲辨治喉痹,颇有效验。
  1.阳虚喉痹
  足少阴肾脉循喉咙,挟舌本,若外感热病或急性乳蛾治不如法,过用寒凉滋腻之品,戕阳伐气,邪入少阴,以至火虚于下,寒凝其中,格阳而上,无根之火内灼咽喉,证见咽喉微痛,或感肿胀,或似虫爬,咽部粘膜淡红,肥厚呈水肿样,伴有畏寒肢冷,神疲乏力,痰多色白,舌胖苔白,脉沉弱或弦紧等,治疗当宗“甚者从之,从者反治”之义,投以辛温。《伤寒论》谓:“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半夏散甘辛合用而辛胜于甘,其气又温,不仅能解客寒之气,还可复已弱之阳气。本经谓半夏主咽喉肿痛,桂枝治结气喉痹,甘草解金疮肿毒,足见此方对喉痹极为适宜,临床每加大黄反佐之,大黄能使热药不致被浮阳格拒,因势利导,直捣病处,有相得益彰之功。
  2.瘀血喉痹
  咽喉素有关隘之称,饮食气息行其中,五脏六腑经脉循于壁,故咽喉不仅是饮食呼吸之要道,而且是气血循行之境地,如六淫闭伏,七情不遂,日久不解,均可导致气郁化火,气滞血瘀,瘀热上熏咽喉,证见咽喉刺痛,或感灼热,或觉堵塞,咽部粘膜深红,或有瘀斑,伴有口干不欲饮,嗳气难出,烦躁易怒,舌紫苔黄,脉弦数或细涩等。立法当按“久病必有瘀”之说,治以活血祛瘀。方用血府逐瘀汤,此方由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而成,不仅善行血分之瘀积,解气分之郁滞,而且内含甘桔汤,功能利咽止痛,用于瘀血喉痹,最为合拍。若合并声带闭合不全者,则加升麻以升提开喉,往往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3.痰瘀喉痹
  足厥阴肝经循行喉咙,环口唇,若郁怒伤肝,肝失条达,气滞血瘀,肝郁犯脾,痰湿内生,以至痰湿与瘀互结,循肝经上结声户,证见咽喉似有物阻,梗塞不舒,或胀痛不已,入夜尤甚,局部水肿、肥厚或结节,伴有痰多,胸闷作痛,胃纳不馨,舌暗苔白滑,脉滑而弦等。治疗当从“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之旨,行气以化痰,活血以祛瘀,方用导痰汤合四物汤出入。
6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19:37:52 | 只看该作者

[推荐]颜德馨:中医当自强

【颜德馨医论系列  (转“白头翁”网友辑)】下同
标本同治斑秃愈
斑秃,中医名为“油风”。油者,毛发脱落部皮色光亮如涂油然;风乃点明病因病机,毛孔开张,邪风乘机袭入,以至风盛血燥,不能荣养毛发,或干焦成片,或纷纷脱落,或痒如虫行。
  本病起病突然,合“风者善行而数变”的特点,皮肤油光,发脱成片,甚至累及眉、须、腋毛,风淫有肃杀之气,如秋冬树叶之凋零;肤痒如虫蠕蠕然,血虚风动之象,凡痒处多有即将暴落之势,一如枯叶风吹瑟瑟飘落。究其病根,属血虚腠理失密,风邪客乘,加之心肾不交,肝失调达,即所谓精神过度紧张或受刺激者,风气莫制,血少滋荣,发失所养,在短时间内形成班驳光秃,自与其它脱发病机不同,俗称“鬼剃头”,只因莫名其故,使治疗上产生了难度。临床习用滋育肝肾、养血祛风之法。内服神应养真丹(《外科正宗》方)。
  辅以外洗“香艾汤”其效益显,水300ml,煎煮20min,淋洗之,日二行,每剂可用二天。实验揭示本方具有抗菌、抗过敏及类激素样作用。以内治其本,外洗理标的方法治疗斑秃22例,全秃1例,均收到满意效果。
7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19:38:15 | 只看该作者

[推荐]颜德馨:中医当自强

补消法治食管贲门失弛缓症
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是食管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致的一种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吞咽时食管下端括约肌不能正常地松弛,以致食物不能顺利地通过该处,滞留于食管内,逐渐引起食管肥厚、扩张以至扭曲等变化。症状有咽下困难,食物反流和下端胸骨后疼痛。目前对其病因尚未探明,除饮食调护外,治疗包括药物、扩张术及外科手术三类。但难以根治。
  本病与《金匮》水气病篇“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之心下水气坚凝证绝相类似。余五十岁时曾罹此病,海上名医有主用左金、胃苓法者,又有主投旋复代赭汤者,偶尔小可,甚至用到十枣丸,终鲜成果,以屡治不效。考虑到病之源总缘脾胃受损,水饮凝结,似当下而不可下,以坚大而不满痛,是水气虚结,取攻法则益损其不足,而补之又多邪气恋膈,遂用辛开苦降以宣化气机之法,用白术,枳实,水煎服,补正以破坚,行气而开结,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一补一消,竟得大效。药后嗳气、泛漾先止,痰涎继消,未逾月,即平安如初,经年未作。
  古人所指心下疾,大多系胃脘病。胃上脘包括解剖上的食管、贲门区。脾胃受损,则饮入之滞而不消,痞结为坚,必强其胃气,坚凝可望消解。白术健脾强胃,枳实消痞,散气即所以逐停水,枳实白术汤以汤荡涤之,改汤为丸,以丸消磨之,各具深意。明代王节斋《明医杂著》云:“人不惟饮食不节,起居不时,损伤脾胃,胃损则不能纳,脾损则不能化,脾胃俱损,纳化皆难。元气斯弱,百邪易侵,而饱闷、痞积、关格、吐逆、腹痛、泄痢等症作矣。”余好杯中物,酒湿本重,既损脾胃,尅伐终非所宜,前医所投,近是而实非。故白术、枳实二味,补消合德,补中有消,消中有补,诚医中之王道。
8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19:38:36 | 只看该作者

[推荐]颜德馨:中医当自强

耳聋失聪新解
耳为清空之窍,清阳交会流行之所,感受六淫之邪,或气虚肾亏者,皆能失聪。耳为肾窍,肝胆二经皆络于耳,故历来耳聋或从肾治,或从肝胆论治。余据“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以及刘河间所谓“耳聋治肺”之说,从气血论治耳聋,效果满意。
  肺主声,耳所以闻声音者,故耳亦为肺窍。肺又主气,心主血,气血上行,荣养诸窍,则两耳聪明,反之,心肺失常,气血失和,则耳鸣、耳聋丛发。耳聋辨治,首分虚实,暴病者多实,久病者多虚,少壮热盛者多实,年老体衰者多虚。实证为耳窍通脑之路为邪所阻,气血闭塞不通,治当行气活血,通之则聪。临证习用《医林改错》之通气散。若气郁血瘀甚者,则配合以通窍活血汤同用,疗效更佳;虚证则为脑气与耳窍之气不接,气血无法上灌,治宜补气活血,通补相兼。常取补中益气汤加川芎、葛根、路路通等活血通窍之品主之。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7月13日 07:38pm 时添加 -=-=-=-=-
肺痨多属火灼真阴
肺痨又名“痨瘵”、“尸注”,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为主症。论其发病原因,当责内外二因,内因为气血虚弱,阴精耗损;外因为痨虫传染,然两者又相互为因。本病病位在肺,病情进展可累及脾、肾,甚则传遍五脏,故有“其邪展转,乘于它脏”之说。本病证侯繁多,总论病机,肺阴亏损贯穿始终,故《医门法津》云:“阴虚者十之八九”,《丹溪心法》云:“痨瘵主乎阴虚”。
  肺痨多属“火盛金衰”,火盛表现为相火及肝火偏旺,金衰则主要表现肺阴亏损,甚则肺肾两亏,故治疗上切忌大寒大热。尝谓:痨瘵之疾,由相火上乘肺金而成之也,伤其精则阴虚而火动,耗其血则火亢而金亏。用药当以滋阴填精为主,参以清泄,禁用燥烈苦寒、升散尅伐之剂。
  肺痨后期,每致肺病及脾,故健脾补肺滋阴也为常用之法,盖土能生金、子壮母安,常用药如白术、淮山药、石斛等,至于肺痨咯血,习用白芨,因白芨性涩,得秋金之令,能润肺止血,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7月13日 07:39pm 时添加 -=-=-=-=-
肺心脑病从痰瘀论治
肺源性心脏病、肺心脑病,一般多责肺肾之虚、痰涎之盛,或兼郁热,或由水泛,而少有从瘀论治者。余以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除具有咳喘、咯痰等痰浊蕴肺症状外,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面色晦滞,甚至黧黑,唇甲紫绀,颈脉怒张,肝大压痛,舌质淡紫或黯红,或瘀斑,舌下静脉青紫、粗大屈曲,脉象迟、涩、促、数等瘀血指征。肺心脑病乃肺源性心脏病之危象,病及肺、心、脑等重要脏器,肺主气而心主血,脑为元神之府,至高至上,乃清灵之地,纯则灵而杂者钝。若气滞使津成痰,血凝致瘀,痰瘀交阻于肺,蒙蔽于心,交杂于肺,以使肺失宣肃而喘促,神明失主而妄言,脑府失灵而昏迷,种种危象,总因痰瘀,治疗亟当逐瘀、涤痰,以合“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之旨,临床每取抵当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同用,或加水蛭、苏木以活血;海浮石、半夏以祛痰;石菖蒲、远志以宣窍醒神,则疗效更捷。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7月13日 07:39pm 时添加 -=-=-=-=-

固本清源是冬令进补的原则
许多人面对市场上层出不穷的保健品,不知从何下手,有的就自作主张,自选补品。殊不知,这是目前冬令进补热浪中最大的误区。
    进补必须识补。也就是说,必须认识进补的原则,即固本清源。“本”就是中医指的身体的本质,如“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气血流通,生命之本”;“气血不足,肝阴亏虚”等等。如果是本虚,还要进一步辨明是阴虚、阳虚,还是气虚、血虚。这样才能确定“固本”的方向。在取得固本必备的条件后,还得探索这位病人是否还有“实”的一面,“实”的概念是指风、寒、暑、湿、燥、火以及痰浊或瘀血,包括功能性的气滞与气郁,这都是在“固本”的同时所必须“清源”的内容。审证求因,而后订出恰如其分的健身治病大计,所以称“固本清源”,这是最最基本的进补原则,明乎之才可论补,才可正确掌握进补大法,使病家获得应有的效果。
    血压患者,平时有头昏、面红、口干、便秘、胸闷、胸痛等症状,中医辨证为阴虚火旺、痰瘀交搏的,宜以滋阴药补阴,以化痰祛瘀药治标,可以用西洋参、石斛等固本,而以丹参、陈皮等清源。又如冠心病患者,平时有神疲乏力、心绞痛、脉沉细、舌淡而胖等症状,证属心阳不振,心气不足,气瘀胶结,阳虚阴凝的,宜以附子、人参温运阳气,加细辛、半夏、蒲黄化痰祛瘀,以清其源,庶为正治。
    还有“三戒”与“三要”。 “三戒”是:(1)不当补而补之;(2)外感不去即予进补;(3)虚实夹杂,不治实而治虚。犯了任何一戒都会带来相反结果。“三要”是:(1)要注意气血流通,气血流畅,五脏之间的元真才得通达,如前贤滑伯仁所谓:“补药中加活血药,其效倍捷。”(2)要注意肝胃健运正常,先哲叶天士说:“胃以喜为补”。进补必赖脾胃消化,倘不及此,前功尽弃;(3)要注意生活上的配合,不恣啖,不熬夜,不纵欲,才可事半功倍。还有,服补药前,为防止“关门留寇”,一般应服“开路药”驱邪导滞,先清其源,再议固本,即中医所谓“邪不去,正不安”。冬令进补者必须遵从这个原则。
  膏滋方是中医调整机体功能、治疗慢性疾病的一种颇具特色的进补最佳方案,它最能体现本文所述的各个关键,医生订立膏方必须深思熟虑,三思而行,膏方也最能反映医生的水平与火候,建议慢性病人需调治者,还是延医开膏滋方最为合适。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7月13日 07:40pm 时添加 -=-=-=-=-
化瘀通窍治呃逆
呃逆一症,古无此名,《内经》谓之为哕,因其呃呃连声,故后人以呃逆名之。其病机见于《灵枢·口问篇》,谓“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指出其病乃气机上逆所致,历代医家或从脏治,或从腑治,或以寒热虚实论治。
  余治呃逆则从气血上逆例立法,推崇王清任氏所谓“呃逆是血府有瘀,一见呃逆,无论轻重,即予化瘀”之说,认为呃逆虽有寒热虚实之辨,但其病机均为气逆于上,而气为血之帅,气逆则血必逆,血逆于上,蓄滞其间,则呃逆难平,故对呃逆初起,兼见胸胁胀满作痛者,即取血府逐瘀汤加降香,理气活血,降逆止呃;若久呃不止,病久入络者,则投以活血化瘀、开窍降呃之通窍活血汤。若湿浊弥漫者,则加辟秽之玉枢丹。寒湿遏阻者,必佐以理中丁香柿蒂汤,以扶正达邪。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7月13日 07:40pm 时添加 -=-=-=-=-
化瘀愈腹泻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甚明了,以结肠粘膜溃疡性改变为病理变化的疾病,以腹痛腹泻、稀便夹有粘液、脓血,伴有里急后重,但大便培养阴性等为特征。此病常反复发作,累年经月不已,归属中医“肠澼”、“肠风”、“泄泻”等范畴,尤与《难经·五十七难》中所述:“小肠泄者,溲而便脓血,少腹痛”相似。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特点,“此利在下焦”,主张从肝论治,肝属木,司疏泄,脾属上,主运化,肝木和顺适中,则可助于脾运,若情志不遂,或偏嗜辛热,肝气横逆太过则脾伤,运化失和,则痛泻由生。病初气滞食积,揪病入络而为瘀,气滞血瘀,瘀阻肠角,则症见腹痛即泄,痛有定处而拒按,便夹脓血等。故临证善取王清任氏膈下逐瘀汤主之,疗效显著,此方以桃红四物汤去生地,加丹皮、五灵脂以活血化瘀为君,其中当归活血养血,能益久泻之阴伤,取桃仁得春阳升发之气,味若下泄,逐瘀而不伤新血,二者相伍,义具通因通用之妙;臣以乌药、枳壳、香附、玄胡等,理气止痛,以助血行;佐使甘草缓和药性。此方逐瘀力强且药性趋下,功能清廓肠角之瘀积,推陈致新,使肠腑之气血得以调达。若兼见脾肾阳虚者,则可加入参、附以扶正达邪。应手后则应以参苓白术散善后,以巩固疗效。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7月13日 07:41pm 时添加 -=-=-=-=-
急救回阳汤治“三衰”
“急救回阳汤”渊出王清任氏《医林改错》,原为吐泻後转筋、身凉、汗多而设。内容为党参、附子、乾姜、白术、甘草、桃仁、红花。功能回阳救逆,促使气通血活、化险为夷。吾曾施用于“心衰”、“肾衰”与“呼衰”患者,皆有较好效果。原文附有歌诀:“争救回阳参附姜,温中术草桃红方,见真胆雄能夺命,虽有桃红气无伤。”古人早已认识厥逆之舆血瘀有关,且指出桃仁、红花活血而不耗气,亦可用于虚候,实具卓见。“三衰”多发于久病及老年病人,而久病与老年病多有血瘀之基础。近年来,吾以此方用治疗逆急症,颇为应手。
9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19:41:38 | 只看该作者

[推荐]颜德馨:中医当自强

面色黧黑从瘀论治
面色黧黑见于黄褐斑、阿狄森氏病、皮肤黑变病等疾病,以颜面部或周身皮肤出现黄褐、青紫,甚则灰黑色为主要表现。黑色从肾,大凡医家多从肾论治,余认为面色黧黑与血瘀相关,治疗每从气血论治而获良效。
  人生之贵莫过于气血,气血充盈,畅流上潮,则面色红润有神;气血虚馁,无余上承,则面色萎黄少润;瘀血为污秽之血,其色紫黑,若蓄于颜面,则面色黧黑不泽,故《灵枢·经脉篇》谓,“血不流则髦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难经·二十四难》谓,“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泽去,故面黑如黧,此血先死”;《诸病源侯论》亦谓,“五脏六腑十二经血,皆上于面,夫血之行俱荣表里,人或痰饮渍脏,或腠理受风,致气血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发黑”,均明确指出瘀血是形成面色黧黑的主要原因,所以面色黧黑一证,病位不在肾,而在心、肝二经。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肝藏血,主疏泄,心肝功能协调得宜,气机升降有序,血脉条畅,气血上荣于头,则面润色红,若反复感邪,或情志违和,或体弱正虚,气机疏泄失常,血脉流畅失和,气滞血瘀,映于面部,则面黑如尘。临床所见,面色黧黑的患者多伴有巩膜瘀斑、舌紫、脉涩或弦等瘀血体征。
  余治面色黧黑证,主张以疏肝气、通心脉为治疗大法,习用血府逐瘀汤化裁投之,取四逆散疏肝理气以通气滞,桃红四物汤通心脉以化血瘀,头为诸阳之会,唯风可到,故每于方中加桑叶、桑皮轻清上浮,引药上行,以获事半功倍之效。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19:42:10 | 只看该作者

[推荐]颜德馨:中医当自强

内外同修治癃闭
小便闭塞,点滴不出,初病为闭,久则为癃,统而言之曰癃闭。癃闭乃急症之一,其气机闭塞,胀满不食,气逆喘急,若不加控制,则有关格之变,多见于肾功能衰竭、前列腺增生等难治病。余治癃闭,常从气化失司例立法,习用内外同修之法,其效捷便。
  1.内治重在畅通气机
  《素问·灵兰秘典论》谓:“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膀胱主藏尿,其通利与否必赖以三焦气化,气化一日不畅,水道必然一日不通,临床辨治癃闭虽有病气、病血之分,但总旨不离三焦气化功能失常,内治当以畅通气机为重,常用方法有三:
  ①提壶揭盖法滴水之器,上窍开则下窍通,此物化之常,核之医理,其理亦通,治疗尿闭,欲降先升,古人治此多用吐法,余仿其意而变其法,每在辨证基础上加入升麻、桔梗以升提其气,其效亦捷。
  ②宣畅肺气法肺为水之上源,主治节而能制约膀胱,通调水道。故凡因肺失宣肃而下窍之气不化者,当以宣肃肺气为治,每用生紫苑开泄肺郁,宣通窒滞,以解癃闭之苦;若肺气壅塞,胸痞尿闭者,则投以葶苈子直泻肺气,以求“泄可去闭”之效。
  ③通阳化气法治水者,必先治气,若阳气虚弱,则水必不利,惟有通补阳气为治。若肺气虚者,临证习用西洋参煎汤送服琥珀粉治之,每有开上启下之妙;脾气弱者用黄芪补气,苍术运脾,俾水津四布,清升而浊降;肾气亏者则以肉桂益火,或取附桂八味补水中火,阴中求阳;并配以小茴香与泽泻同用,或以沉香与琥珀并施,以补中兼通,使气行则水行。
  2.外治主以通窍开闭
  经云:大小不利治其标,大小利治其本。余以为治疗癃闭证,配以外治法,有“急则治其标”之效。外治法每选滑利渗透之药,但必须佐以辛温芳香之品,方可使药性透过皮毛,内达脏腑,使气机通畅,窍开尿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 15:22 , Processed in 0.09542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