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5924|回复: 2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3-15 22:43: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由于艾灸的用法很多,设立该专题可以让大家交流,探讨.如何?

-=-=-=-=- 以下内容由 czphx2006年03月15日 10:53pm 时添加 -=-=-=-=-
特别是目前关于艾灸疗法专著不多,更需要共同学习.探讨.
2
 楼主| 发表于 2006-3-15 23:13:03 | 只看该作者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近 5 年来艾灸疗法
临床研究概况
                           
董洪英 付均如
(天津中医学院针灸系,天津 300193)
[摘 要] 本文介绍了近5年来艾灸疗法的临床应用、研究概括,旨在反映艾灸疗法研究的进展和最新水平,为艾灸疗法的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主题词] 艾灸 综述
艾灸疗法是中国传统医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早在《灵枢·官能》就有“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记载,《医学入门》亦有“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的论述,说明灸疗法具有独特功效。笔者就近5年来艾灸疗法的临床应用、研究,综述如下。
1临床应用、研究
1.1 内科病症
(1)肺系病症,方氏[1]观察了雀啄灸(肺俞、大椎、定喘穴)对支气管哮喘患者RCD及IgG,IgE的影响,以探讨艾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内在机制,治疗组治疗前RBC-IF,IgG,IgE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治疗后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下降,其中IgG,IgE接近正常水平。吴氏[2]隔姜灸神阙治疗支气管哮喘,灸治后复检T3,T4,T4/T8值及NK细胞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赵氏[3]进行了隔蒜灸治疗难治性肺结核的临床观察,灸治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同时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状态得到纠正,表现为OKT4(HT)细胞数量增多,OKT4/OKT8异常比值纠正,IL-2及NK细胞活性增强。张氏[4]对大学生肺俞、尺泽施以温和灸,研究艾灸对正常人肺活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灸后实验组的肺活量明显增加。
(2)心脑系统病症,曹氏[5]等进行了“隔药灸改善心肌缺血及对甲皱微循环影响”的临床研究,用自制药饼贴敷至阳穴,并施以艾灸治疗心肌缺血,结果显示本疗法对改善缺血有较好疗效,同时大部分患者甲皱微循环指标有明显改善。任氏[6]用清艾灸条温和灸涌泉穴治疗失眠症,获满意疗效。梁氏[7]等运用直接灸治疗虚证头痛,肾虚者,先用艾条温和灸命门10分钟;气血亏虚者,则先温和艾中脘穴10分钟;然后于百会、囟会处施麦粒灸,并酌情配以针刺心、肝、脾、肾等背俞穴,疗效满意。
(3)消化系统病症,王氏[8]等观察了麦粒灸(天枢、脾俞、阴陵泉、足三里、百会)对脾虚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可提高脾虚泄泻患者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CD4值,降低红细胞免疫复合物(IC)花环率,CD8值和血清SIgA含量,且疗效与常规中药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肖氏[9]用自拟扶正健脾药饼(黄芪、川芎、党参、白术等)施艾炷灸(足三里、关元、中脘、血海),并与单纯饼(淀粉制成)灸组对照,临床观察证明,其确有改善脾虚患者主要临床症状的作用,且疗效优于单纯饼灸组。方氏[10]等临床研究了艾灸双侧足三里对胃溃疡患者血浆cAMP的影响,艾灸治疗后血浆cAMP恢复到正常水平。高氏[11]在神阙穴敷自制健脾软膏加灸治疗病毒性乙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肝硬化体征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王氏[12]等研究了艾灸大椎、神阙对糖尿病患者胰岛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不仅可显著地改善胰岛细胞的功能,使糖尿病人的空腹及糖刺激后血中C肽及胰岛素均增加,而且胰高糖素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抑制了α细胞的分泌,使病情得以改善。
(4)泌尿系统病症,王氏[13]等的“隔药灸结合血透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观察”显示;肌酐含量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神疲、乏力、腰酸等症状有明显改善,部分患者24小时尿量增加,提高了透析疗效及患者的生活质量。蒋氏[14]在肾气不足型遗尿患者的关元、命门穴作隔药饼灸,并与中药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隔药饼灸组优于中药对照组。
(5)胶原性疾病,王氏[15]等间接灸(附子饼或姜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并与青霉胺组对照,间接灸组疗效略高于青霉胺组,但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血红蛋白、粘蛋白等临床指标观察,间接灸治疗后有较明显改善。刘氏[16]等采用温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前后血浆亮脑啡肽、白介素Ⅱ、NK细胞活性均有显著性变化,且与疗效呈正相关。崇氏[17]等用督灸(于督脉的脊柱段施以隔药灸并使之发泡)治疗疑难病强直性脊柱炎,结果显示,病人免疫机能亢进者,督灸后呈下降趋势;免疫机能低下者,督灸后呈上升趋势,并且炎性指标的改善也与上述变化同步。表明具有调整病体趋向平衡的双向调整趋势。张氏[18]的“艾灸(大椎、曲池、阴陵泉、丰隆)对风湿性疾病降血沉的临床观察”表明,本疗法可明显地控制血沉增速,使之下降,症状消失。
此外,姚氏[19]、王氏[20]分别对隔姜灸、艾条温和灸治疗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进行了临床观察,结果均有升提白细胞的作用,且治疗组作用明显,对改善临床症状亦有较好效果。为临床化疗患者再次用药提供了机会,但其机理不太明确,有待于深入研究。
1.2 皮外科病症
战氏[21]以艾条悬灸患处治疗皮肤表浅溃疡,一般创面经2次治疗(每次20~30分钟)即可明显好转,3~5天可愈,最多不超过7天。范氏[22]在外伤创口消毒换药后,用清艾条或药艾条对准创口施回旋温和灸,治疗外伤创口感染60例,总有效100%。邵氏[23]等用艾条灸治疗压疮94例,总有效率91.48%。研究表明,艾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链球菌、绿脓杆菌均有抑灭作用,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好的抑灭作用,同时发现清艾条的抗菌作用优于药艾条,而药艾条的活血之力则优于清艾条。故用药艾条治疗Ⅰ度压疮,用清艾条治疗Ⅱ,Ⅲ,Ⅳ度压疮。陈氏[24]、马氏[25]分别用瘢痕灸、七星针加艾条灸治疗神经性皮炎,疗效满意。朱氏[26]用自制药艾(艾绒加火硝、雄黄、青黛、蜈蚣等)点灸、烧灼带状疱疹顶部,由外至内顺序点灸每颗疹顶,其止痛效果明显,并可促使疱疹干燥结痂。许氏[27]用艾卷回旋温和灸肛门周围瘙痒区域,治疗肛门瘙痒症72例,总有效率83%,其中3次熏灸奇痒明显减轻者40例。刘氏[28]采用着肤灸、隔姜灸或悬灸“痔点”(在腰部的肾俞到大肠俞之间寻找瘀点)治疗痔疮,疗效满意。龙氏[29]以艾条温和熏灸嵌顿内痔后,肿胀明显减轻,并且还纳容易。
1.3 妇科和男性科病症
李氏[30]等进行了艾灸治疗排卵障碍的临床观察,主穴取关元、子宫、三阴交,肾虚者加肾俞,肝郁者加肝俞,痰湿内阻者加脾俞、丰隆。结果显示,艾灸疗法促进排卵达到几乎与中药相同的疗效。洪氏[31]对隔药灸治疗痛经进行了临床观察,发现隔附子饼灸(关元、石门、八髎)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尤为显著。孙氏[32]隔盐艾炷灸神阙20壮,配以艾条悬灸(足三里、血海、至阴与三阴交、气海、大敦交替应用,每穴20分钟),治疗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25例,总有效率88%。杨氏[33]以艾叶加苍术灸中脘、天突、内关、巨阙、神门、足三里,治疗妊娠呕吐,疗效满意。陈氏[34]同时艾灸双侧至阴穴治疗胎位不正43例,总有效率86%。临床观察发现,本法对经产妇较初产妇效果佳,以妊娠7个月者成功率最高。盆腔静脉瘀血综合征是一种特殊而常见的男科和妇科疾病,目前医学上还没有特异性的有效治疗手段。黄氏[35]等采用温针治疗本病,通过催导温热感传,疗效明显增强。戴氏[36]用温针治疗阴缩症、陈氏[37]用温针治疗功能性阳萎均获满意疗效。
1.4 骨伤科病症
杨氏[38]等用温针治疗肩周炎,痛阈测定显示,治疗后患者示痛时间延长。从肢体血流图的变化可以看到,治疗前患侧肩部波幅高于正常,而健侧低于正常,两侧对比波幅差较大;治疗后高者下降,低者提高,均趋向于正常水平。陈氏[39]把麦粒灸放在点有大蒜汁的肱骨外上髁部最敏感压痛点上,1次3壮,直接灸治肱骨外上髁炎50例,总有效率96%。刘氏[40]等温针(公孙、三阴交、阴陵泉、八风、足三里)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并与秋水仙碱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胡氏[41]用3年陈艾加少量透骨草制成艾炷,直接灸肾俞、膝眼,治疗老年性膝关节痛56例,有效率94.4%。刘氏[42]的温针(上关、下关、听宫)治疗下颌关节弹痛及刘龙彪氏[43]的隔姜灸涌泉治疗跖痛症,疗效均满意。
1.5 五官科病症
瘳氏[44]采用“三线灸”(悬灸颈段任脉、胃经)治疗急慢性咽炎,急性加灸少商,慢性加灸太溪,并指出如热力深达病位,效果最佳。姜氏[45]等隔药饼(补中益气丸)灸百会、膻中及眼周穴位,治疗眼型重症肌无力30例,总有效率90%。张氏[46]将两支艾条一起点燃,重灸翳风穴治疗青少年面瘫,并与常规针刺组对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9%)明显优于对照组(74.2%);灸治1个月后机体T淋巴细胞(CD3)及T辅助细胞(CD4)明显上升,CD4/CD8比值明显改善。刘氏[47]先用皮肤针叩刺(阳白、颊车、地仓和太阳、牵正、颧髎交替应用),再在穴位局部施以隔姜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亦佳。
1.6 艾灸在急症中的应用
灸法以其效速力宏、简便实用而倍受历代医家的推崇,为古代急病救治的主要措施之一[48]。周氏[49]认为若正确辨证、施灸得当,对于众多急症,也能起到立竿见影的疗效。如灸百会治低血压之晕厥;艾灸双侧断红(奇穴)和隐白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盛氏[50]运用麦粒灸并使之发泡成功地救治了失血性休克、自发性心绞痛等急重症。
2结语
近年来,艾灸疗法在临床应用研究方面
发展迅速,已广泛运用于包括急症在内的临床各科病症。为进一步拓宽艾灸的发展和应用范围,下列问题值得重视。
2.1 关于艾灸的实验研究
近年来,部分学者在进行艾灸疗法临床应用的同时,实验研究亦颇为丰富,但值得注意的是现今的实验研究多为一些终末指标和现象描述,重于现象的观察而略于机理的探讨,如艾灸效应的产生机理及物质基础等问题仍不能给出肯定的回答。
2.2 关于艾灸的刺激量
《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旨》曰“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愈”,因此临床上掌握刺激量的大小是取效的关键之一。从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人们均认为艾灸的疗效与刺激量有关,即与艾炷的大小、壮数、时间及病人的耐受度有关。但临床应用悬殊较大,如灸治时间从每穴5~6分钟至30~40分钟不等,壮数从3~5壮至数十壮,乃至百余壮。故最佳刺激量的壮数、灸治时程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3
 楼主| 发表于 2006-3-15 23:14:28 | 只看该作者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艾灸的方法
操作1、直接灸 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1)瘢痕灸 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住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痴脱落后而留下瘢痕。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瘰疬等慢性疾病。   (2)无瘢痕灸 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若用麦粒大的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有灼痛时,医者可用镊子柄将艾炷熄灭,然后继续易位再灸,按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此法。
 2.间接灸 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间隔灸、隔盐灸等。   (1)隔姜灸 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住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到的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等。图148。   (2)隔蒜灸 用鲜大蒜头,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俞腧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等症。   (3)隔盐灸 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图149。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   (4)隔附子饼灸 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多用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3.艾卷灸   (1)艾条灸 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l.5厘米圆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也有每条艾绒中渗入肉桂、干姜、丁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各等分的细末6克,则成为药条。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和雀啄灸。   (2)A、温和灸  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图150。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B、雀啄灸  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图151。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
4.温针灸   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继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图152)。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取出针。
5. 温灸器灸   是用金属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内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用。
4
 楼主| 发表于 2006-3-15 23:16:26 | 只看该作者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灸法治疗顽固性面瘫78例临床观察
牛彦红
(张掖地区人民医院中医科,甘肃 734000)
面瘫,现代医学谓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本病可在任何年龄发生,常见于春秋两季,大部分患者在经中西医治疗后可以康复,但也有小部分患者病程迁延,难以康复。可因为瘫痪肌挛缩成“倒错”现象,治疗上颇为棘手。中医认为乃络脉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颜面经脉及皮部以致经气阻滞,筋脉失养,纵缓不收而发病。叶天士更有久病入络之说。笔者临证15年治愈数百例患者,体会到迁延难愈超过3个月以上者为顽固性面瘫,其预后与患者的体质强弱、年龄大小及其有宿疾及并发症有关。中医治疗的主要手段是针灸,效果是不容置疑的,然而临床上针法多于灸法,或者说是疏于灸法,笔者遵从“针法多泻,虚人宜灸”的原则,注重灸法治疗顽固性面瘫78例,均获满意疗效。现简要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78例者均为门诊患者,男50例,女28例;其中年龄最小者仅为1岁4个月,最大者82岁;左侧面瘫46例,右侧32例;二次复发者11例。全部病例均排除了中枢性面瘫及其他类型面瘫,病程均在3个月以上,经中西医治疗效果欠佳者。
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人均采取药条灸法。取穴:患侧阳白、四白、太阳、下关、翳风、地仓;辨证取穴:百会、脾俞、肾俞、腰阳关、长强、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治疗期间,停止针刺及药物治疗,某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及心脏病患者例外,不必停服相关降糖、降压药物。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痊愈:面部表情恢复正常,两侧额纹对称,闭目已实,两侧鼻唇沟对称,口角无下垂,各种反射均正常。好转:面部表情肌大部分恢复正常,额纹基本显露,闭目欠实,鼻唇沟稍浅,口角下垂不明显,各种反射大部分正常。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3.2  治疗结果
78例患者全部有效,其中灸治1个月痊愈53例,2个月痊愈20例,显效5例。
4        典型病例
例1:张×,男,30岁,干部。因车祸致“左侧胫骨骨折”。外科手术治疗2个月后,突发面瘫,口角向左侧偏斜,右侧眼睑闭合不全,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面部呈“倒错”现象。经过中西医治疗4月余,期间西药曾使用强的松、地塞米松、维生素B12、青霉素、胞二磷胆碱、清开灵、刺五加注射液等药物,中药以牵正散及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4个月,同时电针治疗3个月,口眼歪斜未愈,辗转来诊。察其舌脉,辨证为气虚血瘀,肝肾不足之证,再施针法恐愈针愈虚,难以获效,犯“虚虚实实”之错误,于是以灸法为主施治。取病侧四白、阳白、太阳、下关、翳风、颊车、地仓;辨证取穴:百会、肝俞、脾俞、肾俞、腰阳关、长强等穴位,药条艾灸每穴5分钟,每日2次。治疗45天痊愈。
例2:高×,男,62岁,退休职工。患有糖尿病史5年余,经常服用消渴丸、尼莫地平片治疗。面瘫近4个月,青海省祁连县转诊而来,曾往其省府西宁诊治,使用藏药、西药抗炎、抗病毒、营养神经及中药治疗2个月,针刺治疗40多天,疗效不明显,口角仍向右侧偏斜,口角下垂明显,左侧眼裂增宽,眼睑闭合不全,眼睑轻度下垂,迎风流泪,鼓腮漏气,面部“倒错”现象严重。观其舌质淡嫩,舌苔白滑,脉象沉细,辨证为肾阳不足,经气瘀滞,气血运行不畅之候。采用温灸疗法,取患侧四白、阳白、翳风、地仓、颊车;辨证取穴:百会、长强、腰阳关、肾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每穴灸5分钟,每日2次。治疗27天口眼歪斜基本纠正,获得显效,同时复查血糖亦降至正常范围内,收到了标本兼治的良好效果。
例3:兰×,女,1岁4个月。面瘫3个半月,在本院儿科抗炎、抗病毒及营养神经治疗1个月,改用中药针刺治疗近2个月,疗效欠佳,又外用鳝鱼血、木瓜酒外敷等民间疗法,多方求治无效。就诊时患儿惧怕针具,遂采用艾灸法,面部取穴患侧四白、阳白、翳风、地仓;全身取穴百会、关元、足三里,药条艾灸每穴3分钟,每日1次。灸治26天病告痊愈。
5        体会
顽固性面瘫,注重灸治,屡获良效,究其病理,《灵枢·官能》曰:凡“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明·李梴《医学入门》亦指出:“凡病针之不到,药之不及,必须之”。临证时对于使用针药等方法治疗不愈或无效者,灸法乃奏神效。然常为临床医生们所忽视。因此,笔者抛砖引玉,谨请同道临证时重视灸法之补气助阳、温通经络的功效,发挥传统外治灸法的优势,从而使一些顽固性疾病得到有效的治疗,同时亦为临床施治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简捷的治疗方法,值得重视和推广。
5
发表于 2006-3-16 09:19:35 | 只看该作者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很好啊!
6
发表于 2006-3-17 10:39:32 | 只看该作者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灸疗学在传统中医学术体系当中,尚属未被开发的一个领域。现今高等院校教材上对此也是一带而过,没有专论。古今有关灸疗的专著凤毛麟角,叙述的也很不全面,另外,尚有诸多的宝贵经验散见于浩如烟海的古医籍当中。这就给灸疗的发掘与研究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就目前所知,国内只有一家灸疗研究会,且没有系统的理论、方法创新。本人对濒于失传的灸疗学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此遍览群书,汲取零金碎玉,对其理论,选穴,方式,方法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索,从各个角度进行临床实践验证,经不断的总结与修正,去芜存真,终于形成了独家的系统灸疗理论和方法,如火灸,蜡灸和药沙灸疗,修补了该疗法的种种治疗缺欠如传统灸疗方法费工费时,易造成创伤与疼痛,且存在烟迹污染等弊端。完全克服了过去灸法的不足,临床上既能代替人手完成直接灸、间接灸、相对恒温灸,体现了结构简单灵巧、使用方便等特点。到目前,已有近万例次的患者接受了此方法的施灸,80%以上出现了感传,效果令人满意。
这种中药灸疗新技术由先进的环保材料制成,不用火、水、电,只要打开外包装和空气接触就能自动发热,一般可达到40---65度之间,和中药散剂配合外敷,可使中药有效成分通过产热剂的热效应迅速打开患部的毛孔和毛细血管,促进血液循环,能够促进药物的有效成份迅速渗透患处,达到最好的效果。而且具有: 1.使用方法简单、疗效显著、安全卫生。 2.敷贴于患部或穴位,药效直达患处,用药量少,作用迅速。 3.热到药到,迅速发挥治疗作用,疗效显著,可直接观察疗效。 4.药力渗入和热作用时间同步,药借热力,热助药性,具有物理和药理双重功能。
中药灸疗新技术,将理疗与药疗融为一体,自热温度在40-65度左右,持续24小时以上通过热力扩张皮肤毛孔吸收药物的有效成分直达患处,并持续24小时的温热理疗;热到药到30分钟内即见奇效。 可广泛应用各种颈肩腰腿痛、内、儿、妇科、骨科上,凡是能用药物外敷治疗的疾病,都能用上这种热敷装置。
自热透穴技术自九九年问世以来,经多家医院使用,效果显著,往往一至二个疗程。达到很好效果,效果优于一般的膏药外敷以及其他理疗方法为了打开知名度,本部愿和各医院门诊推拿针灸等部门合作运用本部的技术配合你部的中药散剂膏药共同提高治疗效果。
7
发表于 2006-3-18 10:06:39 | 只看该作者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这个建议不错!
8
发表于 2006-3-18 20:37:37 | 只看该作者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近年灸法治疗比较不普遍,原因是会令环境产生异味,此论坛如有专家高手能解决此难题,那就功德无量.
9
 楼主| 发表于 2006-3-18 23:03:59 | 只看该作者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就目前情况下,加强通风设备,行不行.总得做呀.
10
 楼主| 发表于 2006-3-19 16:34:30 | 只看该作者

建议设立一个关于艾灸疗法专题

艾灸涌泉穴治疗失眠症38例
任建军  
--------------------------------------------------------------------------------
  (宜兴市人民医院针灸科,江苏214200)
  1 临床资料本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69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10年余。其中26例曾服过西药镇静剂,效果不显或产生耐药性。
  2 治疗方法患者晚上临睡前用温热水泡脚10分钟,擦干后上床仰卧盖好被褥,露出双脚,宁神静等。由患者家属将清艾条点燃,对准涌泉穴施行温和灸,以患者感觉温热舒适不烫为度,每穴各灸15~20分钟。每日灸治1次,7日为一疗程,治疗期间不用任何药物辅助。
  3 治疗效果经治疗2个疗程,痊愈21例(睡眠恢复正常,每天睡眠在7小时左右,兼症消失);有效17例(睡眠时间延长,每天睡眠在5小时以上)。总有效率为100%。
  4 典型病例杜××,男,58岁,干部,于1997年8月6日初诊。主诉:失眠1年余,加重3天。1年多来睡眠欠佳,每晚需依赖1~2片安定方能入睡6小时。近3天,安定增至3片仅能入睡5小时,醒后再难入睡。白天精神萎顿、头晕健忘、耳鸣、二目干涩,二便尚正常,舌淡、苔薄白,脉细数。此乃劳倦内伤、心肾不交。嘱其暂勿服用他药,用艾灸涌泉之法治疗,当夜即能安静地入睡8小时,由于其信心增强,嘱其继续施灸6天。经灸治1疗程后,已能正常入睡,只是有时梦多,嘱其再灸1疗程以巩固疗效。后随访观察半年,未见复发。
  5 体会祖国医学称失眠为"不寐",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神经衰弱"。本症的病因很多,诸如情志内伤、思虑太过、房劳过度、惊恐伤肾、饮食不节等,以致阳不入阴、神不守舍。治当温养诸脏、镇惊熄风、宁心安神。涌泉穴又名地冲,为足少阴肾经的井穴,灸之可滋阴降火、宁心安神,有引火归元之妙。艾灸涌泉具有无药物毒副作用的优点,笔者认为值得临床推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09:20 , Processed in 0.11610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