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76|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再发一病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8-3 17:18: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看到一个病案,我用现在的语言把它表述一下(水平有限,见谅),
有一个6岁的小孩,在十一月底跟着他爸下水捕鱼,不小心得风寒感冒,出现了咳嗽,有痰,质地粘。一个中医大夫看过之后用了旋覆代赭汤,咳嗽算是止住了,但是却出现了声音嘶哑、痰鸣、涎液壅盛、气急、鼻翼煽张、抬肩呼吸、胸部挺满、烦躁不安、大小便不利的情况,诊其脉,右伏,左弦细。
望同道老师、朋友发表见解。

点评

内伤外感分不清,“医之过”的典型病案!  发表于 2014-8-3 19:19
2
发表于 2014-8-3 19:20:17 | 只看该作者
内伤外感分不清,“医之过”的典型病案!  
3
发表于 2014-8-3 21:55:29 | 只看该作者
外来之寒治法当温必兼散,用旋覆代赭汤有悖于经旨。邪气没有得到驱除,反而郁闭在了体内,方中人参,这个病案没有写清楚用的是啥子参,大枣这两味药有可能碍邪《因为不知道剂量多少》。出现声音嘶哑、痰鸣、涎液壅盛、气急、鼻翼煽张、抬肩呼吸、胸部挺满、是肺气被闭郁,又不知道服药之后有多长时间了,痰的颜色也不知道,根据目前情况猜测有可能郁而化热{根据咳嗽,有痰,质地粘说明这个小女孩体制有可能是偏阳},热扰心神故烦躁不安、肺与大肠相表里,大便不同也在情理之中,通调水道之功失常则小便不同也在情理之中,右主肺,脉伏是邪气被闭住在里的反应,左脉弦细,是肝苦急的表现,而且是肝肺的升降出了问题。
治疗个人觉得尊“火郁发之”佐以清热化痰平踹。药用麻杏石甘汤加全瓜蒌,桔梗,厚朴,钩藤,桑白皮,地骨皮,车前子,酒黄芩,地龙,竹沥。

点评

辩证求因,治病求本,先生好学,很不错!  发表于 2014-8-5 08:37
4
发表于 2014-8-3 23:04:34 | 只看该作者
楼上二位所言极是!此案确属误治,本应温宣,而反降逆郁闭,致邪不得出。予小青龙汤解表化饮,或可转愈。

点评

先生所言极是!高!  发表于 2014-8-5 08:31
5
发表于 2014-8-5 08:31:09 | 只看该作者
现发一下原病案及我对病案的解析感悟:
刘聘贤孙六岁,住刘行乡南潘泾宅,十一月下旬,夜间随父戽水捕鱼,感冒风寒,咳嗽痰粘,前医投方旋覆代赭汤,咳嗽陡止,声音嘶嘎,涎涌痰鸣,气急,鼻掀、肩息、胸高,烦躁不安,,大小便不利,脉右伏,左弦细,乃予仲圣小青龙汤原方:桂枝六分,杭白芍五钱,仙半夏五钱,北细辛五分,炙麻黄四分,炙甘草七分,干姜五分,五味子五分。一剂而喘平,再剂咳爽而咯痰便利矣。(《伤寒论译释》)
病案解析:
刘聘贤孙六岁,住刘行乡南潘泾宅,-----介绍患者的一般情况。
十一月下旬,-----发病时间。
夜间随父戽水捕鱼,感冒风寒,-----说明病因。
咳嗽痰粘,-----出现了不适的表象。寒则收引,受寒之后,皮肤腠理收缩,本应从皮下外排的浊气被转运到胸中,从口鼻外出,人体一过性的增加外排气量,于是便出现了咳嗽。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谈的出现,与脾和肺有直接关系:脾虚之后,津液布散失常,可产生痰,这就是“脾为生痰之源”;肺主排浊,肺虚之后,排浊不力,本应正常外排的痰湿留居,这就是“肺为贮痰之器”。对于痰的辨证,《三个月学懂中医》里谈的很清楚:颜色白,容易咳出者为寒痰;颜色黄,容易咳出者为热痰;颜色黄,不容易咳出者为燥痰;颜色白,不容易咳出者为风痰。这里只说到“痰粘”,言外之意就是痰不容易咳出,这时,我们应该想到“燥痰”和“风痰”。
前医投方旋覆代赭汤,------旋覆代赭汤,是治疗胃气虚弱,痰浊内阻的方剂,和这个患者的外感所致的“咳嗽痰粘”是两码事。
咳嗽陡止,-----由于旋覆代赭汤是一个降气的方剂,应用之后,浊气不能上行,于是便出现了“咳嗽陡止”的情况。
声音嘶嘎,涎涌痰鸣,气急,鼻掀、肩息、胸高,烦躁不安,大小便不利,脉右伏,左弦细,------浊气必排,不从上排,但又不能从下外出,郁结体内,便出现了这些变证:声音的外出靠的是气的外排,正常外出的气才能带动正常的声音产生,现在,在旋覆代赭汤的作用下,气往下行,正常的声音就不能产生,于是便出现“声音嘶嘎”;痰、气上不能出,下不能排,更因外寒的收引,使得皮肤腠理收缩,浊气亦不能从皮肤外出,郁结体内,故而出现“涎涌痰鸣,气急,鼻掀、肩息、胸高”的情况;痰湿内郁,气机不畅,气郁化火,火扰心神,于是便出现“烦躁不安”;体内的浊气不能从下外排,于是便出现“大小便不利”;肝生于左,肺降于右,肺不能发挥宣发功能,故而出现“脉右伏”;体内气机郁结,加之痰湿内蕴,故而,脉“左弦细”。总之,这些症状的出现,都是宣发不能,降气所致。
乃予仲圣小青龙汤原方:桂枝六分,杭白芍五钱,仙半夏五钱,北细辛五分,炙麻黄四分,炙甘草七分,干姜五分,五味子五分。-----用清代吕震在《伤寒寻源》中的话来说:用麻黄、桂枝、细辛之属,以散寒解表;用半夏、干姜、五味之属,以蠲饮而降逆;复以芍药、甘草,两和表里。
一剂而喘平,再剂咳爽而咯痰便利矣。----外解寒以治本,内除痰湿以治标,标本同治,效果自然不错。
读后感悟:
1、中医,关乎身体甚至生命,故而,辨证及诊治一定要正确,稍有失误,就如这则病案中记述的一样,很是糟糕。
2、治疗,在针对误治后变证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本因,这,很关键。
3、这则病案,虽然也有“烦躁不安”的表象出现,说明里面也有火热之邪存在,不过,这是因为痰湿内蕴所致,一旦痰湿消除,外寒消散,则此表象就会消除,这点,应和大青龙汤证的内热“烦躁”相区别。大青龙汤所治的“烦躁”,是外寒还没有完全解除,但内热已盛所致,如果单纯性的外解风寒,不清内热,则“烦躁”依然会存在。

点评

罗先生分析的很好,顶一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5 11:18
6
 楼主| 发表于 2014-8-5 08:36:05 | 只看该作者
罗凯匀 发表于 2014-8-5 08:31
现发一下原病案及我对病案的解析感悟:
刘聘贤孙六岁,住刘行乡南潘泾宅,十一月下旬,夜间随父戽水捕鱼, ...

看名医病案,长自己知识。
悟性不同,感悟自然有异,但不管如何,都会有所启发。
7
 楼主| 发表于 2014-8-5 08:38:41 | 只看该作者
杏园春 发表于 2014-8-3 19:20
内伤外感分不清,“医之过”的典型病案!

现在来看中医的,更多的就是有意无意的误治所致。
8
发表于 2014-8-5 11:18:19 | 只看该作者
罗凯匀 发表于 2014-8-5 08:31
现发一下原病案及我对病案的解析感悟:
刘聘贤孙六岁,住刘行乡南潘泾宅,十一月下旬,夜间随父戽水捕鱼, ...

罗先生分析的很好,顶一下
9
发表于 2014-8-5 14:01:55 | 只看该作者
老渔翁 发表于 2014-8-3 21:55
外来之寒治法当温必兼散,用旋覆代赭汤有悖于经旨。邪气没有得到驱除,反而郁闭在了体内,方中人参,这个病 ...

还请老前辈们多多指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5 13:57 , Processed in 0.07422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