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618|回复: 6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西医结合的首要核心任务是建立病理诊治学体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3-13 16:46: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7-3-14 00:57 编辑

中西医结合(内伤杂病领域)的首要核心任务是建立病理诊治学体系

现有的中西医结合方式,西医辨病,中医辨证分型论治,本质上是辨病论治的细化,不是辨证论治。虽然可以得出一定的证型的诊断,其思维路径与传统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路径完全不同甚则截然相反。

西医辨病(一定病因作用下病理过程或状态的集合)论治,强调的是病因,诊治过程中强调的是纵向思维-在一定病因作用下相关的病理过程或状态在时间轴上的发展演变关系;

中医辨证(独立于病因而存在的病理改变),强调的是病理改变,诊治过程中强调的是横向思维-在“刻下”的时间点上,机体内各种病理过程与状态在空间结构上的相互关系。

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治学,应采用传统中医内科病的体系,以主症为纲,直接辨证(病理改变)论治。以主症为切入点,定病理部位,定病理性质,定病理改变彼此之间的关系,再进行论治。

相当于把传统西医体系打破了进行重新架构,以病理学为核心与纲领,进行重组。

重组过程中,首要的核心,是要编排一部病理诊治学,以病理改变为单位的诊断及治疗学。病理改变以部位为纲,性质为目,从局部到整体,从内到到外,从系统层面到器官组织层面,从功能病变到形态结构器官病变,治疗方法上从中药到西药,从药物治疗到手术针灸理疗……

以病理学为纲领,进行其防治规律与方法的研究与阐述,而不是以病为纲领进行其防治规律的研究。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原因就在于诊治的基本单位,是病理改变(单个的病理过程或状态),而不是病(一定病因作用下病理过程或状态的集合)。




2
发表于 2017-6-7 10:27: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6-7 10:29 编辑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是中医区别于西医的特色,
本质上说,就是一个个性化治疗法则。

西医理论为共性,药物为共性。它即便想个性化治疗,都没有条件。
中医就不同了。中医的技术体系--辨证论治,本身就是一个个性化体系。

依据王新民教授的研究成果,中医理论经科学破解,与西医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换句话说,既然一致,是不是只保留一套理论就行了?

再换句话说,就是完全运用西医的(共性)理论,来解决中医的“个性化”问题。


中医理论完全可以被现代科学所破解,两套理论保留一套完全够用。
那哈有什么?
剩下的就是,在现代医学框架下,如何建立中医个性化治疗的技术体系问题?

只要这一个问题解决了,
什么汇通中西医、中西医结合、什么中医现代化、科学化;什么新医学,等等
两个世纪以来的中西医所有问题,就会一揽子迎刃而解。
3
发表于 2017-6-7 10:42: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6-7 10:46 编辑

还记得,先生曾运用“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一语来挖苦过我吗?

其实,这句话还真说道点子上了!多谢陈先生提醒!

中国中医近200年,为什么混乱不堪?
就是因为大家都是在黑暗中探索。虽然探索了很多,但都派不上用场。
这是因为,中国中医近200年来,都没有出过类似“仲尼”这样的双医天才。
中西医结合创建新医学,不是一件小事,
是一件人类划时代的医学科学工程。工作量巨大,绝非一人可以完成。
大家做了近两个世纪的工作,逐渐画出了一条东方巨龙。
但是,需要一个人出来画龙点睛。
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人,中国中医就是一条盲龙,
虽然蕴含的威力巨大,却始终发挥不出来。
要想让它在医学领域发挥巨大作用,
除非有人“点睛”!

如今这位具有点睛水平的人已经诞生,
道场就设在我家门南五里,
中铁一局西安中心医院中医分院。


4
发表于 2017-6-7 19:58:47 | 只看该作者
董建军 发表于 2017-6-7 10:50
自己不会的专业就如同盲人,非说是中医盲龙。理工科大学毕业生混混岳毅科你会中医的那些技能?

自己不会的专业就如同盲人,非说是中医盲龙。理工科大学毕业生混混岳毅科你会中医的那些技能?

--------------------------------------------------------------
我会按摩!比你的水平可能稍低一点。
5
 楼主| 发表于 2017-6-8 14:45:08 | 只看该作者
思考者 发表于 2017-6-7 02:42
还记得,先生曾运用“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一语来挖苦过我吗?

其实,这句话还真说道点子上了!多谢 ...

大家做了近两个世纪的工作,逐渐画出了一条东方巨龙。
但是,需要一个人出来画龙点睛。
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人,中国中医就是一条盲龙,
虽然蕴含的威力巨大,却始终发挥不出来。
要想让它在医学领域发挥巨大作用,
除非有人“点睛”!

如今这位具有点睛水平的人已经诞生,
道场就设在我家门南五里,
中铁一局西安中心医院中医分院。

——这个故事讲得很精彩,赞一个。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得遇思考者“伯乐”之赏识,真千里马之幸也。
6
 楼主| 发表于 2017-6-8 14:45:58 | 只看该作者
友情提示一下,千里马是谁,并不重要,关键是他的思想。张仲景老人家如果没有伤寒杂病论,没有辨证论治思想,没有人会关心他是谁。您推荐的这位高人,煞有其事的介绍了许久,不曾透露出其一点理论学术上的具体成果。倒是您这位热心的推荐人,把中医的证说成是症状,把中医的辨证论治,说成是对症状的治疗……伯乐如此,千里马的品质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7
发表于 2017-6-8 20:01: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6-8 20:09 编辑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7-6-8 14:45
友情提示一下,千里马是谁,并不重要,关键是他的思想。张仲景老人家如果没有伤寒杂病论,没有辨证论治思想 ...


陈先生见笑了,无人不知,我是一位中医爱好者。
从您的发帖来看,先生应该是一位专业人士。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专业人士很多,但到了中西医结合这里,都“覆灭了”。这是半个世纪的历史事实。
才导致钱学森教授等业外人士来帮忙。
关键问题是,您们这么多人虽有知识,却缺乏创新思维。

虽然在医学领域,先生的整体水平肯定比我高,但基本常识就未必了。
我反复论述,古代中医不懂病理,您却要说“证”就是病理。您犯得是一个低级错误,
所以,我还是能分辨出来的。

古代中医辨证论治,主要辨的是症状及程度,
针对性也必然是症状及程度,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逻辑,

但反复交流,先生都不接受。
虽说有一部分治疗确实触动了病理改善,这也是现代医学发现的。古人是不知道的。
不知道,却能治疗,唯一的解释就是“冒碰”。
这在逻辑上有问题吗?
如果这一点仍然认识不到,就看不到中医的落后性,
那么,也就无法提高中医,而是原地踏步。

病理与症状的因果关系,是西医建立的。
这个关系是不是牢不可破?
又牵涉一个思维问题。
是辨证思维,还是机械思维?

新中医就是要切断这层因果关系,连在一起显得拖泥带水,
划清层次,才能分步治疗到位。
先生没有研究过现代顶尖临床家是怎样治病的,
自然理解不了这一点。

伤寒论只代表古代中医,不代表现代中医。
先生要是只研究古代,不研究现代,
那就与李教授无二,即便研究40年,400年都没有用。


8
 楼主| 发表于 2017-6-8 20:36:43 | 只看该作者
思考者 发表于 2017-6-8 12:01
陈先生见笑了,无人不知,我是一位中医爱好者。
从您的发帖来看,先生应该是一位专业人士。
无论中医 ...

我反复论述,古代中医不懂病理,您却要说“证”就是病理。您犯得是一个低级错误,
所以,我还是能分辨出来的。

古代中医辨证论治,主要辨的是症状及程度,
针对性也必然是症状及程度,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逻辑,

一一其实"证"这个字是多余的,正确的写法应当是症,辨症论治……
9
 楼主| 发表于 2017-6-8 20:47:09 | 只看该作者
陈先生见笑了,无人不知,我是一位中医爱好者。
……
先生没有研究过现代顶尖临床家是怎样治病的,
自然理解不了这一点。

一一
一位中医爱好者,在专业论坛里,对一群专业人士"激扬文字,指点江山″,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令人钦佩与折服,赞一个!
10
发表于 2017-6-9 00:21: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6-9 00:23 编辑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7-6-8 20:47
陈先生见笑了,无人不知,我是一位中医爱好者。
……
先生没有研究过现代顶尖临床家是怎样治病的,


陈先生见笑了,无人不知,我是一位中医爱好者。
……
先生没有研究过现代顶尖临床家是怎样治病的,
自然理解不了这一点。
一位中医爱好者,在专业论坛里,对一群专业人士"激扬文字,指点江山″,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令人钦佩与折服,赞一个!

-------------------------------------------------------------------------------

在专业知识方面,确实要向您们学习。同时,在思维科学领域,您们基本上没有涉足。
几年来,我发表了估计有数十万字的帖子。并没有涉及过多的专业细节知识,主要谈论的是认识问题,思路问题。
找不到正确的思路,即便专业知识如山,还是没有用的。
就拿系统论、复杂科学来说,不是钱学森教授提出了,中医界怎么知道世界上还有个系统论,还有个复杂科学?

人常说:脑袋决定口袋,思路决定出路。
中国中医200年没有思路,尽管从王清任起,就看到了衰败的趋势,
积极进行《医林改错》。但还是无力回天。
毛泽东时代,萧龙友、施今墨、孔伯华等人积极建议中西医结合。
但是,中西医结合尚未成功,中医已经迅速被边沿化。

为什么衰败的速度总是高于革新的速度?
因为中国中医虽然有很多有远见的战略家,
但缺乏有卓识的思维开拓家。
这就造成他们的战略不知如何实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9 10:56 , Processed in 0.05747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