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3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内经》看中医的继承发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5-29 19:40: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张 吉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理论核心的原气论思想,是在《易经》理论上发展起来的,如《易经·系辞》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或曰大极,是天地浑沌之时,宇宙由此而创始。由太极运动而分为阴阳,两仪生四象,仪即仪容,现象,即由阴阳的运动而产生四种现象,如产生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现象,由于四时变化再产生各种征象,如天、地、水、火、风、雷,山、泽的八卦,以涵盖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这就是易经的宇宙观,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的看法,它是唯物的,形成世界变化的原动力,开始于一元论的元气说,继而以阴阳变化为基础,按八卦的阴阳配偶以演绎,来解决万物变化关系。
  这种元气论思想,在中国古代的道家、墨家、儒家均有一元论的思想观点。如《老子道德经》:“道在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所谓“道在于一”,道是指宇宙间万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也在于一,一即一元之气,由一元之气的变化而产生二,二即阴阳,由于阴阳的变化,撞冲而产生三,三即万物冲和之气,所以万物,均以负阴抱阳的阴阳运动而产生冲和之气。这与易经的一是一致的,但其进位法不同,易经则以二进位制,二进位四,四进位八……。而老子道德是以一、二、三进位法,也可能是由一元产生二(阴阳之气),再由阴阳之气而产生三阴三阳之气,即太、少、阳明之三阳,太、少、厥阴之三阴。这种三阴三阳的分类方法,在《内经》、《伤寒论》中广泛应用。
  另外,战国时楚人鶍冠子,在《鶍冠子·泰录》中说:“精微者,天地之始也……故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这里提出天地是由精微物质开始形成,精微物质即是元气,所以天地阴阳即由元气开始形成,提出了元气的概念为万物阴阳变化的形成开始,为衍变万物的根基,这就是古代哲学家对宇宙万物形成的基本概念,创立了元气论的雏型,为古代哲学元气论奠定了基础,后世的发展铺平道路。
  这种元气论、阴阳变化观点引用于医学,首先为《内经》形成的基础,成为《内经》的结构和支架。《内经》为先秦时代的作品,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哲学思想分不开,虽然《内经》“元气”的名称,无直接引用《易经》的词句,但其元气论的实质充满于《内经》,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真气即元真之气,即元气。《灵枢·刺节真邪论》:“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真气即正气,元气。《素问·离合真邪论》:“真气者,经气也。”因此,说明真气受之于先天,为生命之根本,其气壮不受邪,在《内经》时期因气运行的不同部位,及其发挥不同作用,而衍化为各种气,如营气、卫气、经气、脏气、中气……等。这是在元气论的基础上,应用于人体的不同生理功用的气。
  《难经·三十六难》,提出原气的概念:“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也,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说明命门为原气产生之所,与男女生殖功能有关,为先天之本,促进和维护各脏的生理功能。《难经·六十六难》也说:“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提出脐下肾间动气,即原气是维护人之生命,十二经脉之根本。通过三焦以达周身各经脉之原穴,是调整五脏六腑原气之要穴,“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原穴是调整脏腑机能的要穴,这就进一步阐明原气论在针灸学上的应用。不仅如此,《内经》还将气的概念进行深入研究及广泛应用,如《素问·调经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将气与血的概念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并把气的概念分为有形之气和无形之气。无形之气即概括人体各种功能,如原气、脏气、先天之气、后天之气,这无形之气是生命活动之根本,如气“聚则为生,散则为亡”,《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是说人之生命赖天地之气而生。另外,有形之气,即包括有营养的物资为基础的精微物资。如《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此气的概念为水谷精微之气,然后再分别为卫气、营气以营养周身。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有胃气之脉,脉来流利,从容和缓,不急不躁,节律均匀,水谷之气充养于脏,是气血充盈的表现。气血充盈于经脉之中,如《灵枢·经水》:“十二经脉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皆有大数,其治以针灸,各调其经气,固其常有合乎?”故在针灸补泻时应根据各经的气血多少而行补泻。
  阴阳的概念引用于《内经》更为广泛,《易经·系辞》第五章:“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即说明宇宙间一切万物变化的规律,在于一阴一阳之变化,相互作用,相反相成,而阐述宇宙变化的根本道理。“大哉乾元,万物始生,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此为乾卦、坤卦的彖言:乾坤为阳爻,阴爻的代表,说明阴阳变化的基本思想,乃是天地阴阳变化的根本。阴阳的变化观点,在《内经》中比比皆是,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均以阴阳为指导思想。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这是指导《内经》阴阳思想的总纲。如果阴阳变化异常则为疾病,所谓“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在摄生治病方面,亦顺适阴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在指导疾病治疗上,“阴平阳密,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这一系列的阴阳思想均在《易经》阴阳哲学思想上发展,如果抽掉了阴阳学说,中医理论就如同房屋变成了一片片瓦砾,这是勿庸置疑的,是大家的共识。当然《内经》不是哲学著作,《易经》也不是医学著作,这是有本质区别,只能说明《内经》的成型,与《易经》的哲学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内经》对古代哲学思想也有很大发展。《内经》除了受《易经》思想影响之外,还引用其他医学著作,如《本病》、《上经》、《下经》、《论言》、《阴阳》等。有关诊法的,如《五色》、《脉变》、《揆度》以及有关病证的《热论》、《本病》,针灸方面的有《刺法》等20余部古医藉,为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铺平道路。而且经过较长时间、经过多人之手,反复编篡而成。
中国中医药报
(总2542期 2006.5.29)
2
发表于 2007-8-6 08:43:23 | 只看该作者

从《内经》看中医的继承发展

精元为一论是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02:25 , Processed in 0.05185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