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04|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阴阳索隐 ——兼谈中华文明的三大里程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8-11 21:34: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杏林童子 于 2020-8-11 13:40 编辑

当前位置: 学术临床 > 歧黄论坛
阴阳索隐——兼谈中华文明的三大里程碑
时间:2020-08-0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顾植山

  阴阳的来源
  阴阳来源于太极图,故而要想清楚阴阳的来源,就先要明白太极图的概念。太极图其实是古人观察各种自然界的动态变化,自然形成的一个模式。古人按照24个节气测量某一年中太阳影子的变化,把这些数据连起来就形成了太极图。
  现在教科书把夸父追日讲成是古代有个人每天跟着太阳走,找太阳下山的地方。但在《山海经》里写得很清楚,夸父追日是“欲追日景”。“景”通“影”,夸父就是专门研究太阳影子的专家。如果说夸父是追着太阳落山走,理应是向西走,但是《山海经·海外北经》和《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夸父都是在向北,夸父“北饮大泽”,他要找的是北方,最后“未至,道渴而死。”“渴”通“竭”,“道渴”就是走到后来没有路走了。所以,夸父每天研究太阳的影子,是第一个在时间上找到冬至点,在空间上找到北的人。正是因为夸父有这样的巨大贡献,古人才会用故事来纪念他。
  太极图源自科学观察,不仅观察太阳的影子可以形成太极图,观察自然界中各种动态变化的周期规律,都可以形成太极图。譬如,按照日间、夜间时间的变化数据:夏至晚上最短,过了小暑,晚上时间长一点,大暑时间又长一点,晚上时间不断增加,到冬至点晚上时间最长,这样按照24节气白天、晚上时间长度的变化,可以形成太极图。太极图就是自然界周期性变化规律的一个模式,不是哪个哲学家为了说明事物之间相互关系而设计出来的图。出现这个自然模式后,我们可以看到阴阳是互相对立统一、互相消长、互相转化的,这就是哲学的内容了,所以哲学是对自然模式的智慧解读。
  阴阳的本义
  太极生两仪,“仪”是一种象态,不是指物质。若阴阳是两类物质,那就成了“太极生两物”了。从太极图可以看出,由衰到盛的象态叫作阳,由盛到衰的象态叫作阴。一年中上半年阳,下半年阴,它不是两个世界,而是同一个世界的不同的时态。白天跟晚上也是同一个世界的不同的时态。了解了太极图的来源,我们就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太极图。北宋周敦颐画的就是哲学的太极图,因为他没有见到古代的太极图。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多是艺术化的太极图,不能表达太极的真正含义。曾看到过一个中医文化进校园的太极图,图中冬至位上阳气最大,以后阳气不断减少,到夏至点阳气最少,这样阴阳颠倒的太极图,能给我们的儿童什么教育?
  
三阴三阳开阖枢图。
  开阖枢与三阴三阳
  《黄帝内经》中有一篇有关太极阴阳动态变化的章节《阴阳离合论》,讲的是太极的开阖枢变化产生三阴三阳。原文:“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厥阴之表,名曰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把三阴三阳的时间点和方位定得非常明确,这就是阴阳“六气”的来源和本义。六气就是三阴三阳,三阴三阳来源于开阖枢。教科书讲六气是风、寒、暑、湿、燥、火,这是讲六气相应的气象,不是六气本义。从阴阳的离合运动才能理解为什么太阳是寒水。有医家认为太阳是阳多,阳多怎么能叫寒水呢?应该改成太阳君火;少阴在北方,怎么配君火呢?要把少阴改成寒水。这都是因为他不了解开阖枢产生的误解。
  《史记·历书》曰:“以至子日当冬至,阴阳离合之道行焉。”以冬至点作为阴阳离合的起点。开阖枢思想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信息被我们忽略了,就是洛书怎么来的?洛书就是由太极的开阖运动产生的,是数字化的太极图,和开阖枢产生的六气高度一致。冬至后天气越来越冷,进九,所以太阳配寒水,洛书的点数是十以内最大的偶数八。这里“太”不是大的意思,是最早的意思,最早的老祖宗叫太祖、太宗,阳气刚出来的时候叫“太阳”。不懂得动态开阖枢的位置,就不理解什么叫“太阳寒水”。
  哲学概念的阴阳与《黄帝内经》的三阴三阳概念是不一样的,所以《阴阳离合论》中黄帝有“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之问。中医有了三阴三阳的阴阳学说,更完整地显示了古代阴阳学说的科学内涵。看到开阖枢的图,就知道洛书的数是怎么来的。广明之下,就是过了夏至点温度最高,一天中过了中午,阳气最多,阴气最少,所以此处是2个点,表达阴气最少;中午以前阴气较中午以后阴气要多一些,所以是4个点;半夜以后的阴气比半夜以前的要重,所以代表半夜后的东北位是8个点、半夜前的西北位是6个点。整个洛书的点都反映了动态的气化状态。所以,看了动态的开阖枢,才能理解洛书是怎么来的。
  
洛书与阴阳开阖太极图。
  什么叫三生万物
  许多研究《道德经》的专家不研究《黄帝内经》、五运六气,不懂得开阖枢,把三生万物的“三”讲成是天、地、人。《黄帝内经》曰:“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天、地、人都是由三产生的,所以三不可能再是天、地、人。三是开阖枢的三种象态,是动态的。“三”一分阴阳就变成“六”,《黄帝内经》讲的是六生万物,《至真要大论》曰:“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左传》也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六生万物跟三生万物是一个思想。
  河图、先天八卦是怎么变成洛书、后天八卦的?其实就是从开阖枢来的。先天八卦的“离”卦在东边,代表太阳,但是太阳升起来以后不会停留在东方,要转到南方,所以后天八卦的“离”卦就从东方到南方。以后又要不断地下降,所以代表最大阳的“乾”卦就要落到西北的方位了。北方原来是“坤”卦,都是阴爻,为什么后天八卦要变成“坎”卦,里边加一个阳爻?因为冬季,植物地面上的茎叶枯萎并不是阳气没有了,它的阳气要以种子的形式储藏起来,作为下一个生命周期的原动力,“命门”思想就是这样来的。通过开阖枢就知道,少阴中一定要有阳,这是开阖枢也是《黄帝内经》中非常重要的思想。
  开阖枢思想是什么时候有的呢?我们现在太局限于文献研究,因为最早的文献记载也就是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而甲骨文记载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在没有文字的远古时期不可能用文字的形式来表达,大多数留下的是图。在河南濮阳的西水坡墓葬是6500年以前的,这比黄帝时期的5000年前早,比伏羲时期的8000年前晚。这个墓葬里出现了左青龙、右白虎的文化现象。现在流传的四象八风、二十八宿是伏羲文化,6500年前的墓葬出现青龙、白虎,证明了早于6500年前的伏羲时代就已经有了青龙、白虎,古人留下的有关伏羲文化的记载,完全可以从许多出土文物、考古遗迹中得到印证。另外还可以通过天文考古恢复古代的天象:二十八宿作为时间坐标,最合理的年代是在7700年前,当时二十八宿在赤道上的分布相当均匀,所以把二十八宿作为时间坐标。现在的二十八宿间的距离已经相当不均匀,不可能把现在的二十八宿作为二十八个时间坐标。
  西水坡墓葬的周围还有几个殉葬的小孩,当时没有意识到这些小孩跟墓主人之间的关系,所以把那些小孩丢弃了,只要了中间部分。当时发掘出来的陪葬的小孩有4个,最小的是个大约10~12岁的小女孩,在墓主人的西边;最大的是个16岁左右的男孩葬在东边,北边有一个14岁左右的男孩;南边还有一个小孩被丢弃了,未及作鉴定。为什么最大的男孩放在东边,而最小的女孩放在了西边?因为在八卦中,东方是震卦,代表长男,古代“东宫太子”就是这一文化的代表;西方的卦是兑卦,兑卦象征着少女;坎卦是中男,在北方。这是非常强烈的后天八卦的形式。由此知道,后天八卦不是由周文王创立的。现在讲授《易经》的都讲后天八卦是由周文王创立的文王八卦,在6500年前的神农时期墓葬中已经有了后天八卦,比周文王早了3500年,这个发现非常重要,但是考古界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个墓葬的文化意义。
  关于神农文化
  现在人们对神农文化的了解极少,误解很多。看到有些书上讲神农文化是刀耕火种的农业社会的创始人,创造的是钻木取火和翻土的农具。曾看到一个神农塑像,一只手拿的是钻木取火,另一只手拿着水稻,这是对神农文化的极大误解。中国的农业社会到6000多年以前的神农时期才有吗?河南贾湖遗址9000年了,里面农业社会的各个要素已经相当完备,湖南也发现了一万五千年以前的水稻。因此,不是神农时代才有农业社会的,钻木取火更是多少万年以前就有了。
  我们通过对濮阳墓葬和三星堆遗址的考察可以知道神农时期最重要的文化是把先天八卦变成后天八卦,把河图变成洛书。他们的文化符号是南方的九数,南方色赤,所以把神农叫作炎帝。不了解神农文化这一特性,看到三星堆遗址就不会解释了。神农把代表太阳的离卦从东方转移到南方,说明他们重视南方的太阳,所以洛书南方的数要取最大的奇数“九”。三星堆出现的大眼睛头像、三只脚鸟的铜器等,许多人不明白,所以出现了“外星文化说”“西亚文化说”“中华文明西来说”“甲亢说”等谬论。懂得神农文化后就能看得很清楚,为什么眼睛那么大?因为“离为目”,神农用同时代表太阳的离卦作为他的文化符号,所以要突出眼睛。为什么是九头鸟?本来河图南方的成数是7,神农推崇南方的太阳,故把最大的奇数9放到南方。南方朱鸟跟太阳联系起来,所以出现了太阳中的朱鸟,再联系到9数,就有了“九头鸟”。
  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三星堆中有两棵巨大的青铜树,1号树高3.96米,二号树只有1号树的一半大;1号树是细柳,2号树是扶桑。扶桑代表日出,有专家问“为什么代表日出的树,比代表日落的树小一半呢?难道日落比日出更好看吗?”懂了神农文化后就非常容易理解。有一次我问一个小朋友,代表东方太阳的树和代表南方太阳的树应该哪个大呀?小朋友脱口就说:当然南方的树大呀。而有的专家却解释说,因为三星堆在西部,这是三星堆居民的地方主义。
  中华文明的三大里程碑
  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经过了伏羲、神农、黄帝这三大里程碑,其实这也是阴阳学说发展的三大里程碑。因为到黄帝时期才比较成熟,所以我们把中华文明的标志定在这个时期。伏羲时期,太极生两仪,有了阴阳;两仪生四象,有了一年四季;四象生八卦,又生出八方、八风等格局,但这还是阴阳的初级模式。到神农时期有了开阖枢,有了三,产生了六气,形成九数。到黄帝时期找到了十二律,十二律使六气成了标准的“律”;黄帝又建立了五行学说,“五”跟“六”的结合产生了六十甲子,有了沿用至今的黄历。三皇的文化沿革非常清楚,不是不可考的神话。
  黄帝时期确立了三阴三阳“六律”以后,六律成为万事根本,“王者制事立法,一本于六律!”依据六律建立的黄历,应用到人们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促使了社会的繁荣辉煌,所以把黄帝讲成“人文始祖”和“人皇”。天皇、地皇、人皇不是一个比一个低,而是逐级发展,到黄帝时期发展到中华文明的最高级,所以讲“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志”,而不是以伏羲、《易经》为标志。
  要深入发掘现存的文献资料里找不到的信息,可以“象罔索珠”,从无字文献中下功夫。像三星堆里有那么大的青铜礼器,说明古人把这个看得非常重要,是传承给我们后人的重大文化信息,我们要读懂这些东西。五运六气对理解整个《黄帝内经》理论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六”代表“炎”,“五”代表“黄”,所以五运六气是炎黄文明的标志性成果。
  不懂开阖枢,就丢掉了阴阳离合思想,就讲不好什么叫“七损八益”。七、八的概念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譬如为什么说“七不出,八不归”?为什么“七上八下”是不好的词?这些都跟阴阳离合运动的特点有关系。北宋沈常说:“损益之不分,害生民之命。”这是阴阳学说和天人合一的关键。通过三阴三阳,就可以知道古人治病思想的高明。《伤寒论》是应用三阴三阳学说的典范。最近盛行的龙砂开阖六气针法,不需要找具体穴位,直接找三阴三阳,思路清晰,非常简单,效果超过传统针法。其实许多早期文献上都不讲具体穴位,只讲“治阳明”“刺太阳”等。通过疗效,我们看到,在治疗时,可以不去关注疾病本身而治愈疾病,真正的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到“以健康为中心”。
  五行的五气更立中,为什么木生火,是因为春天过后就是养长的夏天,而不是因为木材燃烧了产生火。天六地五,开阖枢是自然层面的天的变化规律,六气是天的象,五行是地上看到的象,所以五行是地数。不把文化搞清楚,不把三皇文明梳理清楚,这些全都成了糊涂账。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我们健康的理论基础。阴阳作为中医的核心理论,其概念尤为重要,可以解决中医文化复兴的一系列问题。(顾植山)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LQ)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分享到



(原文网址:http://www.cntcm.com.cn/xueshu/2020-08/05/content_79105.htm

作者简介:
      顾植山,男,出身世医,1979年被安徽省政府作为“特别优秀”的中医药人才选调到安徽中医学院任教,现任安徽中医学院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常委,国家973项目“中医学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与内涵研究”课题组专家,中国疑难病研究协会学术委员,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学术委员等职。曾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特别专项课题“运用五运六气理论预测疫病流行的研究”课题组长,国家科技部国家技术前瞻研究组人口健康领域咨询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学术编委,全国《中医文献学》教材主编等。受聘加拿大国际卫生医学研究院教授,北美洲针灸医师考试学院客座教授等。
曾多次出访加拿大、泰国、香港等讲学,国际上荣获美国1996年国际杰出医学成果奖、泰国21世纪第三届国际医药发展大会金象奖等。入选《世界名人录》、《中国大陆名医大典》、《中国当代医药界名人录》等。出版自著或担任主编的著作5部,校注和主持整理古籍各1部,参加编写的著作、教材9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临床方面在中医内科、妇科杂病、老年病及诸多疑难杂病的治疗方面均有较高造诣,1997年曾被安徽省政府的大型对外宣传画册《今日安徽》作了重点介绍。《光明日报》、安徽电视台,《安徽日报》、新华社《经济参考报》、《江淮时报》、安徽省人事厅和安徽省人才研究会主办的《人才天地》等也各有报道。


2
发表于 2020-8-11 22:01: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3
发表于 2020-8-12 07:21:15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学说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完善、丰富和发展的。及至近代,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西学东进,中国哲学气范畴的发展表现出与古代不同的特色,气范畴被赋予了近现代科学的说明与规定,视气为光、电、质点、原子、量子、场等,现代理论物理学界更趋向以“场”释气。因此气由抽象的物质概念,越来越趋向于某种特定的具体存在,其抽象性、普遍性的程度越来越低。其所包含着的抽象性与具体性、普遍性与个别性的内在矛盾更加明显。这种变化反映在中医学中,气范畴的哲学功能不断地淡化,并倾向于被阴阳五行学说取而代之。
4
发表于 2020-8-12 07:23:46 | 只看该作者
        气,气一元论,错误的理解为:物质、场……包括一切未知的东东。
5
发表于 2020-8-12 07:26: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8-11 23:28 编辑

       气视气为光、电、质点、原子、量子、场等,【光、电、质点、原子、量子、场等】是可以测量到,气,能够测量吗?
        胡拉乱扯。
6
发表于 2020-8-12 07:37:3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7
发表于 2020-8-12 07:52:08 | 只看该作者
        顾植山,应该把中医基础理论气一元论审查一下。
8
 楼主| 发表于 2020-8-12 18:38: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杏林童子 于 2020-8-12 10:59 编辑

顾植山在文提到的“龙砂开阖六气针法,不需要找具体穴位,直接找三阴三阳,思路清晰,非常简单,效果超过传统针法。”实际就是顾植山运用五运六气和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创立开发的针刺疗法。有关资料如下:这种运用五运六气思维模式的新针法疗效显著!龙砂开阖六气针法了解一下?

人品第一学问二

2019-09-06



关注


龙砂开阖六气针法概述
陕西宝鸡市中医医院 王凯军
我们在学习五运六气理论过程中,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发掘的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指导下,发现在全身随处可作开阖枢太极图,于是根据三阴三阳病机,在相应部位进行针刺,取得了理想疗效。我们称此法为龙砂开阖六气针法。
该疗法充分运用五运六气六经思维模式,执简驭繁,操作简便,易学易用,疗效可靠,且起效迅捷,临床应用范围广,可用于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经临床反复验证,可重复性极强。
理论基础
顾植山依据《黄帝内经》中阴阳离合理论,创造性地绘出了“顾氏三阴三阳开阖枢图”和“顾氏三阴三阳太极时相图”,清晰地展现出人体三阴三阳六气盛衰的运行节律,这是“龙砂开阖六气针法”的理论基础。
针刺要点
具体定位
人身无处不太极,我们可以在人体以任意一点为中心作出一个三阴三阳开阖变化的圆,在实践应用中感到头顶部最为有效且简便实用,另外较常用的有腹部、骶部(火针多用)、病灶局部等。
医患体位
“圣人南面而立”,故医患均取面南位是天人相应最理想状态,但太极是个圆运动,以医者为主体看到的永远是左升右降。阴阳开阖枢两两相对,我们在临床上看到,太阳和太阴两开相通,少阳和少阴两枢相通,阳明和厥阴两阖相通,故朝向正反都能取效。总体原则遵循腹为阴,背为阳即可。
医者针刺手法
面向患者针刺区域,始终顺时针沿皮刺,没有刻意的补泻手法。最近顾植山以指代针施用按压手法,同样取得了很好效果。
针刺中心点意义和方法
通过中心点指向病机所指向的部位,也可称引经针。
根据六经欲解时针刺
根据顾氏开阖枢理论,六经欲解时是判断病机的重要依据。
取经多少
一般根据医者取得的主要象态和次要象态,针刺2~3个部位。其他注意事项同于一般针灸者。
小便频数案
毛某,女,48岁,于2019年7月10日骑车时不慎摔伤致腰背部及左髋部活动受限。患者诉小便频数,昼夜均半小时1次,严重影响睡眠。头针治疗1次(太阴、太阳),当晚即未起夜小便,治疗4次后痊愈。
取经思路:主小便者太阳膀胱,年岁在土运太阴,故取象太阴和太阳,顺天应人,得天之助,迅速治愈。
快速房颤案
江苏省靖江市中医院 林轶蓉
孙某,女,1952年8月出生。患者因“心慌不适阵作两年余,再发3小时”于2019年7月24日入院治疗,心电图示心率113次/分,快速心房颤动,T波改变。予可达龙静滴24小时后复律,后一直予可达龙口服维持。患者8月2日晚十点多诉心慌不适再度发作,心电监护提示快速房颤,心率120次/分,舌尖偏红,苔薄,脉细促。
针刺头部少阴三针,加一针百会透少阴。数分钟后房颤复律,心率86次/分。
8月3日继续上法治疗1次。治疗后患者自觉已无不适出院。8月19日回访,房颤未再发作。
按:快速房颤属手少阴心经之症,加之舌尖偏红,有少阴君火之象,时值己亥年四之气,少阴君火加临太阴湿土,故针刺少阴三针,加一针百会透少阴。开阖枢理论“太阴为开,少阴为枢,厥阴为阖”,从少阴枢解,竟能将西医认为不能自动复律的快速房颤在数分钟内复律,可见此针法之神奇。
足跟痛及乳腺增生案
陕西西安工会医院中医科 卓 鹰
张某,女,2019年8月21日就诊。主诉:双侧足跟疼痛,行走时加重;左侧乳房有肿块,疼痛;睡眠差,易醒。查舌红苔白腻,脉滑。
治疗予龙砂开阖六气针法,先在头部太阴、太阳、少阴位针刺,针后嘱其下地行走,即觉得足跟疼痛消失;又加针厥阴位,针后让她自行按压左侧乳房肿块,患者惊喜地告诉我肿块疼痛已消失,肿块也小了大概一半。留针半小时。
一周后复诊,患者诉足跟痛已很轻微,检查乳房时未触及明显肿块,无明显疼痛,睡眠非常好。继续予上法巩固治疗。
按:足跟疼痛属少阴肾,又是膀胱经所过,故取太阳少阴;己亥土运,四之气太阴湿土主令,故配以太阴。针后足跟疼痛立刻缓解。乳房肿块胀痛考虑肝气瘀滞所致,故取厥阴位而获速效。
肾结石案
江苏省靖江市汲圣堂中医门诊部 陶秋莲
患者,男,42岁。主诉:反复腰痛16年,于上海某三甲医院诊断为双肾输尿管结石,最近一次检查双肾输尿管泥沙样结石,左侧13毫米,右侧10毫米。2019年7月24日夜间又急发腰痛,以右侧为重,医院建议住院碎石治疗,患者因做过多次碎石治疗仍反复,对碎石失去信心,遂来我门诊。7月26日上午来诊,刻下身体蜷缩不能直腰。
根据患者病位在肾和膀胱,结合患者丙辰年终之气出生寒水和湿土的影响,发病及治疗时值己土年四之气太阴湿土主令等因素,考虑病机为少阴、太阳、太阴。以脐部为中心,取少阴经欲解时、太阳经欲解时和太阴经欲解时位。针入后觉右侧腹部有气下沉,疼痛立刻消失,起针后已能正常直立行走,仅感觉腰部稍有胀感。第三天复查B超,输尿管结石明显缩小:左侧8毫米,右侧7毫米。后因患者出差未再继续针灸。随访,患者诉腰痛未再发作。
中风后吞咽困难案
山东淄博市张店区中医院 王希军
张某,男,87岁。2019年8月20日初诊。主诉:吞咽困难2月余。患者脑梗病史2年,2个月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吞咽困难,严重时滴水不进。神志淡漠,痴呆,舌质淡,右寸脉滑,左尺脉沉细无力。
根据六经开阖枢图在头顶分布取经:太阳两针、少阴一针、太阴两针,留针半小时。
1小时后,患者可以吞咽,能够自主饮食流质150毫升。第二天因头部针刺不方便,改用腹部治疗,针刺部位依旧是太阳、少阴、太阴,留针半小时。治疗结束后,患者吞咽功能较前又有明显改善,神智转清醒,可以正常应答。
前后共针刺5天,吞咽功能恢复正常,语言功能恢复。
按:六气病机分析,患者左尺脉沉细较甚,病机在少阴。辛未年出生太阳寒水不足,取太阳鼓动阳气的生发。2019年属于土运年,四之气太阴湿土主令而取太阴。
肝功能异常案
江苏无锡市惠山区中医院 吴 贞
赵某,女,1992年生。患者于2019年7月14日晨起5点半时双侧肋骨疼痛、发热,测体温39.0℃,咽痛,稍有胃痛,伴有头晕,后从楼梯摔下。来医院就诊时查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21.0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503.0U/L,乳酸脱氢酶1620.0 U/L。第二日多项指标继续升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至675.3U/L;尿液分析:尿蛋白( ),尿胆红素( ),尿微量白蛋白>150.0mg/L,尿肌酐26.4mmol/L。予龙砂开阖六气针法:取头部厥阴、少阳、太阴三部位,症状缓解,未予用药。
针灸治疗三日后复查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25.9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47.0U/L,乳酸脱氢酶172.3U/L;尿液分析:尿蛋白(—),尿胆红素(—),尿微量白蛋白30.0mg/L,尿肌酐8.8mmol/L。继续间断治疗4次,于7月25日复查肝功能、尿液分析已全部正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降至39.5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降至21.2U/L)。治疗全过程未用任何药物。
按:患者病发于清晨厥阴少阳欲解时,根据头晕、咽痛等症候分析亦属厥阴少阳。既往于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出现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经多家医院检查未明确诊断,中医辨证属厥阴肝经。今年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时在三之气厥阴主令之时,再结合症状和其他因素,取厥阴、少阳为主。己亥土运,又《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必先实脾”故加刺太阴部位,取得桴鼓之效。
癌痛行走不利案
江苏省江阴市人民医院 王司敏 邓立春
陆某,男,79岁。主诉2019年7月初开始感左大腿根内侧疼痛,进行性加重至倚拐跛行。入院检查,明确诊断为左肺腺癌伴多发性骨转移,予以吗啡类药物止痛并行多周期全身化疗及左股骨局部放疗,疼痛虽有所减轻,但行走无改善。刻下症见:左股骨内侧疼痛,倚拐跛行,左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正常。左足五里处压痛。稍咳嗽,咳黏白痰,食纳欠佳,便溏。舌淡红、胖,苔薄白,左尺脉弦,右脉沉。
2019年8月8日采用龙砂开阖六气针法,取头部太阴、厥阴,百会引针太阴。10:50下针,11:30起针。起针后患者立即感受左下肢疼痛减轻,特别是股内侧胀痛感消失。12:40自觉下肢舒缓轻松,遂丢掉拐杖,从慢慢谨慎行走至行走轻松自如。而后1周每日行龙砂开阖六气针法1次巩固治疗。现患者止痛药物减量口服,左股骨内侧疼痛消失并行走自如,咳痰亦较前好转,大便成形,食纳可。
按:疼痛是困扰晚期癌症患者的主要症状之一,患者行走不利,严重影响生活。今年土运不及,风木司天,该患者于三之气厥阴风木主令时发病,又在足厥阴经足五里有明显压痛,故取符合今年运气的厥阴、太阴两部位施针,疗效之快捷,出乎意外。
右手拇指僵硬酸痛案
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武清中医院 初展
2019年7月25日,我在合肥顾植山老师处跟诊。有一刘姓女患者,右手拇指僵硬酸痛1年余,每日自晨起开始发作。大便一日2次,稀便,时有成形,小便少,偏黄,纳眠可,舌质淡苔白腻,中有裂纹,脉濡细。针对患者右手拇指肿胀酸痛明显,顾老师指导我予龙砂开阖六气针法治疗,取太阴、少阳部位,留针30分钟。
针刺1~2分钟,患者即诉右手拇指疼痛明显减轻,描述后背“热乎乎的”。30分钟后起针,右手拇指酸痛已完全消失,僵硬感亦明显减轻。一周后复诊,诉上次针刺后效果稳定。
按:患者便溏、苔白腻,脉濡细,症属太阴,加上今年土运不足之年,四之气太阴湿土主令,故老师首取太阴。患者生于1962年壬寅年,岁木太过,少阳相火司天,今年为己亥年,少阳相火在泉。晨起发作,为少阳欲解之时,故又取少阳。
痛经案
山东省金乡县化雨镇卫生院 胡淑占
2019年8月22日,笔者去合肥顾植山老师处跟诊学习,下午2点,突发严重痛经,下腹剧痛难忍,伴恶心、呕吐,大汗淋漓,腹肌紧张,扪之板硬。大家当即给我扎了脐针,做了热敷,稍有好转,但仍然腹痛厉害。这时候,顾植山用龙砂开阖六气针法,以指代针,按压了头部太阴、阳明两个部位,大约2分钟,我就感觉腹肌紧张减轻,腹部变得松软,随之腹痛逐渐减轻,10分钟后腹痛完全消失。我竟然又能坐在顾老师身边抄方了。
按:龙砂开阖六气针法,关键在对开阖枢六气病机的把握。顾植山将开阖枢理论对应于妇女月经,以太阴阳明主降司月经,临床用药时,月经量多每用健脾摄血的固冲汤,月经不畅则重用降阳明的麦冬、半夏等。这次用龙砂开阖六气针法理论指压治痛经取太阴阳明部位而获捷效,更证明了开阖枢理论对应月经周期的正确性。
指压降糖案
江苏无锡市中医医院 赵梓羽
8月23日下午,我院经典病房请顾植山教授会诊查房。糖尿病患者宿某,男,50岁,1年前诊断为2型糖尿病,平时服用二甲双胍及格列齐特控制血糖,2月前患者自觉乏力较前加重来我院门诊服用中药,降糖药物改为阿卡波糖,8月1日转入我院中医经典科进一步治疗。该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及慢性胃炎病史,半年前曾有胰腺炎发作。在院期间患者乏力,腰酸,畏寒,易汗出,手足麻木,胸闷心慌,尿无力,大便偏硬,寐差,一般后半夜3点易醒,醒后寐浅,舌淡红苔薄润,舌体微颤,脉弦。迭用防己茯苓丸、金匮肾气丸等配合西药治疗,监测血糖控制不佳。顾植山老师看过病人后运用龙砂开阖六气治法在患者头顶厥阴、少阳、阳明三个部位指压按摩,并着重于按压厥阴部位,治疗过程约6~7分钟,患者当场表示手足麻木明显缓解。按压后约1个多小时复测血糖6.8mmol/l,对比该患者连续5天的餐后血糖最低为8.9mmol/l,最高为17.9mmol/l,使用龙砂开阖六气法按压治疗后的血糖明显下降,甚至比这5天的空腹血糖都低。
查房结束后,顾教授分析该患者病机主要在厥阴,开了司天方中的敷和汤原方口服。至8月31日随访,餐前血糖7.0mmol/l,餐后8.7mmol/l,血糖已稳步下降。
顽固多汗症案
山东兖矿新里程总医院 郭香云
杨某,女, 55岁,汗出病史多年。汗出时间不规则,活动后明显,有时夜间汗出,汗退后皮肤湿冷,时而潮热,晨起关节僵硬,乏力气短,大便不畅,小便调,舌胖大,苔白腻,脉细沉。既往关节炎病史。
2019年6月26日来诊,辨证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月余,虽诸症好转,但多汗症状改善不明显。
8月10日来复诊时,改用开阖六气针法,依次选经针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
针刺后第二天,患者自述皮肤微有汗意,但片刻即止。8月18日,患者诉汗出渐愈,正常情况下已无出汗,并且关节疼痛及常发的头痛等诸症亦缓解。
按:汗为心液,心属少阴,又与太阳相表里,故主取少阴太阳;己年土运又值四之气太阴湿土主令而取太阴;少阳枢转太阴,与少阴共司开阖出入之机,抓少阴少阳两枢可调全身气化出入,故头痛关节痛诸症一并治愈。
新媒体编辑 |徐婧




9
发表于 2020-8-12 21:41:2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0
发表于 2020-8-12 21:43:0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3:14 , Processed in 0.05962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