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基本证态概念的中西医融合观之我见(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1 14:35: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基本证态概念的中西医融合观之我见(六)
           ---关于瘀痰饮与凝血炎症漏出液概念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晋中第一医院主任医师兼副教授(退休)
郝守玉
    西医理论多依据痰液、胸腔积液、心包积液、以及血液的微观检查、数量测定、压力测定来获得该体液(阴液)的运动偏移变化(病理状态)。并归入西医病理状态模式“态”概念。(如胸腔渗出液、漏出液、肺水肿等)。而中医理论则依据阴液痰饮的颜色的黄白,质地的稠稀,粘度的大小,数量的多寡,液体的冷热、以及伴有的其他症状,归入中医病机状态模式“证”概念。西医的态中医的证都是通过观察系统的稳态的运动变化,找出来的时空联系客观规律的反应,但由于观察面的不同,着重点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概念,我们首先在宏观的、基本概念的、同一层面上进行比较,才能逐步实现融合。
    对于以肺为中心的胸腔部位,其末梢血液循环、水液循环的病理变化,我们也打破西医学的框架,以体液系统稳态运动变化的,整体宏观状态重新认识。有胸腔积液过程,心包积液过程,肺水肿过程,卡他性炎症,大量痰液渗出过程。支气管扩张积痰、肺脓肿空洞积痰、结核空洞积痰大量咳吐痰液过程。各种病毒支原体引起上感轻症的少量痰液、鼻涕排出过程,以及由血氧浓度稳态变化,导致通气血流 稳态变化而引发呼吸运动稳态变化的过程等。
    然而对于这些体液稳态及其稳态运动变化(病理状态)的调控机理,西医理论却并没有与中医肺卫气调控相对应的概念。前述关于肺部气道微小血管的调控,及其有关胸腔及心包腔渗出液漏出液的调控机理,也是多从炎症、压力、血管舒缩、膜孔等局部的、微观的物理还原论方面发展。没有更多地从系统论、整体性、目的论方面去考虑。也就是说没有从离开稳态的运动(病理变化),与恢复稳态的运动(修复变化)去认识问题。近年来有关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网络调控的复杂网络调控理论,丰富了对人体整体系统方面调控的认识。体液(阴液)稳态的运动变化,我们认为都是由于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网络调控的负反馈环,发生了变化的缘故。我们认为气道丰富的淋巴液循环;胸腔、心包腔丰富的淋巴液循环;皮肤组织丰富的淋巴液循环,就初步显示了这方面的证据。但其具体的细节,任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中医理论的肺卫气调控子系统,就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细胞因子网络调控的理论相一致了。这与陈雨思先生、周东浩先生的认识非常接近,可与他们共同讨论,促进中西医学的融合。
    这样我们就在中医的阴液平衡,与西医的体液稳态方面;中医的肺卫气控制,与西医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细胞因子网络调控方面;以系统论为导向,在痰饮与渗出液漏出液的基本证态概念上,找到了融合的基础。
    金匮要略中说“咳逆倚息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陈修圆说“既曰支饮,则偏旁而不正中”。这与西医病理生理学描述的左心衰竭中,端坐呼吸、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咳嗽咯痰、伴胸腔积液的病理状态看来就是一回事。只是由于中西医学各自沿着自己独立的概念体系发展,中医形成了支饮证概念,而西医形成左心衰竭概念,以至出现差别。
    以系统论的观点为共同参照系,中医支饮证概念与西医左心衰竭概念,从人体的上焦胸腔肺部的体液(阴液)循环稳态变化的系统整体观上认识,就是由于包括信息调控在内的,热能代谢(阳气)子系统功能减退,使体液(阴液)内稳态发生了运动的变化(液体积滞的病理变化)。这样就使中医学的整体推导认识,与西医学的物理还原认识相一致了。中医认为是由于“阳气不到之处,即是水湿盘据之所"(丁甘仁语)。西医理论则认为是由于心脏功能衰竭,泵血能力减退,导致积液。系统论则认为是包括物质流、能量流在内的信息流调节控制,发生了变化,使内稳态出现了变化的缘故。
    这样中医、西医、系统论,对于这一证态描述的三套语言、三套概念术语表达,就成了一套语言。因为本来就是对同一客观事物的描述,何必人为分割,造成人为混乱呢?长期不证态融合反而是怪事了。这个事例可以看出中西医融合的迫切性与必然性。
    近来有关心力衰竭全身代偿机制研究的进展也说明了这一问题。当心力衰竭心排血量不足,体液循环系统稳态发生了运动的变化(病理状态)时,这对机体是一个严重应激信号,机体率先全面启动了神经体液调节机制,进行代偿。交感神经-肾上腺素轴被激活,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心率,提高心排血量;肾素-血管紧张素轴被激活,也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并使周围血管收缩,维持血压,调节血液的再分配,保证心脑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同时促使醛固酮分泌,增加体液量,起到代偿作用;垂体-抗利尿激素轴被激活,增强远曲小管对水份的重吸收,使血容量增大。
    近年的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及醛固酮的分泌,能使心肌、血管平滑肌、血管内皮细胞等发生一系列变化,使细胞和组织发生重塑。最近还不断发现一些新的肽类细胞因子参与心力衰竭的调控,如心钠肽、内皮素多肽、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1、白介素-6、一氧化氮、前列腺素、血栓素等。这些细胞因子之间交互作用,并受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等内分泌激素的影响,与下丘脑交感神经中枢、垂体等形成复杂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负反馈调控网络。这和感染发生的应激免疫反应是类似的。在中医理论看来,都是包括气机在内的阳气(热能代谢)与阴液平衡的变化,造成的后果。以系统论的观点来认识,则是血液循环内稳态发生了稳态的运动偏移(病理状态)。
           未完待续                                                                  
2
发表于 2010-1-21 16:15:14 | 只看该作者

基本证态概念的中西医融合观之我见(六)

      我们在完全不相识的情况下得出几乎完全一致的认识,说明中西医融合与证态概念体系的科学性。
3
发表于 2010-1-21 17:13:19 | 只看该作者

基本证态概念的中西医融合观之我见(六)

     证与病理状态是怎样融合为证态的:以气分-SIRS证态为例。
     1   主要临床表现具有共同之处:
中医:气分证中白虎汤证的特点是“四大”即身大热、汗大出、大烦渴、脉大(滑数),中医的高热一般是指39℃以上;脉数指100次/分以上。
西医:SIRS诊断标准(符合其中二项或二项以上)1991年美国ACCP/SCCM标准。
体温>38℃或<36℃
心率>90次/分
呼吸>20次/分或PaCO2<4.3kPa(32mmHg)
血象:白细胞>12×109/L或<4×109/L,或不成熟白细胞>10%
气分证(白虎汤证)的临床表现至少有两项:壮热(高热)、脉滑数(每分钟100次以上)符合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所以白虎汤证与SIRS形成一个证态。
      2   从在病程中的位置来看,白虎汤证与SIRS是等同的。
《伤寒论》186条“伤寒三日,阳明脉大。”(3)白虎汤证已是气分热证,说明病邪比较强大,已经入里,还伴有许多里证的表现,这与表证发热有着本质区别;西医SIRS是在重大打击、严重感染之后大约经过72小时的潜伏期发生的病理变化。白虎汤证可以与脏腑气分证组合;SIRS也可以与各器官系统感染典型期组合。
      3    鉴别诊断的内容以及鉴别要点相通:
(1)白虎汤证应当与卫分、太阳表证鉴别;SIRS应当与感冒、传染病的前驱期鉴别。
(2)白虎汤证应当与营血分证鉴别;SIRS应当与MODS、MODS合并DIC鉴别。
      4   有临床证据或者药理实验证明:白虎汤对SIRS有效。
     至少基于以上四个方面的论证,我们才能确定证与病理状态融合为一个证态。

   【 金匮要略中说“咳逆倚息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陈修圆说“既曰支饮,则偏旁而不正中”。这与西医病理生理学描述的左心衰竭中,端坐呼吸、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咳嗽咯痰、伴胸腔积液的病理状态看来就是一回事。】
    还应当进一步论证。










-=-=-=-=- 以下内容由 中西医融合观2010年01月21日 05:23pm 时添加 -=-=-=-=-
支饮-左心室衰竭证态能不能成立?还应当进一步论证。

-=-=-=-=- 以下内容由 中西医融合观2010年01月21日 05:30pm 时添加 -=-=-=-=-
    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要一个证态一个证态的论证,由一个个实实在在的证态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才是中西医融合形成的理论体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03:28 , Processed in 0.05197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