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5-2 23:23 编辑
"上工治未病"出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另外在《灵枢·逆顺》也说:"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见肝之病当先实脾。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内经中没有这个思想,是张仲景的创新。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这一大段话,来之于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 《经》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又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以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以苦泻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以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以咸泻之。
张仲景把《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治未病与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联系起来,用来说明如何运用药物的性味“治未病”,具有个体疾病时预防疾病发展的意思,没有现代意义的预防为主这个意思。
在本草历史上,第一个将五脏苦欲补泻用药论昭彰于世的,是张元素(金朝 1115年-1234年,简称金,)。他是第一个系统归纳总结脏腑用药理论的医学家,并在《脏腑标本药式》中详细地归纳并论述了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用以规范用药的法度,个别药品,虽不甚恰当,但所立之式范,毕竟使所用药物有所归属,故列而陈之,以便览阅。
关于对五脏苦欲补泻用药论的理解,当首推缪希雍(1546-1627 ,明医学家)所论:“ 肝为将军之官,言不受制者也。急则有催折之意焉,故苦而恶性循环之。缓之,是遂甘性也。甘可以缓,甘草之属也。扶苏条达,木之象也;升发开展,魂之用也,故其性欲散,以辛散之,解其束缚也,是散即补也。辛可以散,川芎之属是矣。急者,敛也,肝性之所苦也,违其性而苦,肝斯虚矣。补之以辛,是明以散为补也,细辛、生姜、陈皮之属是矣。
解放后,提出卫生工作方针:预防为主。非典以后,吴仪副总理提出“治未病”。与疾病治疗过程中的治未病,大不一样了,都是一脉相承的含义。
这是“治未病”这个术语的演变过程,也是继承与创新的发展过程。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