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透视泡沫学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2-1 22:23: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透视泡沫学术




杨曾宪 文 发布时间: 2005-12-01 06:00 来源:文摘报

  当今中国学术界,那些没有价值的新知识、新观点、新理论,无论怎样的“皇皇巨著”、“重点课题”,都是泡沫学术。尽管人人知道泡沫学术没有学术价值,却依然趋之若鹜。原因就在于泡沫学术能换回巨大的经济、社会利益。
  坦率地讲,目前在我国,围绕着“泡沫学术”,已形成一个巨大的“经济产业链”。譬如,
每年数万种学术出版物,数十万篇学术文章,依我所见,有原创价值的不超过1%~2%。但即便这样,依然满足不了学者们出版发表的“需求”,学术刊物加码再加码,学术论文集印了一本又一本,出版社书号也成了珍稀资源,“页码”与“书号”都明码实价或暗码虚价地进入了市场。所谓学术文章发表难、所谓学术著作出版难,那是对清贫学者而言的;只要你有钱,绝对都不难。其实,大多数编辑们心中明白,自己编的学术著作、发的学术文章,是没多少人读的;但不编这些东西,奖金甚至工资从哪里来啊!因此,“泡沫学术”养活了学术报刊,也促进了出版、图书、印刷业的发展,其巨大的文化产业效益是明摆着的。
  作者们何苦炮制这些泡沫学术,然后赔钱发表出版呢?其实,只要算一笔投入产出账,就会明白其动机所在了。假设一位讲师或助研要评副高职称,他用2万元买书号,出版一部“砖著”,每年再用2500元买版面,发表二三篇“论文”,四年下来,他共投入3万元。假设他每年工资补贴总收入3万,四年投入只占其总收入的1/4。一旦副高待遇兑现,前期的投入两三年内便可收回。此后,他用同样方法,可获得正高职称、解决了房子,甚至戴上了“官帽”,然后,便成为“官学一体”的博导。
  当然,博导不需直接买版面了,但交易是同样存在的,譬如请编辑出席什么会呀,开出天价讲课费呀等等。而博导也不需要自己掏钱买书号了,他的课题经费可能多得花不完;他所面临的,是能炮制多少“砖著”的问题了。此时的博导,已是批量生产泡沫学术(如什么“大典”、“藏书”、“通史”、“全书”等等) 的“学术包工头”,真正的学界“权”威了。
  这就是泡沫学术越反越多的症结所在,因为它几乎是当代学人特别是年轻学者惟一可依赖的学术路径了。而一旦进入这个“泡沫学术循环圈”之中,便会身不由己。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学者、编辑、评委,人人都在经济上得利,真正是“多赢”局面,惟一吃大亏的是国家和那些恪守学术道德,甘心“十年磨一剑”的学者了。
  泡沫学术虽然给参与者带来“多赢”效益,但给国家、民族,给中华文化带来的却是政治、社会、道德、经济、文化“多输”的灾难性后果。
  泡沫学术催生了行政腐败。当许多政府机构正在大大削减审批项目时,学术主管部门的审批项目却越来越多,造成的寻租机会也越来越多。各校争基地、争重点学科、上博硕点,其间变相行贿或直接送礼的运作资金之巨,据圈内人讲,其数目令人咋舌。
  泡沫学术加剧了教育不公。中国高校一面向社会诉穷而高收费,一面却在泡沫学术上大量浪费。
  泡沫学术毒化了道德风气。如今,在各种填不完的学术报表中,不做假的几乎没有。实际上,既然学术成果本身就是虚假的,接下来一切学术活动,便不能不假了。
  泡沫学术浪费了社会财富。构成学术形象工程的大部头“砖著”,只是个人晋级、学校升格、官员升职的敲门砖,一旦完成使命,或弃如敝履或束之高阁,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泡沫学术严重戕害了中国学术。泡沫学术给中国学术造成的致命内伤,怎样估计也不为过,因为它所扼杀的恰恰是“博学笃志、明德求真、守正出奇”的学术精神。这场泡沫学术大跃进带来的危害,是两三代学人也难纠正的。假如学术主管部门继续抓住计划学术、审批学术带来的好处不放,那么,崛起的中国,将永远是“学术小国”。(《南方周末》11.1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2-20 10:27 , Processed in 0.09686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