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楼
楼主 |
发表于 2018-12-11 04:56:48
|
只看该作者
运用大柴胡汤的临床经验[3]
(1)辨方证,求主症——大柴胡汤的主症是口苦、大便干
辨方证论治体系着重强调的是“方证”。方证的“证”是指使用该方的适应症(或指征)。辨方证论治体系为临床面对错综复杂的疾病提供了比较好的辨证思路,即有是方证,用是方。在具体临床实践中,见到某方的主症,即可考虑用此方,然后再仔细分析用之。何庆勇主任认为《伤寒杂病论》的撰写过程是由方证直接到方,临床只要熟记经典,辨方证,求主症,诊断疾病和用药就可达到高度一致,可以执简驭繁,也有利于中医的传承。
凡是面色偏红,往来寒热,心烦喜呕,胃脘部胀满,按之疼痛,大便干结或挟热下利,苔黄,脉弦而有力等的方证者,特别是符合“口苦、大便干,或按之心下满痛”主症者,无论西医诊断何种疾病,均可用之。
(2)重视腹诊——大柴胡汤的腹诊是“按之心下满痛”
腹诊属于中医切诊的范畴,医者通过腹诊进行触摸按压,可以客观反映病变的部位和疾病性质,并可以指导用方。腹诊很早就被用于诊断疾病,在《五十二病方》中就出现“腹痛”、“心腹疾”等病名。在《黄帝内经》《难经》中多有论述。而《伤寒杂病论》更是继承及发扬了腹诊,在《伤寒论杂病论》中的腹诊十分丰富,分为诊胸胁、心下、腹、腹水、积聚、少腹、脐等。可见腹诊在中医诊断疾病中具有重要意义。
大柴胡汤腹诊属于诊心下,在《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中述: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故大柴胡汤的腹诊是腹部膨隆,胃脘部按之紧张疼痛,凡是见此腹诊,无论那一科疾病,均可考虑运用大柴胡汤治疗。
(3)遵循经方相对剂量
经方药少而精,十分注重剂量。经方的剂量一般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经方的绝对剂量,如大柴胡汤中柴胡为八两,经方1两的量值相对于现代13.8g,则换算成现代剂量为110.4g,因剂量较大,临床鲜有应用。二是指经方中各药物的相对剂量(比例关系),经方素有组方慎密,用意奇,用药巧的特点,如果改变剂量,就改变了经方原来的功效。
关于大柴胡汤的运用,原方为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生姜五两,枳实四枚,大枣十二枚,大黄二两。这些剂量远超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剂量上限,临床若想按原方剂量应用,多有不便。故何师在临床中更注重原方剂量的比例关系,何师认为虽然减量应用,只要比例遵从仲景,方剂中的君臣佐使配伍关系不被破坏,发挥整体团队作用,往往也能取得较佳疗效。 何庆勇主任认为大柴胡汤临床取得最佳疗效的关键在于柴胡的剂量应最大,柴胡一般应为其他药物的2倍。方中柴胡用大剂量的原因:一是遵循仲景原义;二是《神农本草经》记载“柴胡味苦,平,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气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说明柴胡主治心腹及肠胃凝结之气,有推陈致新之功。而清·徐灵胎《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认为柴胡为肠胃之药,气味轻清,能疏导胃脘的滞气。柴胡既可疏导少阳气机,又因其推陈致新,可帮助大黄疏导肠胃滞气与滞物,治胸胁硬满,大便干的实证。其次,生姜剂量亦应较大,大柴胡汤的生姜比小柴胡汤剂量增加了二两,其原因在于生姜味辛能散,可佐制大黄及枳实的苦泻之性,能止呕,去水饮,消散凝结邪气,故生姜加量。
(4)经方叠用
经方叠用是方剂应用的特殊形式,是在中医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将两首或两首以上经方相合为用。在临床实践中,患者病情单一的比较少见,往往是多种疾病夹杂在一起,故在分清症状主次的情况下,常常把几个方剂叠在一起使用。叠用经方也可增加方剂的运用范围,提高临床疗效,产生新的功效。
现就大柴胡汤经方叠用经验,列举如下:若患者症见全身(特别是巩膜)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赤涩而短,头颈部汗出,苔黄腻,脉弦数,则合用茵陈蒿汤;若症见发热,不恶寒,尿 赤口苦,口渴,舌黄腻,脉洪大,则可合用白虎汤;若症见咽中如有物堵,咳嗽,黄黏痰,咽之不下,吐之不出,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则可合用半夏厚朴汤;若患者体格壮实,症见发热,汗出,气喘,咳嗽,痰黏,舌质红,苔黄,脉滑数,则合用麻杏石甘汤。
案例举隅[4]
(1)感冒发热
患者某,男,42岁,2008年4月12日初诊。主诉感冒发热3日。现症见:发冷发热,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全身酸楚,四肢倦怠,咽喉痛,口苦咽干,口渴,脘腹胀满,大便秘结。检查咽峡充血,扁桃腺不肿大,咽后壁淋巴滤泡增多。自量体温39.2℃。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西医诊断:流行性感冒,经治未改善。
中医诊断:感冒,证属外感风热,邪入少阳,兼阳明化燥成实之证。治宜和解少阳,清热泄 下,方用大柴胡汤化裁:柴胡15g,黄芩、制半夏、枳实、生姜、桔梗、连翘、蔓荆子、川厚朴(后下)各9g,白芍、杭菊花、生大黄(后下)各12g,大枣4枚。2剂,水煎服。每日1剂。药后大便畅通,发热已退,余症明显改善,守上方加减2剂后,诸症缓解。
按:《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载:“风成为寒热”。《类经·疾病类·七十七》注:“阳实生外 热……是风成而变为寒热也”。本病例感受风热之邪后出现发冷发热,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苦咽干等症,为太阳病传入少阳;咽喉痛、咽峡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多等,这些部位发生病变与足厥阴肝经密切相关,故从少阳证考虑用药;脘腹胀满、大便秘结、口渴,除热邪蕴结之外,多为素有胃肠不适,通降失常,致食滞胃脘,与阳明病颇相似。根据病症,采用大柴胡汤为基础方,辨证加减,辄见效验。方中以大柴胡汤和解少阳,清热泄下;加上桔梗、连翘清利咽喉,解毒消肿;又加杭菊花、蔓京子疏散风热, 清利头目,使头痛止;还加入川厚朴以加强行气消 胀满的作用。诸药合用,发热退,全身酸楚和咽喉痛止,脘腹胀满消除。由于方药对症,故能向愈。
(2)高血压病
患者某,女,53岁,2009年3月6日初诊。主诉头晕头胀反复发作已4年,诱发加重2日。 患者素有高血压病史,每当心情波动或睡眠欠佳则血压升高,2日前因家庭纠纷致头晕头胀又作。现症见:头晕头胀,烦躁易怒,胸闷,口苦咽干,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查血压160/96mmHg。
西医曾诊断:高血压病。
中医诊断:眩晕,证属肝郁化火,胃腑蕴热所致。治以疏肝泻火,内泄热结的大柴胡汤加减:牡蛎30g,柴胡、制半夏、黄芩、枳实、天麻、钩藤、郁金各9g,夏枯草、怀牛膝、白芍各15g, 大黄(后下)12g。3剂,水煎服。每日1剂。药后头晕头胀减轻,血压下降至145/88mmHg,余症均减,守上方加减调理1周余,诸症悉除,血压下降至正常范围。
按:《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为风木之脏,其性刚,肝气肝阳易动易升,若过怒可导致肝阳亢盛,阳亢化风,风阳上扰,则致头晕。本病例每当情绪波动,肝阳亦随之而上升,故眩晕加重。结合本病每怒则加重,又有肝火、阳亢之证,辨为实证无疑。患者虽是高血压病,但出现头晕头胀、烦躁易怒、胸闷、口苦咽干等症,这与《伤寒论》中邪入少阳病出现的症状十分吻合。又从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上可看到患者除肝郁气滞内盛,上冲清窍之外,还可看到患者胃腑不通的另一面。根据病症,选取药理研究对高血压有治疗作用的中药组方配伍,既不违背中医基本理论,又使治疗更具针对性。虽是高血压病,但照样采用大柴胡汤加减,随症施治。其中柴胡、枳实、郁金疏肝解郁,改善不良情绪的影响;牡蛎、白芍平肝潜阳,镇静安神;夏枯草、怀牛膝引血下行,降血压;天麻、钩藤息风止头晕;制半夏、黄芩消痞散结,和胃降逆;枳实、大黄清热泻火,攻积导滞。由于用药紧扣病症,故收良效。
版权声明:[1]朱瑄.大柴胡汤药理研究及临床新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7):272-273.[2]韦栋余,王光耀.大柴胡汤的临床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3):1476-1478.[3]刘旭,赵桂芳,何庆勇.何庆勇运用大柴胡汤经验[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3):316-317.[4]温桂荣.大柴胡汤治疗杂病探微[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9):3176-3177.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