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3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解密中医》:庸胜堂中医基础讲座实录第一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9-8 12:03: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一讲:中医基础理论对于中诊、中药、方剂的意义

    【提示语】:一讲到学中医,很多人可能马上就会想到《黄帝内经》、《伤寒论》、《难经》、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等名著名家。但是,我今天开始组织大家学习中医、给大家讲课,却要先给大家讲《中医基础理论》而不是立马开讲中医经典,为什么呢,听了这节课大家就会明白。

    (这里讲的这个病历照片是否还在,是否放上来,或叙述出来)今天第一次讲课,为什么首先发一个完整的中西医结合病例呢?因为做为一个医生,特别是临床医生,主要是像我们大学本科五年,研究生三年,本科五年的最后一年是在医院实习一年,第一件事情就是写完整的住院病历。如果住院病历写不好的话,直接影响到辨证论治、开方、处方、治疗。所以说病历书写相当重要,而且我们这个群里面,有大部分都是医生,自己都有门诊、诊所在开,只是有的医生偏向于疼痛科,有的偏向于外科不等而已。这样我们系统地学习中医,从标准化、从全面化、从内外妇儿全面掌握的这样一个出发点来说的话,我对大家的要求肯定是严格的,严格到可以书写出标准的中医病历。

    当然我现在发的病历是标准的中西医结合的,以中医为主的住院病历。我们当中有的医生是西医出身,对里面的西医部分,你可能会觉得很简单,我们大家是冲着学中医来的,对中西医结合的住院病历我们可以,目前为止,暂时先忽略西医的部分,主要看中医的病历部分。中医的病历会写完整了,才会有辨证论治,才会有对证处方出来。

    之所以第一节课就从病历开始,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来学习,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加强自己的临床技能。既然是加强这个临床技能,我们第一节课讲的,首先就是从写好一个完整的中医病历到辨证论治开药,在这整个过程当中,我们涉及到了哪些知识,在以后的学习过程当中如何去学习的问题。那就不是简单地把内外妇儿全部讲完,每一个内容后面搞几个方子,甚至给几个秘方给你,让你去行医。那不是学习,那叫投机取巧。真正的学习是从打牢基础开始的。

    这一个完整的住院病历——中西医结合住院病历的中医部分看完之后,请大家接下来看这张图片——门诊病历。因为门诊病历与住院病历稍有区别,住院病历比门诊病历更要详细一点。但是我们大多数人没有在住院部,基本上我们采用的是门诊病历,这就要求大家会用门诊住院格式,最起码要求大家会写门诊病历。

    门诊病历初诊、复诊都要详细的说明,第一次的话叫初诊。

    初诊记录首先是年月日、姓名、性别、年龄、职业,这个是比较常规的,都要写的。然后是主诉。主诉是患者就诊时的主要症状或体征,以及它持续的时间。比方说我们刚才发的病案,就明显是按这个格式写的:胃脘胀痛五年,加重三天,伴恶心。你看,这就是一个标准的主诉。再下来是病史。病史是指主症发生的时间,病情的发展变化、诊治经过以及重要的既往史、个人史和过敏史。然后是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有的是在医院做了检查的,附在上面就可以了,只做参考。但是作为一个专业的中医,我们还是以自己的望闻问切为标准进行检查。比如说体格检查里面包括望闻问切,特别重要的是舌、脉。舌、脉特别重要。在中医诊断学里面,我们将会着重讲解望闻问切里面的舌诊和脉诊。因为在我们的学习群里面很多人,不会拿脉,或者说不标准。我们会标准地学习。那么,通过病史的采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结合写这个病历。我们要结合中医诊断学里面的十问歌,问寒热,饮食、睡眠、情志、二便、体重等各方面的情况,女性朋友一定要问经带,月经和白带,因为对我们的辨证论治和判断她是属于哪些情况的体质,经带也会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

    在我们群里面有很多朋友是自己开诊所的,有人就曾经给我发病案,发病案来让我分析,看看怎么治疗——中医如何诊断,诊断为什么情况,如何处方。那么我常常说,你写一个标准的中医病案过来。那么什么是标准的中医病历,为什么要写标准的中医病历?因为如果这个病历写的不详细,很容易出现判断的误差,而且甚至于不同的医生他写的病历稍有差别,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这些疾病,也可以开出不同的方子,这属于同病异治嘛,同样的病历,不同的医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就可以得出不同的方药和治则。

    好,我们通过这一个门诊病历来看看:

    刘某,女,21岁,学生,2005年7月14日,初诊。

    主诉:胃脘胀痛五年,加重三天,伴恶心。

    现病史:患者因住校就餐饥饱不均出现胃脘胀痛,在本地医院经胃镜检查为慢性胃炎,用药不详,疗效不明显。近三天来,胃脘胀痛,饥饿时明显,伴恶心呃逆呕吐,无返酸、腹胀、头晕、纳呆,二便调,睡眠佳。

    (你看,短短的几个字,就已经把十问歌说的差不多了。中医就是语简意赅)2002年胃镜检查显示,慢性浅表型胃炎,返流型食管炎,(那么这个是西医的辅助检查,我们可以附在上面,作参考,但是它不是我们开药的主要根据,我们开药的主要根据是中医的望闻问切。)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平缓。

    诊断:胃虚气滞型胃脘痛。治则:补中和胃。

    处方: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法夏、砂仁、这个香砂六君子汤,加了焦曲、莱菔子、炒枳壳、干姜、大腹皮、藿香、谷芽、大枣

    这个病历写的很简短,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都已经写得很清楚了。病史写得很清楚,很明白,因为言简意赅,用几个字就替代了,那么中医诊断为胃脘痛,因为慢性浅表型胃炎也好,其它胃病也好,我们只要他出现了胃脘胀痛这种情况,我们中医的病名叫胃脘痛,证型为,这里判断的证型为胃虚气滞型,治则以补中和胃为大法,方药拟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处方:下面的处方就是香砂六君子汤化裁加减而成,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法夏、砂仁、这个香砂六君子汤,加了焦曲、莱菔子、炒枳壳、干姜、大腹皮、藿香、谷芽、大枣。

    我们看这个简单的病历,就这么短短的,不到一百字的一个初诊病历,门诊病历,我们看它涉及到我们多少知识啊!你看,我们诊断为胃脘痛,胃脘痛就是一个病名,以病人感觉最不适的状态诊断为哪一种疾病,就叫胃脘痛,因为我们中医没有慢性浅表型胃炎这个说法,这是西医的说法。好,证型属于胃虚气滞型,其实这个胃虚气滞,胃脘痛胃虚气滞,是胃气虚,然后壅滞。治以补中和胃,补中,因为胃属于中焦,补中就是指补脾胃的意思,和胃就是和解。

    我们看这里涉及到多少知识啊。首先是,我们要搞清楚,脾胃属中焦。脾胃属中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里面就指出来脾胃属土,补脾胃就是补土,五行属土。这是中医基础里面的知识。那么“舌淡红,苔薄白,脉平缓”,这是舌脉。舌脉是中医诊断学里面的,如果中医诊断学学不好,这个舌脉你判断不了。就这么简单几个字就涉及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里面的知识,有的人可能要花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去学习它。那么有人就问了:胃脘胀痛五年,加重三天,伴恶心。他胃脘胀痛为什么是胃虚气滞型,而不是脾气壅滞型,不是肝气郁滞型,不是其它证型呢?大家知道,这个香砂六君丸是一个中成药,很多用香砂六君丸治疗胃病的,但是他就不知道什么情况下用香砂六君丸。其实治疗胃病的还有保和丸、平胃散……很多,玉女煎也是治疗胃病的。那么为什么这个地方就要用香砂六君丸,不用其它的?你比方说,有一些胃胀的我们还用柴胡疏肝散,为什么这个地方就认为它是胃虚气滞型,不是肝气犯胃,肝胃不和型,不是脾气虚滞型,不是其它呢?这个就是我们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学得好不好,能不能判断的问题。比方说,这个胃脘胀痛属于肝气犯胃型,肝气犯胃型它就会两胁胀痛,痛引胃脘。它的这个疼痛的特点是两胁胀痛,痛引胃脘,而且是累因情志因素而诱发。如果他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出现胃胀,心情好的时候会好一些。那么西医诊断也诊断为慢性浅表型胃炎。但是这个时候你就不能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应该用什么呢?应该用肝气犯胃的柴胡疏肝散加减,对吧。这样的话,我们方子不一样。同样是胃脘胀痛,为什么有的人用香砂六君子汤,有的人用柴胡疏肝散,原因很简单,就是你是否辨证准确。我这只是打了一个比方而已。

    通过打这一个比方,大家就要明白,中医是对证下药,不是对病下药。比方说,慢性浅表性胃炎,我们西医大部分用这个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多潘立酮片。吗丁啉就是多潘立酮片,用多潘立酮片来治胃胀。而且他用多潘立酮片来治疗胃胀,不管你是肝气犯胃型,还是胃气虚型,还是脾气虚型,不管你是哪一种证型,统一开多潘立酮片。中医是不是这样?完全不是。中医遇到一个胃脘胀痛的话,你要判断它是哪一种证型。你不要所有的症型都:我肚子胀,赶快加木香、大腹皮、枳壳、陈皮,赶快行气,它就不胀了!不是这样的,是不是?有些胃胀用药啊,越用越胀的都有。比方说:我们还有一种胃气壅滞,脾气虚、或者说气机虚,总的说气虚。气虚了之后,导致胃部胀满。是气机不能够通畅而导致胀满的,根本就不能够这样下药。用什么呢,这个时候就可能要用黄芪建中汤,或者以黄芪为君药,来补气而祛胀。你这个胃胀,有行气祛胀的,也有补气祛胀的。我这是用胃胀延伸开来讲,说明西药是对病下药,而中医是对证下药。这里的证就是指胃虚气滞型、脾气虚,或者是气虚壅滞型,表现是完全的整体的气虚的话,那就用黄芪、人参来益气,补气,气补上来,由于气虚而致的壅滞自然而然就消散。或者由于肝气犯胃而胀痛,我们疏散了肝气,胃气自然而然就疏散。所以说胃病不治胃而治肝病,因为病因病机是肝气造成的,所以我们疏肝气,这个胃病就可以治。好,我刚才是举了一个小小的例子,通过胃脘胀痛的这个例子啊,讲了中医辨证诊治的重要性。

    那么中医辨证诊治的基础是什么呢,就是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的灵活运用。如果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没有学好的话,根本无法辨证。根本没有辨证的材料,你根本就不能判断他究竟属于哪一种证型。这个时候你证型都没有判断清楚的话,你就只能瞎开药:看到胃胀就加行气的药,看到别人胃痛你就加止痛的药,那和西医没什么区别,那根本就不是中医,中医的核心是辨、证、论、治。

    好,我们刚才提到了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在病案中的指导作用和核心作用。没有它们不会辨证,没有它们遇到疾病就摸索不出来。甚至说写病案你都不知道从何写起,不知道怎么写,不知道哪些是重点。所以说中医基础理论为什么是我们讲的第一个内容,因为中医基础理论是整个中医的核心。没有这个理论——这个理论大部分来自于《黄帝内经》,没有这个理论就没有指导。没有指导、没有这个理论的支持,那你就会像无头的苍蝇瞎碰。在学好中医基础理论的前提之下,把中医诊断学学好。中医诊断学学得好不好,可以直接判断一个医生的好坏和强弱。因为中医诊断学直接确定你这个医生能不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的关键,病因的所在。因为中医诊断学搞清楚了,学扎实了,你才能够准确地判断它是哪一种证型,准确地选用治疗方法。

    但是,我们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如果学好了,你中药学和方剂学没有学好,君臣佐使也没有处理好的话,你仍然开不出好的方子,仍然看不了疾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学了中基、中诊之后,我们立马要学习中药学和方剂学。你比方说,我们还是以前面的病案为例子: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你首先要搞清楚,开健脾胃的,补中和胃的方子,你首先会不会联想到有一个香砂六君子丸,香砂六君子汤?哎,这就要看你的方剂学学得好不好了。好,方剂学学得好,你看,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你看这个加减,“加减”这两个字大有文章,为什么呢,因为他用的不是原方,如果所有的病都用的是原方的话,那就好了,那就把所有的方剂背下来算了,那么我们就不用学中药学了。加减,就是对中药学深刻的灵活的运用。好,那么它怎么加减啊,我们香砂六君子丸的成分是四君子汤加这个木香和砂仁,法夏、陈皮——当然,这个香砂六君子,有的说香是香附,有的说香是木香啊,有两种说法,在古书上也有两种不同的记载啊,这个是我们以后学方剂学的时候讨论的问题,我们现在就讨论加减。什么叫加减,就是在它的基础之上,加一些药,减一些药,叫加减,根据他临床的表现,如果对证地加减,直接能够判断这个人,这个医生对中药学的把握,对中药药性、药量的把握是否到位。你如果说中药学学得好的话,我们常用的几百味中药应该能马上反应出它的四气五味归经,它的作用,以及临床常用的在哪些方面。你比方说就用上面写的几味药啊。我们就用这几味药,我现在就把这个上面的所有的药,全部都把它的功效和作用,临床常用的,全部说一遍——我全部说一遍并不是卖弄自己有多厉害,而是为了告诉大家,灵活掌握每一味中药的药性是多么的重要,是作为一个好的中医医生必备的素质和技能。好:

    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这个是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实脾气,健脾气的基本方——中药有很多基本方,像四君子汤健脾气,是健脾胃之气,补气的基本方,四物汤是补血的基本方,“当地传说”——当:当归,地:地黄,这个熟地黄、生地黄都可以,川(传):川芎,芍(说):白芍。四物汤是补血的基本方,四君子汤是补气,特别是补脾胃之气、补中焦之气的基本方,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君子汤刚开始不是用党参,是人参,相当于现在的生晒参,后来把它改成了党参、改成红参、改成太子参、改成西洋参,就改成不同的参,你都可以灵活地改一改。为什么改,怎么改呢?很简单:你比方说,人参、白术、茯苓、甘草是四君子汤最开始的组成成分,那么由于人参的补气的作用过强,而且比较贵,所以我们普通的四君子汤就用党参替代了人参,但是呢,党参的作用弱于人参。有的人,因为党参益气,气过会化一股火,有的人是气阴两虚的,我们就不用党参,我们选用西洋参或太子参来替代这个党参。你看,这个最开始时四君子汤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现在换成党参,是阴虚我们就换成太子参,或者西洋参。因为太子参和西洋参是参里面能够养阴的,属于凉性参,而党参、人参、红参、高丽参,它们都是能够益气、生火的。西洋参是能够降火的,太子参也是,所以你看健胃消食片里面就有太子参,健胃的同时能够养阴。

    茯苓,有一些人把茯苓改成了茯神——党参、白术、茯神、甘草。我们也认为它是四君子汤。为什么呢,因为有些人在胃不好的时候,比如说,胃不和则卧不安,有的人由于胃病不舒服,导致晚上睡不好觉,这个时候呢,我们把茯苓改成茯神,这样就加强了它的安眠的作用,安神的作用。茯苓本身就有安神的作用,但是它的主要是健脾利湿,六味地黄丸里面就有茯苓。那么,茯苓改成茯神,茯神也有健脾利湿的作用,但是它的安神的作用强于茯苓,所以说病人的体质睡觉不太好的话,我们还可以把茯苓改成茯神,也是四君子汤的变化啊。

    好,下一味药白术。白术的话,我们有炒白术和生白术之分。炒白术是健脾利湿止泻,有这个作用。生白术走表,炒白术走脏,走脏腑,走里。比如参苓白术散里的白术就要用炒白术。参苓白术散它是止泻用的,健脾止泻用,它这个白术就要用炒白术。但是玉屏风散里的白术就要用生白术,因为生白术它走表。炙黄芪、生白术、防风,它以2:2:1的比例,就是玉屏风散,玉屏风散是固表、止汗、提高免疫力。长期感冒,或者长期受风寒感冒,或者受风,或者出现一系列表象的,都可以用玉屏风散化裁来进行服用,来调节免疫力和抵抗力。好,那么我们说了白术——当然,白术在治疗风湿病的时候也有用到它,因为它能祛湿嘛。炒白术健脾利湿止泻作用强,生白术走表固表的作用强,生白术还能通便,你比方说便秘的,有时候还可以用生白术,是能通便的。生白术能走表益气,能通便,炒白术能止泻,健脾燥湿。

    甘草。甘草本来是属于补气药,它也有补气的成分,但在这里呢,它加强了参、苓、术补气的作用,而且还能调和诸药。

    四君子汤:人参、茯苓、白术、甘草。人参可换党参、西洋参、太子参、红参等等,茯苓可用茯神来替代,根据情况加减,白术根据情况可以用生白术、炒白术,甘草也可以根据情况来用生甘草和炙甘草。

    陈皮,行气芳香类,芳香化湿行气类药,而且炒陈皮还可以健脾止泻的作用,还能行气除胀。但这个陈皮一定要用广陈皮,我们这里也有广东的学员,只有广东产的陈皮才有这个作用,其它地方产的不具备这个作用,这个是道地药材。我们讲的这个道地药材广陈皮。而且陈皮是这个六陈汤里面的一味药,它本来是桔子皮,但为什么叫陈皮呢,因为它时间放得越久效果越好,所以以陈论之,谓之陈皮。陈皮呀、半夏啊,你看这个陈皮、半夏为什么叫二陈汤,因为陈皮是越陈越好,半夏也是越陈越好,六陈里面有二陈,所以叫二陈汤。在我写的书《医门推敲》里面还有三陈汤、四陈汤,大家有的人可能看过,没有看过的可以再去翻一下,书印出来,也会给大家快递,大家也会看到。

    半夏分法半夏、姜半夏、竹茹半夏、生半夏,说白了,半夏多得很。生半夏就是有毒的。半夏它作为化痰药,一般情况下它属于温性的。半夏是化痰的,二陈汤本身就是陈皮、半夏、茯苓、甘草,以半夏、陈皮化痰,茯苓祛湿健脾。好,那么姜半夏和法半夏、和生半夏、和竹茹半夏的区别——我怎么讲来讲去好像在讲中药学了,这应该是我们中药学学习的范围,这样,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先简单地讲完啊。简单地讲一下,我这么讲是为了证明把中药的药性掌握是多么地重要,这样的话就可以灵活地用药。这个半夏,有二陈汤,有半夏白术天麻汤,涤痰汤,很多化痰的都有半夏啊。法半夏化痰,姜半夏除了化痰还能够降逆,因为是用生姜炮制过的,所以它还能降逆呕,这个竹茹半夏还能祛寒通络,这个生半夏它有毒,能够止痛,在外科里面还可以用生半夏来熬丹,炼丹。这里我们也有学生会炼丹哈。

    砂仁属于芳香类的药物,是温性的,象我们吃的油焖大虾,有很多菜里面,都有这个砂仁,它也是调料里的一种。中药有很多都可以当调料,象这个桂皮啊,八角啊。那么这个砂仁取其味,有一点砂仁的味道就可以达到这个作用,它能醒脾去湿。醒就是把脾——脾好象睡觉了,我们醒脾就是让它不睡觉了,把它叫起来。

    焦曲就是炒神曲啊,就是健脾胃消食之药,在我的书里面有个五仙散就用到。大家学中药的人都知道炒三仙,炒三仙就是炒山楂、炒神曲、炒麦芽,后来我在此基础上创了一个五仙散,就是炒山楂、炒神曲、炒麦芽、炒谷芽、炒鸡内金,五种药都可以健胃消食。

    莱菔子,莱菔子也是炒的。生莱菔子是风主痰眩,炒莱菔子是去胀行气化痰,比如三子养亲汤,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它就是一个化痰气的药,老年性咳嗽。这个是方剂学中学的。

    还一个枳壳。宽中下气枳壳缓而枳实速也。那么炒枳壳能宽中下气,它比枳实要慢一点,枳实更厉害。其实它是在破气了。枳壳和枳实的区别就是,枳壳它行气去胀宽胸,枳实它能破气,就和陈皮和青皮的区别一样,陈皮能够行气去湿,但青皮能破气,所以它们功能大小不一样。

    干姜,干姜能温中,干姜他只用了2克,点到即止。

    大腹皮能够除胀,有些鼓胀就是用大腹皮作为君药,来使用。大腹皮就是槟榔皮啊,槟榔也能行气。大腹皮呢,这个行气除胀的作用很强。

    藿香,也是芳香类的药,藿香与佩兰常一起使用来治疗这个口臭,藿香正气液这个大家都知道,它能够去湿,走中焦,能行气。

    炒谷芽,健胃消食。大枣益气。

    正因为如此,所以呢,二诊:服药四剂后,胃脘胀痛好转,已无恶心,但是偶有腹胀。那么这种情况下,觉得前方奏效,效不更方,再加佩兰,我刚才不是说了藿香和佩兰常一起使用。继服七剂。三诊胃脘胀痛消失,稍有腹胀,口干,纳可,便可,以理气和胃为主,于是加了理气和胃的药香附、木香、郁金,水煎服。那么,可能三诊之后,就可能痊愈啊。

    那么讲这个病案呢,我们不说这个病案的方子加减得好不好啊,我们只是把它作为一个病案给大家讲一讲:中医的病案如何写,如何辨证论治,以及对我们以后学习的要求。

    今天我们以一个标准的住院病历和一个标准的门诊病历为例,讲解了中医从中基、中诊、中药、方剂,这四门基础的学科的学习,到以此直接指导,能够开出有效的方剂,能够达到最后治病的目的这个整个的过程的分析,通过分析这个过程,来让大家感觉到,或者说感受到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和方剂学的必要性。也就是说,医生和医生的区别在哪里,医生的好坏就看基础打的牢不牢,好不好,辨证论治灵不灵活,能不能自己开出有效的方剂,达到治愈临床效果的目的。你看我们学员当中有的是中医世家啊。中医世家呢,他们可能从祖上,祖辈留下了一些,某方面的经验,经验方,或者说祖传秘方,但是所有的经验方和祖传秘方都脱离不了辨证。如果脱离辨证的话,没有哪一个秘方是万能的,它只是在某一部分,某一领域内效果比较好,所以说如何灵活利用祖传秘方,如何将祖上留下来的东西发扬光大,中医基础、诊断、中药、方剂,这四门课程是临床提高的必备的课程。为什么我们要从中基、中诊、中药、方剂学习呢?这四门基本的课程学好了,灵活变化,融会贯通之后,内外妇儿全部是探囊取物,非常的简单,基础打牢了水到渠成。如果我们这里里面,学员里面有只看部分疾病,在其他科别再没有所涉猎的,以后大家可以大胆地把以前没有涉猎的领域,把病人全部可以接下来,只要你能够可以写一个标准的中医病历,我就可以给你分析,系统地讲解,然后开出有效的方剂。以后我们学好针灸学的时候,有很多内外妇儿疾病针灸也能治疗,你比方说我们的国医大师贺普仁,他用针灸治疗肿瘤,用针灸治疗很多根本用西医、用这个药都难以看好的病,他用针灸就能够解决。所以说到我们学习针灸之后,内外妇儿都可以看,而且我们学员里面也有针灸医生,那么普通的针灸医生就是,比方说找特效穴,比方说这个颈椎,这个落枕,我们取后溪通督脉,强刺通督脉之后呢,请患者活动颈椎,立马就可以好,或者说督脉性的腰痛,你就腰正中间痛的部分,不管是急性腰扭伤,腰间盘突出、腰肌劳损、腰间盘骨质增生,任何情况引起的腰正中间的急性的疼痛,我们取后溪强刺激,活动腰部,都能够立马止痛。比任何手段都要快,这是我试过很多次的。又比方说牙齿非常痛,上牙取下关,下牙取合谷,或者肩井,都能一针见效。但是这些都是一些皮毛,如果一个针灸医生,想把自己的针灸水平提高拔高的话,仍然脱离不了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为什么呢,因为当我们运用复杂的配穴方法,甚至有灵龟八法、子午流注等等,我们取穴的时候会在他的母经或者子经上取,根本就不从本经上取,如果想把针灸拔高到内外妇儿都能看,中基、中诊如果基础太差的话,根本不可能。我们利用这个中基、中诊、经络来指导,特别是五输穴的运用,井、荥、俞、经、合,五输穴,就是肘膝关节以下的比较特殊的穴位,还有八会穴、八脉交会穴等等,这些特殊穴位的运用,如果缺少了理论的支持,根本就不能灵活运用和组织起来组方。我们这里只简单背一个“面口合谷收,肚腹三里求,腰背委中留,头项寻列缺”简单的四总穴歌,甚至有些人搞了个鬼门十三针,就想找捷径,其实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所有的别人总结出来的这个一些东西,都有它的一些效果和治疗的一些范畴,但是要想达到一个,在针灸方面达到一个很高的层次,你背那几首歌诀,搞几个鬼门十三针,那远远不够。想达到一个高度的话,必须脱离不了中基、中诊,脱离不了中医理论作支持。

    好,通过我刚才的讲解,大家应该已经深刻的明白,我为什么没有先给大家讲伤寒、讲金匮、讲温病,而是从中基开始讲起。如果大家有基础的,重新复习、重新学习,温故而知新,没有基础的,刚好这一次性学好,等我们把中基、中诊、中药、方剂学好了之后,再去学内外妇儿,那么就是很简单,然后再去讲讲伤寒、金匮、温病,那个时候再去读经典,那就是水到渠成,左右逢源,那个时候一旦成名医、成神医,那都是你之前基础打得好,打得牢。我们的课程安排,早就在招生简章中说得很清楚,中基、中诊、中药、方剂、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伤寒、金匮、温病,全部都要讲的,讲十年我都讲下去。

    好了,讲了也差不多一个多小时,还附了几张图片,大家听完之后,如果有问题要提的,可以提出来,我们当场解决、当场解答,从下一节课开始,我们就从中医基础理论的第一章开始讲起,详细地讲解中医基础理论,将中医基础打牢,我们再讲中医诊断学,希望大家通过刻苦的学习,深刻地临床,能让大家都成为一代名医,让我们这个学习班,这个班的学员甚至能成为一个流派,成为一段佳话。谢谢大家。

    小知识  六陈歌:

    枳壳陈皮半夏齐,

    麻黄狼毒及茱萸,

    六般之药宜陈久,

    入药方知奏效奇。
2
 楼主| 发表于 2017-9-8 12:28:30 | 只看该作者
张胜兵,号中医鬼谷子,祖籍湖北汉川,临床医学硕士。为一代国医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名老中医,中国著名中医学家,中国著名的“内经王”,“活字典”,当代中医泰斗李今庸教授关门弟子。曾先后抄方学习于中国著名伤寒泰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名老中医,中国著名中医学家,一代宗师李培生教授(已故),著名金匮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名老中医田玉美教授,针灸习于著名针灸专家宫廷御医第三代传人“中华神针王”王修身教授。本科毕业于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研究生毕业于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专业,研究生导师为安徽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干部心血管内科姚淮芳教授,并发表论文《欣舒颗粒治疗高血压合并抑郁的临床研究》。大学期间因治疗一例肝硬化而声名鹊起,临床主张中医不能脱离民间,经常走访民间,遍访民间高人,收集民间土方,秘方,偏方,且常年行医于民间,并结合各位老师的经验特色,逐渐整理总结逐渐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并将自己的临床心得体会整理成书《医门推敲》,书中毫无保留的首次公布了其多年收集的各种土方,秘方,偏方。临床中擅长针灸与方药结合,针药并用,在内,外,妇,儿,男,皮肤等多科疾病均有独到疗效。著名中医传记作家田原老师称其为“当今中医届青年一代领军人物,杰出代表”!随着《医门推敲》第一部的出版,获得了全世界读者的广泛好评,来自世界各地的医生和中医爱好者突破地域和年龄的局限,前来拜师,遂创业《庸胜堂》,沿袭恩师李今庸教授的治学风格,传承中医,发扬国粹,广收门徒。弟子遍布欧,美,澳,亚洲,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丹麦,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国内弟子几乎涉及到中国每个省份,并在武汉举行了传统的收徒仪式,为中医界一大盛事,为中医事业向全世界的推动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张胜兵:qq280368498   电话:18771118080(微信号同电话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07:20 , Processed in 0.09386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