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364|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阴阳寒温气化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7-28 15:50: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watermark]阴阳寒温气化论
636150    四川省宣汉县人民医院     王勇
由于天有日、月、星,地有水、火、风,人有精、气、神,人身之气与天地之气相通,人体有六经,天地有六气。天人感应,应运而产生了气化作用。日月星运行的方位不同,便形成了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人以天气的观察所得,则分出三阴三阳来,所以,伤寒六经的病变中,在太阳则病多从寒化,在阳明则从燥化,在少阳则从火化,在太阴则从湿化,在少阴则从热化,在少阳则从火化,在太阴则从湿化,在少阴则从热化,在厥阴则从风化。对此说,人或疑问,为何仲圣不曰《六气论》而曰《伤寒论》呢?《内经》和《周易》揭示了这一奥秘。《周易•系辞传》说:“日月运行,一寒一暑”。说明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变化,皆从寒与暑两个起止点开始变化和结束变化的。从天象看,寒当冬至时会,天开于子,斗柄回寅,日月会于亥宫,为一年之始,皆于此起算,故名曰《伤寒论》,而不曰《六气论》,所以伤寒六经的病变,不仅可以发展到寒极之变,也可由寒极而发展到热极之变。
历代医家对《内经》和《伤寒论》三阴三阳概念理解不同,多有争论。对《伤寒论》三阴三阳实质问题,计有经络说、脏腑说、六经形层说、六区地面说、阶段说、八纲说、气化说、证候群说、系统说、综合说等。如果我们运用中医天、地、人三才观,整体综合观来认识寒温气化作用,《伤寒论》是仲圣把握了人类疾病内外相因的因果关系而提出来的。所以《伤寒论》并不限于风寒外感,不仅是外感热性病的辩证纲领。“六经铃百病”,可统内伤、外感。果真悟透此理,临证不虚此行。只不过伤寒因寒邪起病,以阳气变动为着眼点,故以“扶阳气”为主导。
温病的三焦学说,则从寒的另一端暑这个始点算起。如《温病条辨》说:“东西者,阴阳之道路也,由东而往,为木、为风、为湿、为火、为热,……火也者,南也,由西而往,为金、为燥、为水、为寒、水也者,北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南北者,阴阳之极致也。……天地运行之阴阳和平,人身之阴阳亦和平。……天地与人之阴阳一有所偏,即为病也。偏于火者,病温病热,偏于水者,病凉病寒。此水火两大法门之辨,医者不可不知。烛之为水之病也,而温之热之,烛之为火之病也,而凉之寒之,各救其偏,以抵于平而已!”
此论契合《内经》日行三道之说。《素问•运行大论》指出:“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即言日行有上中下三道,燥暑在上,以配时令之夏秋。风寒在下,以配时令之冬春。湿气居中道,火游行其间,所谓“火土同宫”。结合温病学来看,也不是纯属火热为病,也同样包括了六气的病变,所以不曰《六气论》,而曰《温热论》。温热病的发展过程,也是从热而始,不仅可以发展到热极之变,也可以由热极而发展到寒极之变。由于有燥热在上,有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所以温热病大的方面分为“有热无湿”和“有热有湿”两大类病变。
由于温病因热邪而起病,热为阳邪伤人阴液,故以“存津液”为主。如夏暑、湿温亦热病,清代名医叶天士指出暑邪致病一是“夏暑发自阳明”,一是“暑必挟湿”。湿为阴、温为阳。天有阴阳寒暑燥湿,人体质亦有阴阳寒热燥湿,化寒化热,无不内外相因气化为患。所以苏征保在《温病条辨》序言中说:“天地阴阳,日月水火,罔非对待之理,人自习焉不察,《内经》平列六气,人自不解耳。伤寒为法,法在救阳,湿病为法,法在救阴,阴阳两大法门,岂可张冠李戴耶!”
温病学与《伤寒论》在学术上是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的,《伤寒论》是温病学形成的重要基础,温病学又是《伤寒论》的发展和补充。既不能认为在《伤寒论》外再有温病学是多此一举,又不可把温病学与《伤寒论》截然对立起来。无论温病三焦、卫气营血;伤寒六经,总不离阴阳、寒温。伤寒六经,总统八纲、脏腑、经络、气化。因为人是一个整体,知其一、万举万当,失其一,流言无穷。正如《医宗金鉴》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说:“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参历代名医临证精华,辩证不拘一格,以阴阳、寒温、脏腑、气化为核心,将温病与伤寒融为一体,临证处方,独具匠心,代有奇人。吾辈中医应具信心,参究经典,努力实践,服务社会、光大传统。
[/watermark]

-=-=-=-=- 以下内容由 王勇1232008年08月16日 08:55pm 时添加 -=-=-=-=-
法升降浮沉气化用药论$}vk
636150   四川省宣汉县人民医院   王勇W
©全球中医药论坛 -- 全球中医药论坛  ]Ag
中医先贤仰观俯察,知“天气左旋下交于地,地气右旋上腾于天。”歧伯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观宇宙自然造化之机,浮沉为阴阳之本体,升降为造化之妙用。升含乎开,降含乎合,是以升降合度则天地之气和,成交泰之势。天地并气,故能生物。人在天地气交之中,人身乃造化的大气所生,人身亦是一小造化,升降浮沉出入归常则健康,反之,升降失调,出入无序,亢害生则病矣。故临床用药必本阴阳升降浮沉气化之理。yr
1.升降有序气化有常o
中医认为人与宇宙大自然的天地阴阳相通。正如《医学源流论•阴阳升降论》指出:“人身象天地。天之阳藏于地之中者,谓之无阳。元阳之外护者谓之浮阳。浮阳则与时升降,若人之阳气则藏于肾中而四布于周身,惟元阳则固守于中,而不离其位。”在一年二十四节气中,阴阳二气升降浮沉产生四季气化而化生万物。阳动阴静,阳升阴静,在一年之中,春木主生,夏火主长,秋金主收,冬水主藏,中土主化。生长收藏化,阴阳五行升降浮沉相因而气化有常。一日之中亦相应之,早为春,午为夏,傍晚为秋,夜为冬。人身阴阳之气亦相应之,如肝应春之气等等。中医“天人相应”观,认为人的生理、病理变化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现代科学揭示:人的血压、体温、基础代谢、脑细胞电活动等基本的生理活动就存在日变化节律中,而这种日变化节律又与太阳活动密切相关。n
在脏腑功能和气血津液都反映升降出入有序的运动形式。肺主宣发肃降,脾胃主升清降浊,心司鼓运血流,肾司水精藏化,肝胆司升降疏调,反应了五脏协同以维持升降出入的动态有序平衡状态。人体五脏六腑之间,阴阳表里还相互配合,气化运动相互协调,五脏属阴主里,六腑属阳主表,五脏藏升为和,六腑通降为顺。生理上来说,脾升胃降,肝升胆降,心宜升小肠降,肾宜升膀胱降。人体还有一些脏与腑具有特殊密切关系,比如肾与三焦、肾与胆、肾与胃、肾与大肠、心与胆、心与胃、肝与大肠、脾与小肠等等,它们之间虽然没有表里关系,但是气化气机相通,使其整体联系。c
人体脏腑之间在生理上的相互联系,相互流通要靠气化运动互相联通来实现。如水液的升降出入运动是由脾、肾、三焦、膀胱等脏腑的共同气化活动完成。整个水液代谢的过程是:“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素问》经脉别论),其中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水精的生成及转输,即饮水入胃,胃气通降,脾气升清,上归于肺,肺气宣发,水精四布;第二部分为水浊的处理,即肺气肃降,通调水道下归于肾,肾气蒸化,水精复升,水浊下降,注入膀胱,排出体外。又如人体呼吸运动是肺、肝、肾三脏共同气化活动来完成的,肺气宣发根于肝气升动,肺气肃降赖于肾气摄纳。再如人的精神思维活动,有心、肾、脾、胃、肝、胆等脏腑参与,心降肾升,心肾相交;脾升胃降,沟通牵和;肝升胆降,拨转调解。人体脏腑经络运行气血,传递信息,要依据经气的气化来完成。人体皮毛、肌肉、筋膜、骨骼及九窍的功能活动同样是以气、血、津、精为基础,以气化运动来完成。所以《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升降出入,无器不有”。D*]H
2.升降失常出入无序p`H:RN
从病因论升降失常出入无序,人体气机气化亢害失常,有内外因素。《内经》言二因学说,生于阳者,风雨寒暑;生于阴者,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开病因之先河。《金匮要略》论千般灾难,不越三条,实为二因。外感六淫慨外邪,内伤七情慨体质。由于六淫致病特点不同,所以致病后对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影响也不同,如风火为阳邪,其性升浮,寒湿为阴邪,其性沉降,暑有阴阳之别,燥有温凉之分,暑多挟湿,所以暑与燥致病后,对气化升降影响比较复杂,但是有一个规律,阳热升,阴寒降。七情致病更直接地影响气化升降,“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A6
在人体病理过程中,气机升降出入障碍,是一切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之一。升降出入失常,波及五脏六腑,表里内外,发而为病。五脏的气化升降失常比较复杂,它包括:不及、太过及反作。如:肺气失宣,心火上炎,脾气下陷。六腑气化升降失调,主要是通降不利,气机上逆。如:胃气上逆,胆热上炎等。气血津液出入无序,运行失常,不仅可以出现气血的虚证和实证,津液的不足与聚积,还可能由于气血津液运行动态趋向变化,而引起脏腑的升降失调,甚至会出现危重证候,阴阳气不相接为厥证,窍闭神昏为闭证,精气外泄为脱证。所以《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3.调理升降治以归常9gUsY
在指导临床上,《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张介突说:“高者抑之,欲其降也,下者举之,欲其升也。有余者折之,攻其实也,不足者补之,培其虚也。”临床上许多病证都可涉及阴阳升降失常的问题,根据人体发病部位的上、下、表、里不同和病机过程中气机上逆及下陷差异,采取调和升降,调和开合的不同治法,应用升降浮沉的方药,使之升降调和,气化归常。治肺病应注意宣降,宣降正常,则津气通畅,呼吸调匀。脾胃为四运之轴,升降之枢。脾胃升降正常,则水谷精微得以上输,糟粕得以下降;心肺气血得以下行,肝肾精气得以上升。如果脾胃升降失常,不仅水谷的纳运发生障碍,五脏气机亦将受到影响。治肝病亦应注意升降。肝性升发,气的上升外达都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关。肝的升降失常,常从太过与不及两个方面表现出来。若系升发之机被遏,则呈肝郁。根据抑者散之的治则,治当疏肝解郁,遂其升发之性。若系肝气升腾太过,呈为肝阳上亢,根据高者抑之的治则,又宜平肝潜阳,使肝阳不致过亢。治肾病应注意肾的气化功能是否正常。肾为主水之脏,水液能在体内运行不息,有赖肾阳的蒸腾气化,才能正常升降出入而使“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若阳气不足,气化失常,升降失司,水液不能下行外出而停蓄,治宜温阳化气以调其水液的升降出入。以上从五脏有病,均宜调其升降,证实了“升降出入,无器不能”,“升降之道通,天地之泰合,卫生之法,无逾于此。”l,
在升降浮沉论药物的配伍运用上,药物有升降浮沉的性用不同,治法亦有升降浮沉的因势利导,两者参合而行之,则治法甚多,变化无穷。临床上有升降气机、升降肺气(宣降法、升降法)、升降脾胃(升清降浊)、升降肠痹  、升阳泻火、升阳散火、升降相因、升水降火(交通心肾)、开上通下(腑病冶脏、下病上取)、提壶揭盖(以升为降)、上病下取(脏病治腑)、轻可去实、逆流挽舟、滏底抽薪、行气降气、引火归原、介类潜阳(养阴潜阳、潜阳熄风)、重镇摄纳等十八大法。临床总宜重视整体辩证,分清因果关系,注意脏腑联系。恰如《素内•六微旨大论》所言“亢则害,承乃乃制,制则生化”。)LW

-=-=-=-=- 以下内容由 王勇123 在 2008年07月30日 00:30pm 时添加 -=-=-=-=-
zhengYOU 先生指出了:
首楼第六行:"天之阳藏于地之中者,谓之无阳。"“无阳”应该是“元阳”吧?
是的:
天之阳藏于地之中者,谓之元阳。元阳之外护者,谓之浮阳,浮阳则与时升降。
2
发表于 2007-7-28 17:41:3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阴阳寒温气化论

果然好文章!!!
3
 楼主| 发表于 2007-7-28 17:56:2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阴阳寒温气化论

谢谢支持!

-=-=-=-=- 以下内容由 王勇1232007年07月28日 05:59pm 时添加 -=-=-=-=-
大医即哲医
4
 楼主| 发表于 2007-7-28 18:08:4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阴阳寒温气化论

“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因时之序”,“顺四时适寒温”。这是正常的四季气候变化,人们必须自觉顺应
5
 楼主| 发表于 2007-7-28 18:15:0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阴阳寒温气化论

“人但物中之一物耳”

-=-=-=-=- 以下内容由 王勇1232007年07月28日 06:16pm 时添加 -=-=-=-=-
生态伦理作为审视、确立人与自然生态系之间的价值关系的一种思考

-=-=-=-=- 以下内容由 王勇1232007年07月28日 06:19pm 时添加 -=-=-=-=-
气乃宇宙万物之本源,气聚而为万物,散而为太虚。太虚无形,但却并非空无一物,而是气的原本的存在状态,“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形。方其聚也,安得不谓之客?方其散也,安得遽谓之无?”(同上)虚与气乃是一个统一体,宇宙万物只不过是气聚的不同形态而已:


-=-=-=-=- 以下内容由 王勇1232007年07月28日 06:24pm 时添加 -=-=-=-=-
人在气中,气化成形阐妙音
6
发表于 2007-7-28 20:49:4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阴阳寒温气化论

本文行文流畅,立论高远,和合寒温,发人深省!
7
发表于 2007-7-28 21:09:0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阴阳寒温气化论

王勇先生的帖子,多从临床实践得来,不尚空谈,所以,每次我都特别关注。
8
发表于 2007-7-29 07:34:0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阴阳寒温气化论

好文章!!!
9
 楼主| 发表于 2007-7-29 12:02:3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阴阳寒温气化论

谢谢诸位老师支持!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7-29 12:16:3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阴阳寒温气化论

理法阴阳,临床方证是中医的基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16:11 , Processed in 0.11425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