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衰病病案讨论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5-4-27 18:42:25 | 只看该作者
疾病命名的形式

(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朱文锋主编《中医诊断学·第十一章诊断思路与方法》)

由于对疾病认识的角度不同,以往对疾病的命名形式也不拘一格。位于体表的疾病,多数是以具体的病理改变作为病名,如痈、疽、癣、痔、骨折、麻疹、水痘、脱肛、沙眼等;内在脏器的病变,从外观察不易得知内部的具体病理改变,因而以往常常以表现于外的症状或体征作为病名,如黄疸、水肿、头痛、青风内障、视瞻昏渺等。一般而论,外科(含皮肤科、肛肠科)、骨伤科疾病,多有外部形征可察,故多以外部病理体征作病名;内科、妇科、儿科病变,外部形征较少,故多以自觉的主症作病名;眼科、耳鼻喉科病变,有的是据外部征象命名,有的则以自觉征象命名;外感温热病更应注意自然环境的影响,故常结合时令、气候而命名,如中暑、夏季热等。

由于每个病名的实际用词一般只有2-4字,如风疹、喉蛾、鹅口疮、附骨疽、圆翳内障、缠腰火丹等,有的甚至只有1个实词,如疟、癫、痫、哮、痢、疖等。这一方面说明中医的病名非常精炼、缜密,限定词少,具有简明的特点,这是中医病名的一大特点;另方面则因一个简短的病名,不可能将每种病的本质属性概括无遗,于是可从不同的角度对疾病进行命名,以致出现一病多名的现象。

中医学对各种疾病的命名形式,可归纳为以下诸种:

1、本质属性式

以主要症状命名者,如有耳胀、厌食、歧视、胎动不安等。以主要体征命名者,如有麻疹、上睑下垂、黄胖病、解颅等。以主要病因命名者,如有中暑、蛔虫病、破伤风、毒蛇咬伤等。以病理性质命名者,如有感冒、脏躁、痰厥、白内障、疔疮等。按时令气候而命名者,如有春温(瘟)、风温、暑温等。

2、形象寓言式

狐臭、雀目、鱼鳞风、绣球风、崩漏、乳蛾等,是症状结合比喻而命名。有的病名含有特殊的寓意,如疟疾(病情酷疟)、霍乱(挥霍之间,便致缭乱)、花柳病(隐指因眠花宿柳而得的性病)、恶阻(有孕而恶心,阻其饮食)等。

3、特征组合式

实际上许多病名往往不是根据单一因素而定,而是将几种本质属性组合而进行命名。病位加病理而命名者,如胸痹、肺痈、肝厥、胁疽、肌痿等;病因加病理而命名者,如蛔厥、蓐劳、暑疖、湿温、气瘤等;病因加病位而命名者,如异物入目、脏毒、脐风、肺(吸)虫病等;病位加体征而命名者,如脐疝、脊骨伤、旋耳疮、白睛溢血等;病理加体征而命名者,如呃逆、枣花翳、红丝疔等;病理加形象比喻而命名者,如羊痫风、字母痔、月蚀疮、蛇头疔、仰月内障等。

4、附加条件式

疫痢、瘴疟、时疫发斑、软脚瘟、天行赤眼、春瘟等,突出了该病的传染性。暴喑、慢惊风、玩痹、真心痛、走马牙疳、休息痢、急黄等,提示病之新旧缓急。经行发热、子嗽、子肿、梦遗、胎患内障、童子疬、老人淋等,阐述了发病条件。

42
发表于 2015-4-27 21:40:14 | 只看该作者
金栋先生发的这几条,确实有水平。下了功夫的。中医诊断标准原来制定出来了,恕我寡闻。


制定出来以后,没有见多少动静,也怪我不注意学习。看前面引出的内容,制定者还是经过了慎密思考的,比以前的黄疸、水肿严格多了。不过要讨论的话,里面需要商榷的地方太多。看大家有兴趣的话慢慢讨论。


看这个标准,给人总得感觉用一句话评论,就是:出力不讨好!!


不讨谁的好?不讨中医的好,不讨西医的好,不讨科研工作者的好。最容易看出的就是,我们见不到一篇以这些病名为观察对象的研究报告。
43
发表于 2015-4-28 10:26:03 | 只看该作者
大光明云 发表于 2015-4-27 14:56
郑某,女,63岁。半个月前感受风寒,咳嗽流涕,痰白而稀,继而浮肿,由足背开始,蔓延到腰腹,胸腹胀闷,纳 ...

光明先生分析的细致,用药具体药物可能各人经验不同,但组方基本原则与治法我理解,也赞同。


在分析病机上,先生的分析倒是符合辨证的一般推理,可是仔细考究起来,难免有漏洞。出现漏洞不是您的原因,是中医辨证论治本身的不足。


1 风寒感冒+咳嗽流涕,痰白而稀,说明有风寒袭表 和 寒入肺系。
---------------------------------
没有疑问。但能否说明后来病情变化的原因?不能说明。风寒犯表、犯肺是常见病,为什么本例出现了后面的情况,说不清楚。

2 浮肿由足背开始蔓延到腰腹,尿少, 太阳风寒袭少阴,可能素体少阴阳气不足,再加风寒入侵,因此不能温化水湿;

---------------------------------------------
就水肿的解释,应该落实在脏腑辨证上。“少阴阳气不足”,意思不明。先生可再做说明。

3 胸腹胀闷,纳减,完谷不化。脾运水-谷受到影响

--------------------------------------------
不错。但是和感受风寒有什么因果关系?

4 近日病情加重,汗出, 恶寒,肢冷,心悸,气急不能平卧:

-------------------------------------------------------------------------------------“足少阴阳虚之肾水泛滥,导致水湿凌心”,需要说明的就是这一点。
患者有阳虚的基础,有风寒的诱因,所以出现了这些变化。那么,阳虚和感受风寒是常见的,是不是都有这个后果?中医怎么认识?中医能不能认识?
44
发表于 2015-4-28 11:14:31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5-4-28 10:26
光明先生分析的细致,用药具体药物可能各人经验不同,但组方基本原则与治法我理解,也赞同。

感谢李先生的回复:

其实这个病从患者的体质看,都是指向了肾阳不足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切入,那么一系列的变证就好理解了。

2 浮肿由足背开始蔓延到腰腹,尿少, 太阳风寒袭少阴,可能素体少阴阳气不足,再加风寒入侵,因此不能温化水湿;
---------------------------------------------
就水肿的解释,应该落实在脏腑辨证上。“少阴阳气不足”,意思不明。先生可再做说明。----按脏腑辨证来讲,这个人当有肾阳虚的问题, 比如说平时就素体畏寒,腰膝酸软,尺脉细弱等。 气化蒸腾为肾阳的作用之一,膀胱的排浊的作用,也是肾气的作用表现。 因此如果肾阳(气)的蒸腾作用 不足,表现在排尿上,通常就有两种情形,一个是小便清长,水湿下趋;另一个是小便短少,水湿旁流而趋于下肢,产生水肿,这个水肿通常是以浮肿为表现的, 伴随着病久,这个肾阳不足,水湿会从下泛滥,到腹腔,到胸, 浊阴向上溢满,干扰心的运作,因此久病会出现水湿凌心的现象。

3 胸腹胀闷,纳减,完谷不化。脾运水-谷受到影响
--------------------------------------------
不错。但是和感受风寒有什么因果关系?---------风寒入侵入里寒化 +素体阳虚---水湿上泛----导致脾运虚弱。


4 近日病情加重,汗出, 恶寒,肢冷,心悸,气急不能平卧:

-------------------------------------------------------------------------------------“足少阴阳虚之肾水泛滥,导致水湿凌心”,需要说明的就是这一点。
患者有阳虚的基础,有风寒的诱因,所以出现了这些变化。那么,阳虚和感受风寒是常见的,是不是都有这个后果?中医怎么认识?中医能不能认识?----------肾阳虚受风寒入侵, 就是太少两感,一般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来解决, 此病在于太少两感证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迁延日久,水湿上泛,干扰了,脾, 心, 属于恶化之证, 因此在治疗上,就必须要考虑其它脏,尤其是心悸, 心跳过速的问题。
45
发表于 2015-4-28 15:49:29 | 只看该作者
大光明云 发表于 2015-4-28 11:14
感谢李先生的回复:

其实这个病从患者的体质看,都是指向了肾阳不足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切入,那么一 ...

因为心脏的问题,本例不敢用麻黄,这个没有疑义。

患者有阳虚的基础,有风寒的诱因,所以出现了这些变化。----------------问题就在这里。咱们在发病后,用阴阳学说、六淫学说解读发病过程,说得过去。但是事后解读,指导临床的实际意义就小了。
阳虚、风寒外感所引起的病多了,脾胃病、水肿(肾病的)、哮喘等等,每种每类病各有不同,在辨证的时候,似乎都能和病机合拍,但论治的时候差别就很大了。
先生33楼拟出的那个方子,提出“温化水湿为第一要务,鉴于脉细数,要化水补气兼用”,假如本例是个肾病水肿,或者是寒饮哮喘,先生的这个治疗方法也同样适用,但开处方肯定和现在开的不一样。这就明显显现出辨证论治的不足。我在几个病案讨论中都想落实中医病名,但都很难落实。这是在我多年讲《中医内科学》里最纠结的事。
46
发表于 2015-4-28 16:57:20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5-4-28 15:49
因为心脏的问题,本例不敢用麻黄,这个没有疑义。

患者有阳虚的基础,有风寒的诱因,所以出现了这些变 ...

病名的确定确实不容易,比如说心悸,心动过速,要是没有左寸脉脉细弱的支持,即使有这个症状,也不能确定为心衰。如同上面您说的寒饮哮喘,与肾病水肿,二者的病机也可以不同, 因为寒饮哮喘可以是实证,也可以是虚证; 而肾病水肿通常指肾阳虚导致的水肿。 因此用药还是有其不同之处。

此病却是复病,即 风寒+阳虚引发的病症,而不是单病的传变病,因此这个病用一个病名的确立确实不太容易,可否用“心肾阳虚,水湿泛滥”, 似乎还是有些问题,因为脉数,和脉迟缓用药还是不同。由此看来必须把阳虚引发的数脉,与迟脉各用新的病名来区分,不过这似乎不是我们的工作了。
47
发表于 2015-4-29 08:50:54 | 只看该作者
大光明云 发表于 2015-4-28 16:57
病名的确定确实不容易,比如说心悸,心动过速,要是没有左寸脉脉细弱的支持,即使有这个症状,也不能确定 ...

确定中医内科病名,越说越复杂,论坛有个好处,想起一点可以说一点,有什么想法,不系统、不完整、不准确的观点都可以随时发表,大家意见发表多了,或许从中找出一些有意义的内容来,
48
发表于 2015-4-30 06:31:27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5-4-29 00:50
确定中医内科病名,越说越复杂,论坛有个好处,想起一点可以说一点,有什么想法,不系统、不完整、不准确 ...

中医內科病名,绝大部分是症状名,如头痛,眩晕,胃痛,呕吐,水肿,黄疸等,对于认识疾病的本质与指导用药,帮助并不是十分的大。进一步的证候诊断,相当于西医上的病理学诊断(以病理生理为主,病理解剖学层面整体上缺失的),则可以一定程度上认识概括疾病的本质(病理本质),指导用方用药。
49
发表于 2015-4-30 07:33:3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50
发表于 2015-4-30 07:39:21 | 只看该作者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5-4-29 22:31
中医內科病名,绝大部分是症状名,如头痛,眩晕,胃痛,呕吐,水肿,黄疸等,对于认识疾病的本质与指导用 ...

中医病名的确立,如果仅仅以主要症状取之,较之西医确实是比较简陋和片面,这是不争的事实。这是中医的短板,应该予以改革或改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26 15:53 , Processed in 0.08321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