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医大师 干祖望先生医话医案3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13 14:30: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国医大师干祖望先生医话医案3则
(1)经验方:升清流气饮(耳鸣方)
组成:
1(东方)柴胡5克、升麻5克、青皮5克、川芎5克、石菖蒲5克、蔓荆子5克;
2(西方)木香5克、苏梗10克、大腹皮10克、乌药5克;
3(中土)黄芪10克。
功能:调理气机,升清开窍。
主治:航空性中耳炎。
方解:本病是由于在大气压力的变异环境中,鼓室内气压与外界气压极不平衡而发生的中耳损伤。表现为耳鸣、耳痛、憋气、听力下降。近年来航空事业发展迅速,此病亦因之而增多。
本方根据《杂病广要·九气七气》之“阴阳虽大,未离乎‘气’,故通天下乃一气耳。一吐纳,一动静,何所逃者,一气流通而已。故气平则宁,气不平则病”论点,以《疮疡经验全书》中二十首流气饮作蓝本而制定。
方中升麻、柴胡,升清降浊,但后者更有除头痛、治耳聋的作用,因为肝胆之络附于耳。木香、乌药俱具清积滞、辟邪气、导滞气功能,而前者更能止痛去胀感。青皮、蔓荆子疏肝散结,破气止痛,而后者更有抑制脑鸣的特点。苏叶散发风气,顺气化痰。大腹皮协调寒热失和,疏瘀滞,开郁结。川芎行气开郁,上行头目,破瘀血,生新血。还有两味画龙点睛之药,用黄芪以益气,气盛则更能反映出诸药的作用。用石菖蒲以开窍。航空性中耳炎,正是窍闭的典型病例。
加减运用:虚弱及老人,倍黄芪。高血压者,慎用升麻、蔓荆子。重症,每天可进两剂。
全方十一味,不一定要全部用上,可以根据病情,删去几味。有特殊情况者,也可增添几味,服药症状消失后,再进六君子丸或补中益气丸,维持一周。
(2)冲击疗法治疗耳鸣案
李某,男,50岁。初诊:1985年8月30日。主诉:在旅途中左耳陡然失聪,嗡嗡鸣响,听力下降。两个月之后,耳鸣由微转亢。血压正常,大便偏稀。检查:音叉试验:任内氏:左耳气导大于骨导;施瓦伯氏:左耳缩短;韦伯氏:偏向右侧。
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平。
医案:征途劳顿,起居失常,致气血违和,阴阳失济,“浊阴蒙蔽清道”,治用升清开窍法。意在“挥戈一击”。
处方:升麻3克、柴胡3克、马兜铃6克、丹参10克、茺蔚子10克、石菖蒲3克、路路通10克。
5剂药后,耳鸣大减,听力上升。后以原旨调理40剂,鸣息而痊。
[评析]经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若因饮食劳倦,寒温不适,七情内伤而致脾胃受损,则升清 降浊功能紊乱。清阳不升,浊阴必然不降而上潜,于是五官窍道诸家被浊阴之气弥漫、笼罩,使清窍致病。一旦耳窍被蒙,易发耳鸣 耳闭。本案病因旅途中陡然耳聋 耳鸣,时历两个月,耳鸣由微转亢,说明阴霾蔽阻日愈加剧,所以用重剂升清升阳之品以“冲”散阴霾,“击”发阳气。方中升麻、柴胡升清化瘀;石菖蒲、路路通开窍通络。马兜铃宣通肺经之耳中结穴笼葱,丹参、茺蔚子养血活血。全方共奏升清化浊,养血通窍之功,使阴霾消散、气血调和、鸣-聋自愈。每观一般庸工俗手,一见耳鸣 耳聋,一概六味地黄或耳聋左慈丸进投,真是害人不浅!
(3)口腔粘膜白斑案
杨某某,男,30岁。初诊:1985年4月8日。
主诉:咽头、舌根疼痛,有摩擦感。西医诊断为口腔粘膜白斑。做过三次冷冻,无效。检查:左侧舌背部有2cm ×2.5cm卵圆形块一个,基底韧硬(注意!)。右颊粘膜也有白斑一块,形如糜烂型扁平苔癣,约1.5cm×1.5cm。舌苔薄,脉弦细。
医案:斑虽浅在,而韧硬于中,此气血凝结于极点也!当从活血攻坚为主,拟三甲散大意。
处方:炮山甲10克、鳖甲10克、三棱5克、莪术5克、九香虫10克、土鳖虫10克、乳香3克、没药3克、炒桃仁10克、炒白芥子5克。5剂。
二诊:两个月仅进药10剂,当然病无变化。
检查:左侧2×3(厘米),右颊粘膜白斑同上诊。舌苔薄,脉弦细。原方继续。
三诊:药进30多剂,摩擦痛明显减轻,新增烧灼感。头痛集中于眉心。四肢倦怠疲乏。检查:左侧舌背损伤面明显缩小为2×2(厘米)。右颊损害面积也缩小一半。
舌苔薄,脉平。
新添烧灼感及四肢神疲乏力者,乃因时临长夏,湿浊困体,上蒸则烧灼,困脾则神疲,原方稍事增减:炮山甲10克、三棱6克、莪术6克、白芥子6克、九香虫10克、土鳖虫10克;苍术6克、黄柏3克、六一散10克(包)。5剂。
四诊:局部已舒,唯还有辣感残存。精神已振作,唯口中有腥味。
检查:舌背和右颊,白斑面积又见缩小。舌苔薄,脉平。古来医糜有法,治斑无方。运用活血化瘀,虽似摸索,却已见端倪。
炮山甲10克、三棱6克、莪术6克、九香虫10克、土鳖虫10克、当归10克、赤芍6克;蚕砂(包)10克、佩兰10克、元参10克。7剂。
之后又随证加减,进服20余剂,诸症消退。检查,白斑消失。
[评析]口腔粘膜白斑,属中医口疮,传统治疗多从心脾积热或虚火上炎论治。本例患者因斑块“基底坚韧而硬”,症情较顽,已非一般草木药所能胜任,故而取虫类药。根据古人“顽症苦在瘀,怪病生于痰”的说法,方选三甲散加减以攻坚破瘀。由于大量活血化瘀之品的“冲击”使坚韧的白斑逐渐软化、缩小,终而消失,终于疾病痊愈,取得良好疗效。
2
发表于 2016-3-13 14:39:57 | 只看该作者
第一个耳鸣的升清流气饮方用过几例,效果很好,还用来之气虚头痛也有效果。用方不完全相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4 00:18 , Processed in 0.04903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