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9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临床医话(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2-7 15:17: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仙人掌治鹅掌风
   鹅掌风,患部表现为皮肤粗糙,附有层状鳞屑,边际清楚,瘙痒,冬季发皱裂,疼痛,余采用新鲜的仙人掌倒烂,取汁涂于患处,每日二、三次,一般七至十日症状即可减轻,也克适量配鲜芦荟汁。
2。交经互刺治中风
   窦汉卿《标幽赋》中有“交经络刺,左有病而右边取”的思想,余在临床中常用交经互刺的方法来治疗疾病。如中风半身不遂先在无病的健侧肢体针刺,用补法运行气血,然后再患侧进行针刺,用泻法祛除有余之邪。有时也可用灸法,如温针灸以驱邪外出,较常用的穴位如内关(透外关),曲池,尺泽,合谷,肩三针,环跳,血海,足三里,阴阳陵泉(互透),丰隆,太冲,涌泉等等,余很少取三阴交,因为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针后对有足内翻患者导致严重趋势。
3。治燥宗喻昌
   嘉言有云“治燥者,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中燥热之甚,而济胃中津液之衰”。此喻氏治燥病之大法。两虚两实,两补两泻。两实者,一为心火有余,伤阴化燥,一为肠中热结,灼阴化燥,此时燥证为果而心火有余,肠中热结为因。必要心火除而阴不被耗,热结去而津不在伤,则燥病可愈,此两泻法也。所谓两虚,一为肾水之虚,一为胃液之衰。虚者当补,故肾阴虚必增补,胃津伤必滋润,此两补法也。从上可知,燥虽为阴需之证,则致燥之因可为实,有邪必泻其实;无邪但补其虚。
4。水因风起 行水勿忘发散
   《内经》中之“风水”和现代医学中的急性肾炎颇有相似之处,而“风水”二字颇具玩味。狂飙而起则水势逆行,形象的说明了本病的病理关系,风起主导作用,故在治疗过程中,当宣散风邪而孤立水势,借风药之动力以行水邪,而风邪中兼寒、热、毒、当辩证治之。一,发肾阳以撤风寒。患者寒水外受,多致伤肾,症见面目浮肿,渐及全身,面色淡
形体恶寒,腰骨痛楚,尿少不渴,苔白而润,脉浮紧或弦数,此风寒袭肾,肾阳不升无以鼓动蒸发,以至水湿滞留,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主方;二宣肺气以泻风热。风邪外袭,肺先受之。其症表现为面目浮肿,尿少色黄,咽红口渴,发热咳嗽,舌尖红苔薄黄,脉来浮滑而数。此证风热蕴肺,肺气输布无能,使水饮内停,壅塞不通,浊蕴生热以越萆加术汤主之;三解水毒以治风湿。风邪侵袭,湿热浸淫,酝酿化毒,则致水毒疮疡,留恋在表,渐浸邪入里,致气化失司,水湿储留为肿,其主要表现为皮肤湿疹疮疡,小便黄少,舌红苔腻,脉弦滑数治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佐仪以防风通圣散。
5。(1)“理阳气当推建中
        顾阴液须投复脉
        久病入络旋覆花汤为大法 ”
   (2)合乎经方之病既于原方与之,不必妄行加减反减疗效
        病于原方出入者,既以经方为基础,略行加减,亦可达到疗效
2
发表于 2004-2-7 16:36:21 | 只看该作者

临床医话(二)

谢谢寿宏堂主 先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9 06:39 , Processed in 0.09651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