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19|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中医语言风格及内涵意义的索明与索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12-11 13:55: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mmww126在 2005/02/16 11:14am 第 11 次编辑]

中医基础理论语言风格及内涵意义的索明及索证
    摘要:中医基础理论中有对自然及人体独特的认识角度。在此角度上形成了以形容词为核心词义和语义的语言风格,这样的语言背景决定了中医学理论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对事物的认知途径。并支持着该学术对自然及人体“特殊方面”的认知和把握。
关键词:中医学语言风格 ,意象 ,形容词 ,生动性 ,情态,时间体、能量形态 ,阴阳五行。
                                    (一)
    佛道儒医是中国古代学者孜孜不倦的四大“学科”,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他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这些文字构织的独特“视景”中,有一种迥异寻常的“学术价值观”,迫使我们重新认识和面对这些正从现代生活和自然科学语言背景中逐步“淡出”的“传统学术”。
在中医学的学习并同时对自然科学的关注中,我逐渐认识到:有关传统学术,其根本是有别于自然科学语言的另外一种意识的“认知手段”,它是隐含在佛道儒医学中的另外一种“科技视线”和“研究立场”。中医学及基础理论就深深地构架在这样的“方法”和语言背景之上。然而在它同现代医学交流和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其中一些内容却根本无法与现代医学合理交流,这是因为什么?
    在中医学及其基础理论中,什么是它的核心和学术奠基?
    中医学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发展,其中涌现许多学识渊博的医家。他们都通晓“易学”、“阴阳五行学”、“五运六气学“等。这是一个与中医基础理论息息相关的概念和语言体系,而此体系同自然科学语言近百年来针芒相向、艰于会通。西方科技的传播过程中对中医的现代研究得到较广泛的开展,但结论却总是对其理论的解释和对其治疗的“求证”。自然科学语言在对中医学深层理论的演绎中始终力不从心,二者的对话有如隔膜,然而在一名老中医和他的弟子之间的交流,却没有任何“隔膜”。在他们共同的视线中,“肾水”和“脾土”如同牛羊和青草一样形象鲜明。这也许提示现代学者须先退后一步,首先要描述有关传统医学中的基本理论和研究角度,即构架理论的语言概念和描述对象的问题。并力图中医学基本的研究立场才能相互理解和沟通。

                                      (二)
    中医学理论发源于《内经》,发展于《伤寒》。后经后世长期的医疗实践和总结有了进一步的丰富。但各家学说总没有超出《内经》的理论框架。因而后世医家皆以《内经》为中医学理论的基础学科,并将其理论体系和概念沿用至今。
    后世的研究丰富了中医学的内容,但几乎没有多少对《内经》体系本身框架的质疑和思考的记载。因而有关“运气”、“水火”、“阴阳”、“藏象”、“七情”、“五动”等等基本概念的考究,在中医学中较长期地只存在于冥想、思辩与训诂之中。
也许是由于中国释道儒医体系在清初这个关键时期后相对地停止了“冥想”和“实践”的缘故吧。使得中医理论没有更深刻而细密的思想和“新的经典”出现。理论上的停滞使得中医学在后来被渐渐认为是“纯经验”性的学科。至少对理论上的倚重不如对临床上的验效。直至现今对中医学有关‘黑箱’理论的解释,仍是某种程度上“经验学说”观的表达。大多数的学术论文以临床经验总结为其唯一立足点。因此中医理论的再次深入是更为迫切的需要。
人类医疗实践所总结的“经验现象”,或者只能是基础理论发展的一部分素材。其基础理论的发展一方面依靠“经验现象”的总结,另一方面,它或者还是需要长期宣幽探旨的“冥想”和思辩。

                               (三)
    我曾经一直认为中国古代学者的学术活动能够纳入现代科技语汇中的一个分支,然而到后来才感到其中较多内容是与现代科技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方式相格格不入的一些认知和探究。在这样的探究中,中国人及似乎与之心意相通的东方各民族传统文化一直较西方科技语言更为走前。
    中国及东方古代的“先生们”似乎很早就摆脱了自身感官的拘囿,崇尚着一种更为“宁静”和“自在”的“体会”和“认知”。他们不仅关注着事物的“形”,更关注着“形”所体现的“意味”;不仅关注着事物的“形”,更关注着其“音”、“嗅”、“色”、“动”,然后汇通而成“观象”在心,基于这样的认识要求,使万物具有了“内”与“外”的不同。“内”即为“意”,“外”即为“象”。而此“意象”才是中医理论思考的对象和认识的客观物。
    那么,如何更清晰地认识“意象”的内涵呢?
    在没有语言和知识的世代中,人们如同婴儿一样面对着自然和事物,这里没有知识但有各种各样的声音,色彩,形状。这样的环境中,一个人的感受是极其丰富而敏锐的,他将时时刻刻被一种声音,一种颜色或一种形状所惊扰,然后或者为此而惊惧不安,或者为此而欢欣慰籍。他们不懂为何如此,漫长的时间里,他们就此而感到最切肤的是这些形状和声音所带来的情绪变化和强烈的“感受”。这同感觉无关,如同优秀的艺术作品:如音乐,美术,雕塑等,它们每一种特殊的“形状”都具备有一种激动人心的特殊魅力。这样的“感受”在这里被强烈地“对象化”了。而对这样的“感受”和情绪的描摹成了最原始的语言表达。一种因不同的“形状”而带给人的不同“怵动”为基本元素组织的概念群又逐渐形成一种对自然的描摹性语言。例如对某物体的描述会是这样的:“其形壮,其势飞扬。其色艳美而赤,其动翩翩兮”。假如就同一物体用自然科技语言来描述则会截然不同,它会说:“该物呈斜方形,长14米,高8米,表面呈玫瑰红,移动速度160米/分,高度300米”。在比较两种不同的描述语言时,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的区别。在前者中描述大都依赖形容词,而后者则最大限度地拒绝形容词的使用。这个不同使两种语言具有了直接,柔软和间接,冷峻的区别。
    当中医语言初步区别了不同事物众多的“音,容,动,貌”后,又发现面对一个完整事物整体印象时,其所表达的情绪复杂丰富而又有所“动向”。于是“音,容,动,貌”表达的复杂而多变的情绪则被称之为了“意”,“象”则是相应的“音,容,动,貌”等一个物体的诸多“形征”在人内心之中留下的“综和态”。因而有关事物诸多“意”的“综合态”就被称之为了“意象”。这样的“意象”往往被自然科学认为是“心理性”的“主观性”的和“精神性”的,属于文学和艺术的领域,在研究客观为基础的科技领域很少认识。其大致观念是:“意象”属于客观事物在人内心留下的认识痕迹,而不存在一个有客观基础的真实存在的“意象”世界。

                                      (四)
    而在中医学理论中,一个客观的“意象”世界却异常生动存在着,他们直观地形容、描摹和探究着这个世界,不但描述事物大量的喻象和“形容”,而且其理论概念同样以此来定义。
    例象五行的解释:“火曰炎上,木曰曲直,土爰镓樯,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这种解释中强调的仅仅是喻意和形容。而对形容之后的宾语则根本不予确定。这样以“形容词”为中心词和语义结构的语言风格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其它领域都有存在。成为“传统学术”特有的语言方式,而形容词所表达内容的解析,即其在客观世界的“对应物”认知也就成为了理解传统学术和中医学理论的一把钥匙。
    形容词,象形其容之意。语法中的解释是:形容词表达了事物的属性,状态和性质等。如果再追究下去,“属性”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它将以什么为参照物而便于我们理解呢?
   “漂亮的,俊俏的,热烈的,温暖的,陡峭的,威武的,三角的,扁圆的”等等,这些形容词究竟让我们认知了什么,传达给我们了什么样的信息?为了便于理解,我们试着体会名词“红色”和形容词“红红的”之间的区别。可以发现“红色”是一种固化的,不为之所动的描述。而“红红的”则强调了一种“感受”和“感动”,是柔软的,被动的情绪状态的表达。前者着眼于对不同色彩的区别,分辩和确定。而后者则着眼于对不同“感受”引起的不同感情状态的描述,强调“感受”的独特内容,它表达“XX样的”的强调一种样子,意境,气质等。与之相反的"感觉"则表达为"XX状物",是名词性的表达。其产生和描述的过程是人类对感觉信号主动分辩确定的过程。同前者强调的被动情绪的描摹截然不同。
    然而语言在描摹这样的情绪体验时是困难的,当古人类面对新事物所带来的“情绪”时,他是无言的,没有现成的语言来描摹这新的“感动”。他只有用类似的经验来比喻,比方,比较着描述。既使是直接的描摹(手舞足蹈地),也是用手势,表情等进行的比喻,比拟--此即“形容”。一面是用旧的体验来诠释新体验的过程,另一面是用形体,音调以及其它去会意的手段进行“形容”的过程。
    例如,“漂亮”和“异样”两个词,前者是以“漂”和“亮”组合来解释新的情绪,而后者是以“形容”的方法对对象“内在”认知的努力。
    所以,形容词从一开始就是不停“形容”的过程,从它的产生和发展都是这样。当人经历一种情绪感动时,他是无言的,而在感动之后的回味中,形容词才开始出现。它试图再现当初的情绪状态,出于这种目的,他用其他的体验来组合着复制刚才的激动和情绪状态。这就是“会意”,因此“会意”也是一个属于人类独有的行为,是人类与自然主动相交流的过程。而形容词性的语言体系就是更多的以“会意”的方法对现实世界的理解认知过程。很明显它与自然科学这样动名词性的语言体系研究姿态上根本不同。

                                    (五)
    中国古代对这样两种语言的不同有一较明显的区别和阐述:那就是“名”和“道”的区分。“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当人们面对事物时,他首先描述 此与彼之间静止存在的区别,此所谓“名之”。而当他描述相关的情绪感受时,则用比喻,象形的方式喻见内心的评判,则谓“道之”。例如“娓娓道来”,“名状道物”等。
但遗憾的是,古学者自此而后,更注意“道之”的发挥。“名之”被冷落了。中医理论概念的模糊和承接的艰难自此留下了“伏因”。
与之相反的是自然科技语言,在主谓宾结构的句子中,形容词是修饰名词的,它的存在使语句“生动”,而没有它仍可使句子在逻辑上完整存在,复杂的科技用语中,强调逻辑严密的名词概念和步骤清晰的“动作方程”因而简洁明了的语言环境是它的需要。常常需要假设一些更单纯的语言背景。因此修饰性的形容词逐渐被拒绝。一同被拒绝的是语句的“生动”,自然科技时常认为在人类认知之中,对“生动性”的认识不是必需的。
这样的“感知能力”存在于使用形容词的东方学术以及艺术语言之中,他们详细记录着它的存在,并力图使其日益精确。每一次的“形容”都似乎是人类对“事物”以“情绪”为测量仪而进行的认知活动的证明。而整个学术发展史则象以“情绪”和“事物的生动性”为依据的对自然及外在事物的一次分类认知过程。
    形容词就这样在人们面对事物时,对人类被动情绪的描摹和分辩来区别和认识有关事物的某些内容。
    简而言之,它是有关人类的直观“印象”的学说。
这样通过感觉器官和人类的情绪而被察觉的“直观物”和“印象物”。若以“科学的目光”和“名词性的认识”来细究,它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认识内容?如前所述“意象”表达的是情绪,然而现在这样的情绪又似乎具有了它自身的“客观性”。相当于说:客观事物是具有“情绪”的,而这种客观事物的“情绪”被人类感受到了,这样可能吗?
    当人类的肉眼看到红色之光时,同时有光谱分析器确认了它的客观性,那么一个心智健全的人面对某一事物时,直接产生的某种特殊的情绪,是否同样是客观的呢?
我试图从描述“情绪”和 “意象”的语言来寻找这样可能存在的“客观物”的线索和痕迹。

                                (六)
    无论自然科学理论的那一门的发展都是以基本语言为框架而对语言的某一方面的特殊关注。因此对事物认识本质的各个方面的内容都将在词句和语言中得到反映。观察许多民族的语言构成无不是由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和连词,代词等构成。其中重要的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已知名词确定了事物相对静止存在的边界,背景和条件。而动词描述着事物相互作用的表面关系和过程。从以上解释来讲的话,形容词又表达了什么样的内容呢?
如前论述,形容的过程是人类面对某种“激动”之后对这样“感动”的再现过程。因此它以“情绪化的语言材料”来描摹,不是确定而是“会意”。这样的方式的必然是因为它要“会意”和“沟通”的内容使然。
    红红的,蓝蓝的,俊俏的,热烈的,威武的......等,都是在描述着一种特征,而描述的语言直观地传达着生动性,它往往不在乎方式的整齐,不是说“红的”,而说是“红红的”或者“鲜红鲜红的”,在描述中它借用语言符号,按照它独特的原则和排列方式来尽其“形象”地形容着事物在人类情绪上的“特殊印象”。因为它要传递的是“感动”的信息因而也只有使用更直观和“激情”的语言方式,即“情绪化的语言材料”来描述事物引起人类“感动”和“激动”的方面和特殊“性质”。当一束光线照进了一双人类的眼睛时,假如他是清醒和专注的,他会分辨出光线的色彩;假如他是非清醒和无意识的,他则会被其突然“激动”。那么这些引起人类“感动”和“激动”的方面,是事物的什么方面呢?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究问的即是:人类“感动”、“激动”及人类“情绪”的本质。
    “感”"什么而“动”?
    漂亮的,热烈的,冷静的等,在使用中,它们首先引起的是一种被唤醒的“激动”。作个比较,漂亮一词可以用“表面存在的光华状态”理解,但这些形容词所带来的却不是这样理智的认识,它们带来的是“漂亮的”等的感觉。当说“热烈”时你会感到后背和耳后根的温暖,而说“漂亮”时你将感到心跳的轻快和小腿的力量,“冷静”则会使你感到后颅和脚趾的麻栗。这样的激动是无言的体会,它们似乎是以人类自身激动的不同样子体会着事物“生动性”的丰富特点。而通过这样相互的方式,有关事物“生动性”的信息由此及彼地传递着。而且由中国古代学者在三千多年的时间中一一”道“来,而且也因此而得以知"道"。
    然而无论”道“曾经是多么的深奥和玄妙,如今有一点已经能够确定,那就是其所代表的知性与自然科学所代表的理性都和人类的感觉器官不可分开,它都首先通过对感觉器官信号的处理而得到它自己的认知和体会。换一种说法它们是针对感觉信号进行的两种分析处理方式和两种认知过程,如果这成立的话,那么就可以说因此而区别了两种文化和科技的不同分歧。
    这样当信息被感受器接纳后形成两条途径:一条是刺激大脑皮质,唤起大脑的知觉,而此知觉被知识记忆系统分析处理之后形成名词概念中的一个内容,一个简易固定的概念形成,并以固有的逻辑方式与其它概念发生关系;另一条途径是信号特有地刺激了大脑旧皮质等情绪反应中枢从而引起不同类型的情感体验。从而激起个体的情绪记忆,以此形成一个模糊的“感受轮廓”和“印象类别”。而后,个体体味其中之“意味”并与大的“象”系统发生“意”的联系 。
    这样的叙述中发生了一个以情绪、象、意等内容构成的有关“情”的体系,这是现代科技和理念未曾涉及的领域。此“情”体系的有关内容的思考正是形容词内在所指和中医学的要义所归。
    在当代医学生物学的研究中。情绪是由生物体的内分泌调节和刺激下的产物,是与其本能紧密相关的生物反应形式;在弗洛伊德的研究中,人类“情感”是与性直接相关的最终产物。而在东方的描述中则来源更为丰富,她涉及了人类生从繁衍生长死亡等自然本能的方方面面,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已知:一个生物的进化和发展与其在自然中的适应和生存的需要无法分开,因而其“本能”即是其在自然中存在所需要的能量补充,以及对特殊类型个别亲和选择的完全反映。在充满各种物质形态和各种能量形式的生态圈中,一个生物体的本能及与此紧密相关的情感系统是生命最为核心和内在的动力和最为原始的选择依据。因而在简易的阐述中,一个生物体“情”系统的存在可以初步将此在现代物理学理念中作为一个以拥有一定物质和能量为目标的简单系统的特殊反馈和感应机制而存在。
    而现代对中医研究,也正是以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控制学理论来解释。
    传统中医学对待研究对象的系统整体观和对生命活动本质意义上“控制观”的态度方面,的确与后者在立意上相吻合,然而二者的对象却廻然相异,在中医学中“情”体系或意、象、道等学理介入和控制的对象则是更为"无形的存在".
    如前述,"情"是生物体在应激的状态下对个体本能反应的外部反映。已知,生物本能涉及个体进食,觅食,适应,繁衍等多方面的内容,当外界与生物本能相关联的信号突然出现时,机体情绪因此而激动。依据进化论的观点,生物进化以其特殊存在和发展需要为目标,那么在更广义的"自然"'概念上,生物体即是:在外环境中以拥有特定物质和能量为唯一趋向的存在体.它的本能也就明确地指向了这样的需要。
    中医"情体系"就是对这样应激情绪的内省和辨别来界定和会知信号和来源事物的特殊本质.(这似乎是属于人“心”和人“情”所独有的认识体系。)因而这样属于生物体独特情绪应激对象的“终极物”,综上所述则应该是:外环境中纷呈万象的事物他们所内在蕴涵的不同类别的物质形态与不同类别与大小的能量形式.
    这种信息的察觉和交流与自然科学所不同的是:它通过生物体独有的“情”体系的相互感应和幽冥暗会的方式实现的。
    这是人类知性的来源.或者它还是不该被称之为"科学",而应该还以他本来的名称:意象学。现实中,应该每个人都曾体会过这样我们出自自己"本能"的,“朴素”而“天真”的直觉和梦幻般的想象。
    过去多少年人类就在这样他们丰富的想象、幻想和梦想中,以充沛的情感认知了一个特别的世界。尔后他们超越了自己狭隘的情感本身,进入了一个知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有阴阳、善恶、大小、美丑……,一切都在相互的对比存在中变化和流动。而缤纷万象的形容词代表的“情”的价值取向则最终指向了它们存在的“差”和所有变化的“节奏”。人们出自本能地爱恋着“生动”和“美好”,寻找着在外在事物中所有“生动”的气息,最初需要的则首先是认识这样的“生动”。
    于是一项关于“体会”的工程就此而开始。

                                  (七)
    众所周知,人类的感觉器官是不同类的信号接受器,各种信号形式和类别不同,声,光,化学及力信号等。它们同时都是各种能量形式的信号。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发出该信号的事物本身的能量状态,因而我们一方面以该信号来赖以分辩和区别的同时,在感受着该信号的能量压力。  我们已知,决定事物“生动性”的是变化的节奏,而变化的节奏又取决于固定空间之中所拥有的能量状况,所以说:当我们对某一事物(已确定了空间)信号被激动或感动时,本质上是对其能量状态和压力的感知和察觉。同样已知的是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周期。而变化的节奏决定了其周期的长短,因而有关事物“生动性”的评价,同时也是对其存在周期的认知,也就是同一空间之中事物“时间差”不同的认知。这样,一种是以感觉信号的“差异性”来作为名词概念存在的域界,这里着眼于以此来确定此时此刻该信号所代表的事物在空间中确定的证据和空间特点。它的认识目的是每一个固定时间中不同事物在空间中的确定性或者占据空间的能力。而另一种则是以信号的“感人性”的辩别来成为形容词存在的依准。这里着重通过对事物情态及生动性的评价来确定该事物存在的历史状态和时间状态,是对其周期的认知。它强调了一个事物突出的唯一空间中,其在相应它自身的周期中所处的时间位置,以及和其它同一空间中的物体在时间上差别的比较。
    中国古人认为:“万物有情”。就是这样的认识。这里的“情”即是“情态”,是具有一定“生动性”的物态。在这种眼光下,事物的存在,一方面是相对固定的“态”,另一方面是不断变化的“情”。这种固定和变化是互相界定的,当相对空间中的“态”是固定时,而反映其时间状况的“情”的变化则是永恒的;是有关不受外来影响下的其自身的周期中的变化而言的。
    这样的“情态”认知,是对事物在一个完整的时空里的认知,而不是片面的,线性的认识。
    或者说该事物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时空中不断变化的系统而存在;或者说是以一定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同更大的时空系统相联系的一个支撑点而存在。
例如:对某植物的认知,需要了解的内容一面是隶属什么类、科、分布状况、光、色、气味等,而另一面是生长情况以及生物进化程度和其进化方向的感知。对这二方面的综合认识,即满足了“历史”的认识要求,同时满足了“现实”的认识要求,阐明了该事物本身具有的二方面的价值。
    谈到这里,或者可以这样结论:意象、情绪、形容词等,其实是将人们带入了一个错综复杂和充满了能量张力的场景之中。这个场景也许并不存在于感官所察知的空间之中,而是我们的心灵所感知的充满了历史的时间之中。而这些情绪化的、直观的、感性的语言方式和东方学术它们不停地认知的实质是:此时此刻一定空间场景中存在的事物,它们所将遵循的其固有的能量状态、结构、节奏和周期等的信息。   
    一切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历史,而这“历史”规律同样在它的表面留下了赖以辨识的特征。通过对此的认识使我们达到对“时间中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这才是中医学理论以及传统学术中蕴含的最深的科技内涵。对此的认知才能如钱学森教授所预言的:中医学中某些内容的揭秘,将会为世界科技带来新的内容和方向。
    这个方向或将是一种更广泛的会通和融会。如同我们平时日常的语言,名词和动词,形容词及副词等都同时使用着。这样一个句子中相当于存在两个体系,一是动词和名词形成的逻辑严密的理性认识,而其二是形容词和副词等构成动感人的“感性认识”。这就是“名”和“实”的不同思考和认识。只有二者相符合的认识。才能是被我们内心和思想所共同认可的真理,真理需要的不光是敏捷论证或者是有力的坚持。而是“名符其实”的表现和彼此一致的信仰。感性或理性认识在一个句子中并存的认识使我们达到作为一个个体,对于真实的认识要求,好比人的两只眼睛,尽管每个眼睛看到的物体是一样的,但因为空间位置的不同(研究立场的不同),因而两只眼睛一同观看时事物方才具有了更“真实”的色彩和立体感。

                                   (八)
    在此时回过来再认识中医学理论时,就显得清晰和明了,一个关于时间的场景被中国古代学者所认知着。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把无数的感受分门别类确定为“五大形式,两大门类”形成“阴阳五行体系”。它表达了他们所认为的事物之间的内在关联,即在空间中各自独立并具不同特征的事物。它们之间仍存在内在的关联,即它们处于同一个时间之中,尽管空间位置不同,但他们同时存在,同时被受一个时间场,即一个“能量场”的影响和作用,是属于一个“能量场”的不同部分而存在。无数不同周期的“时间体”将此“大的时间体”无穷地分割,不停地接受和释放此能量场中的能量物质完成自身的周期和历史。因而古人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面对形形色色的空间事物,“阴阳五行系统”初步区别了它们不同的时间特征和相互关系。
    其中阳来代指着一切在一定空间中处于释放、生长、扩张阶段的时间体,而阴代指着处于吸收、贮存、内敛、稳定阶段的时间体。而五行中水形容着在一定空间中对能量纯粹贮存的“时间体”状态,木形容着能量有序释放的状况,而金则形容断续释放并开始贮存的能量状况,火则形容着不受约束,自由释放的状况。土则形容能量释放和贮存相平衡的稳定状况。因而说“土主受纳,其生万物”。
    这样的解释,并不能总括,阴阳五行系统的所有涵义。在“生命体”或“时间体”的一个周期之中,阴阳五行同样存在,它表现在“生长化收藏”的不同时期,而且表现为“金、木、水、火、土”的不同结构,以及“风寒燥湿火”的不同作用力,汇总它的涵义可以看到在一个“生命体”赖以存在的能量变化和运动中,五行类别了五种不同的基本形式和相互转化运动,它们五者构成一个时间体的存在,或者说它总结了支撑一个“生命体”的能量框架。它以概括“形象”的语言概念使我们轻易地从一个空间事物中认知到它内部的时间秩序。
    五味、五动、五嗅、五声、五色,它们是声、光、力、热及化学能量信号的区分,而其又归属于人类心,肝、肺、脾、肾五个功能系统的认知体察。它不仅表达了对人体生老病死过程中各种能量结构的变化细节的认知,同时表达了对自然中五种能量形式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认识: 即相生、相克,相侮和相乘的关系。对于此更清晰地阐述,或还需自然科学的近一步发展。但前者在三千年以前就已经存在了。
    就这样,阴阳五行系统简洁而深刻地标明了人类神识和智慧所面对的时空物,在其生长变化之中,“能”以及伴随着“形”的流转消亡和生成规律。
    中医学就是以这样的东方学术背景和认知姿态上逐步建立起它的理论。指导着临床、药物、针炙学的发展,他在冥冥之中摸索,前进。在许多领域曾达到后人未能达到的高度,其中很多内容至今都是未解之谜,象经络实质以及穴位的认识,都是今天的课题,然而在更多的环境中,在大部分自然科技语言所构架的意识背景之中,中医传统的研究方式似乎逐渐淡出。
    在传统的学术方式中,要求每一个中医师都作为一名博学的,独立的学者而存在,当面对万物形的变幻和精气的盛衰时,观察者往往需要保持一种格外敏锐细微的状态,在一种“阴平阳谧”的状态下,才能够更清晰和准确地辨别每一种形色蕴含的意象,阴阳的偏颇,脉气的特色等,这里反映出他们一个认识,当认识发生的过程中,不但是认识者对对象的观察和认知,更是对象对认识者发生的作用,因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代中国学者们冥神静气,修身养性,练达终生,他们以这样严谨的治学姿态来摆脱片面和偏颇。而在现代社会中,这样的传统似乎减少了。中医药的理化研究逐渐更重于对药物性味归经的分析。失去了意识领域和语言背景和支持之后,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支撑--“易经”,“五运六气”以及经络学说的研究更加难以入门。
    传统研究方式的“淡出市场”使得只有少数中医和儒、道、佛的研究者们,艰难地抗衡着巨大的背景压力,继续在一种不同文明中求索。
    这里有更深的原因:一种文明和传统的发展,总是阶段性的,是文明所蕴含的对人在该阶段发展的支持度的表现。中医传统之中蕴含的巨大价值的发挥也在等待着一个时代的到来。
            
  

2
发表于 2003-12-31 08:57:3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语言风格及内涵意义的索明与索证

虽尚未堪透阴阳,然已经接近了五行,可贵!这才是真正的中医思维。好文笔。
欢迎mmww126 先生
3
发表于 2004-7-7 21:18:2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语言风格及内涵意义的索明与索证

看完楼主的帖子,我的心情竟是久久不能平复,正如老子所云:大音希声,大象希形。我现在终于明白我缺乏的是什么了,正是楼主那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楼主那种对理想的艰苦实践所产生的厚重感。面对楼主的帖子,我震惊得几乎不能动弹了,楼主那种裂纸欲出的大手笔,竟使我忍不住一次次的翻开楼主的帖子,每看一次,赞赏之情就激长数分,我总在想,是否有神灵活在它灵秀的外表下,以至能使人三月不知肉味,使人有余音穿梁,三日不绝的感受。楼主,你写得实在是太好了。我唯一能做的,就只有把这个帖子顶上去这件事了。
4
发表于 2004-7-8 14:43:2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语言风格及内涵意义的索明与索证

下面引用由千秋雪2004/07/07 09:18pm 发表的内容:
看完楼主的帖子,我的心情竟是久久不能平复,正如老子所云:大音希声,大象希形。我现在终于明白我缺乏的是什么了,正是楼主那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楼主那种对理想的艰苦实践所产生的厚重感。面对楼主的帖子,我 ...
壮哉,千秋雪 先生!胸无城府,董狐直笔,舍先生其谁?
5
 楼主| 发表于 2004-7-11 11:21:5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语言风格及内涵意义的索明与索证

囿身五内而求知,尝其酸其苦其甜其辛其咸而不知该何言;
素薄界间之期遇,会其朋其友其知其亲其故而不知该何应。
6
匿名  发表于 2005-1-10 09:51:58

[原创]中医语言风格及内涵意义的索明与索证

楼主,佩服认识之深,静之能达,动之能全。用心良苦,其乐也,其适也。
7
发表于 2005-10-20 18:35:5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语言风格及内涵意义的索明与索证

先生入道!高!!!!!!!!!!!!!!!!!!!!!!!!!!!!!!!!!!!!!!!!!!!!!!!!!!!!!!!!!!!!!!!!!!!!!!!!!!!!!!!!!!!!!!!!!!!!!!!!!!!!!!!!!!!!!!!!!!!!!!!!!!!!!!!!!!!!!!!!!!!!!!!!!!!!!!!!!!!!!!!!!!!!!!!!!!!!!!!!!!!!!!!!!11
8
 楼主| 发表于 2006-2-18 04:05:2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语言风格及内涵意义的索明与索证

the mountion is higher, but the water is follow up it
this "DAO" IS higher, but that "mo" is be here still

-=-=-=-=- 以下内容由 mmww1262006年02月19日 04:18am 时添加 -=-=-=-=-
山高水长流,  道高魔自在
以上文本借助www.InputKing.com在线中文输入法输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2-20 10:04 , Processed in 0.07712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