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寒热八十八方证  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9-9 19:00: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45    食滞郁热型低热
    [病因] 多由食滞中焦,郁积生热,故在午后阳明气旺之时,发热为著。
    [症状] 以低热午后更甚,嗳腐吞酸为证候特点。伴有呕吐或恶心,大便或秘结或溏泄,少年儿童常有两颊潮红,腹胀按之硬,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 清热化滞。
    [主方] 保和丸加味。


46    痰饮内停型低热
    [病因] 多由脾失运化,积湿成痰,痰饮内停,阻遏营卫,故见低热微恶寒。
    [症状] 以低热微恶寒,夜热早凉,饮水即呕为证候特点。伴有胸膈痞闷,恶心喘促,肠中有水鸣声,舌苔滑腻,脉滑。
    [治法] 温化痰饮。
    [主方] 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汤加减。


    名家经验学说
    蒲辅周
    蒲老认为,内伤低热有气虚、血虚之分,以属气分者多。用甘温除热法,轻则补中益气汤,重则当归补血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党参。低烧偏于血分者,男妇老幼均可用圣愈汤加地骨皮。并认为低烧病人,苦寒药不宜多用,不仅伤败脾胃,苦寒太过亦化燥伤阴。内伤发热,脾胃已弱,药量亦宜轻,宁可再剂,勿用重剂,用之欲速不达,反伤中气。
    姜春华
    姜教授认为,多数病人因发热而导致阴虚,不是由于阴虚而导致发热。如慢性消耗性疾病,由于长期发热以致出现阴虚,假使发热的因素得到解决,则阴虚即可好转。如果不能解决,则补阳亦无效果。这是历来医学上的倒果为因。同样阴虚发热也是如此。


47    潮 热
    潮热是指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汛之至有一定规律定时。
    内疗辨治
    阳明腑实型潮热
    [病因] 表邪不解,人里化热,与肠中有形之邪相结,逐成胃实。
    [症状] 日晡潮流,手足溅然汗出,腹部硬满疼痛,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或神昏谵语,烦躁不安,舌苔焦黄,脉沉实。
    [治法] 攻下泄热。
    [主方] 三一承气汤。


48    阴虚血亏型潮热
    [病因] 素体阴虚,或汗、下、吐、致亡血、亡津液之后,阴亏液燥,虚火上炎。
    [症状] 午后或夜间潮热,手足心热,心烦失眠,心悸盗汗,神悴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阴养血清热。
    [主方] 清骨散。


49    脾胃气虚型潮热
    [病因] 劳倦内伤,饮食失节,致中气不足而下陷,阴火上乘土位。
    [症状] 上午潮热或午后发热,少气懒言,神疲肢软,自汗,面色白,舌淡嫩,脉虚细弱。
    [治法] 甘温除热。
    [主方] 补中益气汤。


50   暑热伤气型(夏季热,小儿疰夏)潮热
    [病因] 暑热熏蒸,气阴受损。
    [症状] 多在夏季,或早热暮凉,或暮热早凉,口渴引饮,烦躁不安,神疲乏力、饮食不香,舌苔腻,脉细数。
    [治法] 清暑益气。
    [主方] 王氏清暑益气汤。


51    瘀血内郁型潮热
    [病因] 或跌打损伤,或血热妄行,血滞成瘀,瘀血化热。
    [症状] 午后或夜间发热,口干咽干,漱水不欲咽、腹中积块,或身有痛处。甚则肌肤甲错,两目黯黑,舌见瘀斑或青紫、脉细涩。
    [治法] 活血化瘀清热。
    [主方] 血府逐瘀汤。


    名家经验学说
    秦伯未
    不恶寒,只发热,盛衰起伏有定时,如潮水之有汛,称为“潮热”。本证有虚有实、都属里证。区别是:虚证由气血亏损引起,大多热能退清;实证由外邪传里、热不退清,至一定时间上升。
    实证潮热、多由外感开始,身热汗出蒸蒸,大便秘结,腹内张痛拒按,每至午后四时左右热势增高,故又称“日晡发热”,属阳明胃家实,严重的能使神昏谵语。治宜攻下,用大承气汤。这是《伤寒论)的治法,必须证实体实,正气能够支持,方可使用。后来《温病条辨》提到邪热最易伤阴和下后正虚邪气复聚,出立护胃承气汤、增液承气汤等,亦可斟酌采用。吴又可说:“正气日虚一日,阴津日耗一日,须加意防护其阴,不可稍有鲁莽”。其意义也在于此。
    虚证潮热,以血虚和阴虚为多,常在午后或夜间发热,伴有心悸、汗出、神疲力乏,脉象细数等虚损症状。多由大失血、大泻后和久病等形成,水渴火炎,真阴消烁,形体日瘦,热自肌骨之间蒸蒸而出,日久则阴愈耗伤,气亦虚弱,故也称“骨蒸劳热”。宜在养血滋阴方内,采用清骨散法。也有上午潮热,下午热退,或饥饱劳倦,中气损伤,营血亦虚,身热心烦,懒言体困,脉大无力,属气虚范围。李东垣有甘温除热法,用补中益气汤,方内升麻、柴胡本有退热作用,勿作单纯升提药看。
    夏天小儿发热,或早热暮凉,或暮热早凉,兼有渴饮,尿多,烦躁,睡眠不宁,往往纠缠不解,至秋凉则自然消退。每见于东南和中南地区,尚无确当病名,暂称为“夏季热”,可用王孟英的清暑益气汤加减。


52    头 热
    即自觉头部发热。
    内疗辨治
    肝火上炎型头热
    [病因] 平素情志不舒,或忿恚恼怒,肝郁化火、火性炎上。
    [症状] 头热,面红,心烦易怒,夜寐不安,胁痛,口苦,舌红苔薄,脉弦有力。
    [治法] 清肝泻火。
    [主方] 龙胆泻肝汤。


53    肾阴不足型头热
    [病因] 素体阴虚,或房事不节,耗伤肾阴。
    [症状] 头热,耳鸣,眩晕,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若阴损及阳,阴阳两虚,可见轰热面赤,汗出,四肢不温,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育阴潜阳。
    [主方] 杞菊地黄丸加味。


54    阴盛格阳型头热
    [病因] 外感热病后期,邪客少阴,阴盛格阳,虚阳浮越。
    [症状] 头热颧红,咽痛而烦,下利清谷,四肢厥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欲绝。
    [治法] 从阴引阳,回阳救逆。
    [主方] 白通猪胆方。


55   头 冷
    即自觉头部发冷。
    内疗辨治
    厥阴中寒型头冷
    [病因] 外感寒邪,直中厥阴;或伤寒由表人里,传人厥阴。寒邪循厥阳经脉,上逆于颠顶。
    [症状] 头部寒冷,颠顶头痛,欲裹衣被,面色青晦,四肢厥冷,呕恶清涎痰沫,舌苔白,脉沉紧。
    [治法] 散寒降逆和胃。
    [主方] 吴茱萸汤。


56    督脉虚寒型头冷
    [病因] 劳伤过度,久病失养,或寒湿侵淫,虚寒循督脉达于颠顶。
    [症状] 额顶寒冷,可连脊背,得温则减,时轻时重,经久不愈,肢冷畏寒,腰酸腿软,面色苍白无        华,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
    [治法] 温阳补虚。
    [主方] 鹿茸益精丸。


    名家经验学说
    秦伯未
    风邪从风府穴上人于脑,头痛脑户觉冷,项背恶寒,名为“脑风”,用神圣散。
    “寒厥头痛”由肝经寒气上逆,也称“厥阴头痛”。痛时脑内觉冷,畏风常欲蒙被而睡,面容惨淡忧郁,微带青晦,呕吐清涎粘沫,四肢不温、脉象沉弦或沉紧。治宜温肝和胃,用当归四逆汤或吴茱萸汤加当归、肉桂。
    头痛从巅顶连及前额,特别怕冷,见风如直入脑户,痛亦偏在巅顶和前额,但并不剧烈,得温轻减,脉象虚细。由于督脉虚寒,阳明脉亦衰,用鹿角胶、熟地、熟附片、白芷、川芎、升麻,煨姜温养。


57   头面轰热
    [病因] 久病之体,耗气伤阴,阴虚火旺。
    [症状] 头面阵阵自觉发热,颊红耳赤。常伴见汗出、颧红、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即消失,舌淡红,脉细数。
    [治法] 滋阴补肾。
    [主方] 六味地黄丸加味。


    名家经验学说
    秦伯未
    头面一阵一阵觉热,颊红耳赤,或伴汗出,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即过,俗称“上火”,系阴虚证候之一。如无其他症状,宜常服六味地黄丸。


58    面 热
    [病因] 病后脾胃损伤,中气不足,虚火上蒸于面。
    [症状] 面热,动则加重,入夜尤热。微恶寒,头晕,身倦,乏力,少食,脘腹饱闷,气短,喜睡,面色不赤,舌淡苔白,脉缓无力。
    [治法] 调补脾胃。
    [主方] 补中益气汤加减。


59   夜半头顶冰冷
    [病因] 由于阴阳不调,不相顺接。夜半阳气当旺之时,气不能通达,故表现在诸阳相汇的百会穴处发凉。
    [症状] 夜半突感百会穴处冰凉,眉心至鼻准处也有凉感,上下呈一条线状。伴有鼻窍干燥,恶心,咯痰不爽,舌红苔白微腻,脉紧。
    [治法] 交通阴阳。
    [主方] 吴茱萸汤加减


60    腹 冷
    内疗辨治
    脾胃阳虚型腹冷
    [病因] 过食寒凉之品,致郁遏脾阳,脾阳不足,不能温煦于腹,故冷。
    [症状] 脘腹中常觉发冷或作痛,反酸或泛吐清水,畏寒喜暖,神疲肢倦,大便溏泄,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 温补脾阳。
    [主方] 小建中汤。


61    肾阳虚衰型腹冷
    [病因] 素体阳气不足,房事不节,或大病久病将息失宜,致下元虚惫,肾中阳气不能蒸腾。
    [症状, 腹中发冷,五更泄泻,腰膝酸软,夜尿频频或小便余沥不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尺部微弱。
    [治法] 温肾壮阳。
    [主方] 肾气丸合四神丸。

62    冲任虚衰型腹冷
    [病因] 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发育不良,或房事过度,孕产乳众,或经期冒雨涉水,致冲任受损,寒凝胞宫。
    [症状] 腹中发冷,小腹尤冷,经期延后,量少,色淡,或挟血块,或带下清稀,或难以受孕,或两眼圈发黑,舌胖暗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迟。
    [治法] 调补冲任、温经散寒。
    [主方] 温经汤。


63    寒滞肝脉型腹冷
    [病因] 外寒中厥阴经。
    [症状] 腹部发冷以少腹为甚,并牵及睾丸坠胀疼痛,或阴囊收缩,受寒更甚,得热则缓,或四肢发凉,舌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治法] 温肝散寒,畅通气血。
    [主方] 暖肝煎。


64   胸腹灼热
    [病因] 寒饮留伏经隧,阻遏阳气外达。
    [症状] 全身畏寒,而唯独胸腹灼热如火燎,口燥,咽痛、鼻塞不利,呼吸闭塞,气短,四肢厥冷,口唇发紫,项背强痛,饮食不香,舌质正常,苔厚略腻,脉沉滑。
    [治法] 祛寒通阳。
    [主方] 阳和汤。


65   夜半胸热
    [病因] 由于瘀血壅滞胸中,郁而化热。
    [症状] 每到夜半,即胸中烦热而惊醒,余无其他症状。
    [治法] 活血祛瘀。
    [主方] 丹参舒膺饮


66    背 热
    内疗辨治
    肺火型背热
    [病因] 肺火炽盛。
    [症状] 背部发热,午后加重,咽干咳嗽,咳吐黄痰,胸背胀痛,面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 清肺降火。
    [主方] 泻白散。

67    阴虚型背热
    [病因] 肾阴不足。
    [症状] 背有热感,晚间热增、腰背酸痛,手足心热,夜寐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阴清热。
    [主方] 知柏地黄丸。


68    背 冷
    内疗辨治
    外感风寒型背冷
    [病因] 风寒侵袭肌表。
    [症状] 背部恶寒,发热,头身痛,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 解表祛风散寒。
    [主方] 九味羌活汤。


69    阳虚阴盛型背冷
    [病因] 素体阳弱、寒从内生。
    [症状] 背冷喜温,口淡不渴,面色苍白,手足逆冷,大便浠搪,小溲清长,舌质淡,苔白而滑润,脉沉迟。
    [治法] 温经助阳,散寒化湿。
    [主方] 附子汤。


70    痰饮内伏型背冷
    [病因] 久病体弱,或年老气衰,脾,肾阳气不足,水湿凝聚成饮痰饮留积,阳气被遏。
    [症状] 背寒如冰,咳嗽或喘,痰多稀薄而色白,头目眩晕,不欲饮水,或喜饮而不多,腹部胀满,饮食不香,全身倦怠乏力,或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沉滑。
    [治法] 健脾除湿。
    [主方] 延年茯苓饮。

    名家经验学说
    秦伯未
    阳气虚弱的人,常觉背冷,用圣愈汤加桂枝。《古今医鉴》有御寒膏外贴法。
    “痰饮”病严重的常觉背心一片冰冷,乃脾肾阳虚现象。


71    脊 热
    [病因] 血海空虚,虚热循经人于脊里。
    [症状] 脊里发热,朝轻暮重,头晕目眩,舌红少津无苔,脉弦细而数。
    [治法] 敛阴抑阳。
    [主方] 清骨散加减


72    五心烦热
    五心烦热是指两手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热,是虚损劳瘵等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多由阴虚火旺,或病后虚热不清,以及火热内郁所致。
    内疗辨治
    阴虚火旺型五心烦热
    [病因] 肺阴耗损,或劳倦过度,或肝阴虚,肝胆火偏旺,或房事不节,肾精亏损。
    [症状] 五心烦热,午后尤甚。常欲手握冷物,卧时手脚喜伸被外,遗精盗汗,颧红,腰酸膝软,口燥咽干,舌质殷红,光剥少苔,脉沉细数。
    [治法] 养阴、清热、除烦。
    [主方] 清骨散。

73    血虚肝火型五心烦热
    [病因] 肝脾受损、生血、藏血失职,遂致血虚肝火偏盛。
    [症状] 午后两手足心热,稍有烦劳则加重,神疲身倦,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不香,头目弦晕,舌质淡,脉细弱或细涩。
    [治法] 调肝理脾。
    [主方] 补肝汤。


74    邪伏阴分型五心烦热
    [病因] 外感失治,误治,余邪留伏营阴。
    [症状] 两手足心热,心烦不眠,暮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形瘦,舌红少苔,脉弦细略数。
    [治法] 滋阴透邪。
    [主方] 青蒿鳖甲汤。


75    火热内郁型五心烦热
    [病因] 枢机不利,阳郁不达。或外邪未解,过用寒凉,冰伏其邪。或过食生冷,抑遏胃阳,不得泄越。
    [症状] 五心烦热,胸闷,情志不舒,急躁易怒,头胀,口苦,尿赤,妇女则经行不畅,舌红苔黄,脉沉数。
    [治法] 升阳散火。
    [主方] 升阳散火汤。


76    身热肢厥
    在热病过程中,同时出现既有发热,又有肢冷的症状并存。
    内疗辨治
    热入心包型身热肢厥
    [病因] 外感热病后期,热邪人里,逆传心包,或暑热之邪,遏闭于内。
    [症状] 壮热不退,手足厥冷,头痛面赤,胸闷气粗,烦躁谵语,继则神昏,小便黄赤,舌质红绛而干,脉滑数或洪数。
    [治法] 泄热达郁,清心开窍。
    [主方] 清营汤合安宫牛黄丸。


77    阴盛格阳型身热肢厥
    [病因] 外感热病后期,误用汗、吐、下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格阳于外。
    [症状] 身热面红,咽燥而痛,手足厥冷,下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细欲绝。
    [治法] 回阳救逆,通阳复脉。
    [主方] 通脉四逆汤。

78    手足厥冷
    别名“手足逆冷”“四逆”,系指手足四肢,由下而上冷至肘膝的症状。
    内疗辨治
    阳气衰微型手足厥冷
    [病因] 素体阳虚,或寒邪侵入少阴,阴寒内盛,阳气衰微,不能温运四肢。
    [症状] 手足厥冷,形寒踡卧,面色苍白,精神萎靡,下利清谷,舌质淡,苔白润,脉微细欲绝。
    [治法] 回阳救逆。
    [主方] 四逆汤。


79    热邪内郁型手足厥冷
    [病因] 外邪化热人里,里热过盛,阳气郁闭不能达于四末。
    [症状] 手足厥冷,无汗,高热,面赤,心烦,口渴引饮,神志不宁,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苔黄厚干燥,脉数。
    [治法] 清热泻火通腑。
    [主方] 白虎承气汤。


80    阳气郁阻型手足厥冷
    [病因] 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机不宣,阳郁于里,不能通达四肢。
    [症状] 手足厥冷,胸胁苦闷满,嗳气不舒,呕吐下利,或腹痛,或小便不利,苔薄白,脉弦。
    [治法] 疏郁通阳,宣达气机。
    [主方] 四逆散。


81    血虚受寒型手足厥冷
    [病因] 素体血虚,感于寒邪,寒邪凝滞,血液运行不畅,不能达于四肢。
    [症状] 手足厥冷,四肢发凉,形寒身痛,皮色青白,或有脘腹冷痛,舌质淡红,苔白薄滑润,脉沉细。
    [治法] 温养血脉,逐寒和营。
    [主方] 当归四逆汤。


82    痰湿内阻型手足厥冷
    [病因] 痰湿郁内,胸阳不得宣发。
    [症状] 手足厥冷,胸脘满闷,喉间痰声漉漉,或呕吐痰涎,饥不欲食,舌苔白腻,脉沉滑有力。
    [治法] 行气解郁豁痰。
    [主方] 导痰汤。


83    蛔虫窜扰型手足厥冷(蛔厥)
    [病因] 蛔虫窜扰,气机逆乱。
    [症状] 手足厥冷,上腹阵痛,呕吐清水,或吐蛔,或烦渴,舌质淡或黯,舌苔薄润,脉沉细或沉弦。
    [治法] 温脏安蛔。
    [主方] 乌梅丸。


    名家经验学说
    秦伯未
    手足冷,称做“清”,冷过腕、踝,称做“厥”,冷过肘、膝,称做“逆”。所以轻者称为“厥冷”,重者称为“厥逆”。一般四肢冷,多为寒证,称为“寒厥”或“阴厥”,伴见形寒、面青、踡卧、大便泄泻,脉象微迟,用四逆汤。同时在伤寒、腹泄以及一切虚弱证在严重阶段见到肢冷,均为阳气虚弱和垂绝现象,用附子理中汤、参附汤扶阳。
    内热郁结,出现四肢冷、称为“热厥”或“阳厥”,伴见身热、面赤、烦热、便秘、小溲短赤,脉象滑数。也有肢冷转温,温后又冷,反复发作,叫做“热深厥深”。凡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不可误作阴寒,应用四逆散、火郁汤治疗。
    血虚患者,手足也多冷,甚至睡后下肢不易温暖,必须全面分辨。
    痛证如胃脘痛、腹痛等,当痛势剧烈时,往往手足发凉,痛缓自温,不须回阳。


84    双手发热
    [病因] 气血双虚、气阴不足。
    [症状] 双手腕至指尖烧灼如焚,难以忍受。心烦,指甲青白无华,口苦舌燥,脉洪大重按无力。
    [治法] 甘温退热,益气补血。
    [主方] 补中益气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减。


85    指尖发热
    [病因] 血虚肝郁,肝失条达。
    [症状] 两手指尖灼热,遇冷反而更热甚,外无红肿寒热之象,胸闷不舒,舌淡红,苔薄白微黄,舌根苔剥,脉细。
    [治法] 养血舒肝,解郁清热。
    [主方] 经验方。


86   肛 冷
    [病因] 督脉主一身之阳。督脉起于会阴。坐卧湿地,寒湿之邪伤及督脉,故肛冷。
    [症状] 肛门周围发冷如坐冰上,常站立而不欲坐。伴有脊背强痛如触电,舌胖大,舌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缓。
    [治法] 温督除寒,强筋健骨。
    [主方] 四逆汤加减。


87    腿 热
    [病因] 痰热瘀阻经络。
    [症状] 夜间肢腿发热,每晚10点至次晨5点钟许尤甚。无论冬夏季节,每夜必将肢腿伸出被外。伴有精神抑郁,腹部胀满,口干不欲饮,小溲短少微黄,舌质紫黯,苔薄黄,脉沉滑有力。
    [治法] 清化顽痰,活血通络。
    [主方] 经验方


88   双脚心冬冷夏热
    [病因] 系肾阴阳两虚所致。
    [症状] 每年夏季双溺泉穴处,灼热如焚,扪之局部微热。冬季则又感两胫以下至足心冷如冰。伴有颧红、舌红、脉细数。
    [治法] 补水制火。
    [主方] 金匮地黄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12:15 , Processed in 0.05023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