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楼
楼主 |
发表于 2004-4-18 22:26:35
|
只看该作者
非典型肺炎临床经验总结
中医药预防温病思路
温病是临床上一类常见病、多发病,一年四季皆有,男女老幼皆可患。因其具有传染性、流行性、起病急、来势猛、病情重、死亡率高等特点,故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现代医学中的传染病大多属于中医温病范畴,探索中医预防温病的方法方药,可以有效地运用于传染病的预防中。中医学有一整套预防温病的方法,如“培固正气,强壮机体”“隔离患者,控制传播”“预施药物,防止染病”[1]等,本文仅就预施中药预防温病谈点看法。
1 历史回顾
资料一:20世纪50?70年代,报道预防流感、流脑之资料极为丰富,综观之可分为二大类:一类是内服贯众、大青叶、银花、连翘、板蓝根、野菊花、千里光、大蒜等清热解毒药;一类是内服生黄芪、玄参、玉屏风散、健脾散等益气、养阴、健脾药,尤其强调重用生黄芪、玄参、艾灸足三里等,对易感人群使用,可以“先安未受邪之地”,有效地预防流感、流脑的发病和缩短病程[2?5]。
分析:流感属温病中的风温范畴,重型流感、流脑属春温者多,其发病既有温邪外袭,又有机体内在因素之肺卫不固,或冬不藏精,已染邪者预服清热解毒方药可祛除温邪,预防发病,未染邪者重用健脾益气养阴方药可促使机体阴平阳秘,预防染邪,防止发病,二者异曲同工。故预防流感、流脑等应针对不同人群分别施用相对应的方法、方药。又虽为流行季节,但未染邪者仍是人群之主体,故预防重点应着眼于益气健脾养阴,适当佐以清热解毒,达已染邪者可祛、未染邪者可防之目的。
资料二:1988年上半年,上海市“甲肝”大流行,市民普遍预服板蓝根及其制剂来预防。预防效果如何?据上海市传染病院专家报道,通过流行病学资料统计,证实板蓝根没有预防“甲肝”的作用。
分析:“甲肝”属中医湿热类温病者多,据“内外相引”之理,湿热之体者易染病,板蓝根仅能清热解毒,无清热化湿之功,故无预防效果。又据中医理论,未染邪者,过服苦寒之品,会因苦寒败胃,损伤机体正气,反易招致染邪,故此板蓝根不可能有预防“甲肝”的作用。
资料三:陕西中医学院研制“出血热预防片”,最初的实验设计是3组方药,即Ⅰ号:生大黄片,据该病属伏气温病,运用大黄泻其伏邪;Ⅱ号:温阳片,乌头、附子、细辛、白术类,据本病冬季发病率高,且陕西民间有用之来预防疾病之习俗;Ⅲ号:扶正养阴,佐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方,据本病发病前的体质调查多属阴虚,且病程中毒盛阴伤,伤络动血显著而立方。结果3组药物通过连续数年数万余人次的现场实验及动物实验观察,证实Ⅲ号方预防效果显著,且对属于春温、风温范畴的“流感”等传染病有一定的预防效果[6]。
分析:陕西地区的流行性出血热属春温者多,阴虚之体者易患,发病后毒盛阴伤,伤络动血显著。Ⅲ号方既具滋阴扶正祛邪之功,又有清热解毒、凉血活血之效,组方具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之特色。未染邪者服之,通过养阴扶正,可使机体阴平阳秘,邪不能侵,以达预防之效;已染邪者,或染邪后即将发病者服之,可解毒祛邪,平衡阴阳,故而不病而显预防效果。Ⅰ号方专于祛邪,过服易损正气,不能使未患病者阴平阳秘,Ⅱ号方则专于扶正,其温阳作用与易患本病之阴虚体质者背道而驰,故二方均无预防效果。
2 预防思路
现代医学预防传染病的综合措施是针对构成传染病的3个基本环节而实施的,即管理好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对温病的预防,中医学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基本同于这3个环节,这里仅就预施药物、防止染病方面对温病的预防作一探索。
就目前运用中医药预防温病的资料显示,其预防药物与当时流行病种的治疗药物基本一致,大多具有清热解毒作用[1]。运用清热解毒类方药来预防温病,大多是据这类方药具有清热解毒———祛邪(抗病原体)的作用来使用的。对已染温邪者可预防发病,但对未染邪者并不能防其染邪,在未发病人群中,未染邪者居多,此为预防之重点,故专施此类药物来预防温病,并不能达有效预防目的,此从以上历史回顾资料可见一斑。对此,笔者认为,预防温病的组方原则必须遵循以下几方面。
2.1 扶正与祛邪并重原则
预防温病,即是在未患病的人群中预施药物以防染病。在温病的发病和流行季节,未患病的人群有2类:一类是已染温邪者,属温邪侵入人体后尚未发病的潜伏期;一类是根本未染温邪者,只属于易感人群类。应该说,未染温邪者是人群中的主体,已染温邪者属少数。预防方药的组方原则就必须2类人群均考虑到,对已染温邪者预服祛邪药物,如清热解毒类,祛除潜伏于体内的温邪,可预防其发病,属对证;对未染温邪者,若仅用清热解毒的祛邪方药,则不仅无效,反易致苦寒败胃,损伤正气,招致邪入,应慎用,此类人群预施预防药物应重在扶正,加强易感人群的抗病免疫能力,可预防其染邪发病,故预防方药的组方必须重在扶正,佐以祛邪,扶正与祛邪并用,以上历史回顾资料一之预防组方原则即是有效的证明。
2.2 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原则
预施药物预防温病,要根据现代医学研究引起该温病是何种致病病原微生物,然后有针对性地选用有效的杀灭该病原体的药物,可以认为是祛邪,同时又要注意传统中医学中的辨证辨病,调整机体阴阳,使之阴平阳秘,不致染邪,可以认为是扶正。以上述历史回顾资料三为例,预防方中既有抗出血热病毒的清热解毒药物,又有养阴凉血活血的调整机体阴阳,改善机体染邪后病理变化的药物,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已染邪者可祛,未染邪者可防,故预防效果显著。
此外,根据中医学理论,预施药物预防温病,要注意到所预防疾病的发病后的病证性质和易感人群的体质特点来组方。如属温热性质的温病,素体阴精亏损,阳热偏亢者易染病,预防方中应重用养阴之品以纠阴阳之偏颇;属湿热性质的温病,素体脾虚湿盛者易染病,预防方中应重用健脾祛湿之品以秘机体之阴阳。再如,属于风温者,因其素体肺胃阴亏者易患,且风温发病后的病变重心在肺胃,故预防风温可采用清养肺胃之阴的方药;属于春温者,因其素体肝肾阴亏者易染,且春温病变重心在气营,后期肝肾阴亏者多,故预防春温可采用滋养肝肾之品以扶正;属于湿温者,因其素体脾不健运者易病,且湿温病变重心在脾胃,故预防湿温重在健脾祛湿,凡此不一一枚举。
2.3 因时、因人、因地制宜原则
中医辨证治病贵在坚持因时、因人、因地制宜原则,同理,中医预防疾病也不例外。仍举流行性出血热为例,本病的发生与流行,一年四季皆可发病,无论男女老幼、东南西北均可流行,其预防应做到有的放矢,因时、因人、因地制宜。预防冬春季节发病的出血热,因其属春温者多,应用养阴扶正之品,预防夏秋季节发病的出血热,因其属湿温、伏暑者多,应重在清化湿热,健运脾气,此为因时制宜;素体阴亏之人,预施药物应重在养阴,湿邪内盛之人,预施药物应重在祛湿健脾,此为因人制宜;西北地域的出血热,毒盛阴亏者多,药物预防应预施养阴解毒之品,江南地域的出血热,湿热内盛者多,预施药物应重在清热化湿,此为因地制宜。
综上所述,预施药物预防温病,其组方不能只着眼于清热解毒,应充分注意到以上各项原则,通过清解祛邪,杀灭潜伏期中温邪(病原体),通过固护正气,纠正体质之阴阳偏颇,以使阴平阳秘,精气内固,邪自无从入侵,以达预防之目的。以上预防思路,有待今后进一步通过实践去验证、补充完善。
参考文献
[1]孟澍江.温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0
[2]韩火工.试用中药预防流行性感冒的观察报告[J].中医杂志,1957(1):653
[3]斐廷辅.灸足三里穴预防流行性感冒的观察报告[J].新中医,1958(3):44
[4]王厚权.加味玉屏风散防治感冒和慢性咽炎[J].赤脚医生,1978(4):11
[5]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中医药防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J].湖南医药杂志,1976(1):55
[6]郭谦亨.中医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研究[J].中医杂志,1987(6):35件:
作者:陈宝国 江西中医学院中医系
[信息来源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加工整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