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649|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伤寒论.申景旺评》第29、30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7-11 18:55: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枝与桂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方十六。[29]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芍药 甘草各四两,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甘草二两,炙 芒消半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消,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评按:这条在孙本《伤寒论》与《脉经》上都没有相关的内容,应该也是林亿辈新校入的条文。其中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调胃承气汤、四逆汤都是行之有效的经验方,但条文有很大问题。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枝与桂欲攻其表,此误也”;伤寒脉浮,首先要考虑太阳病,而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是因邪热伤人津液所致的一个痉证,用括蒌桂枝汤加减治疗即可;用桂枝汤治疗,虽然不太对证,但也不致于“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这明显是将桂枝汤误认为发汗剂了。既然用桂枝汤治之为逆,紧接着“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甘草干姜汤比桂枝汤热多了,就更是逆治了!而“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已经厥愈足温,症状消失了;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似乎没必要。而“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果真如此,只能说明用甘草干姜汤治疗是个错误!“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重发汗,复加烧针更伤人体津液,应根据具体症状,随证治之;没有具体的方证,就用四逆汤治疗,明显是错误的!
这条是纸上谈兵。林亿辈将这样的条文校入其中,可见他们的医学水平以及对《伤寒论》的认识都非常有限!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30]
    评按:这条明显是针对29条进行的阐释,也被林亿辈收为正文了,大概意思是:
    学生问:证形象桂枝汤,但服桂枝汤后症状加剧了;厥逆、咽中干燥、两小腿拘急,而且谵语。老师说:半夜手足就会温暖,两脚就能伸直了。后来果真象老师说的一样,为什么这样呢?老师说: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小腿就痉挛了。病形象桂枝汤,因为加了附子,还增加了桂枝的份量想让病人出汗。附子是温经药,亡掉阳气了。厥逆,咽中干燥,烦躁,大便干结,谵语,心烦内乱,喝甘草干姜汤,半夜阳气就回来了,两足就会热;两条腿稍微拘急,再喝芍药甘草汤,两条腿就伸开了;因为承气汤能让大便稍微变溏稀,所以喝了就能够把谵语治好,因此知道病可以全愈。
    这条象梦话一样,纯粹就是胡说八道!

点评

先生显然没有这方面的临床经验!西医一窍不通!验之西医,这两条都是有道理的。  发表于 2021-7-12 06:03
2
发表于 2021-7-12 06:11:19 | 只看该作者
             29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炙,四两   干姜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   甘草炙,各四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去皮,清酒洗,四两   甘草炙,二两   芒硝半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四逆汤方:
甘草炙,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词解】
挛急:筋肉拘急,伸展不利。两胫挛、两胫拘急、脚挛急结合起来看,是指小腿肌肉紧张度增高或者痉挛。其原因有: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皮肤肌肉微血管收缩时;发热的升热期; 水电解质紊乱时的腓肠肌痉挛。
谵语:即神昏妄言。与西医的昏迷谵妄状态一致。
厥:手足发冷。
【解读】  
本条在中医界历来争论很大,关键在于在用桂枝汤之前机体处于什么状态,多数认为是阴阳两虚,在阴阳两虚的状态下,服桂枝汤发汗,引起一系列病变。在《伤寒论》中误用汗法,其结果是病不除或者引起阳虚、亡阳。由于桂枝汤发汗的力度小,一般只引起阳虚,很少引起亡阳,而麻黄汤引起亡阳的机会比较多。阴阳两虚的病人,用桂枝汤发汗更容易引起阳虚或亡阳。过度发汗还可以引起咽干、胃燥、谵语。现代医学认为,过度发汗会引起水电解质紊乱、低血容量状态,进一步发展为低血容量休克,也可以引起大便秘结肠梗阻,肠道细菌、毒素移位等,特别是在发热的病人。在低血容量状态时病人可以出现四肢发凉(厥),微恶寒,下肢肌肉拘急、伸展不自如(脚孪急);当发生电解质紊乱时,则出现腓肠肌痉挛这样一组症状(芍药甘草汤证);也可以出现胃肠不适恶心、呕吐、烦躁、四肢发凉这样一组症状(甘草干姜汤证);也可以出现咽干、数日不大便、谵语、发热这样一组症状(调胃承气汤证);如果一再发汗用烧针治疗,还可以出现亡阳四逆汤证(低血容量休克)。这样理解29、30条既符合辨证论治的原则,也符合中西医的理论体系。
甘草干姜汤,取干草之甘,干姜之辛,甘辛合用,为理中汤(人参、甘草、干姜、白术)之一半,重在复中焦之气,中阳一复,则力能四布,而肢厥自愈。甘草干姜汤加附子成为四逆汤,所以甘草干姜汤证是向四逆汤证过渡的一个证态。据现代药理研究,甘草干姜汤这一配伍,具有调节自主神经,缓解平滑肌痉挛,增强胃肠吸收功能,增强血液循环功能等作用。所以甘草干姜汤能够解除烦躁、吐逆等胃肠道症状,胃肠道功能的改善,促进了胃肠道的吸收功能,纠正了低血容量状态,所以由低血容量状态引起的微恶寒、脚挛急等表现就会解除。用水煎服中药,一日服二至三次,能够补充水分500毫升左右,只要胃肠道吸收功能正常,足以解除轻度的水电解质紊乱。在没有输液技术的情况下,调整胃肠道功能,增强其吸收功能,是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中低血容量状态的唯一办法。
芍药甘草汤这一配伍,在《伤寒论》中是出现最多的一组配伍,有着极其广泛的药理作用。据现代药理研究,芍药甘草汤具有抑制结肠平滑肌钙离子内流的作用,可以解除结肠痉挛;对胃肠道运动与胃酸分泌具有双见向调节作用;对骨骼肌有松弛作用,可以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腓肠肌痉挛;具有镇痛作用。芍药甘草汤在这里主要是解除腓肠肌痉挛。
调胃承气汤、四逆汤在以后的章节中讨论。
30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词解】
阳旦:桂枝汤的别名。
胫:小腿,从膝盖到脚跟的一段。
【语释与解读】
请问:病征象太阳病中风,按照常规方法服用桂枝汤后,病情反而加剧,出现了四肢发凉、咽腔干燥、两腿肌肉紧张,伸屈不自如,严重者出现谵语。老师说:我认为半夜以后手足应当变温暖,两只脚就能伸开了。事实果然如此,老师为什么能预先知道呢?老师回答说:病人寸口脉象浮而且大,脉象浮是太阳病中风的指征,脉象大是身体虚的指征。看起来这种病人像是太阳病中风,好象是桂枝汤的适应症,而实际上并非如此,脉浮大、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这些表现都是阳虚的指征,本应当用桂枝汤加附子,因为附子具有救治阳虚亡阳的作用,反而用桂枝汤并增加桂枝的用量,增加发汗的力量,因而出现了四肢逆冷、咽喉干燥、烦躁不安等更严重的阳虚表现。发汗过度就会引起水电解质紊乱,低血容量状态,中医称为阳虚阴伤,临床表现为:四肢发凉、咽腔干燥、烦躁、大便干燥、谵语烦乱等,这时首先用甘草干姜汤,调整胃肠道的吸收功能,纠正低血容量状态,半夜以后阳气来复时,两足自会转热;如果两腿肌肉紧张或者腓肠肌痉挛,这是低血钠引起的,再与芍药甘草汤治疗,两腿就能运动自如了;如果大便秘结、谵语者,用调胃承气汤软化秘结的大便,排除稀便之后,谵语自止,故知疾病可愈。

3
发表于 2021-7-12 06:21:15 | 只看该作者
     本条:【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与62条【 ……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的道理是一样的。以西医而言,是因为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昼夜之间的不平衡引起来的。
4
发表于 2021-7-12 06:39:33 | 只看该作者
      【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病人以及处于休克前期状态,[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是举例子说不能用汗法治疗,因为有脉浮,汗自出,误认为桂枝证,关键是攻其表!
         一些误治,未必是真的误治,而是指疾病进一步发展、恶化的意思!学习伤寒论,一定注意写书的习惯!
5
发表于 2021-7-12 11:24:22 | 只看该作者
桂枝汤,中医方剂名。为解表剂,具有辛温解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效。主治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或病后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麻疹等属于营卫不和者。
6
发表于 2021-7-12 11:25:02 | 只看该作者
阴阳两虚的病人,用桂枝汤发汗更容易引起阳虚或亡阳。
7
发表于 2021-7-12 11:32:38 | 只看该作者
阴阳两虚的病人,用桂枝汤发汗更容易引起阳虚或亡阳。

桂枝汤,中医方剂名。为解表剂,具有辛温解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效。主治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看清楚,桂枝汤是发汗的吗
8
发表于 2021-7-12 11:43:20 | 只看该作者
本条在中医界历来争论很大,关键在于在用桂枝汤之前机体处于什么状态,多数认为是阴阳两虚,在阴阳两虚的状态下,服桂枝汤发汗,引起一系列病变。


关键在于机体处于什么状态,或者有什么症状脉像要发汗。
阴阳两虚应温阳补阴为何要发汗??????
9
发表于 2021-7-12 11:53:14 | 只看该作者
甘草干姜汤为中药试剂,主治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误用桂枝汤解表之后,出现咽中干,烦躁吐逆;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
10
发表于 2021-7-12 11:59:13 | 只看该作者
干姜主 治
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2-17 14:12 , Processed in 0.12204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