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214|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匿名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
发表于 2004-12-21 11:57:19 | 只看该作者

李心机先生

让《伤寒论》自已诠解自已
——评李心机新著《伤寒论通释》
张珍玉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250014)
   李心机是我的学生,前些日子给我送来了他的新近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伤寒论通释》。去年夏天他向我索序,我欣然答应了下来。《伤寒论通释》继续实践了作者在《伤寒论疑难解读》中所倡导的“让《伤寒论》自已诠解自已”,“让张仲景自已为自已作注释”的学术主张。
继《伤寒论疑难解读》之后,作者继续运用考辩与阐释相结合的
方法,对宋本《伤寒论》六病诸篇、《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以及诸可、诸不可各篇和《金匮玉函经》、《金匮要略》等出自仲景(或王叔和)之手的文献进行全面考察,从中找出确凿的论据,从而对《伤寒论》六病诸篇全文作出合理的、符合仲景理论与临床思路的解释。作者对《伤寒论》的理论思路和理法方药进行系统的还原分析,特别对《伤寒论》研究史上的“误读传统”作了深入地剖折;纠正了《伤寒论》研究史上,多遵汉唐义疏之例“注不破经,疏不破注”的随文敷饰之弊,提出了许多难能可贵的见解;对若干“误读现象”进行了驳正,并作出了全新的解释,这有助于促进《伤寒论》学术研究从低水平的重复走向深刻。
本书特点之一是以赵刻宋本《伤寒论》原文顺序进行全文阐释,辅以《脉经》、《金匮玉函经》、《千金翼方》、《太平圣惠方》相对应的条文进行校读。作者指出,“对《伤寒论》中的疑点、难点,若不下功夫,仅靠臆测、妄断,必谬误百出,而要作出正确的理解,得出正确的结论,其正确的方法,只能是充分利用本证、本训,对《伤寒论》进行校读,进行还原分析”。就我所了解,对各不同传本进行校读,并训释、诠解,这是目前《伤寒论》研究中少见的新颖研究形式。由于本书是作者数十年对《伤寒论》学习、讲授、研究,尤其对“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实践体会的总结,所以全面体现出了作者在《伤寒论》研究方面的学术思想,具有研究方法独到、内容充实新颖、系统全面的特点,其研究方法对读者当颇多启发。
现代人多用红花活血祛瘀,为什么张仲景在抵当汤和丸中不用呢?今人多用半夏止呕,小柴胡汤证喜呕用半夏,为什么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以及太阳中风,桂枝汤证鼻鸣干呕,却不用半夏呢?要理解这些问题都需要研究张仲景是怎么思考的,而不是我们后世人的随意附会。这也就是作者所说的应当“让《伤寒论》自已诠解自已”的道理。
作者在本书后记说道,要理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是在“空中飞舞”,只需要通过“飘带”去想象。通过“飘带”而想象女神在“空中飞舞”,这算是非逻辑的跳跃或联想;这与欧洲的绘画和雕塑艺术中,飞舞中的“天使”必须有“翅膀”不同。在那种思维方式中,没有“翅膀”是飞不起来的的。而带翅膀的“天使”在东方传统思维中,得出的结果往往是“这个‘人’是由鸟变来的”,或是“这个‘鸟’变成了人”。这其中,似反映出两种不同的文化和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要理解中医学和《伤寒论》的真谛,主要还得依靠蕴含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国人的思维方法。要学会从“象”中求“意”的方法,宛若从“飘带”中理解“飞”含义,而不是从“形”中求“实”。
我理解作者这段话的意思就是一个字“悟”字。经曰“持脉之道,虚静为宝,虚能引和,静能生悟”。从总体上说,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可以从这个“悟”字上理解。“静能生悟”,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对中医学的真谛有所体悟,本书作者可谓深諳此理,潜心用了数十年的时间,静悟《伤寒论》之理。
本书的特点之二是作者用了较大的篇幅写出的导论。导论从五个大的方面对《伤寒论》作出了纵深的论述,这也是本书作者学习、讲授、研究《伤寒论》的深刻体悟。尤其其中的“《伤寒论》对伤寒的基本认识及认识方法”一节,作者从认识论的角度,试探性地挖掘了仲景的伤寒发病认识思路的基本脉络。其中“关于学习《伤寒论》方法的建议”一节,作者提出的五点建议十分精当,我认为很有实际和实用意义,尤其对学习和研究《伤寒论》的年轻学者,当很有裨益。本书是对《伤寒论》进行全面解读和破译的极有价值的一部书。
3
发表于 2004-12-21 11:58:05 | 只看该作者

李心机先生

让张仲景自己诠释《伤寒论》
——《伤寒论通释》的方法论启示
                        祝世讷
                     (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仲景的《伤寒论》在医学史上是一个个奇迹,问世近2000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今天乃至可见的未来,伤寒临证仍不可不宗仲景。同时,历代医家注释发挥者数百家,竟至形成一门“《伤寒论》学”,至今争鸣犹酣。中医学正在现代化,新的发展要以准确地继承经典学术为基础,在《伤寒论》的研究上,澄清一些学术争论,匡正一些这样那样的误读和错解,更加深入、准确地掌握其精义,仍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李心机教授的《伤寒论通释》正是适应这样的客观需要而出版。
《伤寒论通释》不是一般的注释性论著,而是对前人各种注释的批判性总结,在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上有着新的开拓。李心机教授积40年对《伤寒论》钻研、临证、教学的体会,洞悉几百家注家不同观点争鸣的源流,为了分清是非,按仲景本来的思想来理解和掌握其观点,在《伤寒论》的研究方法上辟出一条新径,强调“让《伤寒论》自己诠解自己”、“让张仲景自己为自己作注释”。该书考究理论背景,追求条文本义,透析百家争论,回归仲景原旨,不但对《伤寒论》的条文作了解难、纠错的阐释,而且对于深化《伤寒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首先,对于“误读传统”的根源和纠正途径进行了方法论研究。《伤寒论通释》就历代对《伤寒论》的注释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梳理了发生误读和错解的源流,发现之所以形成“误读传统”,除了学术观点和个人经验的差别,还有重要的方法论根源,对于一些有代表性的误读和错解作了具体的方法论分析,提出了从方法论上进行调整和纠正的具体意见。书中把发生误读和错解的主要方法论根源概括为以下几点:句读误断而释误;不明体例而释误;未详辞义而释误;不详义理而释误;不明事理而释误;不辨通文而释误;不明语言特点而释误,等。根据这些不同情况,该书从句读、体例、辞义、义理、事理、通文、语言特点等方面,对发生误读的有关条文进行了新的校读和考证,做出了一系列新的解释,澄清了许多混乱和误读,有的地方一语点破多年争论。
其次,力主从文化背景和医学背景来解读《伤寒论》。《伤寒论通释》认为,后人之所以对《伤寒论》发生误读和错解,一个共同的方法论根源是脱离了《伤寒论》的原有的文化和医学背景。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明孕育的结晶,《伤寒论》是中医学的杰出代表,研究《伤寒论》不能就伤寒论伤寒,要把它放回到东汉时代的文化和医学背景下,从思想文化的深度上,从中医学的理论整体上,如实地把《伤寒论》作为当时的文化和医学整体的一部分来对待,以此为基础来解读那些为后人难读、难解的条文和字句。《伤寒论通释》的一项主要努力,就是从《伤寒论》产生的文化和医学背景,来考察和解答各种疑难,纠正各种误读和错解,力求对基本条文做出更符合《伤寒论》本义的解释。该书引用《黄帝内经》等论著作大背景的论证,引用《脉经》、《金匮玉函经》、《千金翼方》、《太平圣惠方》等论著进行对应校读,引用《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等佐证仲景组方用药的思路。同时,又系统地引用历代医家的临床案例,逐条地用事实来证明所做的考证和论证。这样,不但以历史的观点还原了《伤寒论》的本义,而且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作了逻辑的证明,在认识上达到了历史的与逻辑的统一。
    《伤寒论》的许多争论历经千年,不沉下心来做超越前人的钻研难有新见,李心机教授的《伤寒论通释》在这方面迈出了新的一步。近几十年来,一股浮躁之风在中医学术领域扬尘,急急于“以西解中”,蒙蒙于学术的泛化、异化,《伤寒论》研究也深受其伤,中医学术何以正本清源,扶正固本,学人们痛心而疾首。欣读《伤寒论通释》,可谓浮浪之下见深流,它给人的不只是独到的学术见解,而且是少有的治学功力,特别是为深入准确地掌握经典中医学术而发奋的坚韧精神和开拓精神,这样的功力和精神多一些,中医学就更加有希望。
4
发表于 2004-12-21 13:18:47 | 只看该作者

李心机先生

经典文献研究是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强项,向李老学习!!
5
匿名  发表于 2004-12-21 19:48:56

李心机先生

这个先生是我的老乡,可是我在济南10年,与中医药大学咫尺之遥,竟然不知道他,惭愧!
中医药大学有个李克勤,擅长消化系统诊治,主要是认真,药方效果算是不错的.还有一个窦钦鸿,治感冒方子很重,但也比较见效.别的还知道几位,但感觉很一般,多数是不能把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开方顾此失彼,鲜有及学海无涯先生之精妙者.
两三个月之前经人介绍去了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不知道是我运气差还是那里的水平一般,找了一个内科专家,胖老太太,折腾了半天,开了一个周的药,吃了两幅就差点难受的背过去,剩下的药还扔在家里没动.我觉得也是理论不能和实践相结合的毛病.所以,中医研究,我觉得真正有水平的,是注重临床的人.
一点浅见,见效
6
发表于 2004-12-21 20:11:43 | 只看该作者

李心机先生

老先生感冒方子用的重,我想主要是在治疗药误,很多人是吃了许多西药没用了才去找的中医所以………………
7
匿名  发表于 2004-12-21 20:24:26

李心机先生

哈哈,有道理,
8
发表于 2004-12-21 20:35:11 | 只看该作者

李心机先生

窦钦鸿治疗外感袭用银花、甘草、桔梗、炙麻黄、瓜篓皮、丹皮、射干、板蓝根、川贝、玄参、麦冬、太子参(党参)、黄芪、当归…………,解外与扶正并用使他的特色。值得学习!!
9
发表于 2004-12-21 20:37:52 | 只看该作者

李心机先生

李克勤先生好像是妇科医生吧?
10
匿名  发表于 2004-12-21 20:47:30

李心机先生

济南有两个李克勤,一个是省经贸委副主任,一个是省中医的消化科医生,现退休返聘,老头短发花白,人很朴实平和,看病好很认真.省中医有一个很有名的妇科医生,女的,叫国培,从小是孤儿,不知父母是谁,所以自姓国(祖国之意),意味国家培养.青岛中医院也有一个老太太看妇科,擅长号脉诊断,有时候准确的象八卦,名字记不清了.
至于有没有一个叫李克勤的妇科医生,我外行之人,知之不多,就不知道了,哈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28 09:44 , Processed in 0.06099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