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73|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温热论.申景旺评》第9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7-24 20:13: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盛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既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耶?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须细察精详,方少少与之,慎不可直率而往也。又有酒客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矣。
    评文:“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盛则阳微也”;吴越地区湿气较重,其人面色白者,一般都是阳虚之人;其实治疗外感病时,多为少阳太阴合病甚或少阴病,都应随证治之。“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既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耶?湿热一去,阳亦衰微”;这明显就是治疗方法不当所致!“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面色苍者,一般身体都比较壮实;外感热病时多为少阳阳明合病,应在不伤病人胃气的前提下补津液、透邪热,甚或通大便。而“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须细察精详,方少少与之,慎不可直率而往也”;这也明显是治疗方法不当所致。过用寒凉抑制了病人的抗病机能,症状虽然暂时消失了,但当人体的机能恢复时,症状又会重新出现,因此就有了“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的歪理邪说!
    “又有酒客里湿素盛”,酒客一般初期多湿热、中期多变为燥热,最后将发展为虚寒性体质;“外邪入里,里湿为合”,这并非只有酒客如此。“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事实上,阳旺之躯胃湿者并不多;在外感温病时,常出现少阳阳明合病。而阴盛之体,脾湿者最多;在外感温病时,常发生少阳太阴病合病甚或少阴病。
    “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实际上,热病重在外散邪热的基础上适当的补充津液,根本就无所谓通阳;所谓通阳,应该是过用寒凉造成的!“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矣”;这完全是一派胡言!事实正如柯润伯所言:外感内伤,治无二理;有是证用是方即可!
    另外,《内经》所谓的“三因制宜”,其实“因人制宜”就已经包括了“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为症状就是人体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表现,只要随证治之即可,无所谓身处何时、何地!

2
发表于 2021-7-25 07:12:58 | 只看该作者
       湿温,是温病学中最难的难点,也正是温病学中的最亮点,把湿温搞清楚了,温病学就懂了一大半。
        湿温,看起来与少阳、阳明相似,病因、病机、治疗等,实则大相庭径,差之分毫谬之千里。
        
3
发表于 2021-7-25 07:22:53 | 只看该作者
        湿温
1        好发于长夏
2        以脾胃病变为主
3        其特点是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病史多留连於气分
4        表现有身热不扬、身重痠痛、胸部痞闷、面色淡黄、苔腻、脉濡。
5        病情进一步发展,可以入营入血,

4
发表于 2021-7-25 07:31:13 | 只看该作者
      《伤寒论》331条~339条,大段条文,没有方剂,实际上就是温病学中的“湿温”,说明张仲景没有办法治疗,到了温病学,才有了系统的辨证论治即方剂。这一大段话实际上就是现代的西医伤寒杆菌引起的伤寒病!
5
发表于 2021-7-25 07:50:39 | 只看该作者
     在2007年陕西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西医融合观》169~171页,论述了湿温的特点,与西医病原体、季节气候、临床表现等的关系。湿温按照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论治各自应该使用的方剂。其中最有名的风机室藿香正气散、达原饮等。
6
发表于 2021-7-25 09:44:49 | 只看该作者
        先生学习中医的目的:挑刺!鸡蛋里面挑骨头。

点评

从源头上看中医就没有这些疑问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7-25 22:20
7
发表于 2021-7-25 22:20:13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1-7-25 09:44
先生学习中医的目的:挑刺!鸡蛋里面挑骨头。

从源头上看中医就没有这些疑问了。
8
发表于 2021-7-26 06:47:57 | 只看该作者
  先生到三江源看看,一源三龙!
9
发表于 2021-7-26 06:55:48 | 只看该作者
    先生只知道黄河,没有去过长江、澜沧江,误以为三江源只是黄河的源头!用黄河的标准评价长江和澜沧江,抬手动脚都是错!
10
发表于 2021-7-26 07:02:54 | 只看该作者
         胸中无全局,一叶障目!先生把温病学好好学习学习,搞清楚了再批评。这是现在批评中医的通病!没有学懂,妄加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5:01 , Processed in 0.05159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