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39|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药气味归经按药物分类统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8-8 05:49: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先对此统计内容说明如下:
1. 材料来源:http://www.tcm100.com/userReg/JiaoCai/ZhongYaoXue/ZhongYaoXueMuLu.aspx
2. 原分21大类,47小类;这个统计以小类为单位,且只把药数至少有7个以上才收入,共35个,涵盖422药,占全部474药的89%。
3. 气、味、归经、毒性整理说明
- 原药性按强度排列每3个压缩为1个,如平’的数字为凉、平、微温三者的和。
- 味的分类仍按之前的办法处理(即微X归入X,微苦除外)。
- 归经部分心包(6)和三焦(3)因药数太少不列出。
- 毒#为具小毒、毒、大毒药数的和。
4. 因各类药的数目差异不小,光把相关的味/归经数字标出,不方便进行比较。为此,味、归经2个栏位里的数字是个分数,其打分公式是
    分数 = 药数 / 该分类总数 * <满分>
   味和归经的<满分>数为5;最后的毒性栏也是分数,计算公式相同但用10作满分。
5. 满分(0)的意思即是在某类药中,所有的药都具(不具)对应的特性。因此,把分数用颜色标示以便让应受注意的,读者一眼就能轻易找到。
   红色:4-5分,表示同类药中有该特性的占压倒性多数(4分)、绝大多数(4.5分)到全部(5分)。
   紫色:4分以下,超过2.5分,表示同类药中有该特性的占过半(2.5分+)、多数(~3分)到大多数(3.5以上但少于4分)
   (毒性分的红色下限线划在一半(含);紫色下限线划在二成五(含)以上;另加一个蓝色,指示此类药有一成至二成五之间含有不同程度的毒性。)
6. 在药性(寒平热)栏,红色表示绝大多数(达其余的3倍或以上);紫色表示大多数(达其余的2倍或以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
 楼主| 发表于 2016-8-8 05:58:08 | 只看该作者
上面所展示的,基本上是把目前中药学教科书所列药材关于气味归经还有毒性的信息整理成统计图表,无论是材料来源还是打分及给数字上色的方法均已说明,欢迎各方检验这图表所呈现的数据,是否与上面的说明有不符合之处,以便纠正。下面则是基于此图表的“求是”之旅,主要涉及四个方面:
  o 对气的一些观察/思考
  o 对味的一些观察/思考
  o 对归经的一些观察/思考
  o 对中医现代化改革议题的一些想法



1. 对气的一些观察/思考


如果把中药分类作为一个基本单位,这个表等于是把个别药的气味归经运用到每一药类上来。可以看到,药类之间存在明显而重要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对临床用药具有指导意义,也可以视为对某些中医医理提供了一些数据佐证。


譬如头2个类同属解表药,但发散风寒类没有寒药;发散风热类没有温热药。这个明显差异说明温病概念的建立确实是热病诊治的一大进步。只是从伤寒到温病中间经过千多年,真需要那么长时间么?问题在哪?值得深思。


又如3个清热药类,全都是寒药,温热药一个都没有。想起我老师经常说,无论中西药,所有清热消炎药都是寒凉药,这类药必会致人虚,能不用就尽量不用。所以我非常怀疑把红景天和绞股蓝定为寒性却又列入补气药的根据,明显与我所理解的中医医理不合。这个问题非常值得重视澄清,因为现在不少病人中西医同时看,有时病人自己可能想某些症状由西医治,某些症状由中医治,但沟通不良(医患双方可能都有责任),结果吃进肚里的寒凉药太多,身体越来越虚。


又如中医医理中的“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温里药)完全可由这些数据来说明。


回过头来再看看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性、味、归经对应分析研究》一文,根据对《中华本草》8828味中药的统计结果,说药性以平、温、寒三种性为主,三者频次相差不大。我曾评论说这结论意义不大。事实上,把这个表中的寒平热3项分别加起来,可得出149/143/130的结果。可说和他们的结果一致。但这种把所有中药混在一起然后去做统计分析的作法,就不会看到药类之间存在的重要差异,结果自然是流于空泛。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3
发表于 2016-8-8 11:41:29 | 只看该作者
辛苦了!

点评

谢谢鼓励,这是我独特的学中医方法,其实并不辛苦。  发表于 2016-8-9 08:51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4
发表于 2016-8-8 19:04:45 | 只看该作者

欢迎先生光临,发帖奖励3分。
5
发表于 2016-8-8 19:13: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6-8-8 21:32 编辑
萧铁 发表于 2016-8-7 21:58
上面所展示的,基本上是把目前中药学教科书所列药材关于气味归经还有毒性的信息整理成统计图表,无论是材料 ...

“又如3个清热药类,全都是寒药,温热药一个都没有。想起我老师经常说,无论中西药,所有清热消炎药都是寒凉药,这类药必会致人虚,能不用就尽量不用。所以我非常怀疑把红景天和绞股蓝定为寒性却又列入补气药的根据,明显与我所理解的中医医理不合。这个问题非常值得重视澄清,因为现在不少病人中西医同时看,有时病人自己可能想某些症状由西医治,某些症状由中医治,但沟通不良(医患双方可能都有责任),结果吃进肚里的寒凉药太多,身体越来越虚。”


------萧铁先生治学的认真精神,令人感佩!这种认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值得学习和推崇的。至于“红景天和绞股蓝定为寒性却又列入补气药”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两种药是新近兴起的,不是传统的常用中药。许多人服用这两种药物时,往往是根据现代药理学的结论,而不是根据中药的性味。所以是一个值得研讨的问题。萧铁先生发现这一问题,是客观的,是有研究意义的。

点评

谢谢千总表扬。 从红景天和绞股蓝定为寒性补气药这个例子,还看到一个本来想留到第四部分(中医现代化改革议题)去讨论的问题,但估计还要好些时间,故在这里先回应一下:大家可以看看#29补气那列,共16个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8 21:50
6
 楼主| 发表于 2016-8-8 21:50:52 | 只看该作者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8-8 19:13
“又如3个清热药类,全都是寒药,温热药一个都没有。想起我老师经常说,无论中西药,所有清热消炎药都是 ...

谢谢千总表扬。


从红景天和绞股蓝定为寒性补气药这个例子,还看到一个本来想留到第四部分(中医现代化改革议题)去讨论的问题,但估计还要好些时间,故在这里先回应一下:大家可以看看#29补气那列,共16个药,却只有2个寒药,正是红景天和绞股蓝。即是说,其他都是传统的补气药,而这14个传统补气药没有一个是寒的!由此可以看到,气味归经这些传统中药的特性其实没有很好地被利用起来。想想不管谁根据什么把这两个药定为寒性,但把它们归类到补气药时,如果同时就看到像现在给出的每个药类的总合气的寒平热信息时,应该很容易发现这一下子马上就会打破传统补气药0-寒性的特点,是不是还会坚持它们是寒性抑或会把它们归到别类去?我不知道,但至少把新药归类时要经得起质疑,这里很明显与传统不合,故应该同时提出现在这种定性归类的理由。我们不应该一面口头上把传统捧上天,行动上表现出来实际上给人的感觉是很随意的样子。所以,在这个例子中,这气味归经的传统特色本来可以起到把关的作用,但看起来完全没有、放着不用。


再把这个问题“形而上”一下,中华传统思维及由此而来的中医思维方式有个盲点或弱点:不重视验证,这问题之所以发生与此不无关系。几十年改革开放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去看最重要的两句话就是“实事求是”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实这两句话有不同的角色,缺一不可。“实事求是”中的求是严格来说只是个主观愿望,有这样的主观愿望或由此出发,并不能保证由此得出的结果一定正确,所以才有第二句话。古人没有能够满足验证的技术条件可以理解,但今天如果还不补上这课,实在很难在科技舞台上经得起理性的质疑。

7
发表于 2016-8-8 22:37:28 | 只看该作者

性(气)味对应功效问题,要考虑性味的来源。
味、气(气味的气)、形、色、质,都用来解释药效或者推测药物作用,这几个性质,最初是来自药物本身,是人对药物的观察。但寒热属性与这些不同,完全是来自对药物作用的总结。就是治热证的是寒凉药,治寒证的是温热药。疾病有一部分不是寒热病变的,寒热也只是八纲辨证的一个方面。在杂病中,不寒不热的病居多,所用的药,应该是平性的,但平性的药在整个药物中,占得比例又不大。
就是说,杂病中,大多数情况需要平性药,但实际应用的却寒性热性都有,因为平性的药本来也不多。


古代治热病多,对药物寒热属性重视,现代杂病多,除大寒大热药外,其他药物一般就以平性视之。比如二陈、四物、六君类方,医者对其寒热属性并不十分看重。性味的资料来自古代医籍,对寒热很重视。在明清以后,治病重点是杂病,关注重点是功效,寒热属性不是特别关注,五味五气等等是从功效中推论的,寒凉药用于补气也就自然了。
8
 楼主| 发表于 2016-8-9 09:11:34 | 只看该作者
说到底,这一是中药的这些特性如何检定,能否有客观的、可验证的标准;二是这些特性(以及由此产生的一些规律性认识)应如何运用。感觉上现行的教科或专业中医书似乎都没有深入探讨这些问题。
9
发表于 2016-8-11 21:28:01 | 只看该作者
萧铁 发表于 2016-8-9 05:11
说到底,这一是中药的这些特性如何检定,能否有客观的、可验证的标准;二是这些特性(以及由此产生的一些规 ...

很好的思路,有意义的研究。希望早出成果。

点评

谢谢鼓励,欢迎仁海复生。  发表于 2016-8-12 07:51
10
发表于 2016-8-12 08:05:31 | 只看该作者
萧铁 发表于 2016-8-9 05:11
说到底,这一是中药的这些特性如何检定,能否有客观的、可验证的标准;二是这些特性(以及由此产生的一些规 ...

谢谢鼓励,欢迎仁海复生
————————————————
哎呀,没有“复生”那么严重哟,只是休息了几天嘛。

谢谢先生为伸张正义所做出的努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8 06:45 , Processed in 0.166179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