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48|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绿芸堂中医跟诊记 —— 一个中医爱好者的学习感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7-24 11:41: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阿壮 于 2015-7-24 11:43 编辑


0.   序言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转眼来绿芸堂的20天这么快就结束了。本应该交付给自己的一份答卷却推迟到现在,心中万千想法却不知如何表达,内心深处都是对老师的感恩之情。
从2013年10月份的有幸在华夏中医论坛跟随老师学习,至今已有一年半的时间了。傻人有傻福既然这么快就步入了中医之门。从网络到现实一步步学来,真是感慨万千。这里记录自己的一份心得体会,希望自己的体会能对大家起到一些帮助,希望有更多的人都能学好中医。
1.    初到周村,寻找住房。
用不识庐山真面目形容自己再恰当不过了,来周村之前我对周村真的一无所知。后来才知,有幸来到的竟然是著名的天下第一村、著名的大染坊、旱码头等都在这里。
期盼许久,终于在4月21日傍晚抵达周村。我选的路线是从大连坐飞机到济南机场(打折机票对于我来说是性价比最高的出行路线,千万不要觉得偶是大款),然后从济南坐到淄博的机场大巴。
淄博的机场大巴正好经停周村,于是我在一个叫黑土的地方下了车,那里是没有公交车的,大包小裹的我比较庆幸下车就遇到了个出租车,司机是一位老大爷,说10元给我送到地方。路上我就询问司机能否带我找个老师诊所附近的旅馆。当时时间是17点左右,猜想老师应该下班了,就决定第二天准备充分再去拜访老师。来之前也查了下附近的旅馆,觉得离老师不远的景怡商务宾馆是最好的选择,于是师傅就带我去到了宾馆。景怡宾馆的房价是128元/天, 大大超出了我的预算,住半个月也是不打折的,无奈我也只能另寻住处了, 在附近的街上走了两圈也没有发现一家旅馆, 4月的天气寒热不定,由于我穿的比较多,一路走来也是汗流浃背好多次。这点小事情我也不好意思打扰老师,于是我就进了附近一家的陕西面馆决定先填饱肚子,第一次吃到正宗的陕西油泼扯,面味道也真是美啊,以至于以后每天晚上还去吃百吃不厌。当然我也不忘向老板娘询问附近有没有住处(后来才知道我所问的是老板娘的妹妹,也来老师诊所看病,因在后厨工作她落下了寒湿腰痛的毛病),她似乎也不太熟悉这里,于是拿起电话帮我询问了起来,说实在的以前出差一年很难遇到这么好的人,周村的淳朴民风让我有种来了就不想走的感受,不管是问路买东西还是咨询当地的大事小情大家都热情的帮助你(后续我还会介绍一位在公车上昏倒的女孩),老板娘询问后说附近就一个景怡宾馆别的就没有了。信息时代手机有时还是比较有用的,经过一番搜寻最终锁定了离这里一公里左右的旱码头宾馆,旱码头宾馆的房价是100元,支持团购,最后我以75元的价格终于找到了一个暂时的归宿,当然他们家住半个月的价格我还是承受不住的。丢装卸甲后还需要进一步找房,最后采纳小李(小李曾在老师这里学习过很长时间)给的建议去58同城寻找短租房,又是经过一番小周折最终在步行街附近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月租房,一个小型的隔板标间,20天老板收了我300元钱,价格非常优惠,住宿的大问题也总算尘埃落定了。住处离老师诊所的距离大概25分钟路程,虽然不近但是也不是太远,正好步行锻炼身体了。
来老师这里的收获实在太大,我原打算是待半个月的,后来硬是再努力请了5天假,这前后20天的时间又从各地赶来了另外3位同学,M、L、J同学,其中M同学后来住到了我隔壁,L和J同学更是在老师诊所附近找到了个月租200元的平房,虽然设施相对简陋,但因距离很近也足够完美了。就这样我的跟诊生活开始了,当然这过程中肯定少不了M、L、J同学的身影。
2.    缘聚绿芸堂
4月22号的早上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到了绿芸堂,师生之间没有太多生疏,见面以后也没有太多的客气,就好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自然。我进去的时候老师正在写书,后来我知道了这是老师的常态。可以预见的是,以后老师还会笔耕不辍很多年。做医就做传道医,老师也正含辛茹苦的为杏林的一草一木默默的耕耘。
以前曾有缘与老师相见,这次见面的第一感觉就是,老师满头白发比上次见到时更严重了。我有幸接触到中医是从2012年开始的,以前我曾很不屑的觉得,一个中医满头白发连自己的头发都治不好,还给别人治病那,肯定不靠谱。随着认识的加深我对自己这种幼稚的想法感到可笑,其实每个真正的中医都是通过艰辛的努力才获得成功,每一根白发都代表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老师诊所的开诊时间是早8:00到晚17:30,几乎是全年都运营的,以前没来诊所之前没有那么深刻的体会,也理解不出来老师的书是怎么写出来的,到了诊所后才瞬间明白,老师是用生命在写书,每一本书的背后都是老师超人的毅力和呕心沥血的付出。可能以前听过老师录音的人会有感觉,觉得老师声音经常会有沙哑的感觉,其实多少个夜晚老师都写书到十一二点,这也就能明白老师为什么那么疲劳了。每每想到此处更是对老师无比的心痛和憧憬。
老师一直说中医之理就是生活之理,读懂了中医也就读懂了生活,读懂了生活也就读懂了中医。我不知道别人的感觉是怎么样的,每一次网络课程,我听到老师讲课的一瞬间心立刻就能静下来,就类似于佛教的高僧大德讲经说法一样,我相信很多人跟我有一样的想法。
3.    如何跟诊
跟诊就这样开始了,虽然以前也有意无意的往中医身边凑热闹,但真正临床了,一时还真不知如何是好,怎么跟,如何跟。山东方言对我来说也是一个较大的障碍,东北过来的我对这里的方言几乎是达到了一句也听不懂的程度,这也成了我很郁闷的一件事情。还好大部分时候老师跟患者交流时我能从老师那听出个大体来,第一天下来,老师看病的时候我只是跟着老师听了个热闹,所以一天下来笔记本空空的什么也没有记录,仅有的那几个字孤零零的躺在我的笔记本上,作为我跟诊第一天的见证。第一天很快就这么过去了。下班的时候老师也给我讲了一些如何跟诊的技巧,不过当时我真的一头雾水没有被老师的教诲点透,依旧懵懂。
我有的一点好习惯就是喜欢把东西整理的规规整整的。晚上回到出租房拿出了电脑,就立刻准备把今天的收获整理成电子文档,当然自己最大的缺点就是记笔记不够及时,多数是靠回忆整理。当我建立文档的一瞬间才发现这一天几乎什么也没有记录(当然这中间也出现过了一个小插曲,我记录的前四天的东西由于笔记本电脑硬盘的损坏全部丢失了,前四天的心得感悟也几乎付之一炬,俗话说好记性不入烂笔头,当时迸发出的灵感和感悟一个也记不得了,真是损失惨重。),那一瞬间我告诉自己明天坚决不能这样,这里的每一天是多么宝贵。当晚凭着记忆也整理了一些东西,整理完的时间已经是晚上23点多了,于是抓紧时间上床睡觉。
在绿芸堂的每一天都是特别充实而忙碌的,时间也过的特别快,白天学到的临床知识根本就消化不过来,晚上回去整理完文档根本就没有时间看书了,所以如果有心学习,跟诊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真的相当必要。每天早晨我6:45分准时起床洗漱,在楼下吃完早饭大概7:25分左右,在走到门诊也就差不多开门了。
当然我在接下来的三四天里做的笔记也不是特别好,虽然老师的问诊信息和方子都做了详细记录,其实我做的是一个刻舟求剑的事情,只是机械性的想把病人的症状与老师的方剂对应起来背熟罢了。老师说:“你先把病人的情况记录下来,然后自己分析,自己开方,然后和我开出的处方对比,看看有什么不同点多问几个为什么,有什么疑问就问我,这样进步才能更快。”,在老师的悉心教诲下也总算是有一些感觉了,有些药方也能蒙对几个,不过我知道自己并没有完全理解老师的处方用药的思想,只是机械性记忆罢了。此次临床才发现自己对用药是相当的薄弱的。回过头来也理解了当初老师苦口婆心的让大家记忆中药的目的(临床如果连药性都记不住是没法用药的)。
老师处方都是用三个月学懂中医的理论,没来之前我也有过疑惑,想老师的理论用在临床效果好吗,实践出真知,事实证明老师的理论相当好用。当然后来我还有了更深的感悟,老师曾经说过用三个月学懂中医的理论分析任何医案都没有问题,当然这句话最初我也没产生太大的火花,但是当我深入了解到不同病采用不同辨证方法的时候什么六经辨证、三焦辨证、营卫气血辨证,八纲辨证我才理解到三个月学懂中医理论的实用性,后来我们用这个理论分析温病、伤寒、国医大师的医案每每分析完后都有异曲同工之妙才有了的深刻体会,三个月学懂中医的理论放之四海而皆准。自己感到非常庆幸,选择一条学习中医的捷径,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迷失在中医的森林是多么的痛苦。
在来老师门诊之前的两个月时间,毕业N年的我也曾混进大学自习室苦苦研究如何处方,类秦伯未处方格式的使用总是不得要领,想的头昏脑涨最后还是没能开出一张处方。老师临床使用的就是类秦伯未处方格式,老师说简单,可我冥思苦想两个月也想不明白怎么能简单那,突破处方可以说是从理论过度到临床必经的一座桥梁,跟诊到第10天左右,终于理解了类秦伯未处方格式的使用思路,这也是我此行重大的收获之一,接下来更多的就是在诊断与药物上下苦功了。
此次跟诊的另外一个不足之处,就是不知道怎么更好的去记录病案,20天里两个笔记本记录的满满的,回来以后才发现那么多熟悉的面孔每次复诊的时候我都重新进行了记录,这样就割裂了一个完整病历,以至于我对患者的病情与疗效没有更深层次的把握,这是很大的失误。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老师的午休时间是从12:00-15:00点(当然老师是在楼上继续写书),刚开始的几天我也不好意思休息,后来发觉中午的休息是相当必要的,所以以后的几天我每天中午都睡上一小觉,然后起来看书,其实每天看书的时间也就这个时候比较方便,患者来的时候是不可能留给你更多时间去思考的。从此也大概掌握了老师大概的休息规律,在老师不忙的时候向老师请教问题,所以合理的记录疑惑集中时间咨询也是很有必要的。
4.     抓药感悟
以前虽然也在淘宝买过各种中药材,也能认识一些常见的中药,但真正进入中药房抓药还是很紧张的,由于对药柜的不熟悉抓起来也是相当困难的,庆幸的是后续过程中彻底学会了抓药。接着是熬药,熬药的时间、水量、包装、封口、药锅的清洗很多值得注意的细节问题也都是在实践中一点点积累过来的。
抓药是很严谨的事情,刚去的几天我犯了一个很严重错误,不知怎么的抓的药量少了很多,一大盆药就只能重新抓了。当然我也挑了一下午的药,保证那几味药不会忘记了,感觉最大的可能是干姜放少了,可惜的是一盆药的三分之一就白白浪费掉了,弄的我也是相当不好意思。另一次排队的病人太多,因着急差一点把白芍当成当归给抓了,还好药房大姐看到总算有惊无险。
老师常说原则性的错误不能犯,因为医学是关系到生命的事情,经历了这次我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后来也见到了像小爆米花一样的炙王不留行,见到了唯旋复花独降的旋复花。见到了紫的吓人的紫草。
在药房的时候学会了如何鉴别肉桂的质量。有一次验货的时候,老师说你这个不行,我们不能要。后来老师给演示说,你看这个肉桂,一拗断就跟朽柴一样,然后掰了一小块让我们尝了一下说,你看良好的肉桂味道是辛辣而甜的,你看他的肉桂已经明显没有了辣味,而且你看,这个肉桂的内皮已经发黑,然后老师从药柜拿出了以前的肉桂一看,明显的如砖头一样的红色。
送货的人极不情愿,说进货的时候怎么怎么滴。老师说我这里不能管你什么原因,我这里只要结果,结果就是我要对我的病人负责。老师继续举例说,如果我给我的病人治出问题了,病人才不会管我的什么原因那。所以病人跟我只要结果,我就更不能对药材掉以轻心。平时老师虽然十分和气但是到关键时候真的是原则明确。老师说吃到患者嘴里的是药,如果最后连药材的质量都无法保证,你开的处方再好也没有用。而且医者父母心,你这个时候如果心一软收下了,那是对更多患者的伤害。这种老师对患者的爱就在这一丝丝的细节中体现出来。
后来老师又给我们讲了皂角的选用原则,说这个相对简单只要个大饱满就好。然后说到现在用的白芥子其实准确的来说是黄芥子,我尝了下这个跟小米一样的芥子后,一股芥末味涌现了出来。
当然后面我还翻箱倒柜的看看每一味药长的什么样子,味道什么样子等等。中药里边有太多要学的,有好多我都表达不出来。至于每味药的用法我在下面的如何学中医章节写出来。
关于处方我在下面写了自己的感悟。今天做菜的时候突然想起,其实处方用药不是和做菜一样道理吗?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菜肴,不同的菜肴使用不同的工艺,不同的厨师做出的同一道菜味道也差别很大,如果真能理解了做菜的道理估计也就能理解了处方的道理。这也就是中医之理就是生活之理的的又一个体现。
如果下次有人再问你,中药的生和炙的有什么区别的时候。你也可以反问他生鸡蛋和炒鸡蛋的区别,我估计他就会豁然开朗了。
5.     从理论到临床(只有充足的准备才能更好的去实践)
很幸运的是,老师建群不久我就加了进来,也算是赶上了老师授课的首班车,群里更多的是初学者和爱好者(大师们一般都只看不说话),都是渴望学好中医的人。
进群很久后我第一次意识到了历史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加群的人并不是都通过华夏中医论坛加进来的,是通过不同的途径进来的,口碑相传都知道老师的好,可惜后来的同学也不知道怎么去学习了。老师常说想要去了解一个作者,你一定要考虑他的过去现在,要站在历史的环境下批判(现在有好多人都站在当今社会的角度去批判历史人物的对与错,不可取)。以前曾经也加入过兴趣群,刚开始的时候也是一头雾水,不知个所以然。所以了解历史是相当重要的。
中医的学习过程不同于其它,假如真的选择了一条错误的途径,那么迷失在浩瀚的中医森林真的很难走出来,这也就是为什么好多人都说中医难学的原因之一。老师常说学中医你要能走进去还能跳的出来,现在看看很多人真的是跳不出来。
我们的中医论坛有个很大的特色就是,有各种各样的理论争鸣,谁也不服谁,最后吵的面红耳赤还不罢休。经常听到一句话,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大自然的潜在的规律不是任何人能够轻易就看懂的,我觉得用一个四字成语“盲人摸象”形容最恰当不过了,每个人只看到大象身体的一部分,就来评论大象的样子,而且争论的不可开交。每个人所处的时间、空间角度都不相同,所见到的事物必然不同,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所看到的就一定是真理,真理背后的谦虚是一种美德,更何况你看到的还不一定是真理。
老师常说中医的对象是人,中医的目的是防治疾病,纵观当今社会,有好多人把中医说的天花乱坠,可是你让他去看病,估计连一个感冒都治不好,这样的大有人在。中医太美,所以从古至今引来多少文人墨客卖弄风骚,给中医填了太多太多华丽的外衣,想看到中医的本质,简直是太难太难了。
我自知自己是一个比较愚笨的人,没有老师的指点也不可能入中医之门。学中医有千万条路,以前我很喜欢给自己举例说,学中医就好像爬一座沿途风景很美的大山。老师说学中医一定要不忘初心,好多人都在中医的路上不停的走盘山路,忘了初衷。其实学中医的过程首先需要做的是达到顶峰,要有一个一览众山小的过程,只有这样你才能看到中医的面貌不至于迷失。那么如何选择攀登的路径也就更加重要了。人生必定是短暂的,有些人选择的路途可能耗尽一生也无法达到顶端而一览众山小。
牛顿有句名言说:“我之所以站得高,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那么如何快速达到中医的山顶上。有人选择学习经典,有人从大学理论课本。。。。。。,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生命必定有限时。不同的目的地,步行、火车、飞机所耗费的时间是不同的,所以如何选择也决定了最后的结果。
我幸运的是选择了站在老师的肩膀上,去攀登杏林的高峰。而且这一年多的时间也证明了我的选择是多么的正确。看到其它一同起步的好友,还在为一个字义冥思苦想绞尽脑汁的时候,自己真的是暗自庆幸。
6.     如何开始学中医
本来本文不属于跟诊范围,有感而发就继续写下去。假如有缘人选择跟着姬老师学习,按《三个月学懂中医》的方法去学习,那么请继续看下去。
以前曾误认为《三个月学懂中医》的理论属于姬老师独创,后来跟老师交流的时候,老师说自己没有那么大本事独创什么理论,只不过是把中医的精华提炼了出来,还中医一个本来的面目,就是溯本求源。
以前分析张锡纯医案的时候,有那么一些医案,按照《三个月学懂中医》的理论进行分析,最后的诊断结果居然完全相同,那种兴奋是无以言表的。现在才认识到这套理论真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一套走天下。
下围棋的顺序是很关键的,先下A,后下B,再下C那么你是赢家,假如直接下C或许就是死棋。医度有缘人,如果有缘的朋友想按照《三个月学懂中医》的理论学习中医,那么阿壮个人的建议是这样的:
第1步:学习直接诊断。
第2步:在直接诊断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出寻根诊断。
第3步:按类秦伯未处方格式,对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里面的137个医案进行分析。
第4步:学习中药的使用
老师常说学习中医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只有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更好的学懂中医,那么我也继续解释下为什么要做上面的几个步骤。
在解释前我也顺便说一下绿芸堂讲课的历史,方便更多的新朋友,老师的授课是从华夏中医论坛的一篇帖子开始的,帖子地址:bbs.hx317.com/thread-351265-1-3.html,帖子内容现在已经更新到163页,估计很多人都认为是一篇古董帖了,其实老师的授课一直在继续进行中,而且将会持续到底。
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绿芸堂QQ群(群号216626521)进行交流。老师每周三晚20:00也准时为我们讲课(前半段是讲解书上的内容,后半段为大家答疑解惑)。老师目前已经出版了7本著作,今年即将出版的还有2本,可以说是一位高产作家,其中的含辛茹苦前面已经说过在这里不再重复。现在已经完成了《其实中医很简单》,《三个月学懂中医》的讲课,《其实中药不难学》也已过半,新书的讲课即将进行,而且讲课会持续很久很久。好多同学经常问以前的讲课资料哪有,其实只要你稍微留心下群公告就会发现,绿芸堂以往所有资料都已经在网盘共享给大家了。
接下来我继续解释应该如何使用《三个月学懂中医》的理论一步一步的去学习:
学习中医首先应该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如果没有理论体系作为基础,到时候用的时候肯定会刻板,一药一方都不敢随意动,因为你不知道为什么会这么样。
《三个月学懂中医》可以说是《其实中医很简单》的升级版本,两本书有很大交集,但又不是完全相同的,我在欣赏《其实中医很简单》的简练的同时,也深深的爱着《三个月学懂中医》里更加详细的解释。我认为两本书都不可或缺。还有更重要的一点,老师的授课是从《其实中医很简单》开始的,当时我们很多的疑惑或许也是后来同学的疑惑,所以听讲课录音建议从《其实中医很简单》开始听。
老师说熟悉一个书的内容,最好从它的目录开始。目录是一本书最好的逻辑框架,当然《三个月学懂中医》也不例外。三个月学懂中医的逻辑框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月讲中医的基础理论;第二个月讲中医的诊断;第三个月讲中医的治疗方法。这里我也就不打出来了,看书便会一目了然。
上面说的学习的几步当然是建立在对《三个月学懂中医》越熟悉越好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样做可以做到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也是学习最终应该达到的目标),我们也是这样学过来的。
假设为了更好的偷懒,我也可以选择一个简便方法,暂时先跳过理论的学习,切记是暂时,而且在运用第3步类秦伯未处方格式之前也必须学好,否则真的没办法再偷懒了。
第1步的直接诊断类似于查字典,只要你从《三个月学懂中医》第176页,就可以向后寻找到大多数症状的直接原因。
例如:乏力--------气虚所致;
          怕冷--------气虚,气的温煦作用下降所致;(为什么是温煦作用下降所致前边理论都有介绍,你也可以暂时不用去管不过早晚还是要去管)
          身痒--------血虚生风或热极生风;(直接诊断更多时候会有多种可能性)
以上就是直接诊断,当然直接诊断不是最终的结果,只是为了帮你更方便的找到最终结果(病因)。就好比你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觉得这个人好帅,好阳光,好随和。但是接触后发现这个人其实是一点也不好,或者这个人真的很不错,这就是在你从更多的角度观察这个人最后得出的结果,这也就是下面要说的寻根诊断。
第2步寻根诊断是以第1步直接诊断为基础进行的。如果我们想要知道一个人是好是坏,收集这个人的资料越多越好,越多才能越准确的判断出这个人的好坏。看病也是这样的,只有收集到越多的资料才能做出更精准的诊断,这也就是中医为什么会有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其实这是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这个病,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准确的做出诊断。这也是尽量不要去网诊的原因之一,因为网络诊断提供的资料很少,所以准确率肯定特别低。当你拿不好中药这把武器去砍杀敌人的时候,最终伤害的有可能是自己。
所以我们就需要先做出直接诊断(当然直接诊断的结果有时候跟寻根诊断的结果相同,但更多的时候却是不同的),在直接诊断的基础上获得的信息越多越精确,寻根诊断的准确率就越高,既对病的诊断越明确,治疗的效果就会越好。
当然寻根诊断是在直接诊断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综合、归纳、总结。得到的也是我们最终需要的结果,也就是病因。这也就是《三个月学懂中医》第210页寻根诊断方法的应用。
其实这上面讲的内容就已经涵盖了《三个月学懂中医》第二个月的大部分内容。认真看下第二个月目录你就会发现,中医的诊断分为四个部分:诊什么、如何诊、断什么、如何断。其实这也是看病的逻辑思路。
诊什么,其实就是对人进行一个划分,把人分成形体和功能,这样就能更好的认识人。
如何诊,当然是望闻问切,目的是更准确的收集资料,然后做出最准确的判断。
如何断,就是先进行直接诊断,然后在直接诊断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寻根诊断。
当然还有断什么,我准备把这个单独拉出来说一下。我刚开始逛论坛的时候都会被里面生涩难懂的专业词汇搞得晕头转向,痛苦万分。一会说阴虚、一会血瘀、一会三焦、一会营卫气血、一会痰湿水饮的,反正中医的词汇数不胜数,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再加上好的坏的真的假的,文人墨客,爱好者的添枝加叶,更是痛苦难懂。这也就是老师一直强调学中医要学出来,这个如果没有前辈的指点贸然进入真的能达到再也出不来的境界。
其实中医就好比武术,武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不同的武术家从不不同的角度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最后我们接收到的是真的是一个大杂烩,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好比登山的路上你觉得什么都好,什么都去研究,最后或许一辈子也达不到山顶。
有了上面的铺垫就可以说断什么,其实断什么的对象是病,是针对病去说(这里需要强调诊什么的对象是人)。其实我们最终的目的也是更加准确的断病。诊断是为了治疗服务的,我们为了更好的治疗,最后把病划分成病因、病性、病位、病态、表象、病势。这样划分可以诊断更加明确,层次更加的清晰,当你这么划分以后估计就不会被那么多繁琐的名词弄的痛苦万分了。
病因分为:气候因素、生活因素、精神因素;
病性分为:寒、热;
病态分为:虚、实;
病位分为:结构定位、功能定位等。(病位的划分源于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人看到的是脏腑、有人看到的是气血、有人看到的三焦,最后还是造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其实最终的结果还是殊途同归,为了治病服务的。)
病势表象:病势和表象其实是病的组成里的次要矛盾,我们在认清病因、病性、病态、病位的基础上就已经能明确病势和表象了。所以包括以后的医案分析,可能不会特别提及,也实属正常。

在具备前两个月内容基础上的前提下,我们就可以彻底对病做出诊断了。在自己临床诊断前,我们先按照标准格式分析一篇老师的医案,当然为了避免误导大家,选择摘录老师书上的一篇医案。
医案:临床上见一顽固性左头痛病人,西医检查未见异常,中医舌色紫暗,苔薄白,脉虚涩。
分析如下:
顽固性左头痛----痛有三种情况,不通则痛、不则痛、不荣则痛(去书上直接诊断章节查找);
西医检查未见异常----这个对我们没有参考作用;
中医舌色紫暗----紫暗说明身体里有血瘀的存在(血瘀是实证,虚实怎么分请查书病态的内容);
苔薄白----正常人可以出现,不过病人出来的,我们只能从“白主寒”来考虑;
脉虚涩----脉虚主虚证、涩主血瘀之证。(这就是望闻问切四个角度对病的把握参数越多越好);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在上面的基础上进行寻根诊断,当然分析病案时候这句话需要省略,注意格式)
病因:气虚血瘀(气对血有推动作用,气虚了推动血液无力,造成血瘀,血瘀以后造成不通,不通则痛最后就出现了我们的顽固性左头痛)
病性:寒
病态:虚实夹杂
病位:头
表象:头痛(当然这个头痛是由于病因的气虚血瘀造成的);
通过以上的一步一步,最后我们的诊断也变得如此清晰明了,当然从直接诊断过度到寻根诊断需要一个过程,也是你需要积累的过程。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分析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里边的医案的目的。医案分析可以说是学习中医的第1个里程碑事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量变才会引起质变,只有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你才会建立起对中医的自信。当然你不要害怕,分析医案就像福尔摩斯破案一样精彩,我也在群的共享里贴出了张锡纯医案的电子版和分析计划表。大家其实都是被各种各样的生活琐事所束缚着,所以我们的计划表里每周分析3个医案,从2014年04月21日一直持续到2015年03月04日。当然如果你有时间把时间缩短更好。遗憾的是有好些分析的很好的人都在这个地方掉队了,或许有一天回想起来会变成终身的遗憾。
刚开始分析医案的过程其实也是有些痛苦的,可能一个医案会用上三四个小时,等你分析到二十个以后就会逐渐顺手,时间也根据熟练程度进一步缩短了,这个时间你可以去论坛老师的帖子里参考大家的分析,然后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去群里提问,或者到周三老师讲课的时候进行提问。
当然有一个事情需要强调的是,医案分析没有对与错,只是角度不同罢了,包括张锡纯,虽然是大师级别的人物,你也不要把他的分析当做标准答案,要学会抱着质疑的态度,只有这样才会进步更快,这时候你也可以拿着《其实中药不难学》熟悉医案中每一味中药的功效了,但也不要刻意强求去死记硬背下来。
其实阿壮当时因为工程师的考试中途也停过三个月的分析,当时觉得特别愧对老师,都不好意思上群里说话,不过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坚持下来你会发现你已经相当自信了,你可以用蔑视的态度对那些在论坛胡言乱语的大师不屑一顾了。
恭喜你如果你能坚持到第3步,那么你离会开方不远了,接下来就会进入到我们的第3步,类秦伯未处方格式开方。
类秦伯未处方格式是建立在诊断的前提下的,你只要诊断出了病因、病性、病位、病态、表象、病势,那么你就可以开方了。因为类秦伯未处方格式是:
消病因:
平病性:
修病态:
达病位:
除表象:
也就是说在准确诊断的前提下,我们用中药去消病因、平病性、修病态、达病位、除表象。下面我接着用上面的例子进行一个完整医案的分析,相信这也是你以后临床的一个完整病案。

医案:临床上见一顽固性左头痛病人,西医检查未见异常,中医舌色紫暗,苔薄白,脉虚涩。
分析如下:
顽固性左头痛----痛有三种情况,不通则痛、不则痛、不荣则痛(去书上直接诊断章节查找);
西医检查未见异常----这个对我们没有参考作用;
中医舌色紫暗----紫暗说明身体里有血瘀的存在(血瘀是实证,虚实怎么分请查书病态的内容);
苔薄白----正常人可以出现,不过病人出来的,我们只能从“白主寒”来考虑;
脉虚涩----脉虚主虚证、涩主血瘀之证。(这就是望闻问切四个角度对病的把握参数越多越好)(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在上面的基础上进行寻根诊断,当然分析病案时候这句话需要省略,注意格式)

病因:气虚血瘀(气对血有推动作用,气虚了推动血液无力,造成血瘀,血瘀以后造成不通,不通则痛最后就出现了我们的顽固性左头痛)
病性:寒
病态:虚实夹杂
病位:头
表象:头痛(当然这个头痛是由于病因的气虚血瘀造成的);
治法:活血化瘀+补气;

类秦伯未处方格式开方如下:黄芪、当归、川芎、附子、元胡。
处方分析:
黄芪:----消病因、修病态;
当归:----消病因、修病态;
川芎:----达病位;
附子:----平病性(当然平病性的药物会有很多);
元胡:----除表象;
至此你的处方就完美的出来了。当然你也可以根据病情的轻重程度,也就是病势进行药物的加减,成为你的最终处方。这也是从医案分析到处方需要经过的另一座桥梁。
当然我也是这次跟诊才彻底弄明白秦伯未处方的思路,不过反思起来不是类秦伯未处方格式难,而是我思考的太多造成的。所以有时候绞尽脑汁也想不明白的事情一定是思路出了问题,这时候一定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这也是对自己的忠告。
接下来我们可以进入第4步,学习中药的使用,也可以算是另外一个里程碑事件,处方的最终结果是熬成药汁进入患者体内,理论分析过关,诊断再明确,最终开不出处方来也是白费,而开方的前提就是尽可能的熟悉越来越多的中药。
而每个中药都有每个中药的功效,每个中药都有每个中药的特点。人有千奇百怪的性格,当然药也有千奇百怪的性格,这就需要我们临床不断的积累,也需要我们记忆更多的药性。
当然我们有比传统更加简单的方法,请看《其实中药不难学》,老师常常强调做中医要有三种思维、理思维、象思维、简单思维,中医的思维比你记住多种治病方法更加重要。
理思维就是我们中医是有理论的,我们是推理的学科,而不是经验医学;
象思维就是把中医多和生活中的事情进行对比,也就是取象比类;
简单思维就是不要把中医想的多么复杂,其实中医真的很简单,所有的问题你在生活里都能找到答案,只要能读懂生活就能读懂中医。
当然中药的学习也不例外,一定会用到这种简单思维,接下来我们就进入中药的学习。
用药如用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性格,有勇猛善战、又温柔贤淑、有热情似火、也有咄咄逼人简直数不胜数,那么药物的性格(药性)就好比人的性格。假如你是一个管理者,不管是老师也好、经理也罢,管理人是最繁琐的,也是最难掌握的一门科学。说句更直白的一家三口人都不好管理。
那么用药就如用人,让一个沉默寡言的做销售肯定不适合,让一个美女去抗麻袋也不适合,现实社会就是这样,随处可见管理混乱的公司,经理虽多但是真正管理好的却不多,这就好像中医虽然多,但是真正好的中医却很少。
所以用药,一定要懂得药物的性格,假如你对一个人都不了解,你怎么能让他发挥合理的功能那。我们的古人把药物的性格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性、味、归经,性就是温热寒凉,味就是辛甘酸苦咸,归经就是进入人体以后所作用的线路。
知其然就要知其所以然,大部分的人都停留在背诵药物的功效上,他们也只看到了结果,却不想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哲学里常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也是这样,学习的时候要进一步深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药性。
其实药性是许多个属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好像人的性格也是好多属性共同作用后的结果,包括家庭、教育、所处的环境等等。那么为了更好的学习药物的作用,我们就需要进一步的角度了解造成药性的因素。
《其实中药不难学》里,老师通过药用部位、气味、采挖季节等几个角度对药物进行了归类,从而推理出药物的功效。这是一种大道至简,也是一种探索性尝试。当然老师即将出版的新书又更深一个层次的进行了归纳总结。法无定法,万法归一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更深入的了解中药,为我所用。
假设我们先偷懒,可以先看《其实中药不难学》章节后面的节后语,这算是对每章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当你有疑问的时候,你就可以回过头来进一步研究每一味的用法。例如P53页的节后语,就会告诉你每一味补气药的区别和联系具体怎么使用。
说了这么多中药,不过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初心,我们学习中药的目的是治病的。前面我们谈了。病是由病因、病性、病态、病位、表象这几个要素组成的。那么我们就要用中药的特性达到消病因、平病性、修病态、达病位、除表象的目的。
病因分为:气候因素、情感因素、生活因素(这个里边内容相对较多,暂时先不谈)
病性分为:寒、热;(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多么简单的生活之理啊,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对应的中药:假如我们身体里有寒,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热性的肉桂、干姜、附子等;假如我们身体里有热我们就可以选用金银花、黄柏、黄连等;)
病态分为虚实:虚、实(虚者补之,实者泻之;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补虚的黄芪、当归、人参;泻实的泽泻、大黄、车前子等)
病位分为:病位分类方法较多,不好一一归类,假设我们人是一个球体,药物首先进入球体的正中心报道。然后再作用于四面八方,这就涉及到了升降沉浮表里。
可能看到这里各位看官会很迷糊,如果这么给我讲我也会迷糊的,我们知道一个人会有多重性格,那么一个药物也有多重性格,我们一定要取其所益,束其所弊;这样我们在选择一味药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顺序,假如我们第一步考虑到病性的或寒或热,那么第二步就是在寒热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药物的补泻,第三步就是在补泻的让药物能作用于指定位置,也就是达病位,第四步就是消除病因。当然这个顺序不一定是固定的,但是当选药的时候一定要经过这么几个步骤的综合才能最终确定一味药物的应用。而如何能更好的使用一味药,就需要自己的积累与努力了,当然少不了借鉴前人的经验。
曾经有一个困扰我很久的问题,那就是不同的书上对药物的性味总结的不同,甚至有些完全相反,后来有一天突然终于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一味药物因为所处的时间空间不同所以即使是名字相同,但是或许也有所不同。我曾经好奇的百度搜索“刘军”这个名字,没想到百度词条记录的就达到128名之多,我相信这里的刘军不论是性别、特点都是不同的,我也相信全国有更多我们还不知道的“刘军”。所以了解药性的时候一定要按照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考虑,千万不要绝对化,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
 楼主| 发表于 2015-7-24 11:44: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阿壮 于 2015-7-24 11:48 编辑

7.     不得不说的脉诊
从接触中医开始,就被描述得神秘的脉学深深的吸引,机缘巧合,在华夏中医论坛读了某位老师学脉的心路历程文章《脉学渐悟》,开始对脉诊建立起了自信。虽然不求甚解,但也没有被传言的困难吓倒,脉诊我不懂,但是我知道脉诊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没吃过葡萄别人再怎么给你描述得葡萄的酸美也总是体会不到,如果给你描述高山的巍峨壮丽如果你不去攀登也总是体会不到所述的壮丽雄伟。如果给你一部轿车,你再怎么看书也不会把轿车开走。
那么学习脉学的第一步就去实践,也就是去摸脉。只有当你手指轻触脉管的一瞬间你才会获得一种直接的体会。我自己的做法就是自己没事就摸自己,偶尔有机会碰到熟人我也上去摸摸。这样用了半年左右的时间我也摸到了明显的弦脉,滑脉,紧脉,细脉。当然这几个脉象的特征十分明显的时候也是很好区分的。举例如下:弦脉是从我自己身上摸到的,某年的春天工作不顺心的时候,加上春天也对应脉弦,所以那个时候的的脉就像绷紧的钢弦一样十分明显;滑脉是从一个胖胖的可爱的大姐那里摸到的,那次我们一起出去爬山休息的途中摸了下大姐的脉,摸完以后就跟摸光滑的滚珠一样,开玩笑的说她怀孕了这是喜脉,其实这是明确的痰湿脉象,由于我们比较熟悉,知道她和他老公都是那种无肉不欢顿顿吃肉类型的人,所以也就更加的坚信了这一点;细脉是从一个大学学妹哪里摸到的,学妹的体型可以联想到贾玲,就是一个女汉子的形象,当摸她脉的一瞬间,简直可以用惊奇形容,怎么也不会想到,胳膊上摸到的跟缝衣线一样细的出奇;紧脉则是从一个朋友的感冒摸来的,朋友感冒后浑身酸软无力,大家应该很容易联想那种连路都走不动的感冒,结合当天天气突然转变,明显的受寒,我给熬完生姜红糖水后一个小时已经大有好转,当时好奇的摸了一下脉,摸到了明显的紧脉,弦脉与紧脉是比较难区分的,后来从一句话紧脉是旋转的钢弦倒是对这两个脉象的区别有了更深的认识。当然现实中一般都是几种脉象的混合,而且特征也不是那么明显,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的去熟悉与摸索了。
其实我上面的文字不用深入的理解,或者可以跳过去不看。因为从另外一个角度还有一种更简单的办法,那就是站在气血的层面上去认识脉。
这次去学习,老师首先给我纠正的就是把脉的位置,当我很自以为是的去摸患者脉的时候,老师说你把脉的位置不对。原来潜意识的舒服状态使我的中指正好放在了尺脉(下焦)的位置,正好犯了很严重的错位,其实这个错误我一直持续了两年,当年还因为摸不到一个同学的下焦脉象以为他肾虚的严重而吓得不得了。后来L和J同学来的时候也同样犯了这个错误,看来这也算是初学脉的通病,老师都给予了纠正。
以前老师讲课的时候不怎么提及脉,只有同学们问的时候老师才大概的讲一下,老师常说以浮沉分表里、快慢分寒热、有力无力分虚实。当时理解的是老师可能是怕同学们容易搞糊涂所以不想讲太深入。但是这次来了以后发现是自己想的太复杂了。老师常说中医是简单的,是我们把他复杂化了,这话一点也不假。
这次来了以后我就问老师关于脉的问题,老师说脉很简单,其实脉管里流的就是气血,你只要把气血的运行搞明白了,也就把脉学懂了。然后老师用水管给我做举例讲述脉象的行程原理,当血的量变化的时候脉象是什么样子的,当气的量变化的时候脉象是什么样子的。由于水平有限此处我也总结不出太多东西来。只还依稀记得,我问老师脉为什么会无力,老师说因为里边的气多,然后老师用一个未全灌水的气球给我做举例说,你看气球里有水的地方和无水的地方摸着的感觉的区别,是不是一个相对有力,一个相对无力。
老师也给我举例说,细脉的产生是因为气血不足,血不足我倒是理解,但是气不足我当时是怎么也没想不明白的,现在想想倒是觉得自己又钻牛角尖了。
当时我又摸到了一个老大爷的脉象,是那种粗大有力的,我就用气球做联想,也是联想不出来,后来老师说以有力无力分虚实,这位老大爷是明显的实证,因为有地方阻塞,所以气血加大力度冲击阻塞。当然以上并不完全是老师的原话,只是我的回忆,如有不妥也请诸看官辨证的去理解。这次我也算是对脉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当然我也非常想推荐一本书,李士懋老先生的《平脉辨证脉学心得》,里边也是站在气血的角度去论述脉象的行成原理。如果你想深入学习是不可多得的好书。看这本书的前提是,你需要明医理。也就是尽量把《三个月学懂中医》搞懂以后再去看,这样才能收获更多。关于脉目前想说的就这么多了。下面就是一些具体病例有关了。
8.     面瘫的大妈
是我刚去的头两天,下午来了位60岁左右的大妈。大妈本来也没有什么特点,不过当老师给大妈嘴唇两边扎完针以后,大妈还非常的喜感的与周围的人聊天,说实在的我感觉到很惊奇。我偶尔练针的时候,扎完真是一动也不敢动,终于让我遇到了这么强悍的大妈。当然大妈以后成了诊所的常客,因为老师的针灸是不收费的,所以大妈没事经常下午骑车过来扎针,后来我才知道大妈是面瘫、类风湿性关节炎。而且大妈已经坚持喝了6个月中药,真的是不容易。当然大妈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也已经好的差不多了,手指也没有什么明显的不适。以后也继续遇到了一两例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师说这类病人去除痛苦是没问题的,唯一遗憾的是变形的骨头无法恢复了。关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老师说,刚开始一个月可能一点反应也没有,然后一个月以后慢慢的才会有感觉,是一种跨越式的疗效。
9.     车上急救中暑的姑娘,与针刺人中治疗腰痛的大叔。
五一老师休息了一天,我也有幸跟着老师一起去了萌山水库,体验下周村的美景。中午时分我们一行五人坐上了返程的中巴,车刚要出发的时候,前边一个十七八岁小伙突然搀扶着一个瘫软的姑娘上来了,就坐到了我们前排,一看姑娘已经处于昏迷,原来天气特别热,姑娘还玩了一个百米冲刺游戏,而且因为没带水中暑了。这个时候我没看到任何冷漠,大家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充满了怜爱之情。我旁边的大姐首先起身试图唤醒小姑娘,可是也毫无反应。老师看到情况下狠狠地掐了几下姑娘的人中穴。姑娘估计是痛哭了,看着姑娘哭出来老师说没事了。车走了不远停下来了,师母健步如飞的跑下去在附近的小摊买了瓶水上来送给了小伙子。后来我问老师这种情况怎么处理,老师说用力掐人中不管她怎么哭闹,如果这个时候不及时处理人有可能就过去了。如果这个时候掐人中没有反应那就抓紧把鞋脱掉,掐脚底下的涌泉穴。一个小时的车程小姑娘恢复了不少。
某天下午来了一位大叔,这位大叔本来和中暑的小姑娘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不过老师却同样用了一个人中穴,别的症状暂且不说,这位大叔一个明显的症状就是后背居中两边的位置特别胀痛,老师选择针刺大叔的人中,大叔就是大叔,虽然这边很痛,也没有半点吭声。定睛一看大叔的汗珠子都留下来了。老师这个时候问后背还胀吗?大叔感觉了一下,笑起来说不痛了。老师这几天也没少给腰痛的患者做针灸,一般都是在手上按取象比类取穴。这次真的想不明白,后来老师告诉我,你看针刺人中的时候他痛不痛,痛的是不是都冒汗了,为什么胀痛?因为浊气过多。他这么一痛汗都出来了。浊气自然就排出来了,浊气排出来了他也就不痛了。这么活学活用,听后真是对老师灵活佩服的五体投地了。
还有另外一位脚底板痛的呲牙咧嘴的大叔,老师在他疼痛的地方刺了一下,立马就好,老师说这个在人体下部,我这么一扎可以放气排浊,浊气跑了自然就不痛了,说实在这个我还是没有完全理解的。
10.  坐骨神经痛
门诊刚开诊的时候经常会过来一位大妈,因为每次用的针都特别长,所以印象特别深刻。老师说这位大妈是坐骨神经痛,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什么是坐骨神经痛。
老师给这位大妈的针刺手法非常特别,在屁股上一个点(后来知道是环跳穴)沿着三个方向,大概成120度角度进行针刺。老师说这是环跳穴,而且还幽默的说起以前过来学习的小李第一次看见老师用的时候特别惊奇,因为他花几千块钱报的班就是学的这一招。老师开玩笑的说我这还是免费的,早知道把钱给我多好。
后来我们四个同学都在的时候,老师问我们,为什么针灸扎这么深、而刺血的时候扎这么浅,我们七嘴八舌,老师说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但是都没说到根本上,根本区别就是因为病位不同。针刺不同的深度就是为了达到病位,我们才豁然开朗。
11.  满嘴的西医指标
这是那位脚后跟痛的大叔的儿子,一家开车从外地赶过来。老师给这位大哥问诊的时候,这位大哥说我很深毛病可多了,我有鼻炎、还有咽炎、还有腰椎间盘突出。。。。。。,老师打断他说,我问的是你有哪不舒服,他还说我有鼻炎、咽炎。。。。。。这样的满嘴都是西医指标的患者真是太多了。后来经过老师的耐心解释,他终于说出来了问题。我曾经试着问诊的时候,曾随口问患者,你有什么症状。老师教导我说,你这样问,老百姓听不懂,你应该问你有那里不舒服才对。可见处处皆学问。
我也试着进行了病案记录:
XX  男 40  ,鼻涕过多,咽痒,恶心,腰痛,便血(偶尔),后背僵硬发凉;舌淡紫暗,苔白腻,脉紧;
分析如下:
鼻涕过多----浊物过多;
咽痒----气虚所致;
恶心----胸中浊气过多所致;
腰痛----不通则痛、不松则痛、不荣则痛
后背僵硬发凉----气虚温熙作用下降所致,寒湿阻滞而僵硬。
舌淡紫暗----舌淡为气血不足,紫暗为血瘀所致;
脉紧----因寒所致;
诊断如下:
病因:寒湿+血瘀
病性:寒
病态:虚实夹杂
病位:三焦
治法:温里散寒+活血化瘀+补气
尝试处方:黄芪、当归、肉桂、补骨脂、川芎、丹参、生姜、茯苓、苍耳、辛夷、瓜蒌、细辛;
老师处方:制附子、干姜、麻黄、细辛、苍耳、白芷、川芎、丹参、肉桂、黄芪、当归、白芥子、生姜;
12.  胃酸的大妈
跟诊的第二天快下班的时候来了一个阿姨,岁数应该与我母亲的年龄差不多。阿姨属于比较腼腆类型,这应该不是初诊,阿姨说吃完药以后比上次好多了。老师在常用药的基础上加了一味乌贼骨,抓药的时候我才对这个类似大个山药的乌贼骨有了认识,知道它的学名叫海螵蛸。老师以前讲课曾经提起手受伤时候用乌贼骨粉止血,然后用艾灸效果特别好,而且还特别强调了乌贼骨的止酸作用,这次算是对乌贼骨的止血与治疗胃酸效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3.  牛皮癣的大叔
这也是一位很腼腆的大叔,应该是附近工地的工人。讲述病情的时候还不时的看我两眼,弄的我有一种宣兵夺主的感觉,十分不好意思。
这位大叔张开嘴的一瞬间舌头真的有点恐怖;裂纹好像一个山谷、痿软而舌红,舌底的静脉自暗粗大。老师说你的症状属于比较严重,再不好好治疗就麻烦了。
患者的皮损主要集中在手与大腿,寸关尺的位置也已经严重皮损,看着老师给患者把脉,说实在我心里是害怕的,怕被传染。后来我还特意的询问,如果碰到传染性皮肤病怎么办,老师说如果真的碰到了也是不能碰的,因为你感染以后可能会传染给更多的病人,所以医者父母心,但是有时候也是要讲究方法的,后来老师补充一句,牛皮癣是不传染的。
这个患者的处方我曾大体看过,也是按照正常的辨证去论治的,遗憾的是由于我跟诊期间两次由于事情都没来得急记录下来处方。只记得第二次的时候患者的皮癣已经明显的好转。
患者初诊的时候,老师说牛皮癣可以治疗,你回去以后可以用皂角醋用棉签擦拭患处,这样效果会很好。我当时听了以后不确定是是皂角醋、还是皂角刺。后来老师说皂角今天没有了,你得明天再过来一次,第二天我才确定是皂角醋。后来老师说就是《中医师秘藏的小验方》里的皂角醋,我才恍然大悟。
第二诊的时候已经明显的好转,老师还给我介绍说以前在西安治疗了一个全身遍布的牛皮癣患者,后来一点一点的治好了。老师说当时还用到了蛋黄油。回来以后我也用10个鸡蛋亲自做了一次蛋黄油。
我又问白癜风好治吗?老师说白癜风不太好治,牛皮癣相对来说比较好治疗些。
14.  肾炎的大叔
某天中午午休的时候来了一位欢乐的大叔,大叔来了以后东看看西望望的,就像是一个视察的领导,问他需要看病吗笑呵呵也不回答,原来是给老师打电话预约过来。老师下来以后才知道他看的是西医所说的肾炎。而且还拿着西医的化验结果,说了一大堆我也没有听明白,我顺手也看了一下大叔带来的化验单。后来老师说你有哪不舒服,他说他小便有泡沫,腰痛。期间大叔还幽默的说一看你这就是专业级的,对老师把脉的手势做了一番评价。大叔的舌头比较吓人比较淡嫩,脉滑重按无力。明显的虚实夹杂之证。正好前一天我们分析国医大师邓铁涛医案的时候也有两例慢性肾炎。老师说来一个患者,我不管西医叫什么名字,你都不要恐惧你只要按照中医的辨证论治就行,千万不要被西医的病名给吓到。仔细想想前几天看的一位患者,我按中医辨证试开的处方还与老师的有那么一点点相似,后来老师告诉我刚才的那位患者是肺癌。有的时候真是无知者无畏,要是我听到是肺癌这个名称,估计早都吓的不敢试开了。
依稀记得老师说,某些中药对西医的化验结果会有一定影响。比如龟板对慢性肾炎的作用,白矾对肝炎指标的作用等等。
15.  不要给予希望,因为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医者父母心、初学中医的我真的有一种天下无疾的强烈念头。这几天的跟诊也是,希望把每个病人所有的痛苦都一次性解决好。
不过两位患者给我深深的上了一课,某天一位精神疾病的患者在家属的陪同下过来看诊。这可能是我跟诊时老师交流最长的一位患者。这家人也是听说老师的医术从外地过来的,老师与家属交流了大概两个小时,后来没有处方,虽然我没问老师具体的原因。但是接下来的一位患者却给了我一个答案。
一天来了一位腿痛的大妈,陪着她的是一位大爷,颇有一番气质。后来老师给大妈看完病后,大爷问老师能否给他看下眼睛。他的右眼失明有一段时间了,而且右耳耳聋严重。老师在患者的左手上给我们看,如果这是一个头的话,那么这两边就是耳朵,然后在手背上进行了针刺。而后也在耳朵附近进行了针刺。效果立竿见影大爷是乐的不得了。接下来老师问大爷,眼睛能不能看到光,有没有反应,大爷说看不到。让大爷遮住另外一个眼睛,后来老师拿出手机照射也不见大爷有任何反应,老师委婉的说这个治不了。
交流的时候我问老师,我说那个眼睛真的没办法治疗了吗。老师说他的那个眼睛都已经失明十多年了。虽然可以试试,治好了还好说。治不好了再给予患者希望的同时其实是给了患者重重的打击,这个时候他已经适应了一个眼睛的生活,所以不能再给人绝望了。从而我知道了,有些事情医者也是无能为力的。
16.  毒药不能乱用
老师以前曾经专门做过一节关于咳嗽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的专题讲座,曾经说过自己服用0.6克马钱子中毒的经历。还有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用川乌草乌治疗中毒的经历。
这次门诊又聊起了这个话题,老师详细的的讲述了一下当年他的惊险经历。因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疑难杂症,所以用川乌草乌的效果特别好,老师说以前相同的分量也治疗过多次都没出过什么问题。有一次一个老大爷服完以后出现了双目严重失明的并发症,老师描述说当时直接冲进一个药店,拉开药柜里的甘草抓了一大把扔完钱就往外跑。后来冲到患者家急熬了一大锅的甘草绿豆汤给老人服下后,经过一天的时间才慢慢恢复。老师说还好处理及时,要不差一点就出人命了。
这两个故事发生以后,老师说宁可效果慢一点也不用这几味药了。因为一失足有可能就造成无法估量的后果。我听了以后真是冷汗直冒。
当然我对这个故事的更深刻体会来自一位群友,某位搞医的群友曾在群里说,自己曾经多次用过中药十八反十九畏上的药物,自己海藻与甘草同用一点事也没有。某些群友还随声附和着,老师出来告诫他不要乱用,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老师出来提醒群友,必定性命攸关的事情来不得半点马虎。
其实仔细想来,某个人用十八反十九畏药物并不能代表一切,中医的因时因地因人原则很关键,退一步即使是一味药名字相同,不同的产地功效就完全相同吗?这么轻易的把关乎生命的大事随意说出口,不出事也罢了,出事了这辈子或许都负担不起?
老师也是在多次应用川乌草乌没有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出的问题。毒药犹如猛兽,即使平时听话,如果有一次不听话后果就不堪设想,所以有时候验证过的也不一定是完全可靠,尤其是毒药的应用,应该加倍小心,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再奉劝一句在网上胡乱开药的同学,没事的时候去查查关于中医药官司的文书,你就知道一旦出事的严重后果了。
17.  神奇的速效感冒伤风胶囊
速效伤风胶囊是一个西药。此次跟诊大概百分之八十的患者都有感受风寒的倾向,舌淡白,脉紧等证。虽然知道外感风寒伤人,但也没想到那么容易就伤到。观察多例患者以后我得出一个初步结论,只要天气稍微一冷或者患者的衣服稍微少穿一点就能明显的从舌头或者脉象上感觉出来,这也足以说明其实有些伤害是慢性的不知不觉中的。此次回来只要皮肤感觉稍有收紧,我也学会了适当的添加衣物,这也是对自己爱护的一种表现。
五月的淄博也是乍暖还寒,而且连日以来一直处于阴天还有下雨状态。偶尔就能发现患者的舌苔白厚,脉象浮紧,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别的毛病,老师一般会让患者自行去药店购买感冒速效伤风胶囊,也就是氨咖黄敏胶囊。刚开始我对西药是有排斥倾向的,后来患者用了效果也是比较好的。我才发现原来这个可以当做中药里发散风寒的药使用,几毛钱的药治疗风寒感冒不失为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18.  一位美丽冻人大姐的思考
这是一位极其爱美的大姐,年龄大概40岁,我来的第二天身上穿着薄毛裤抓绒衣也不觉得太热,这时大姐已经凉鞋在身,牛仔漏洞了。
四诊:舌淡胖、苔白腻、有齿痕,脉滑紧,身体发凉,有过敏,腰不舒服,胃不舒服。可以明显的看出有寒湿的症状存在,经过老师的调理后明显的好转,老师曾苦口婆心的说要让她多穿衣服,不过每次过来都是不同风格,美丽冻人。老师常说药物不会治病,药物是帮助人体,让人体自己恢复。这位大姐真的是一边加温一边放冰块,效果大打折扣。
也曾想起自己高中时期,在寒冷的北方,为了臭美而穿的较少。每天晚自习都后背发麻而痛的难受,晚自习也只是趴桌子睡觉,后来多穿了几件衣服一切恢复。想想差点落下了风湿的毛病,还好那时候年轻恢复的较快,现在为自己的愚蠢而后悔不已。万病寒上来,这话一点也不假。
这次回来以后,海风吹过来的时候也有一丝难受。我才又一次意识到自己无意识再次犯了一个愚蠢的错误,许多前辈说海边不适合生活真的一点也不假。
19.  黑脸的包公大妈
脸色能像包公一样的黑也是相当不容易的,这位大妈几乎都是每天快要下班的时候,骑着她的小人力三轮车过来取药,我猜想大妈应该是在附近上班。
大妈坐下来的一瞬间,你就会发现,她的脸跟包公一样黑,而且是由里及外的那种黑。四诊看来大妈会有明显的寒湿、血瘀倾向。说实在的对黑脸我真的是无从下手分析,老师说人的病多的根本数不过来,不过你一定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不要纠结或者局限于某一个局部而跳不出来,一定要站在整体的观点去看。当然大妈经过这两三次的调治一次比一次好转,中间的插曲就是阴天的时候稍有加重,我回来的前两天再看大妈虽然有些地方还有些发黑,但是整个脸已经满面光泽,颇有年轻几岁的感觉。我回来那天早上天气大好,老师说你看天气一好立马满面光泽,黑色已经不见了。回头查看老师处方,发现还是那么平凡的几味药,但是平凡中却透露着惊奇。真的很难想象那么几味平常的药能把黑脸治疗好。
20.  老有所依
什么才叫真爱,真爱就是当你老去以后,还有那么一个人对你不离不弃。某天上午老师一反常态的走了出去,说是来患者了。按常理来说,一般都是患者进入诊室的,我也好奇的跟着走了出去,原来一位大爷拄着双拐,人力板车上面坐着一个大妈,已经无力抬头。老师把了一个脉,大妈的另外一个手已经半身不遂不会动弹了。
大妈患有很严重的尿频,每晚几乎半个小时一次,舌淡白、脉滑数有力。一诊的处方大概是温里利湿,老师说没想到能取得那么好的效果。
看完诊老师过去开方,我也搀扶着大爷一步步走向诊室,两步台阶大爷都上的那么吃力,与老师聊天的时候大爷自始至终都透漏着对大妈的爱意。心里酸酸的,什么是爱,不离不弃才是爱,老有所依才是爱。也让自己更加懂得了珍惜生活,珍惜眼前人的含义。
21.  8个月小孩就吃这么重的药
某天门诊来了两位大爷大妈,说是从某处开的处方想让老师看看,这个处方是开给一个8个月大的孩子的,药量也都是十几克,老师说这个方子太大了,不建议吃。
老师这里是不看儿科的,M同学正好是西医儿科也过来学中医。老师说那就帮忙过去看看吧,后来M同学说孩子有些发烧,据说晚上我们下班的时候孩子已经退烧了。
可能我这里最想表达的是,小孩子一定不要乱吃药,否则伤害太大了。如果不放心可以做做小儿推拿按摩什么的,如果真的爱孩子,就自己也去学学小儿推拿按摩吧。
22.  痤疮的治疗与上热下寒
痤疮也是我们说的粉刺,可能多数的人看看那个红红的疙瘩都以为是有火,记得2012年我因为腰痛去拔罐那个大夫就跟我说了句我是真寒假热上热下寒,不过现在想想那个时候寒是真的有,热可能是因为痰湿而引起的郁热。
更多人看到这个红疙瘩第一直觉肯定是有火的,所以选择了好多清热泻火的药,或许有一点点效果,然后是反复发作。这真的是有火,可是为什么去火又治疗不好那。那是因为大家看到的是表面现象,没有透过现象看到了这个火产生的根源。也就是指看到了标没看到本。
老师讲课的时候曾经说过,其实这种火的产生原因,是因为下焦的一片寒凉,就是河里由于冻冰,然后水不能蒸发,而造成上边发热。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本质上其实应该是温里散寒治疗。
门诊的时候就遇到了这么两三例患者,年龄都不大。看舌苔都是淡白、脉象都是发紧、脸上却长了好多痘痘。用温里散寒的药物以后立马效果明显。
我身边正好也有一个朋友这样,手脚冰凉,一有点风吹草动就满脸疙瘩,在去老师哪里之前我曾经给她推荐过服用桂附地黄丸,那时候还真的没理解这个道理,现在再让我处置我相信我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了。
23.  医患关系之过敏大姐与增大的子宫肌瘤
这位大姐三十五六岁,我已经不记得她主要来看什么了。只记得她拿回药后的第二天早上又来了。说回去喝了一袋药以后过敏了,然后问老师是不是吃药的原因造成的。老师首先的回答不是推脱责任,而是说你稍等我看下医案。老师拿出医案以后对她说,你看我这都是常用的药,没有可能引起过敏的药,老师说如果是因为我药的原因造成给你退款或者重新开药都可以。老师建议她先停药观察一两天再喝。第二天她又给老师打来电话,电话里已经明显听出她了她的不愉快,说是因为吃老师药造成了。老师说你先停下中药观察,然后再喝点扑尔敏。然后等你好了以后再喝一袋药看看是不是喝我开的中药的原因。后来的结果就是第三天天气放晴,她喝完中药以后没有任何过敏反应。老师说春天的天气逐渐变暖,虚人就更容易过敏(气有防御作用),这个时候即使不是你的原因,她也有可能怀疑到你的头上。此位大姐估计因为自己的错误而自责中。
还有另外一个性格特别好的女孩,在老师这里看卵巢囊肿与子宫肌瘤,每次来的时候都是随和的笑容。不过这次到来她略显紧张,说是做B超以后发现子宫肌瘤增大了。说实在的我听了以后大脑真是一片空白,真的以为是吃了老师的中药造成的。事后不得不佩服老师的沉着与冷静。老师很坦诚的说,我现在不知道什么原因造成的,你等我回头问下我做西医妇科主任的同学再给你回复好吗,如果是我的原因造成的,一定会负责的。后来老师经过与妇科的同学交流说,由于B超的误差很大,而且从不同的角度拍照都有可能造成更严重的误差,所以虽然略有增大,但是完全在合理范围之内,而且从指标来看患者已经完全恢复正常状态,患者第二天听到解释后,留下了开心的笑容。
老师说,我们治疗的是病,但是面对的是病人,现在的医患关心这么紧张,病人都显得略微敏感,你要用心去做。一定会得到满意的效果。老师说这就是我讲课时候常说的会看病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好医生的原因。
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留下了我强烈的反思,一方面慨叹做医生的不易,另外一方面也为自己理工科的身份而自责,既然没有想到机器带来的系统误差,想着以后一定要深入研究一下这些光机电的产物。
24.  不信医者不医
随着对中医了解的深入,这个问题也给我带来了深深的思考。大学毕业初入社会在经历了两次西医的剪羊毛以后,自己也变成了一个不信医的人,至今那两位熟悉的面孔我还能想起,用我的话来讲就是看起来像妈妈一样面善,做的如蛇蝎一样黑心。假如一个你讨厌的人,他再怎么对你你也觉得没有什么。但是当相信的人欺骗你的时候,心中那种愤恨可想而知。这也不是什么太复杂的故事,情节就是初入社会遇到了黑心只为赚钱开最贵的药的医生,只为了赚钱而不是为你治病。
某天来了一位带小孩的大姐,说是有些乳腺增生和月经不调想看看中医。老师笑着说喝中药很苦啊,能喝吗?大姐变得犹豫了起来,询问她老公要不要喝,初次决定后说不喝了,后来等中间的患者看完后又过来,这次决定喝中药。还有一位股骨头坏死的大哥,痛的特别厉害,喝了两次药以后就问老师说什么时候能好起来,老师说这个真的没法给你保证。后来患者走后老师说,患者都有求速效的心里,其实药不是治病,药进入人体后,让人体自身去修复机体,具体多久能治疗好,这个还是要看自己,我们不要给做任何保证,也没办法给保证。还有另外一种患者就是老师常说的,如果病特别严重的时候,中药再苦他也愿意喝,但是身体一旦好起来的时候,他觉得喝药太苦了,又不喝药了,结果最后可能就是前功尽弃了。所谓医度有缘人、不信医者不医,恐怕也是医生实在无奈之举吧。
一方面好医生难做,一方面坏医生太多,另外一方面患者也无奈。曾听起一位护士朋友说起在重症监护室的时候,说那地方简直不是人呆的地方,医生患者没有一个不痛苦的,可能也是另一方面的无奈吧。
25.  胃痛的的快递员(急则治其标)
某天快下班,来了一位壮实快递大哥,当时老师正在楼上,这个快递员三步两步的就走到楼梯口扯着嗓门喊老师大哥,由此一点我感觉这个人应该是有明显的火。
老师下来以后他呲牙咧嘴的对老师说胃痛的不行,看他舌苔白腻、脉滑紧;老师说这是明显的受寒所致,没想到老师让他服用的是姜茶水。我疑惑的问老师,我说这个人明显脉象很虚,为什么不开药那。老师说你没看他都痛成那个样子了吗,解决胃痛是首要的问题,这就是急则治其标。
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临床上急则治其标是这么用的。后来我曾给自己取象比类说,假如电饭锅里的米汤要漏出来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把锅盖打开,而不是去关电源。假如河堤要决堤的时候我们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加沙袋而不是疏通淤泥。这个时候我们是没有更多的时间考虑会不会伤正的问题的,这也是对急则治其标的一点感悟。
26.  害羞的求诊患者
某天一大早来了一位附近工地的患者,我来的时候老师都已经开完药。老师问我会不会用艾灸,我说应该会吧,当然原则性的东西老师从不含糊。老师说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这个不能应该。其实我以前也初步看过艾灸,不过这还真是第一次拿起艾条。原来这位患者患有前列腺肥大,老师说用艾条烤效果特别好,示范告诉我怎么做,由于是会阴部位,我烤了一会患者明显的不好意思起来,我也就让他自己烤了,其实这次倒是没有什么故事发生。患者一周以后来了,我们在药房抓药的时候,也不记得是哪位同学说了一句,这是刚才那位前列腺炎的方子吗,患者立马回过头来。弄的我是极其尴尬,我示意同学不要乱说。
老师说大家谁都不希望别人说自己是病人,尤其是有些隐私方面的,所以我们在门诊时候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有分寸,否则敏感的患者会多想。
还有另外一位来治疗腰痛怕冷的大哥,诊断完毕以后才小声的对老师说,还有些早泄的症状。而另外一位姑娘因为斑秃就诊,老师说虽然她没说什么,不过肯定遇到什么事情了,要不是不可能这样的。
27.  血流的快慢
老师对一部分手脚发麻严重的患者采用的是放血疗法,放血疗法效果是立竿见影的。通过多次的放血我也观察到了鲜红如红色墨水一样的血液,老师说这样的血液明显有热;还看到有点墨黑颜色的血液,流速特别的缓慢,老师说你看这个血液流速缓慢,发黑明显的是血瘀。
老师又进一步说,我们的四类实证里只有血瘀是没法排出体外的,必须要通过活血化瘀的办法。同时讲到说现在的血管清洗,虽然可以把血管清洗干净,但是清洗液却无法外排,而且清洗的垃圾也是无法外排的,所以千万不要去清洗血管。后来我取向比类,联想到刷锅的时候,虽然用刷子把锅壁刷的干干净净,但是谁都不会傻到不把刷锅水倒出去。而清洗血管方面,人们却犯了这个错误,把刷血管的废水留在了体内。
28.  不要过于迷信大师
由于大家都是凡事在身,所以出来一次真的也不容易。老师为了让我们收货更多,后几天是每天都帮助我们分析几个医案,建立这种辨证的思维体系。
老师后面的书架有许多本书,老师让我们随便挑,说有什么想要分析的医案我们都可以分析,就这样我们几个先后挑选了丁甘仁医案、李济人医案、邓铁涛医案、朱良春医案等好些医家的医案还有一些医家已经记不住名字了。
我对老师以前说的话:“说你只要用《三个月学懂中医的》理论就行,我不管什么温病、伤寒、杂病都可以,如果别的分析方法是一把刀或者一把剑,那么《三个月学懂中医》的理论你把它当成一把枪就行,什么场合都能用的上,你不用学完一个回过头来再学另外一个方法,只要掌握一把万能钥匙就好”,后来我才对老师这句话的深意有了一点点体会。
分析医案的过程中,老师是不看医家的解释的,老师用《三个月学懂中医》的理论分析后,然后给出处方用药,我深刻记得某位名家的医案用了7诊才解决问题。而老师给出的处方直重要害的,当然另外几位同学也有看到,就是不知道他们领会到了没有。
在杏林里,我们对出了名的前辈或者大家都习惯性的称呼为X老,而且内心深处也怀着极其深刻的崇拜之情。老师说名家有很多可取之处,但是我们不要过于迷信名家,必定他们也是人。而且同一个病,一百个人有一百样答案,所以千万不要把名家的答案当成标准答案而迷失了自己。回头想来一个圆周从不同的角度切入都可以,都有无数的切点,根本也就不存在了所谓的对与错。
当然这样说话不是否定名家,否定名家的医案,而是为了强调大家不要迷失了自我。
29.  不得不说的以什么为主就叫做什么证
《三个月学懂中医》第173页关于病态里面有这么一句话:“气是人体中唯一具有自主运动的物质,所以,气滞之后,必然会出现血瘀和痰湿水饮,也会出现积滞;而血瘀、痰湿水饮、积滞也必然会导致气机不畅而出现气滞。不过,在临床上看以谁为主,就叫做这个“谁”之证。“。这句话我读了好多遍都不太理解,后来这次来到临床,在遇到一个病例后我问老师,我说气虚是清气不足,而浊气过多,那么我治疗的时候是补气为主那,还是排除浊气为主那。老师说这个时候你要看病人的表现,如果病人表现出来的是气虚那么你就要先补气,而病人如果表现出浊气过多的症状为主的时候,那么你就要先去排浊,这就是以谁为主而表现出的水之证。
记得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一个脏腑往往会有多个功能。假如不是出现多个症状表明这个脏腑都虚弱而只有一个症状表现的时候,大家是都不敢判定这个脏腑是虚弱的。而且当时思考的时候是非常头痛的因为想不明白。想起以前大学时候,老师讲起一个学长出外参加集体活动,由于个人的不文明行为而影响了一个学校的名誉,这正好能说明一个整体的一小部分出问题,从另外一个角度就可以说明这个整体出问题了。或者一个电脑的一个地方出问题了,我们会说这个电脑坏了。
所以临床我们真正遇到患者的时候患者的主观感受是非常重要的,其次也应该大胆的去判断,因为有些时候有些患者的主诉可能就一两个症状,这也是我比较深刻的一个感悟。
30.  学医要建立体系。
“不想当厨子的裁缝不是好司机“,现实生活中这是一句多么矛盾的语句。可是放到中医里就存在好多这样的矛盾,好多询问者提出的中医问题都是千奇百怪的。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宇宙千姿百态。从不同的层面看到不同的景观,所以就产生了不同的疑问。
打开论坛经常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名词,各种各样的术语。如果有一个患者咨询病情,你会发现下面回答的千奇百怪,都不知道相信那个是好。
如果不是跟着老师学习,我想我也走不出这片沼泽,东扯一句西扯一句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要了解中医,一定要建立起一个理论体系来,否则真的无法跳出这个沼泽。
下面就建立起病的体系,希望能抛砖引玉。
                              
31.  你不是做销售的
纵观当今社会,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的医生大有人在,甚至还听说某位培养医生的老师竟然在课堂教授学生们如何去赚钱。相信大家听到以后一定会有一种愤怒。
来老师门诊以后对这方面产生了一些小小的感触。老师用药特点是药量比较大,质量都是特别好的,老师说老百姓都不容易,不忍心赚他们的黑心钱。
另外老师对那些特别困难的人收的钱很少,虽然老师不说,但是我却能看出这其中的慈悲之心。
最后的感触就是,来老师门诊的患者老师从来不会想尽办法去给患者开药,甚至老师看到有些患者没必要吃药,老师干脆就不给患者开处方了。老师说给他们开完以后他们也就吃个一次,完全属于浪费了药材。
老师说一个好的医生不应该过度的关注利润,如果你真能用心给老百姓看病,能治好老百姓的病,你是不愁没有钱赚的,当今社会能又有几个能做到那。
32.  病多久能好
没有无明原因的爱,也没有无明原因的恨,更没有无明原因的病。酒不醉人人自醉,病不自生人自找。所有的疾病其实都是自己造成的。
一个人抢你的钱你强烈的反抗,但一个人偷走你的健康你却不会去怪罪,因为偷走你健康的人是你自己。马善被人骑,人弱被人欺负。就好像一个国家当你弱小的时候,周边的国家会欺负你。而当你强大的时候他们却远远的躲着你。人身也是这样,你身体强悍的时候,疾病不敢惹你,都会虎视眈眈的看着你。而你一旦虚弱的时候疾病就会立刻攻击你。好些人生病了以后,就想吃药赶紧好起来。可是你却不知道,能让病好起来的只有你自己,药物只是一个辅助工具,所以你的病多久能好请问你自己。
33.  中医是如何看病的
下面我通过一个小谜语说明中医是如何看病的,中医需要的是病人的哪些信息。假设我们来玩一个猜谜语的游戏:
1)    我说活的,你会猜到什么?(我想你的答案肯定会数不胜数)
2)    我说活的,两条腿的,你又会猜到什么?(我想你的答案同样会数不胜数)
3)    我说活的,两条腿的,会唱歌的,你会猜到什么?(人?鹦鹉?答案肯定会越来越少)
4)    我说活的,两条腿的,会唱歌的,主宰地球的生物,你又会猜到什么?(我想你肯定会猜到人类)
当我给你一个信息的时候,答案是人的可能性是万分之一;给你两个信息的时候,答案是人的可能性或许为百分之一;给你三个信息的时候,答案是人的可能性或许为十分之一;给你四个条件的时候,你猜到的答案是人的可能性或许就为百分之百了。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准确率的问题,给你的已知信息越少,你的准确率就会越低(当然并不是完全不准确,还有那么一点点准确的可能)。
我们中医看病其实跟上面猜谜语是一样的,中医需要通过望闻问切这四个诊断方法获得更多关于病人的信息,然后才能进行综合判断。假如只有一个望诊信息的时候,那么准确率或许只有千分之一;如果有望诊+闻诊的信息,那么准确率可能达到百分之一;如果有望诊+闻诊+问诊的信息,那么准确率可能达到十分之一;当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的信息全部都有的时候准确率才能达到百分之百。所以中医看病一定要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才能得到最终答案。
如果你看中医的时候,只给中医一个信息说自己那里不舒服,然后就让中医给你开方治病,负责任的真正的中医是没法给你看病的。假如有一个医生给你看了,你觉得那样可靠吗?那是对自己与他人严重的不负责任。所以看中医的时候,一定要知道需要给中医大夫提供什么信息,否则即使有效那也是瞎猫碰上死老鼠,并不能完全治好病。
另外中医有自己的看病方法,如果你拿着西医的化验单、病症名让中医给你看病,中医没有办法给你看,中医需要的是望闻问切后获得的信息。说的严重些,西医的化验单有时对于中医只是一堆垃圾(实际情况是更多人说自己有XX炎,就让中医给你开方,真正的中医是根本办不到的)。最后实际情况是,根据医生的个人的水平和患者的配合程度准确率或许更低。所以你一定要知道如何去让中医看病,只有这样你给中医提供的信息越全面越准确,治病的效果才会越好。
现在你还会去网络上随便去寻医问药吗?还会相信随便给你开方的医生吗?还会不负责任的随便给他人开药吗?良心使然,请好好认识中医。
34.   这次跟诊的遗憾
理论学习一个阶段后过渡到临床,使自己学到的知识得以验证,收获实在是难以言表。
在收获的同时也体会到自己许多不足之处。比如书上的知识看似明白,其实有许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些跟诊时产生的疑问,没有及时做好记录,没有及时去问老师。跟诊的时候没有建立起主人翁意识,只是把希望寄托于老师。虽然是一个经验不足的学生,但是如果把病人假设成自己的病人,逼着自己去完全进入一个医生的角色的时候,我想那样的收获更是不言而喻。
笔记本由于篇幅限制与自己的疏忽,竟把同一个病人的复诊资料记录到了不同的页面,把一个有机的整体给单独分开,割裂了一个完整的病案。
还有过于侧重病案的记录,而忽视了更多临床技能的记录,比如刺血拔罐、针灸的位置、与病人沟通的技巧等等。
现在想来,跟诊的日子每一天的小结是多么的必要,只有这样才能积累到更多切身的感悟。
35.   写在后面
此次绿芸堂跟诊有太多的感动与收获,再一次深深感谢姬老师无私的教诲。只希望本文能给更多喜爱中医的朋友带去一丝收获。
阿壮(2015.06.01)

点评

阿壮也很棒。加分鼓励!  发表于 2015-7-24 18:15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3
发表于 2015-7-24 18:14:29 | 只看该作者
阿壮 发表于 2015-7-24 11:44
7.     不得不说的脉诊从接触中医开始,就被描述得神秘的脉学深深的吸引,机缘巧合,在华夏中医论坛读了某 ...

姬先生虽然很牛,但姬先生确实是有本事的,临床和理论都挺棒,前途无限啊
4
发表于 2015-7-24 18:17:11 | 只看该作者
可惜哈,姬先生让我们给气跑了。衷心希望姬先生回来

点评

多谢梁老师回复~~姬老师他啊,大忙人,门诊每天都开业。除了看病之外就是忙着写书,所以才没时间上论坛的。不是梁老师气的~~梁老师莫要自责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7-26 16:09
5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6:09:47 | 只看该作者
梁常兵 发表于 2015-7-24 18:17
可惜哈,姬先生让我们给气跑了。衷心希望姬先生回来

多谢梁老师回复~~姬老师他啊,大忙人,门诊每天都开业。除了看病之外就是忙着写书,所以才没时间上论坛的。不是梁老师气的~~梁老师莫要自责啊~~
6
发表于 2015-7-26 16:22:57 | 只看该作者
阿壮 发表于 2015-7-26 16:09
多谢梁老师回复~~姬老师他啊,大忙人,门诊每天都开业。除了看病之外就是忙着写书,所以才没时间上论坛的 ...

呵呵,阿壮好
呵呵,开玩笑的,姬老师也没那么容易生气啊
代问姬老师好

点评

一定的梁老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7-27 20:56
7
 楼主| 发表于 2015-7-27 20:56:14 | 只看该作者
梁常兵 发表于 2015-7-26 16:22
呵呵,阿壮好
呵呵,开玩笑的,姬老师也没那么容易生气啊
代问姬老师好

一定的梁老师~~
8
发表于 2015-7-28 17:47:59 |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5-9-7 10:46:46 | 只看该作者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0 14:54:17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12:45 , Processed in 0.10386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