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6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脏风寒聚积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第16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24 08:41: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11-14 03:07 编辑

第16条
【原文】
  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一作表裹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
  甘草  白术各二两  干姜、 茯苓各四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词解】
  著:此处音义同“着(zhuó)”,留滞附着之意。
【释义】
  肾着,即寒湿痹着于腰部所致,因腰为肾之外府,故名肾着。其形成的原因是“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身劳汗出,阳气易虚,衣里冷湿,则寒湿之邪易留着于腰部,久久得之,说明病程较长。寒主收引凝滞,湿性重浊而粘滞,寒湿所伤,阳气被郁,故腰以下冷痛,如坐水中,形如水状,腰部沉重如带五千钱重物,转动不灵,四肢困重。寒湿伤于腰之外府,未及肾之本脏,故气化如常,津液自布,所以口不渴,小便自利,饮食亦未受影响;因湿伤于下,病在下焦。论其治,不需温肾之本脏,而以祛除腰部经络寒湿为主。以肾着汤温行阳气,散寒除湿,即所谓燠土利水。方中干姜辛温散寒而振奋阳气;茯苓、白术健脾祛湿;甘草健中益气以祛湿邪。四味相伍,温脾肾之阳,散阴寒湿邪,正气旺而寒湿去,则肾着可愈。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肾着病的成因和证治。
【按语】
  历代医家对肾着病机有不同看法:尤怡等认为病在肾之外府,不在肾之中脏,故用燠土胜水法。而周扬俊则认为肾气本衰,而后湿气得以著之,病在下焦而用中焦药者,认为人之阳气,原于下而盛于中。近代也有认为肾阳不振,水湿泛溢为病,以及脾阳不运,寒湿停留为病者。然而从整体观来看,脏腑之间均有着不同的联系,各种药物又并非只归于一经,故肾着虽以肾之外府为主,亦不能割舍其脏腑,综合诸说,贯通一线,就能全面理解了。
  本方又名肾着汤,后世医家有用此方治疗呕吐腹泻,妊娠下肢浮肿,或老年人小便失禁,男女遗尿,妇女年久腰冷带下,以及老人顽固性坐骨神经痛等,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辨证论治特点。
【参考】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肾受冷湿,着而不去,则为肾着。身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腰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皆冷湿着肾,而阳气不化之征也。不渴,上无热也;小便自利,寒在下也;饮食如故,胃无病也;故曰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盖所谓清湿袭虚,病起于下者也。然其病不在肾之中脏,而在肾之外府。故其治法,不在温肾以散寒,而在燠土以胜水。甘、姜、苓、术,辛温甘淡,本非肾药,名肾着者,原其病也。”
  [临床应用] 本方尚可治疗腰间水气、阴唇水肿、胞痹、小便不利、鼻出清涕等。后世医家常用本方治疗泄泻(包括慢性胃肠炎,肠功能紊乱),妊娠下肢浮肿、遗尿、小便失禁、妇女年久腰冷带下及坐骨神经痛等病证,属脾阳不足而有寒湿者。治泄泻可加茯苓、泽泻、桂枝、附子;治带下加党参、炒山药、柴胡、炒芡实;治遗尿加益智仁、桑螵蛸、乌药、附子;下肢浮肿可合用防已茯苓汤。
2
 楼主| 发表于 2009-8-24 08:44:02 | 只看该作者

五脏风寒聚积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第16条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11-14 03:03 编辑

苓桂术甘汤的变方,与水电解质紊乱有关。


3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4 08:43: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11-14 00:45 编辑

      论“六经中风”的证治特点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2月39卷,2期。【作 者】陈烨文 许琳 龚一萍
   太阳中风证,桂枝汤;阳明中风,麻杏石甘汤(越婢汤,桂枝二越婢一汤,白虎汤);少阳中风,小柴胡汤(桑菊饮);太阴中风,桂枝人参汤(桂枝汤);少阴中风,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厥阴中风,麻黄升麻汤。
      探究六经中风的证治特点,厘清六经中风理法方药特点,并补充相应的治疗方药。[方法]以张仲景著作为基础,搜集六经中风的条文,并以对比研究的方法,分析六经中风的证候,以此阐明病机,补充主治方剂。[结果]风邪具有阳热属性,三阳中风易治,三阴中风有必要待其阳气来复,治疗六经中风的方药选择需要兼顾辛凉清热之法,具体可以参考张仲景、叶天士、吴鞠通的诸辛凉方。太阳中风主治方为桂枝汤,阳明中风主治方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少阳中风的主治方为小柴胡汤,太阴中风的主治方为桂枝人参汤,少阴中风主治方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厥阴中风主治方为麻黄升麻汤。[结论]厘清六经中风证候和病机特点,补充相应方药,有助于加强对风邪属性和六经中风证治的认识。其中,治疗三阳中风的经方与后世温病学家的辛凉解表方的比较研究,是探讨寒温统一的切入点,为探讨寒温统一提供了初步基础。

       悟道张仲景之六经皆中风的涵义解读
1        太阳中风,表虚证;太阳伤寒,表实证。
2        六经中风《伤寒论》太阳中风12条;38条,74条,71条,72条,152条,111条。阳明中风189条,231条。少阳病264条。太阴病276条,274条。少阴病290条。厥阴病327条。143、144条条妇人中风。
3        五脏中风、中寒《金匮要略》

=====================================================
暂时放到这里!作为五脏风寒的总结或者前言概述。
4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4 11:07:41 | 只看该作者
     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8 19:50 , Processed in 0.11142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