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0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脏风寒聚积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第15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23 08:42: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15条
【原文】
  趺阴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一斤  大黄一斤(去皮)  厚朴一尺(去皮)  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
  上六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释义】
  趺阳脉候脾胃之气,其脉浮而涩,浮是举之有余,为阳脉,主胃气强盛;涩是按之滞涩而不流利,为阴脉,主脾脏津液不足;胃气强,伤于脾,脾阴弱,能食而不能运化,津液不能敷布,故肠道失润而大便干结,膀胱为其所迫则小便频数;胃强而脾弱,这是脾约证的病理特点。治以麻子仁丸泄热润燥,利气通便。方中大黄泄热通便,治胃气之强;芍药、麻子仁滋阴润燥,治脾阴之弱;枳实、厚朴理脾肺之气,以行津液;杏仁润燥而利肺气,以通幽导便;以蜜为丸,意在甘缓润下,阳明燥热得泄,太阴津液得滋,脾约可愈。
【中心思想】
  本条从趺阳脉象论述脾约的病机、症状及治法。
【按语】
  本条亦见于《伤寒论》阳明病篇。
  脾约之证乃胃强脾弱,故应于“胃家实”与“脾阴虚便秘”二证相鉴别。胃家实者,邪犯阳明,痞、满、燥、实、坚为主,故以大承气攻下通腑泄热。脾阴虚者,形体消瘦,皮肤干燥,口干消渴,治以甘淡养阴为主,多用沙参麦冬汤可愈。而麻子仁丸攻下之中寓有滋润之意,对后世温病学家启发甚大。如吴鞠通治阴虚便秘的增液汤,实从本方之义而来。
【参考】
  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趺阳者,胃脉之会也。见浮,胃中之阳盛可知;见涩,脾中之阴虚可知。脾胃表里相关之证也。逼汗于外者,此也;迫小便之数者,亦此也。浮盛之胃热与涩虚之脾阴相搏,则津液日耗,大便必难,其脾燥而不能运,遂约省所出,渐至于无。此仲景主之以麻仁丸以润燥和脾为义也,主以麻仁润燥滑肠,杏仁厚朴下气宽中,芍药收阴行血,枳实破坚,大黄推积,无非为胃家泄其盛而实之邪,则脾家之真阴可存,不致立竭而已。”
2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4 07:33:51 | 只看该作者
       重要文献摘要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由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伤寒、金匮条文相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8 19:54 , Processed in 0.04978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