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89|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通过内在机制看表面现象~~透过表面现象看内在机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11-1 07:50: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创]通过内在机制看表面现象~~透过表面现象看内在机制

[key words]:表面的~~内在的   现象~~本质——内~外  阴~阳
一、表面现象,纷纷芸芸:
    一年四季,“暑往则寒来,寒往则暑来”(《周易·系辞》),有谁知道这是什么在支配?
    天之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有谁知道是哪个神明主宰着这一切?
    人之身,生壮老死,“物壮则老”、初生终死,又是什么决定了这个程式?
二、内在机制,要言不烦:
    一年四季,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是来入的,来入得多(阳胜)就会变热,太阳来临,散出不及,由春而夏;阴是外出的,散出的多(阴胜)就会变寒,地热散失,太阳远
去,由秋而冬。(春分:太阳入射多于地热散失,《周易·泰》叫做“大来小往”;秋分:地面散热量多于太阳热能入射,《周易·否》谓之“大往小来”)——故曰“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这是用阴阳(得失),来解释一年之中的寒热(虚实)——形而下的机制~~形而上的表象。

    天之道,春阴虚、夏阳盛,秋阴盛、冬阳虚。阳入阴出:或出得不及(春季),渐热而未及热;或入得太多(夏日),既热而仍加热;或出得过多(秋时),虽热而将变寒;或入得太少(冬天),已寒而仍寒散。——故曰“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这是用阴阳(来去),来解释四时之中的寒热(虚实)——形而下的机制~~形而上的表象。
    人之道,少壮老死。少者阴虚(阳胜于阴,得多于失,但阴阳尚俱少,故长大自始),壮时阳盛(阳胜于阴,得多于失,阴阳俱盛实,故长大至极);老化(物壮则老)阴盛(阴胜于阳,损耗大于获取,暂时还有的出,叫做阴阳俱盛、阴盛),耄耋(究极)阳虚(阴胜于阳,损耗大于获取,不过已经几乎没有的出,叫做阴阳俱虚、阳虚)。
    要点:阳盛了阴就能多,阳不能守阴就不能存。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没的大罐子,盛不了多粮!
    夏秋,同是阴阳俱盛:夏一个阳胜过阴,叫做阳盛(此时阴必多),秋一个阴胜过阳,叫做阴盛(此时阳也仍盛)。静的“存在状态”相同,动的“变化趋势”迥异——智者察同,愚者察异。
    冬春,同是阴阳俱虚:冬一个阳不抵阴,叫做阳虚(此时阴也无多),一个阴不敌阳,叫做阴虚(此时阳也未壮)。静的“存在状态”相同,动的“变化趋势”迥异——智者察同,愚者察异。
————“智者察同,愚者察异”,夏秋同是大热的天,表面现象好像相同,内在机制却有差异。不知道变化趋势,不足以为巫医!只知道表面现象,不可以为巫医!
(谨以此论,答志一先生问http://www.gtcm.info/cgi-bin/top ... ;topic=2&show=0,请不吝赐教为是。)
2
发表于 2003-11-1 15:30:3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通过内在机制看表面现象~~透过表面现象看内在机制

    先生以“出入”释阴阳,自成一家,然觉意犹未尽。阴阳的传统表述是“静者为阴,动者为阳”,在下还是觉得这个表述充分。
    以出入释阴阳,阴阳之变甚为简明,而阴阳之化不能尽现。四时阴阳之变亦可谓之阳入阳出,阴消阴长;阳入则阴消,阳出则阴长,以应天地,环周不休。“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应地之气,静而守位”,动静之间,生长化收藏。
    阴阳互根互生,须臾不可离,以阳入阴出解之似有凿分之嫌,或为在下理解有误,还望先生三教。
   
3
发表于 2003-11-1 18:28:0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通过内在机制看表面现象~~透过表面现象看内在机制

“智者察同,愚者察异”
“察同”是智者的一个基本素质,重要素质。没有“察同”思维,就永远不能领悟“道”。
4
 楼主| 发表于 2003-11-1 19:29:2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通过内在机制看表面现象~~透过表面现象看内在机制

下面引用由志一2003/11/01 03:30pm 发表的内容:
先生以“出入”释阴阳,自成一家,然觉意犹未尽。阴阳的传统表述是“静者为阴,动者为阳”,在下还是觉得这个表述充分。
    以出入释阴阳,阴阳之变甚为简明,而阴阳之化不能尽现。四时阴阳之变亦可谓之阳入阳 ...
阴阳互根互生,须臾不可离,以阳入阴出解之似有凿分之嫌,或为在下理解有误,还望先生三教。
1、“阴阳互根互生,须臾不可离”,是极对的!不过,阴阳的互根互生,正可“以阳入阴出解之”,而断不至于“似有凿分之嫌”。请论述如次:
第一,先生的意见:阴阳的传统表述是“静者为阴,动者为阳”,在下还是觉得这个表述充分。那么,就以以您的这个看法,来解释一下您的后面的观点“阴阳互根互生,须臾不可离”,如何?某些人可以硬着头皮,说静动互根互生(静极生动、动极生静),但无论如何也说不通静与动的“须臾不可离”,相反却是:是“动”就否定了“静”,是“静”就不能是“动”。
第二、在下的意见:以出入释阴阳,阴阳之变,就会变得甚为简明。“阳注于阴,阴满之外(外者为阳,阳的运动方向是流向内;内者为阴,在内的充满了然后流向外)”,“阴阳相贯,如环无端(阴阳是相贯互通的,就像玉环一样,并没有终端、始点——最好的落实,就是人体的动静脉循环,静脉流入、动脉流出,如环无端、互通鱼贯)”。这才是先生也同意的“阴阳互根互生,须臾不可离”,先生在这点上,与在下不谋而合,于经论毫无违逆!却不知为何反而说“以阳入阴出解之似有凿分之嫌”?
2、“以出入释阴阳,阴阳之变甚为简明,而阴阳之化不能尽现”,也不是的。
第一、“以出入释阴阳”,阴阳之变就甚为简明了,确实是这样的。
    经文说“阳胜则热”,阳胜过阴、入多于出,就会变热;经文的“阴胜则寒”,就可以理解为阴胜过阳、入不敷出,必将变寒。
    “以出入释阴阳”,阴阳之变就甚为简明了,确实是这样的。您提到的经文“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见于《素问·阴阳别论篇第七》,曰“脉有阴阳,……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这是指的脉象而言的,与仲景的“脉有阴阳者,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同一理!意思是说,见到阳脉(形而上的表象、脉象,不是机制)提示阳胜于阴的机制;见到阴脉,提示阴胜过阳的机制(形而下的机制论阴阳、而不是说“迟”就是阴、“数”就是阳,而是说“迟”就是阴病、“数”就是阳胜)
第二、“以出入释阴阳”,阴阳之化就可以无遁迹,而不是“阴阳之化不能尽现”。
  ①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应象大论》经文),两分法;
  ①阳盛则外热、②阴盛则内寒、③阳虚则外寒、④阴虚则内热(《调经论》经文),阴阳乘以虚实,四分法;
  至于①阳初胜过阴(厥阴、四支逆)、②阳少(稍)胜过阴(少阳、已能时时发热)、③阳大胜于阴(太阳、壮热)、④阴一旦胜过阳反破阳大散出(阳明、、汗出不止)、⑤阴已胜过阳大出不止(太阴、手足自温)、⑥阴仍胜过阴而几乎没得出但还在出(少阴、脉微细):六分法;
  竟至于阴阳之变、及其“化”:可分作八卦、十二月令、二十四气、七十二物候、或竟至于“推之可百”、“数之可万”。要之,无不以“概遍周全”为务,怎可谓“阴阳之化不能尽现”?
5
发表于 2003-12-30 22:35:3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通过内在机制看表面现象~~透过表面现象看内在机制

这些问题在于缺乏一步到位的基本原理.
6
发表于 2004-6-22 22:10:0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通过内在机制看表面现象~~透过表面现象看内在机制

精妙之论。
道可道,非常道。
黄岐建中汤先生之论可令吾辈悟道。
7
发表于 2006-11-6 08:08:0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通过内在机制看表面现象~~透过表面现象看内在机制

下面引用由雅俗共赏2004/06/22 10:10pm 发表的内容:
精妙之论。
道可道,非常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2:12 , Processed in 0.05713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