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R8论中医理论的科学建构(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1-11 15:04: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中医理论的科学建构
   高儒贵
中医药学是世界科技领域中的一个奇特现象,没有哪一门科学学科能够像它那样,绵延数千年仍保持旺盛活力,这本身是个谜,而保证它旺盛活力的内在动力是什么?人们称之为科学性,正是今天中医现代化所要解决的谜中之谜。为了找到这个科学性,现代的人用现代的思维和方法,像解剖“标本”一样企图弄清它的“构造”。然而几十年过去,不仅构造的东西未能搞清,却几欲扼杀了它的生命。面对如此结局,我们不得不做出以下思考:中医的科学性到底是什么?二千年前的中国古人根据什么创造了它?为什么今日的中医说明不了它?为什么当今先进的科技手段也无法弄清它?难道它是不曾为西方人所知、而中国人虽然早知、但因某种“缘故”却被后来人严重忽略的一种特殊的、甚至是“更高水平”的科学?这样的思考似乎是悖论。如何克服这个悖论?现代逻辑学认为,一个成功的理论,必然是某种规律和某种初始条件演绎的结果。既然四十多年的西化方法已经证明失败,我们何不试着放弃那个“缘故”并跳出长久以来的固化思维,尊重科学发展规律,按照逻辑学的原则,回到历史的源头向先人们请教,寻找出他们当时创造中医理论的初始条件及其规律。
建构辨疑
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它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的天人整体观。关于这一特色的产生,翻开中医教科书,几十年来几乎千篇一律,无不说它建构于中国古代的哲学。中医学是研究人的生命现象的具体学科,如果说中医理论建筑在哲学之上,是违背科学发展规律的。我们知道,哲学依赖于具体科学,先有具体科学的发现,后有哲学的认识论。故不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亦不论现代的或者古代的,哲学都不是用来直接针对具体问题的。一个具体的科学学科,对自己的研究对象需要的是解决具体问题的具体理论,完全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去套用一个不适合解决具体问题的理论来充当自己的理论。回顾中外的科学发展史,没有哪一个具体学科把哲学的理论完全照搬过来当作自己的理论,即使它的理论再高明也不能越俎代庖,中医学的构建也必然遵循这一规律。古代哲学对中医学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但仅限于宏观指导方面,虽然它们共同使用了阴阳、五行这一类概念,但二者的内涵绝不可能一样,哲学的概念抽象而一般,医学的概念特殊而具体,如果把哲学概念当作医学概念,只能得出正确而空洞的结论。存在于许多人头脑中的中医是经验医学、中医的前途只能是废医存药等思想,正是由这种哲学构造论造成的。
中国古人根据什么研究人?道家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医最早的经典《内经》亦说:“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他们共同认为,人与自然界是同一的,它们遵守共同法则,人体虽不能洞视,但天道可仰观俯察,若能通晓“天道”,即可知晓人理,中医学理论正是这一观念的产物。因此,欲理解中医,首先要了解古人的“天道”思想。
研究“天”的学问,属于自然科学的天文学范畴,在这方面,中国古人研究最早,成就亦最高。不仅当时的记录资料异常丰富,一些观测结果更是精准。即使在今天,这些成就仍为世界上很多科学家所赞佩和重视。尤其要特别指出,与西方的古天文学不同,中国的天文学始终受到思想家们的关注。古代的学者不似现在的学者,他们往往是通才而不是专才,比如老子、孔子等人,既是社会学家亦是自然学家,他们参与天文学研究,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和描述现象,而是透过现象追求本质,以他们的睿智宏思,总结出学说理论,然后把这种学说理论扩展应用到其它领域。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无不渗透着天文思想的影响,故不论是哲学或医学,在其形成之初,均以当时的天文学理论作为构建基础。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它们通常采用解释自然的方式来进行,比如《易经》和《道德经》俱是讨论哲学的书籍,里面就充满了丰富的天文学内容;《内经》是中医学专著,它总结先秦以前的医学成就,同样记载了大量的以天文学为主的自然科学成果。正是这种看似“朴素”、“原始”的方法,使古人的眼界超越了狭隘和局限,铸就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阴阳、五行的概念本来都成熟于天文理论,因此,哲学与医学共同使用这些概念就不足为奇了,哲学以概括和抽象形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普适于各个领域,中医学则把对“天”的本体认识移入到对人的本体认识上,专门研究人的生命现象,就像西方的物理学和化学产生了西医学,中医学以代表了东方自然科学最高成就的天文学为建构基础,是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当我们不是以哲学的方法而是以本体的天道思维重新审视中医理论时,就会发现,它构建的体系精妙合理,逻辑运用严谨周密,具有完美的科学形态和丰富的科学内涵。下面,就让我们看看我们的祖先是怎样把天文理论演变成中医理论的。
天道本体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也是中国古代科学的最基本概念。古人用“道”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内经》则将道的思想全面引入生命的研究之中,用以阐释人的生命奥秘和防病治病原则。如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等等。“可不通乎”的“道”,是《内经》演绎中医理论的根源,其中应包涵极其重大的科学原理。可是由于哲学概念的误导,仅被后人以空泛的“规律”一词视之,则丧失了“道”的科学本义,使得我们对上面经文的重要内涵无从得知,也使由此衍生出的中医理论变得扑朔迷离。假如我们不以道的哲学观念,而以最初的本义之道来看上面那些话,是否能有另外不同的意境和收获呢?让我们先从老子的道论谈起。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这一段重要文字,明确指出了“道”的本体性。所谓“有物混成”,即认为道是浑然一体的客观存在之物;它“独立而不改”,永远不改变自己的面貌,也就是说,它不依赖于人的精神而存在;它“寂兮,寥兮”(《内经》有“太虚寥廓”之语,故寂、寥二字亦言宇宙太空),孤漠的寂守在那遥远广阔、浩瀚无边的地方;“周行而不殆”,则说它永远保持着“周而复始”的运动状态。什么样的“物”能够具备老子给定的条件呢?很显然,以现代的观点来看,只有宇宙天体的运动与之符合。现在人们观测到的银河系、太阳系中所有恒星、行星、包括人类生存的地球,它们的存在方式,都是“周行而不殆”的。即便更加遥远的河外星系,它们的运动形态也都是旋涡状的。故独立而不改的旋周运动,是永恒不变的宇宙公理,这即是老子最初赋予道的科学本义。
由于对这段话中“天地”二字的模糊解释,有人以为老子的道是唯心之物。他们把“天地”理解为宇宙,认为“先天地生”,即道在宇宙之前,没有宇宙先有道,这个“道”自然成了凭空想象了。实际上,这个解释并不正确。古人认为,天为上,地为下,天地湮蕴,万物化生,故《易经》、《老子》、《庄子》、《内经》等书提到“天地”时,大多与万物相联系,如“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内经》);“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易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德经》);“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庄子》)。天地能生万物,万物也只地球才有,故从万物的角度说,将“天地”释为以地球为主同时包括太阳、月亮等与地球直接相关的天体是符合古人原意的。因此,老子这段话,不仅正确描述了宇宙中星系、星体的运动状态,也揭示了地球的演化根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就是说,在还没有地球以前,“道”就早已存在于宇宙之中了,地球的诞生,正是由它育化而成。相对于银河系、太阳系来说,认为地球产生于它们之后,是合乎宇宙演化规律的。
“道”是古人经过长期实践观察,通过思维觉悟而发现的我们这个世界最基本、最实在的东西。它的实在性,不是人的感官能够直接感知的,老子说它“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故“道隐无形”是它的一大特点。道周行而不殆,又隐而不见,用现在的观点看,它是否就是今天科学所说的“空间场”呢?现代科学证实,“场”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它无影无形,又无所不在,太阳系是个引力场,地球是个电磁场,原子是个介子场,人体是一个生物场,它们都以场的形式存在。场是事物的相关性场所,一切实体都依场而存在,实体如果离开了场就失去相互关系从而失去它的存在根据(如原子以场的形式维系各种粒子的运动,破坏了原子场,粒子便不能独立存在)。对于物质产生的原因和过程,现代场论认为,“场”的张力和震荡是空间的固有属性,空间中充满了各种的场,当所有的场都处在能量最低的基态时,空间表现为无任何粒子的真空。这些场相互渗透并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场可以激发,场的激发态表现为粒子的产生。场的激发态是一种什么状态?从上面列举的四个场看出,太阳、地球、原子的场都是旋转的(生物场的旋转将在后面讨论),可以这样说,物质产生于空间旋转。那么,空间的旋转是如何发生的呢?物质实体又是如何在旋转中产生的呢?对此老子首先这样表述:“道法自然”。“自”在甲骨文中是“鼻”的象形字,“然”是状态,“自然”即鼻息状态。老子以鼻息摧动胸廓舒缩用来比喻说明空间的驰张状态,这和现代科学对真空基态场的描述何其相似。老子又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万物之根”。“谷神”是道的别名,即空间旋转(“谷”喻空间,“神”指旋转而表现出的变化),旋转产生相对的两股力量,老子谓之玄牝,玄牝两股力量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分析至此,老子的思路已经十分清楚,道的前身是“自然”的真空基态场,基态场一旦激发,就可能发生旋周运动而形成道。旋周运动必然产生动能和势能,根据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质能转化原理,当能量一旦凝聚为质量,就可诞生能够被人感觉到的有形的物质世界。因此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看来,老子研究万物起源问题,触摸到了空间本质,他所描述的道的空间场性质,已接近了当今最前沿的科学阵地。
老子又说:“强名之曰大。” 还说:“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将道称为“大”,则具有无限包容的意义。说明道是以旋周运动包容着无数个别事物的统一体。毫无疑问,老子的道又具有整体和系统的特征。仔细体会老子所言,老子的系统观与现代的系统论有本质不同。现代系统论是在近现代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具体科学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对整体事物的认识,受分析、还原论的影响,还摆脱不了要素组合的观念,故它的研究对象适宜于人工组装的物质系统,如现代大工业的机械化生产。而老子的系统观产生于无中生有的演化认识,认为系统中的一切实体、一切相互作用关系都由整体的旋周运动所派生、所决定和制约,故它适用于具有自组织特征的物质研究,如地球以及包括人的生命在内的一切自然现象。老子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古人以道的观点看问题,不仅是整体、系统的观点,更重要的是它的旋动观点。
“道”的系统性,只是对事物关系的总体概括,为了深入系统的内部,了解事物的变化,古人又在道的基础上提出了“气”与“阴阳”二个概念。道中有物的“物”,即是指气。《庄子》说:“通(充)天下者一气耳”,这与西方科学的“粒子”概念相似,它是构成有形世界的微观成分。与西方所不同的是道中有“象”,这个象,指道运动中“曰逝、曰返”即相对相依的两股势力形成的两种能量属性,具体表现为寒热,古人则称之为阴阳。气的聚散表现为事物变化,而变化的原因则是阴阳。现代量子物理学在解释光电效应时认为,电子的跃迁是在光子的作用下发生的,当电子吸收了一个光子就跳到更高能量级的轨道,当电子跳回到较低能量级轨道时就释放出一个光子。阴阳与气的关系就相当于光子与电子的关系。古人不可能观察到微观层次,但这种光电效应同样可在宏观上表现出来。人们通过肉眼观察到的气运动状态,如《内经》所说“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即可视为光电效应的宏观表现。气为什么能上能下呢?古人认为与寒热(阴阳)有关。《内经》说:“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这与现在的地球物理观测一致)。在下之气,吸收了光热,则清轻扩散而上升,在上之气,遇寒释放光热,则重浊凝聚而下降,因此,古人把受光热呈上升状态的气,称为阳气,而把离光热呈下降状态的气,称为阴气。以此看来,寒热相当于相对的光热能量,进一步说,相对的光热能量也就是阴阳的本体实质。
气、阴阳与道又是怎样一种关系呢?狭义相对论的质能等价原理认为:当物体逐渐加速,在不断获得能量的同时,其质量也越来越大。也就是说,运动(速度)产生能量,能量产生质量。与此相似,道的旋周运动必然产生阴阳(相对能量)运动,阴阳运动必然产生气(相对质量)的聚散。三者的关系,道是第一位的本原概念,阴阳是第二位的相互作用概念,气则是居于最后一位的相互作用的体现者概念。中国哲学常说的气运动属性,实质是指气对道与阴阳的依赖性。道与阴阳的关系即运动与能量的关系,阴阳与气的关系即能量与质量的关系,运动(速度)决定质、能的变换,故事物的真实性只有在运动中才能表现出来。道的运动法则是旋转,旋转是一切动力之源,地球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受地球旋转的制约,我们无法想象,地球一旦停止了旋转,我们的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2-17 12:48 , Processed in 0.20818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