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2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中医遭遇西医——也谈中医学的优势是什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8-12 18:04: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我们在高喊发扬中医学,发扬这门国粹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认真的思考一下中医学的优势是什么?难道中医学的优势真的就是街头小巷老百姓们所谈的“中医治本”一句所能囊括?难道中医学的优势真的是中医院校的师生们依据现行教材不加思索异口同声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中医治本”,乍听起来觉得是中医相对于西医的优势,可是它也造成了“中医治慢性病”,更甚者是中医成为了好多病人走出西医院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无奈心情下的救命稻草,这样的观念于中医发展有何益?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建国以后,在中医学从传统的师承教育走向院校教育的大背景下,仿照西医学的课程设置,在教材编写时提出来的,中医院校教育已历五十年风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也深深地烙在了这一辈人身上,好像在业内如果谁不知道这个似乎中医就白学了。可笔者认为,此是我们的悲哀,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
    其实现代医学也并非是像我们不加深思想象中的“重局部轻整体”,其关于疾病的论述亦是注意到其它器官其它系统的影响,只是没有像中医学一样借助五行等哲学模式用生克制化加以阐释,所以现代医学的发展,使我们五十年来一直津津乐道的“整体观念”也相对地被逐渐淡化,我们讲的“整体观念”包括的三个方面:人与自然的整体性、人自身的整体性、人与社会的整体性,不但现代医学亦有异曲同工之论述,而且我们在中医临床上主要有所应用的仅是“人自身的整体性”,且常园囿于脏腑学说的层面。中医院科室的建立亦是仿效西医院模式而设,古代医家所注重的五运六气等强调“人与自然整体性”的模式,在现行中医医疗体系下难以施行。
    “辨证论治”一旦是中医遭遇西医,在现行医疗体系的大背景下,常陷于“病”与“证”两难的窘势,遂在“辨证”之下又反复强调“辩病”的重要性。病人开口问“病”,中医大夫答之曰“证”,病人觉得中医“玄之又玄”。临床大病例即使无病可辨亦得冠以西医某种病名,方能在其下写上“中医诊断”,是以“辨证论治”为主呢,还是所谓中西医结合下西医大病例的狗尾续貂呢?
    可见,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来说明中医的优势,不但不得全貌,而且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错误。重新审视中医学产生、发展、壮大,以及现在令人担忧的现状,审视影响其理论建构的各种因素,是我们寻找中医学优势的方法,在这个基础之上,笔者认为中医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中医学的文化属性和对主体能动性的强调。
    1.中医学的文化属性
    现在我们的好多中医临床大夫很不愿意谈中医的文化属性,似乎中医与文化的关系走地近了,就有不科学之嫌,就不能体现中医学作为一门医学的实践技术性,其实,大可不必如此,中医学是不是科学暂且不谈,“科学”的对立面是“伪科学”,“不科学”不等于“伪科学”,“不科学”和“科学”一样的优秀,无高低之分。
    中医学从诞生之际便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广采各时期哲学之常,作为其思维模式工具和方法论。《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成书于先秦两汉之际,先秦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黄帝内经》中便有明显的同时期先进哲学思想的印记,哲学中的精气神等概念被其结合人体自身的特点作为阐发身体正常生命现象的工具,哲学中的阴阳被其用来说明人体正常的生理结构、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及其治疗,哲学中的五行被其用来阐发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生理系统,五行的生克制化被用来说明脏腑之间的促进与制约的双向调节。
《黄帝内经》其书名便有黄帝之派的气息,黄帝一派,《史记》言其与古时天文历法有密切关系,《史记•历书》讲“太史公曰:神农以前尚矣。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于是有天地神祗物类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黄帝内经》中许多理论的建立都是建立在古时天文历法知识的基础之上。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在《黄帝内经》中有明显的体现,对中医学养生理论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后世医家诸如王冰、杨上善,在注解《黄帝内经》时亦多喜引用《老子》做注。
    医为仁术,而“仁”的思想是以《论语》为代表作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宋代新儒以儒为基,兼取道、释,开创理学先河,其治学方法和学术思想对中医影响颇大,故有“儒医”一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讲“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可见儒对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重大影响。
    清代医家徐灵胎讲“用药如用兵”,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兵家思想,无论是其丰富的矛盾观,亦或是具体的战略策略,都影响了中医学治则治法的形成。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决定了以《黄帝内经》为理论奠基之作的中医学的基本面貌。历代有名的医家无一不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把握,如张景岳深谙易理,“易医相通”,常多从易理阐发中医。范仲淹曾云“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更是从一定角度说明了中医学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
    纵观世界上的其它医学没有像中医学这样鲜明的文化内涵,好多人“中医就算是临床不行了,当门文化搞一样有意义”的话,虽有偏颇,但也说明了中医学的优势在哪。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现在说的“整体观念”,其充其量是中国文化追求和谐美的一种表现,怎能用它来概括中医学的特点呢?把中医的优势定格在“中医学的文化属性”的层面,不但有助于给中医发展更广阔的空间,亦有助于把中医推向世界的舞台,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国外好多学者迷恋中医,迷恋其文化内涵的原因了。
    2.对主体能动性的强调
   《素问•宝命全形论》有云“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中医不像西医,诊断治疗依据太过模式化,中医学无论是在疾病的诊断还是治疗上都有极大的个性空间,这是中医理论强调对主体能动性的体现。
    正是有了对主体能动性的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才更加丰富,更加有韵味,无论是诗词歌赋,亦或是琴棋书画,无不透露着个体生命作为主体对客体的巨大的、能动的反作用。中医学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决定了它“对主体能动性的强调”,文化的多元性给了中医理论不同的发展空间,给了历代名医足以发挥个性的空间。不论是作为个体的“医”或“患”,中医都注重对其能动性的发挥,作为“医”, 中医学的“医学-哲学”思维模式框架及其这个框架下的重功能轻结构的倾向,是“医”发挥主体能动性的内在原因,精气神、阴阳、五行等模式下的注重功能表述的理论建构,使得“医”对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相对较自由,有足够发挥个性的空间,这便是中医学如同传统文化一样多有流派百家争鸣景象的原因了,这也是虽同为名家对同一病人的诊治往往能殊途同归的原因,这也是其它相对固定模式、文化内涵相对不丰富的医学难以理解的原因。作为“患”,中医学强调生命个体的能动性,强调其在疾病过程中的自恢复性,所以中医辨证用药的关键在于刺激或恢复机体的能动作用,这正是中医学治则治法的精髓所在优势所在。可见,我们讲的“辨证论治”仅是从“医”单方面的表述了“对主体能动性的强调”中的一个方面。
    综上所述,“中医学的文化属性”和“对主体能动性的强调”相对比较全面的概括了中医相比于西医学的优势,这种表述内涵相对比较丰富,可以在其下做大量的相关研究以形成丰富的系统,这在西医学冲击下的今天,突出特色突出优势,更加具有实际意义,如果我们对自己的优势研究地都不甚全面、充分,谈何发展?

2
发表于 2006-9-9 18:43:10 | 只看该作者

当中医遭遇西医——也谈中医学的优势是什么?

其实也是不知所云!!!!!!!!!!!
3
发表于 2006-9-13 11:05:03 | 只看该作者

当中医遭遇西医——也谈中医学的优势是什么?

[这个贴子最后由“杏林居士”在 2006/09/13 11:06am 第 1 次编辑]

为何不是“当西医遭遇中医”了,而是“当中医遭遇西医”。
医学的最终目的是保全人民的健康。
不管是东还是西,也谈不上什么遭遇。[USECHGFONTE]
4
发表于 2006-9-14 20:05:32 | 只看该作者

当中医遭遇西医——也谈中医学的优势是什么?

就现代中医发展状况来说,中医学就像以上所说她是从传统的师承教育走向院校教育的大背景下,仿照西医学的课程设置而发展起来的。在这种形式底下发展起来的中医只可能是西医式的中医,而不是中医自己的中医。不管每种科学或伪科学都有她自己的起源历史背景、历史文化和历史根源,中医、西医也如此,暂且不说中医和西医谁先进谁优越、谁是科学谁是伪科学,但从其起源上来研究她们,发展她们,这也无不是一种好方法。
5
发表于 2006-10-10 15:52:59 | 只看该作者

当中医遭遇西医——也谈中医学的优势是什么?

顶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2-17 12:37 , Processed in 0.05142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