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4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第18、19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0 09:22: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12-14 23:50 编辑

第18条
【原文】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方之。
  甘遂半夏汤方: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 芍药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一本作无 。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词解】
  欲自利:病人未经攻下而要下利。
  利反快:下利之后,留饮减轻,病人感到轻快。
【释义】
  留饮是指饮邪留于心下不解。饮留则气滞,而脉道即不利,故脉见伏。若正气拒饮欲从下去,则其人欲自利,因利则心下坚满而反快,可知饮有不解之势。但由于留饮已有巢穴可据,不可能泻下即去,故又心下续坚满。治当应势利导,采取通因通用之法,方用甘遂半夏泻下而除留饮。方中甘遂攻逐水饮,通利二便;半夏散结除痰;芍药敛阴液,去水气;白蜜、甘草甘缓解毒,调和诸药;甘草与甘遂相反,合而用之,具有攻逐留饮,安中下气之效。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留饮的证治。
【参考】
  临床:本方煮药法,当从《千金要方》记载,即甘遂与半夏同煮,芍药与甘草同煮,最后将二汁加蜜合煮,顿饮,较为安全。不可过服,中病即止。甘遂可用散剂1~3g,面煨冲服,或胶囊装甘遂末服。若用煎剂,宜少于6g,可直攻水饮而不致毒人。
  本条所述留饮,可归属狭义痰饮兼支饮。甘遂半夏汤目前多用于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痰饮咳喘见呼气困难、胸部痞满者,对留饮胃痛、“腹壁脂肪增多症”亦有效。服药后可见大便水泻、粘腻如鱼冻样物。衣老宸寰通过多年临床实践,确认留饮可致泄泻,且多属顽固难愈之久泻,寻常健脾、升举、分利、固涩、温阳诸法颇难取效,乃根据“有故无殒”,“有是证用是药”的原则,采用甘遂半夏汤治之,获效甚良。一般药后泻下水液脓痰之便,常使多年夙疾,一剂顿除;或即见转机,稍事调理而愈。经治者凡百余例,疗效稳妥可靠。衣老指出,用此方须注意两点:①不用甘草则不效;②用蜜甚属重要。(《金匮诠释》)

第19条
【原文】
  脉浮而细滑,伤饮。
【词解】
  伤饮:指被饮所伤。
【释义】
  本证由于突然饮水过多,水气不行,停滞于胃,则心下必悸;停滞在下,则小便不利,必苦里急;因寒水凝结,脉道壅塞,故脉细而滑。寒水射肺,肺气上逆,故脉浮,并又可常见咳嗽气喘等证。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伤饮的脉象。
【参考】
  [按语] 痰饮病脉多偏弦,但亦有出现脉平的。浮脉主表,主外,说明饮邪积聚不深,病势较浅,并非主外证;细主虚;滑主痰,主饮。词条的精神是说素体不足,若饮邪停留于浅表,可见浮而细滑之脉。
2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5 08:00:05 | 只看该作者
   18条留饮是指饮邪留于心下不解,难治。甘遂半夏汤。
    19条饮伤与心下,停滞于胃,则心下必悸;停滞在下,则小便不利,必苦里急;寒水射肺,肺气上逆。若饮邪停留于浅表,可见浮而细滑之脉,易治。分别使用苓桂术甘汤,肾气丸,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
      甘遂半夏汤目前多用于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痰饮咳喘见呼气困难、胸部痞满者,对留饮胃痛、“腹壁脂肪增多症”亦有效。服药后可见大便水泻、粘腻如鱼冻样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2 09:31 , Processed in 0.13173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