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2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第15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7 10:01: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12-14 07:32 编辑

第15条
【原文】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词解】
  温药:温性药物。
【释义】
  痰饮的形成,是由于胃虚,不能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虚不能散精,上归于肺;肺虚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肾阳虚弱。不能化气制水,水精不能四布,水湿停留,积为水饮。水饮多在肺、脾、肾所虚之处,停留为患。总之,人体内水液代谢因虚而停,因寒而凝,聚成痰饮,病变多端。治宜温药和之,温药可以通阳消阴下气,可使水气流行,津液布达,代谢正常,水饮之邪消散。用温药温暖脾胃,可以助运化;温暖肺气,可助通调水道;温暖肾阳,可以助化气,水液代谢正常,不停不聚,则不生痰饮。
【中心思想】
  本条是论述治疗痰饮病的大法。
【参考】
  [按语] 痰饮病为本虚标实,阳不化阴之病。若久用温补,则腻滞而不去。滋腻助湿,饮邪不祛。若久用燥热,则宜伤正气而饮不散;若久用寒湿,则更助水饮凝聚,饮邪加剧。若久用得法,水饮虽去,但脏腑更虚,水饮再聚而更重。故痰饮病的重要治略方法,以温药调和之。即根据痰饮病的虚实盛衰,邪气轻重,病变部位,病情趋势和兼证等不同,选择相应的药物,组成一个消阴通阳,调畅气机的有效方剂,以达到祛邪不伤正,扶正不恋邪,使阴阳恢复最佳生理状态。
  [临床应用] 温药和之治本主方,脾虚者用苓桂术甘汤,肾虚者用肾气丸。后世根据本条精神,按照广义痰饮病兼杂病因的不同,在祛痰涤饮的基础上,其治法用药,有所发展。
2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4 15:33:38 | 只看该作者
     温阳化水法。参考《伤寒论现代解读》
3
发表于 2019-12-14 15:55:13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2 09:26 , Processed in 0.05166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