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7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请教几个外行术语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12-27 21:06: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燥湿、化湿、利水渗湿分别是什么意思?有何不同?
2
发表于 2003-12-28 10:21:24 | 只看该作者

请教几个外行术语问题

被“湿阻”击倒的张老师
吕 斌
  某中学体育教师小张,平时体健无病。两个月前带学生游泳,归途遇雨,自恃身强体健,并不躲避,冒雨回家。不料次日即发高热,体温升至39℃以上,畏寒怕冷、头昏脑胀、口苦苔腻、全身酸痛、四肢困倦、疲软无力。即去医院就诊。治疗后,高热虽被控制,但低热起伏,每天体温波动在37.4~37.8℃。尚有不思饮食、口酸口苦,上腹部饱满闷胀,甚至漾漾欲吐,舌苔厚腻,涎黏稠等症状。每晚随着体温升高,瑟瑟寒冷,蜷缩思睡,大便溏,小便少。在治疗过程中,除发热外,多种检查未见异常。历时二月,日渐消瘦。小张心情沉重、思想紧张,心想难道生了“癌”不成?家属也忧心忡忡,正当举家惴惴不安,突然悟及既然西医检查不出毛病,治疗又无效果,不如去看看中医,于是去到区中心医院中医科求治。
  中医科金大夫详细询问了病史,看了舌苔,诊了脉,对他说:“你的病中医称为‘湿阻’或‘湿困’,非常多见,只要‘湿’一去,病即除,并不是什么大病,更不是‘癌’,你不要胡思乱想,尽管放心。”
  小张听了,不由得一阵高兴,多时积压在心头的一块巨石顿时放下一半,但又信疑参半,觉得自己病了这么多时候,打针服药不少,也未见效,而今金大夫却说得这样简单,莫不是在安慰我?至于湿阻、湿困,以前从未听说过,更不理解。
  金大夫似乎也看出了小张的心事,感慨地说:“我说的湿阻,你没有听说过吧,这也难怪,现在确实有不少同志,对西医的病名比较熟悉,而对传统医学的病名却很陌生。现就你的病,就来谈谈‘湿’吧。
  中医所谓的‘湿’,既是病名,又是病因。湿与水有密切的关系,水是人体必不可少的物质,但是过分多了,就会致病。‘湿’就是泛指人体中剩余过多、致人生病的水液。
  人体所需要的水液,大多伴随饮食入口,首先由胃肠吸收,再由肺、脾、肾等脏器的代谢调节,输布全身。除了满足正常的需要之外,多余部分则随呼吸、汗液、粪便、尿液等排出体外。人体代谢调节功能正常,水液相对恒定,所以并不致病。如果进水特别多,例如茶酒嗜癖;或经常处于潮湿环境;或由于患者自身对水液的代谢、调节功能减低,这样致使体内多余的水液不能及时排出,积蓄潴留,于是就引起各种病证。‘湿’就是由于上述原因所产生各种病变的总称和概括。
  中医认为,湿是一种非常广泛的致病原因。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受时令季节限制,一年四季都能发病。特别在梅雨季节和长夏(农历六月)期间最多。黄梅淫雨、水湿弥漫,人处其中,极易感染;长夏节季,溽暑熏蒸,暑多挟湿,所以湿病在这两个季节特多。
  2.不受地点的限制。我国东南地区地处沿海,雨水较多,气候潮湿,而江浙一带,河流纵横,阡陌交错,地处低洼,因此凡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人们,受湿致病的机会往往更多。
  湿有‘外湿’和‘内湿’之分。外湿是受外界气候或地理环境的影响,湿自外侵。如淋雨涉水;或久居湿地;或经常野营露宿,接触雾、露、霜、雪;或天阴久雨,湿气弥漫;或汗后湿衣,不即更换等等,病在肌肤表浅,治之较易。内湿是湿从内生,如饮食不节,偏嗜生冷、瓜果、甜腻,或膏粱厚味,或茶酒成癖等等;或因体内某些脏器的生理功能减退,或由其他疾病影响,对水液的代谢、调节功能削弱等等,病在脏腑深处,发病缓渐,初不易觉,病情复杂,病程淹长,治亦费时。
  湿一年四季都存在于大自然的气候之中,它致人生病,不仅患者为数甚多,而且可以遍及全身。一旦致病,患者最普遍和明显的感觉是精神疲乏、四肢困倦、酸重无力、饮食无味、胸闷、口或苦或甜或腻,或伴低热。此外由于受湿之脏器或部位不同,其症状也不一样。如湿在头部,则头重如裹;或者耳鼻闭塞,听觉、嗅觉失灵;或者面目浮肿,目黄声重;面色晦暗等等。如湿在肺,则咳嗽多痰,气急满闷。如在肝、在胆、在胃,则上腹饱胀、食欲不振、口苦或甜或腻或黏或涩,舌苔垢厚甚或积粉,或反酸、或恶心呕吐,或全身黄疸。如湿在下焦,或大便溏泻,足跗浮肿;或小便涩少,淋浊白带。如湿在四肢,则筋骨酸痛,关节伸屈不利。如湿在腰膂,则腰酸胀重、俯仰不便。如湿在肌肤,则浮肿,瘙痒。
  你的病,主要是由于带学生游泳、经常水湿浸渍,又被雨淋,寒湿之气入侵体内,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感受外湿。治疗后,虽高热被控制,但侵入体内的湿没有排除干净,积蓄日久,阻遏了脾之阳气,脾阳不振则不能健运水湿。这样相互因果、恶性循环,所以你的病迁延缠绵,不易即愈。现在首先要做的是发汗利尿、燥湿健脾。前者治标,驱除你感受的湿邪和寒气;后者治本,提高机体对水湿的代谢、调节功能,以达到体内水液的平衡。”
      金大夫说完后给小张开了一张处方:豆豉12g、桂枝3g、藿梗9g、紫苏梗9g、苍术9g、川朴4.5g、羌活6g、独活9g、陈皮6g、猪苓9g、茯苓9g、车前子9g(包)、泽泻9g、生姜3片。并嘱三天后来复诊。
  小张听完金大夫的讲解,疑虑尽消。回到家里,遵照医嘱,服药之后,果然一身畅汗,小便也逐渐恢复正常。三天后,低热尽退,冷汗亦止,其他症状也都相应减轻,如释重负。小张非常高兴,按期复诊,一次比一次有所好转,半月之后,诸恙尽愈,胃口、体力逐渐恢复,不日痊愈。B14
3
发表于 2003-12-30 09:45:53 | 只看该作者

请教几个外行术语问题

楼主的问题在<思考中医>论阳明一章有有关论述,对“燥湿”之论尤详,建议一读。
4
发表于 2004-1-7 14:15:10 | 只看该作者

请教几个外行术语问题

豆豉12g、桂枝3g、藿梗9g、紫苏梗9g、苍术9g、川朴4.5g、羌活6g、独活9g、陈皮6g、猪苓9g、茯苓9g、车前子9g(包)、泽泻9g、生姜3片。为何方化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12:35 , Processed in 0.05308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