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38|回复: 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西医融合观》续--气血津液与内环境的融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9-1 12:13:3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西医融合观》续
--气血津液与内环境的融合
作者:李同宪 李月彩
出版社: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
发表于 2013-9-3 09:08:4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管理先生把《中西医融合观续》介绍给大家,请大家多多指教。

点评

期待 继续发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2-5 17:14
从目录看,是有益的探索。 研究中医,应当有这种精神。 支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0-22 15:46
3
发表于 2013-9-3 09:30:26 | 只看该作者
概    论

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 什么是中西医融合?
2.什么是气血津液-内环境稳态、证态、象态。

第一章  关于中西医融合

一、中西医融合的概念
中西医融合指的是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
医学体系是一个理论体系,由概念与理论构架组成。符合逻辑的概念形成、变化和发展以及概念间的相互依赖、对立和转化,就是概念在理论构架内的流易。一般而言,概念只能够在自己所属的理论系统内流易。概念、理论构架以及概念在理论构架内的流易,才是具有活力的理论。中、西医是具有不可通约性的两大理论体系,对于同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疾病)的认识得出完全不同的两个理论(即概念、理论构架不同),因此,中医的概念不能在西医的理论构架内流易,西医的概念也不能够在中医的理论构架内流易。中西医融合就是建立一个新的理论体系,通过这个体系使得中医的概念能够在西医的理论体系内流易,反之亦然。
人类的一切知识无非是解决:是什么?怎么办?为什么?三个问题,理论是人类对于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对于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是由现象到本质的深化过程;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研究、建立理论的方法就是从现象深入到本质,即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而理论的叙述方法或者表达方法则是从本质上说明表面现象;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即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中医把理论的建立称之为:取象比类,把理论的运用、解决问题的过程称之为:取类比象。系统论中,对于系统以及系统状态的认识、判断是由“状态变量”决定的;对于系统调控的效果需要检测“状态变量”来体现。所以,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中的“现象”,就是中医理论中的“象”,就是系统论中的“状态的变量”。辩证唯物主义中的“矛盾对立统一”,中医学中的“阴阳平衡”,系统论中的“稳态”,是等同的概念(理论界有争论)。西医把系统论引入医学领域正在形成现代西医学,为中西医融合创造了条件。

点评

李先生也是从现代科技的角度解读了中医学,值得称道。 这是历史的必然。 中西医总会取长补短,最终融为一体的。 看来,李先生肯定是赞同中西医殊途同归的,那么为什么对王锡民教授用现代科技解读元气、先天之精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2-1 19:52
4
发表于 2013-9-3 09:51:57 | 只看该作者
(接上帖)
  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肉体感官(眼、耳、鼻、舌、身)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许多感觉,在头脑中有了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表面有了初步认识,这就是感性认识。这就是“象”,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所以,感性认识所得出的“象”或者说表面现象不受理论框架的支配或者说影响,是感性的、经验的、初级的、比较客观的。慨念的形成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当对“象”或者说“现象”进行概括、抽象化的时候,有意或者无意之中是运用某种理论框架对“现象”进行概括、抽象化。这是一个主观过程,是理性认识的第一阶段,也是理论形成的第一步骤。运用不同的理论框架对同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象进行概括、抽象化,就能够得出不同的概念。例如:头痛、发热、脉浮、白细胞不高,发病1,2日这一组现象(状态的变量),中医诊断为:太阳表证,西医诊断为:感冒或者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尽管概念不同,而他们的本质是统一的。所以,我们说:太阳表证与感冒或者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一个证态,诸如此类,形成中西医融合的证态理论。在证态理论体系内,麻黄汤、桂枝汤是治疗太阳表证-感冒证态的方剂,麻黄汤是治疗太阳表实证的方剂,所以,麻黄汤的适应症是:头痛、发热、脉浮、白细胞不高、高热无汗的感冒病人,即排除了传染病前驱期以及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而且具备高热无汗的感冒病人才能够使用麻黄汤。
     医学领域里之“象”包括:症状、体征、各种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等,而中医学里之“象”包括症状、体征与脉象、舌象。具有内在联系的一组症状与体征(一组象或者状态变量)中医称之为“证”,西医称之为:病理状态,所以,同一个病人在同一时段内证与病理状态是同一的,中西医融合观把同一的“证”与“病理状态”称之为:证态。由“证态”概念推导出“象态”概念,关于证态的详细论证请参考我们出版的《伤寒论现代解读》与《中西医融合观》两本书的相关部分。

点评

例如:头痛、发热、脉浮、白细胞不高,发病1,2日这一组现象(状态的变量),中医诊断为:太阳表证,西医诊断为:感冒或者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尽管概念不同,而他们的本质是统一的。 ——————————————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2-1 15:59
5
 楼主| 发表于 2013-9-3 11:17:30 | 只看该作者
  李先生,才发现此帖吧!别客气了
6
发表于 2013-9-4 17:00:19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理论体系的原基概念是“象态”,“象”是中医藏象的象,“态”是系统论中的状态。象与态是统一的,即具有内在联系的一组“象”,他们的本质或者状态是统一的。系统的稳态就是生理状态,系统的稳态失衡就是病理状态。为了区别生理与病理的不同,把病理条件下的“象态”称之为“证态”,生理条件下称之为“象态”。气血津液之“象”与内环境之“象”在宏观上是吻合的,我们说气血津液与内环境是一个象态;中医的血与西医的血液具有共同之象,血与血液是一个象态;气与内环境调控是一个象态;液与细胞间液是一个象态;津与第三间隙液是一个象态。痰证与炎症是一个证态;瘀血与血液凝固是一个证态;悬饮与胸腔积液是一个证态;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是一个证态等等。通过象态与证态概念体系的建立,中西医的概念可以在对方的理论构架内流易。中西医融合就是寻求中、西医共同之“象”,升华医学之本质,换言之中西医融合就是寻求中西医的共同之处。中西医之所以具有共同之处是由于他们研究的客体、客观事实是同一的。
7
发表于 2013-9-4 17:02:52 | 只看该作者
     本书详细论证了痰饮与炎症的关系,瘀血与血液凝固的关系,认为:炎症反应与抗炎机制的失衡表现出炎症,炎症就是痰证,炎症的病理产物就是痰。“痰”字由两个火叠加成“炎”,加上“疒”旁而组成。所以痰就是炎+“疒”,即炎病的意思。凝血与溶血系统的失衡引起血液凝固,血液凝固前状态就是血瘀,其结果是形成凝血块或者血栓,这就是中医的瘀血。炎症反应与抗炎机制的失衡、凝血与溶血系统的失衡,二者相互交错进行其结局就是纤维化、硬化;痰饮、血瘀交错进行的结局是积聚癥瘕,所以纤维化、硬化与癥瘕积聚是一个证态。证态体系的建立,我们就能够进行如下的、合乎逻辑的推理:痰证与炎症是一个证态,瘀血与血液凝固是一个证态,所以,痰瘀交错与炎症介质过度释放、凝血机制启动是一个证态;痰瘀互结或者痰瘀交错的西医病理学基础就是:炎症反应-抗炎反应稳态失衡与凝血-溶血稳态失衡相互促进、相互交错、共同存在的复杂病理过程。这个病理过程不仅存在于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而且存在于代谢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心肌梗塞、脓毒血症、严重的坏死性炎症、急性胰腺炎等等危急症疾病中,是这些众多危急重症的共同病理学基础。痰瘀交错不仅存在于危重疾病以及疾病的晚期阶段,而且在炎症疾病的早期也存在着痰瘀交错的病理过程,只是痰瘀交错的表现形式有所区别。所以,研究痰瘀交错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代谢综合征的并发症是以瘀血为主要病理表现的病理过程,其临床表现就是各脏腑血瘀证。炎症介质异常释放与凝血机制启动相互交错不仅是代谢综合征的病理机制,而且也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病理机制。所不同的是代谢综合征及其并发症是一个慢性过程;而多器官功能障碍是一个急性过程。通过中西医融合把代谢综合征与多器官功能障碍联系起来,是对现代医学病理机制的重大贡献。
8
发表于 2013-10-22 10:54:54 | 只看该作者
虽然炎症的病理产物就是痰。其逆定理,也不得出,痰完全是炎症导致的。导致谈的因素病理是多种的。除了炎症,还有,气滞、血瘀、湿阻、气虚等等。
9
发表于 2013-10-22 15:46:52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3-9-3 09:08
谢谢管理先生把《中西医融合观续》介绍给大家,请大家多多指教。

      从目录看,是有益的探索。
      研究中医,应当有这种精神。
      支持!

补充内容 (2013-12-1 15:48):
但是,若联系李先生一边说中西医理论不可通约,一边又说中西医融合,则是彻头彻尾的自相矛盾。既卖矛,又卖盾。

点评

但是,若联系李先生一边说中西医理论不可通约,一边又说中西医融合,则是彻头彻尾的自相矛盾。既卖矛,又卖盾。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2-1 15:47
10
发表于 2013-10-22 21:55:02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3-9-3 01:08
谢谢管理先生把《中西医融合观续》介绍给大家,请大家多多指教。

原来是一流高手啊,幸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07:12 , Processed in 0.06563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