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601|回复: 9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温病治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1-6 12:26: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  温病治法
于某某,男,26岁,05年10月24日晚上感觉咽痛,夜里睡卧不宁。第二天中午感觉身冷,后曾打球,下午身困头痛。傍晚下班后非常累,小睡半小时左右,醒来感觉头发蒙,咽痛厉害,无汗,不恶寒,耳赤,眼睛多血丝,发烧38度2。
初得此病,本为疫证,从口鼻而入,入于太阴,发为咽痛,表里相传,传经阳明,夜卧不宁,发热恶寒,面赤头痛。后又过于运动,至少阴相火不藏,此不藏精,发为温病,头痛发蒙。疫证之解,自鼻入手太阴,当从阳明经而散,自口入于足太阴,当从阳明胃而去。
葛根汤方:
葛根20,麻黄15,桂枝10,炙甘草10,生白芍10,生姜10,大枣4个
上药煎两碗,晚九点服药一碗,约10点左右额头有汗出,后周身见汗出。后药未服。夜里睡眠较好。
10月26日上午浑身无力,咽痛,但头不再发蒙。中午体温38度2。晚上仍发热38度,咽痛,无口渴,不恶寒,无汗出。
疫证已解,唯余温病,身重无力,此为热象,咽痛不解,当治温法。
古本伤寒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皮汤:
生白芍10,黄芩10,丹皮10,炙甘草10,生姜10,大枣4个(稍稍去复热,清咽)
晚八时许服上方一碗,后有汗出,不多。服药后曾感觉后颈硬,痛。服药前后曾量过两次体温,分别是37度7,37度4。夜里睡眠好。
10月27日上午不适症状基本消失,体力精神俱复。稍稍有咽喉不适。晚上再量体温,正常。身体无不适。


一针砭天下,四药医乾坤。
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心。
穷了阴阳理,往生琉璃光。
因缘众生病,令心生安康。

2005/10/28 19:28            评分 ---- -8 -6 -4 -2 +2 +4 +6 +8 +10  

紫极先生



积分 1827
发帖 1059
注册 2005/7/28
#2  
温病之治,非叶桂之论温。叶桂之论,混温与疫,实为不分。


一针砭天下,四药医乾坤。
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心。
穷了阴阳理,往生琉璃光。
因缘众生病,令心生安康。

2005/10/28 19:29            评分 ---- -8 -6 -4 -2 +2 +4 +6 +8 +10  

紫极先生



积分 1827
发帖 1059
注册 2005/7/28
#3  
伤寒,温病,皆六淫自表而入伤太阳。疫之病,自口鼻入,而伤太阴


一针砭天下,四药医乾坤。
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心。
穷了阴阳理,往生琉璃光。
因缘众生病,令心生安康。

2005/10/28 19:30            评分 ---- -8 -6 -4 -2 +2 +4 +6 +8 +10  

紫极先生



积分 1827
发帖 1059
注册 2005/7/28
#4  
疫证自口入足太阴脾,传阳明腑,当从下出。自鼻而入手太阴肺,传阳明经,当自汗解。


一针砭天下,四药医乾坤。
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心。
穷了阴阳理,往生琉璃光。
因缘众生病,令心生安康。

2005/10/28 19:32            评分 ---- -8 -6 -4 -2 +2 +4 +6 +8 +10  

紫极先生



积分 1827
发帖 1059
注册 2005/7/28
#5  
疫证入足太阴,可外发于阳明经,此为经腑同病。入手太阴,亦可内使阳明腑实,此亦为经腑同病


一针砭天下,四药医乾坤。
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心。
穷了阴阳理,往生琉璃光。
因缘众生病,令心生安康。

2005/10/28 19:34            评分 ---- -8 -6 -4 -2 +2 +4 +6 +8 +10  

紫极先生



积分 1827
发帖 1059
注册 2005/7/28
#6  
伤寒之病,表伤于寒,而精不伤。温病之病,表伤于风,而精不藏。


一针砭天下,四药医乾坤。
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心。
穷了阴阳理,往生琉璃光。
因缘众生病,令心生安康。

2
 楼主| 发表于 2005-11-7 11:30:58 | 只看该作者

[转帖]温病治法

那些叶桂温病派跑那去了,大家讨论啊。
3
发表于 2005-11-7 12:07:2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温病治法


叶天士云:今人多以温病热病名时行,又以温毒为瘟疫,谬之甚矣。

“叶桂之论,混温与疫,实为不分”,如此评价叶天士是不客观的。

观叶天士的论述,其划分的湿温、风温、温毒,温病、温疫、瘟疫,都是非常有道理的。中医的历史上少有出其右者。
4
 楼主| 发表于 2005-11-7 12:34:59 | 只看该作者

[转帖]温病治法

“观叶天士的论述,其划分的湿温、风温、温毒,温病、温疫、瘟疫,都是非常有道理的。中医的历史上少有出其右者。”
此句恰是佐证了叶桂的混温与疫。
温病当与伤寒同类,而疫中有寒热之疫不同。
叶士口中之说他人谬之甚矣,而其治法大论,又逆传心包,老仙看此能够逆传心包,非为病传,而为其药误,使病传心包,谬之更甚矣。
5
 楼主| 发表于 2005-11-7 12:44:01 | 只看该作者

[转帖]温病治法

老仙曾与紫极探讨过此问题。
伤寒之中有直中,温病之中有暑暍,天有四时不正之气,地有五谷驳杂之食,并与寒温之同,而发为寒温之疫不同。
6
 楼主| 发表于 2005-11-7 12:49:09 | 只看该作者

[转帖]温病治法

而叶桂混温与疫,见温而以疫治,罕有不逆传心包者。叶桂之后,吴瑭条辩,医案之中,比比皆是。其留毒至今,不能不批。
7
发表于 2005-11-7 13:49:29 | 只看该作者

[转帖]温病治法


在明清以前,论治外感热病皆宗伤寒,自吴又可出始将伤寒与温疫明确鉴别开,可惜他把温疫与广义的温病等同认识,混为一谈,因此他对温病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只起先导作用。
叶氏则首次阐述了温病发生发展规律。他明确提出“温邪”是导致温病的主因,突破了传统的“伏寒化温”的认识范围,彻底摆脱了热病皆伤寒的束缚,这就从根本上划清了温病与伤寒的界限。
叶氏接受吴又可邪从口鼻而入的观点,概括新感温病的受邪途径是“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其传变规律为邪如不外解,可由肺卫顺传阳明或逆传心包,这与伤寒之邪按六经传变不同。
特别是“逆传心包”理论,是对温病传变规律认识的一大创见,亦是对《伤寒论》六经传变理论的一大突破,如叶氏认为神昏谵语不单单是按《伤寒论》所说由燥屎所致,更重要的是因“邪入心包”,故立法以清营清宫为主,选“三宝”和犀角、金汁、竹叶之类。因此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更重要是为温病危重急症的治疗独辟蹊径,拯救了众多垂危病人的生命。
叶氏在对温病整体认识基础上,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他指出温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其各自证候表现为:邪在卫分则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渴、脉浮数等肺卫证;邪在气分则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口渴欲饮、苔黄燥、脉滑数等里热证;邪入营分则见烦躁不安,夜甚不寐、斑疹隐现、舌质红绛等热损营阴和心神被扰证;邪在血分则见身热、吐血、衄血、便血、斑疹透露、舌质深绛等热盛动血证。提出“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传变顺序规律,并据此确立了“在卫汗之可也”,治宜辛凉透解;“到气才可清气”,治宜辛寒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治宜清营泄热,药用“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治宜凉血活血、清热解毒,药用“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的温病治疗大法。
8
 楼主| 发表于 2005-11-7 14:17:5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温病治法

“叶氏则首次阐述了温病发生发展规律。他明确提出“温邪”是导致温病的主因,突破了传统的“伏寒化温”的认识范围,彻底摆脱了热病皆伤寒的束缚,这就从根本上划清了温病与伤寒的界限。”
正是在此观点上,叶桂错误的第一步认识就注定了他的学说而乱了当今中医。温邪自口鼻入,此是属疫,而不是温病。温病的与伤寒是同属一宗,皆自表而入,六经传变而来。
此中叶氏并非突破“伏寒化温”,而是偷换了概念。以疫为温。
9
发表于 2005-11-7 14:56:27 | 只看该作者

[转帖]温病治法

下面引用由老家仙2005/11/07 02:17pm 发表的内容:
温邪自口鼻入,此是属疫,而不是温病。温病的与伤寒是同属一宗,皆自表而入,六经传变而来。
此中叶氏并非突破“伏寒化温”,而是偷换了概念。以疫为温。

“疫”的特点,是具有传染性。
“疫”贵早下。

‘邪自口鼻入’的伤风感冒,应属温病。

10
 楼主| 发表于 2005-11-7 18:36:22 | 只看该作者

[转帖]温病治法

哦,原来星河先生认为温病是自口鼻而入。可见叶桂狐蛊之毒之深且久矣!
麻烦星河先生,找出经典中,自口鼻而入者为温病的条文出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9 06:43 , Processed in 0.05313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