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65|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形神合一是中医心理学的奠基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5-2 14:01: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溪流在 2007/05/03 08:14am 第 2 次编辑]

[watermark]形神合一, 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它既有深刻的哲学思辩意义,又有重要的医学理论意义。
形神思想最先由管子提出,管子〈内业篇〉说:“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以此为人。”〈心术下篇〉云:“气者心之充也。”“一气能变曰精。”“精也者,气之精也。”又进一步思辨说:“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 精气之极也。”“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肢坚固,可以为精舍。”“灵气在心,一来一逝。”灵气可以释为精气的别名。管子的学说认为:人的精神来自精气,有唯物论的成分,但是,他的观点认为精气是在身体之外独立存在的,没有把精神与形体密切的统一起来。
是荀子最先提出“形具而神生”的命题(天论篇), 首次肯定了神对于形的依赖关系。
汉代恒谭用烛与火的比喻,来说明形神的关系。“精神据形体,尤火之燃烛矣。”“气索而死,如火烛之具尽矣。”火不能离烛而存在,精神也不能脱离形体而独存。王充则进一步说:“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
哲学界的关于形神合一的思辨,直接的孕育了中医的形神合一的理论。进而成为中医心理学术的奠基石。
中医学中的形与神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概念。形是指形质,形体而言,形质是有形的物质,有形本于无形,无形的物质谓之气,人体的体质也本源于气,形体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的,是由气所化生的,形与气的区别在于,一个有形,一个无形。
中医神的概念包括几方面,一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内在的规律;二指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三指生命力的外在的表现;四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内经。素问》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神寓于阴阳之中,阴阳运动所产生的变幻莫测的各种现象,则是神的表现。所谓:“阴阳不测谓之神。”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是以物质为基础,不能脱离形体而独立的存在,反映了人体生命活动本身所具有的固有的规律。它既包括了以知情意为特点的心理活动,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包括了以物质能量代谢为特点的生理活动的现象。
中医诊断学的特点,就是观察人体外在的“象”,用以诊察人体的生理(常态)和病理(病机)。
因为这种像是“神”的体现。因此可以认为,神的概念不仅是中医心理学的基石,也成为中医学基础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讲,形与神有两个基本关系:神本于形,神依附形。
人体的形质本源于气。“《灵枢.决气>说: “精气精液血脉,余以为一气而。”张介宾〈类经附翼〉说:“形以精成,而精生于气。”认为有形的始为精。神生于形,即指神生于精。
〈素问。六节脏象论篇〉:“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说的是后天之气对于神的濡养。
神依附于形,意思是指神以形为存在的物质基础。
南北朝的范缜论述此义最为精辟,“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神之于质,尤利之于刃,形之于用,尤刃之于利。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然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此论一举解决了有关神依附于形的质询。
神不能脱离形体而独立的存在,它的功能也必须在形体健康的情况下才能正常的发挥。〈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形体不敝,精神不散。”
神依附于形而存在,同时,神对于形体本身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反作用。
中医认为心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被封为“君主之官”。《 素问。灵兰秘典论》“ 主明则心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
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是人的情志心理引发人体的病机变化,从而引发阴阳气的失调,造成疾病的具体阐述。所以〈灵枢。邪客〉说:“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
中医的心理学理论发源早,寓意深刻,道理简明,指导临床有效。所以,东西方有识的心理学家,都把中国看作心理学的“第一故乡”。
西方的心理学家没有忽视来自中国的心理学论述,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心理学派有:精神分析的各个流派、认知心理学派、人本主义学派……,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心理学家有:荣格、弗洛姆、马斯洛……。参与开辟分析心理学领域的心理学家荣格,将中国文化作为其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阿基米德点”,并认为这一源自中国的阿基米德点,“足以动摇西方学者对于心理态度的基础”。
早期的西方医学往往忽视人的心理活动和社会的环境的作用对于人的生理活动的影响,有见“物不见人”的倾向。从近代以来, 西方医学也把关注的焦点投入到心理学领域,自从精神分析学的拓荒者佛洛伊德首倡以“潜意识”“性本能”理论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说,西方的心理学者趋之若鹜。 而以亚历山大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认为无意识的心理冲突,与躯体疾病有着因果的关系。并施以精神分析加以治疗。
而另一些心理学家们, 如巴浦洛夫,华生,凯农等则把关注的角度投向情绪的心理生理,行为和学习度身心健康的影响以及人体的应激机制。为心理行为与人的健康和疾病的联系提供了有价值的科学依据。
现代的西方心理学已这样认为:从理论上说,发生在人体的一切疾病,都会受到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人作为一个社会的成员,具有其他动物没有的,极其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有无限的创造才能和智慧,人所独有的高级的心理社会功能制约着人体的生物本性,其中包括着人体的健康和疾病。
有的疾病的发生发展都直接的受到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如一些神经性疾病和心身疾病等。有的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受到心理和社会因素的间接的制约和影响,即使是那些完全是由于病菌,病毒,有害的理化因素造成的疾病,其人格的特征和心理的因素,也会明显的影响到疾病的进程。
神对于形的反作用,心理活动对于躯体健康与疾病的巨大的影响,在当代而言无论中西医,都是研究和关注的“焦点命题”。
[/watermark]
2
发表于 2007-5-2 14:40:0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形神合一是中医心理学的奠基石

如真要做到“形神合一”,它也已经不是心理学,也是中医学了。“形神合一”是什么概念?大概修道练气者,心中更明。譬如:我论坛的《太极意念静功》,如下工夫,可以基本上做到。理论上泛泛而谈“形神合一”,总觉得肤浅。身临其境,才豁然开朗。
3
 楼主| 发表于 2007-5-2 17:18:1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形神合一是中医心理学的奠基石

以心理学的强势发展,偌大的论坛,应当有中医心理学的一席之地, 建议尔。
4
发表于 2007-5-2 18:54:1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形神合一是中医心理学的奠基石

下面引用由溪流2007/05/02 02:01pm 发表的内容:


形神合一, 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它既有深刻的哲学思辩意义,又有重要的医学理论意义。
形神思想最先由管子提出,管子〈内业篇〉说:“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以此为人。”〈 ...
这是一篇从理论层面正确解读气与形相互关系的文章。中医学是在据气、神识形、识病的。有什么样的气、神就有什么样的形、器;有什么样的物质就有什么样的精神。中医学内的理论、概念都是存在的表达形式。遗憾的是,相当数量的人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不去追求中医的真与实,而却在空化或玄化中医。或在先预设门店,然后再往里搬.严重的脱离了中医的实际。如果都认识到中医学有形器的支撑,究中医的形器,那么,中医的科学现代化就可指日可现了。
5
发表于 2007-5-2 22:00:1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形神合一是中医心理学的奠基石

    “管子的学说认为:人的精神来自精气,有唯物论的成分,但是,他的观点认为精气是在身体之外独立存在的,没有把精神与形体密切的统一起来”。
    有唯物论的成分,后半句是“也有唯心论的成分”,即包容唯物、唯心或无唯物亦无唯心。“独立存在”的认识结论,遗漏了身体之外与身体之内的以类相合,可聚可散的“深层潜意识”的性质之一,此种见一半忽略一半所作的结论,基于仅取一端、唯物质是从的、唯理性而贬低感性的学风。此学风与当今尤甚。
    观搂主此文的前两段,即有一个感觉,管子可能有道家的基础,荀子可能是儒家人物,我不是一个学究式的人,并不喜记忆琐碎细节,就此,网上搜索两者,果然得: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
    管子: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
    荀子的履历:一生到过很多地方。曾在齐国游学,在稷下学宫同各个学派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并二次担任学宫祭酒。后来又到过秦国、赵国。晚年在楚国任兰陵令,著书立说,直到逝世。
    管子的资料:传说是春秋时期管仲的著作。
    这又给我一个感觉,荀子的认识,出于书本,加上游学,看不到其体修感悟的经历。管子的认识内容很庞杂。荀子得名,管子不知其人。这似乎也符合两家特点。
    而且,老子的“失道而后德”,乃至“失义而后礼”,明言“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对人的意识、行为看得如此透彻,礼之外束不能及内而乱。显意识在平衡内外之相离,唯物观、科学观无法制止内外之相离,因为在此,科学无依据,反言之:此论无科学依据。
    我们也听说,孔子曾见过老子,且见后沉没许久而言:老子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此是何意?孔子到晚年才安生立命,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不错,八十而随心所欲,来看,这个“晚年”大概是知天命以后吧,至少也是过了不惑之年吧。
    再看两种认识的人,一种书读得不少,见识也不少,仅是缺少实修感悟,唯理性;一种论述驳杂,纵览各种学说的实质,经实修感悟而“根深蒂固”,用理性而不唯理性。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究竟应取何种态度呢?
    随感而发,发后就忘,因虑及观后段而失去随感之缘,故观前两段即发感想。再观后论,无感则已,有感再发,非对搂主不尊重。见谅!
6
发表于 2007-5-2 23:21:0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形神合一是中医心理学的奠基石

    汉代恒谭我虽不知其谁,假若其思想仅如此,估计也缺乏实际“修身”吧,猜测之词未经考证,如若有误,则本人当对“修身”的重要性重新认识。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是以物质为基础,不能脱离形体而独立的存在,反映了人体生命活动本身所具有的固有的规律”。
    此段为科学之断论。我不知其论是否正确,但觉此论缺失一半,我也不知另一半是否正确,但觉全面考察总比一面之偏好。
    “神本于形,神依附形”是谁说的我不知,此“神”说的是哪一层也不知,故仅发及此。
    对“南北朝的范缜”我也持对“汉代恒谭”同样的感觉。
    而且可以说,依是否执“唯物质观”,可以判断其修为的境界。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形体不敝,精神不散。”
    “散”,并未失去“存在”的意思。
    〈灵枢。邪客〉说:“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
    “去”,并不一定是“无”。
    “〈灵枢.决气〉说: “精气精液血脉,余以为一气尔”。 《内经。素问》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不测谓之神”。均未见言“神”依附于“形”的确论,我未仔细研究过《内经》,不知上古的经典中,对此可有确论?
    在此,仅为尽量全面地进入古人的思想,非以私智求空化或玄化中医,先预设门店,然后再往里搬云云,更像科学研究思路,摒弃一半,预留一半,然后再往里搬,搬出一个科学以科学、细胞为主体的中医。gonmai 版主您看是这样吗?
7
发表于 2007-5-2 23:55:5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形神合一是中医心理学的奠基石

下面引用由gonmai2007/05/02 06:54pm 发表的内容:

这是一篇从理论层面正确解读气与形相互关系的文章。中医学是在据气、神识形、识病的。有什么样的气、神就有什么样的形、器;有什么样的物质就有什么样的精神。中医学内的理论、概念都是存在的表达形式。遗憾 ...
    更正“搬出一个科学以科学、细胞为主体的中医。”应为“搬出一个以科学、细胞为主体的中医。”
    “有什么样的气、神就有什么样的形、器”。是否可以理解为此时“形、器”依附于“气、神”?
    “有什么样的物质就有什么样的精神”。那癌症俱乐部仅是欺人之谈了?
    “如果都认识到中医学有形器的支撑,究中医的形器,那么,中医的科学现代化就可指日可现了。”
    不反对此说,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医不被肢解、不会式微啊!
8
发表于 2007-5-3 07:19:5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形神合一是中医心理学的奠基石

死而不亡
9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15:02:4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形神合一是中医心理学的奠基石

[这个贴子最后由溪流在 2007/05/03 05:26pm 第 2 次编辑]

回复张建国先生:
先生的回复,恕我直言,充斥了矛盾和概念不清,令人难以理解。
先生说:[“独立存在”的认识结论,遗漏了身体之外与身体之内的以类相合,可聚可散的“深层潜意识”的性质之一,”]
我理解先生说的是身体的主观世界与外部的客观世界的交流,其形式是以类相合,可聚可散,但是,先生似乎不太理解,这“深层次的潜意识”是不大可能和外部世界交流的,以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潜意识不能随意的进入自主意识的厅堂,他被意识的检查员超我阻挡在意识的门外,它出现在意识中,只能以伪装和歪曲的形式出现,以便能蒙混过超我的检查。这种“伪装的歪曲的意识”是不可能与外界直接交流的。
"[“基于仅取一端、唯物质是从的、唯理性而贬低感性的学风。”]要是我理解得不错的话,先生这里的“唯物质是从的”和“唯理性”指的是一回事,它与“感性”是对立的两种学风。先生不知这“唯理性”与唯物论恰恰是一对死对头,“唯理性”代表了唯心主义的观点看法。从朱熹的万物理在先,到康德的“理性为世界立法”,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抹杀了主观的认识是客观的反映论的正确观点。
先生的观点把唯物与唯心论都放在自己的对立面,可谓大气磅礴,似乎又有点概念思想错乱而不知所云.
衡谭是汉代著名的哲学思辨家,以对于宇宙的生成持“浑天说”而著名,他把持有宇宙“盖天说”的代表杨雄勃的哑口无言,最后投降加入了浑天学说的队伍。
衡谭关于形与神的关系比喻成烛与火的关系,恰如其分,很能说明问题,何来缺乏修身之说?还请先生明示。
神, 可以理解为思维精神活动,它的活动来源于人体的物质的心(现代为大脑),它不能脱离人的形体的心(大脑)而单独存在,这是神本于形,神附于形的本质所在,有什么可怀疑的吗? 先生觉得缺失一半,不知先生的那一半指的是什么?还望拨云见日。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先生强调“散”,并未失去“存在”的意思。没人理解“散”是失去存在的意思,是你自己的理解。
[〈灵枢。邪客〉说:“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去”,并不一定是“无”。]
所谓神去是有度的,去得太过分了,形体必死。没人理解去为“无”。又是你主观的臆测。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不测谓之神”。均未见言“神”依附于“形”的确论,]
这只能说是个理解能力深浅的问题。
阴阳最早只是被认为是自然界的两种力量,尔后逐步发展为物质的阴阳概念, “阴阳合而生万物”,不是物质的合,只是理念的合, 能生万物吗?
易经说得更明白,乾元代表阳,“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坤卦代表阴,“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即能兹始滋生万物,非物质孰为之?
“府者”住所也,神明之府即是在物质的阴阳里居住,那么说神依附于形不是很自然的吗?何疑之有?
10
发表于 2007-5-4 14:34:4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形神合一是中医心理学的奠基石

现代心理学研究中也隐含着对心身关系的看法。
支持溪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2-20 06:53 , Processed in 0.15002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