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loushaoku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病因在方证辨证中的地位 娄绍昆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 22:35:09 | 只看该作者

病因在方证辨证中的地位 娄绍昆

感性的具体和思维的具体一-一-经验的方和方证  娄绍昆
中国医学从经验知识的积累开始,经过以探求医道为核心的医经创作阶段,最后,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建立了一个在三阴三阳理论指导下的方证、药证辨证的一临床诊疗系统。
对第一阶段的经验累积,在《五十二病方》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它采用了对同一种疾病一一罗列不同治疗方法的编排方式,甚至一症有罗列二十余种治法者,使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这是一法一法“累加”,最后汇编在一起的结果。这就证明了:最初的“经方”类医书是经验累积的结果。
中医学发展的第二阶段,是进行科学抽象、探求医道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代表性著作是.《扁鹊内、外经》、《黄帝内、外经》和《白氏内、外经》。
第三阶段是在东汉末年,中医学却实现了其发展史上最大的飞跃一-张仲景完成了其不朽的著作《伤寒杂病论》。这是一部什么性质的著作呢?  陆渊雷〈伤寒论令释〉说:“统观仲景书,但教人某证用某方,论中有桂枝证柴胡证之名,可知意在治疗,不尚理论。” 可见仲景是经方家,和‘内经’是‘医经’家言的诊治方法,师承各别。中国医学从经验知识的积累开始,经过以探求医道为核心的医经创作阶段,最后,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建立了一个在三阴三阳理论指导下的方证、药证辨证的一临床诊疗系统。使方证由感性的具体,通过科学的抽象,最后上升为思维的具体。正象李伯聪所总结的:“辩证逻辑告诉我们。具体-抽象-具体,是带有普遍性的认识过程和认识规律。其中第一个具体是感性的具体,第二个具体是思维的具体,二者在形式上是相似的,在本质上则是不同的。人的认识从感性具体开始,进而达到理论性、抽象性的认识。由理论性、抽象性的认识继续前进,就会达到一个更高的认识阶段,即思维具体的阶段。”
方证辨证是诊治的最高形式,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正视,没下苦功夫是难以驾驭它的。用“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研究《伤寒论》的唐代名医孙思邈也难以理解方证辨证的玄机所在。他说:《伤寒论》“特有神功,寻思旨趣,莫测其致”。
42
发表于 2006-10-3 20:55:51 | 只看该作者

病因在方证辨证中的地位 娄绍昆

讨论刚刚步入正轨,盼继续.享受大餐,谢谢!这种氛围不错:心平气和,充分说理.作者轻松自如,读者赏心悦目.希望这里成为一个百家争鸣好地方,成为中医从业者和爱好者的公园.
43
 楼主| 发表于 2006-10-3 22:49:38 | 只看该作者

病因在方证辨证中的地位 娄绍昆

   现在要深入研究一下,在方证、药证辨证过程中,什么时候病因是起积极作用的?
什么时候病因是起消极作用的?
44
 楼主| 发表于 2006-10-5 13:09:36 | 只看该作者

病因在方证辨证中的地位 娄绍昆

病因学说在辩别表证中的负面作用
一、病因学说在辩别表证中的负面作用  周所众知,表证是指外感病初期病邪作用于机体的浅表部位所引起的恶风、恶寒、发热、头痛、脉浮等症状和体征的证候。中医根据其脉症的不同,一般分为表热证与表寒证。临床上辩别表热、表寒的具体依据应当是“脉症”而不是“病因”。但温病学说过于强调了病因的作用,这一观点在医者的思维中产生了消极的效果。错误地认为传染性与感染性疾病就是温病;发热是温病的主症;温邪伤阴是疾病的主要病机。因此在辩证上,传染性与感染性疾病在表是表热,在里是里热,在气是气热,入荣是荣热等概念成为定论。这样一来,无形中将“审症求因”的发病学中“病因”,变为了“原始病因”。在外因决定论的指导下,把病因这一引起机体致病的充分条件,转变成判断病证性质的必要条件。谬种流传,使病因学说在辩别表证中起了负面的作用。
45
 楼主| 发表于 2006-10-5 22:25:02 | 只看该作者

病因在方证辨证中的地位 娄绍昆

二、中医教材误导的结果   
将近半个世纪的中医学教材都把表寒证的脉象定为浮紧与浮缓,而把表热证的脉象定为浮数。这里犯了两个低级错误。作为鉴别诊断一定要针对同一个概念而相比较,而这里浮紧[缓]与浮数是不同的概念范畴,前者指寸口脉的紧张度,后者指寸口脉的速度,这在逻辑学上是概念区界越位,不对等比较也就无法比较、失去了鉴别的价值。用一句乡下的土话来说,就是:“丈母娘说天,小女婿说地”这是一。其二是,临床上严重的表寒证大多体温升高,不言而喻其脉搏加速变快,就是脉数,所以麻黄汤证常呈浮紧数脉象,桂枝汤证常呈浮缓数脉象。其实有关这一脉症情况,伤寒论中比比皆是,不一一举引了。
46
发表于 2006-10-7 07:07:15 | 只看该作者

病因在方证辨证中的地位 娄绍昆

病因学说在辩别表证中的负面作用 ,使我突然领悟到好多东西。
47
发表于 2006-10-9 13:36:59 | 只看该作者

病因在方证辨证中的地位 娄绍昆

下面引用由loushaokun2006/10/05 10:25pm 发表的内容:
二、中医教材误导的结果   
将近半个世纪的中医学教材都把表寒证的脉象定为浮紧与浮缓,而把表热证的脉象定为浮数。这里犯了两个低级错误。作为鉴别诊断一定要针对同一个概念而相比较,而这里浮紧与浮数是不同 ...
loushaokun 提出的:中医教材误导的结果   将近半个世纪的中医学教材都把表寒证的脉象定为浮紧与浮缓,而把表热证的脉象定为浮数。这里犯了两个低级错误。作为鉴别诊断一定要针对同一个概念而相比较,而这里浮紧[缓]与浮数是不同的概念范畴,前者指寸口脉的紧张度,后者指寸口脉的速度,这在逻辑学上是概念区界越位,不对等比较也就无法比较、失去了鉴别的价值。用一句乡下的土话来说,就是:“丈母娘说天,小女婿说地”这是一。其二是,临床上严重的表寒证大多体温升高,不言而喻其脉搏加速变快,就是脉数,所以麻黄汤证常呈浮紧数脉象,桂枝汤证常呈浮缓数脉象。其实有关这一脉症情况,伤寒论中比比皆是,不一一举引了。”可是个大问题,我认为有一定的道理。
48
发表于 2006-10-9 13:59:00 | 只看该作者

病因在方证辨证中的地位 娄绍昆

陆渊雷在一篇《伤寒之外没有温热》的论文中说:“仆自从师实习以来,遇所谓温病者,未尝一用银翘桑菊,亦未尝一遇逆传心包之症,有之则银翘桑菊之坏病耳。是知逆传心包,正是辛凉轻剂所造成,时师投辛凉轻剂时,必豫言其逆传心包,既而果然,则病家以为神,医家亦自以为神。”到底有没有道理?
49
发表于 2006-10-9 16:33:12 | 只看该作者

病因在方证辨证中的地位 娄绍昆


  读了這篇文章对我这名初学者深有启发,楼主把病因与方证辨证的关系条理化,使我比较容易的掌握辨证的规律。
50
发表于 2006-10-12 22:23:50 | 只看该作者

病因在方证辨证中的地位 娄绍昆

[这个贴子最后由lilyzy在 2006/10/12 10:29pm 第 2 次编辑]

请楼主谈谈中医的病因学说对中医的辨证的消极影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26 18:50 , Processed in 0.05087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