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85|回复: 3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何院士不懂阴阳五行,谈中医不及小学水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6-25 19:12: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何院士不懂阴阳五行,谈中医不及小学水平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河北中医药大学扁鹊文化研究院
刚看到一则消息,说2024年6月23日,何祚庥老院士发布了一个微头条,再次在自己研究的物理学领域外,把我们的传统中医进行攻击,他大概意思是说:中医阴阳五行理论,根本不是科学理论。什么金木水火土?都沒有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定义清楚彼此的关系。对于阴阳五行的说法,既可以拿来“解释”中医,又可以用写神怪小说。还珠楼主写的“蜀山剑俠传”,其中的幻波池就由什金宫、木宫、水宫等五行做成。那个阴阳鱼,就是控制进入许多阵列的总阀门。原因就在于这都是些定义不清楚可以随意解释的虚幻的概念,这哪里可以称之为科学?
何院士十几年前在《环球人物杂志》发表文章,称“中医阴阳五行是最大的伪科学”,“传统文化90%以上都是糟粕,看看中医就知道了”,当年他来石家庄参加自然辩证法的会议,收到几部中医科普书,也被很多中医学专家批评和教育,已经有很多年不再谈论中医了。
没想到他仍然心不悔改,还是有机会就攻击中医。
我们当年送给他的《中医药知识普及读本》《捍卫中医》《中医群英战SARS》里边有很多中医科普,看来他没有认真学习,仍然停留在一个外行的角度评论中医。
他不知道“凝聚着深邃哲学智慧”的中医,阴阳学说主要是用像说事而不是用数字做标示,比如在超市里,张家的西红柿与李家、王家的摆在一起,它们的区别一扫吗就错不了,如果用数学、化学分析、比较,那还真不容易说清楚,中医的象思维就如同二维码,都是象思维,这种大智慧,何院士不懂。
无论是阴阳,还是五行,都是基于整体观念,阴阳是一分为二,五行是一分为五,尤其是五行学说,脱离了矛盾对立的斗争关系,是一个多元共存、整体和谐、人与自然互相融合、生态发展的哲学模型,是处理复杂性科学的好方法,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但是,何院士读不懂,他只会用还原论的唯物分析,而且对于自己不懂的东西、或者学不明白的古代智慧,一概加以排斥和攻击,轻而易举地给它们戴上“伪科学”的大帽子。他坚持称哲学从西方来,认为“黑格尔之前没有辩证法”。
对于何院士这样经常找中医碰瓷的名人,我们必须耐心说服,尽管他有时候心服嘴不服,我们也必须保持耐心,不断进行“再教育”,因为他格外“关心中医”。
一、睁眼就可看见阴阳
很多不了解中医的人,往往说阴阳是玄虚的,说那是算命先生的把戏。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阴阳学说一点也不玄虚,它是古人对于自然界万事万物观察、总结之后,提出来的普遍规律。
古人怎么就认识了阴阳?其实并不复杂。
古人开始观察自然的时候,他体会最深的东西应当是什么呢?
首先应当是白天与黑夜的交替出现。经过多年的体验之后,聪明的古人就会思考,对比强烈的白天和黑夜,它们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答案“很容易”地就浮现出来:是太阳的光照。因此,古人崇拜太阳。
古人另一个体会比较深切的感受是炎热与寒冷,是水与火。
炎热的夏天,经过缓慢而悠长的时日,不可逆转地转化为寒冷的冬季;寒冷的冬季,同样经过悠长而缓慢的变化,不可逆转地要到达夏天。这样的体验,一次一次地出现,不断积累,不断思索,就找出来规律。也就是说,寒暑冷暖变化的背后,一定有什么规律在支配着,或者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着日月星辰的运动。
有了太阳,就有了光明,就有了温暖。背离了太阳,就会产生黑暗,就会有寒冷。
火与太阳一样,也有光明与温暖的属性,而且火还有向上,向外,轻盈易动的特性。水与火的性质相反,寒凉而且向下,沉静而质重。
古人有了用火的经验,也有了测量日晷观察寒暑变化的“实验”,规律性的认识逐渐出现了。
经过千万年的观察、总结,古人逐渐形成了阴阳的概念。
古人认为,凡是温暖、向上、向外、光明、活动、清虚的物质属性,都是属于阳的范畴;与阳恰成对比的就是阴,凡是寒冷、向下、向内、黑暗、静止、浑浊的物质属性,都属于阴的范畴。
比如,四季之中,春夏季节因为温暖暑热而属阳,秋冬季节由于寒凉清冷而属阴。
一天之中,白天因为光明温暖而属阳,夜晚由于黑暗寒凉而属阴。
因此,中医的经典著作《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治病必求于本”。
也就是说“阴”与“阳”,是天地之间最根本的规律;是划分、归类万物最高的纲领;是一切量变与质变的力量源泉;是万物产生和死亡的根本原因;宇宙之间鲜明的巨变与微小的变化,都是由阴阳的变化引起的。因此,治疗疾病必须从根本上找原因,这根本的原因就是阴阳。
为什么这样说呢?
《内经》说,天地的形成过程,阳气积累就形成天,阴气积累就形成地。天上的日月星辰不停地变动,所以天的性质属于阳;地相对不动,所以地的性质属于阴。春天阳气逐渐强盛,万物复苏萌生,所以阳气主生;秋冬阴气逐渐加强,万物凋零,叶落归根,所以阴气主杀藏。
而且,阴阳之中,还可以进一步划分阴阳。
比如,虽然春夏总体上属阳,但是春夏的每一天也有阴阳;一天中的阴阳,根据阴阳气的多少,还可以划分为阳中之阳、阳中之阴;阴中之阳,阴中之阴。
比如,上午整体上属阳,而且是阳气逐渐增加的过程,所以是阳中之阳;下午虽然总体上属于阳,但是由于属于阳气在逐渐减少的过程,所以属于阳中之阴。
阴阳是不断变化的,不会总停留在某一个水平上。
这就形成了中国古代的辩证法,是非常符合事物本来面目的认识方法。
阴与阳之间的互相转化,往往是阴消阳长,或者是阳消阴长的过程。而且,量变会逐渐积累为质变,古人称为“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比如,日出的时候,阳气逐渐增加,到了中午阳气达到最盛,然后逐渐衰退,到了傍晚转为阴。入夜的时候属于阴,而且阴气逐渐增加,到夜半的时候,阴气最盛,然后逐渐衰退,到黎明转为阳。这就是“重阳必阴,重阴必阳”,是一种规律。
因此,阴与阳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还要不断地相互消长、转化。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阴阳学说是古人对于自然界的日月运行、四时变化规律进行总结而提出来的,一点也不抽象难懂。只要你睁眼看世界,就离不开阴阳组成的万物。换句话说,万物都有阴阳的属性,一睁眼就见到了阴阳。
人体既然是自然界阴阳之气变化的产物,也必然会有阴阳的属性。
正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中医学治疗疾病的根本问题就提了出来:“治病必求于本”。
本就是根,本就是基础。古人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人体的本是什么?《内经》说:“生之本,本于阴阳”。也就是说,生命的根本必须建立在自然阴阳变化的基础上。
具体地说,人的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腹部经常屈曲,因此属阴,背部经常伸展,因此属阳。人体的上部属阳,下部属阴。
古人的“标准体位”是坐北朝南,太阳从人体的左侧升起,从右侧降落,所以,古人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因此,人体左为阳,右为阴。
人的身体里的内脏,根据其不同的生理特点,也被划分为阴与阳的属性。心、肝、脾、肺、肾,这几个内脏,由于它们的功能主要是储存精气,属于一种静态,而不是传导饮食水谷的动态,所以属阴;胃、小肠、大肠、胆、膀胱,这几个器官,主要功能属于传导水谷代谢产物,是动态活动,而不是储存精气的静态储藏,因此属于阳。
人的身体里阴阳之气的关系,决定人体的健康状态。
人体的活动属阳,而物质基础属阴。因此,一切活动都必须以物质为基础;基础物质发挥作用,必须通过功能活动才能实现。中医说:“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说的就是两者的互相依存关系。
如果一个人活动量太大,就会消耗过多的基础物质,造成基础物质的严重不足,就会形成疾病。如果基础物质被耗竭,人体的生命也就因此而死亡。
当然,一个人,只有基础物质,没有生命的活动,这些基础物质就会停滞下来,运动不好,流通不畅的物质,不但无法发挥作用,而且会影响生命活动的进行,形成疾病。生命依赖的物质,如果完全处于停止状态,失去了活力,生命也就结束了。
所以,中医的经典《内经》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二、没有人类五行不转
所谓五行,是古人总结的一套学说,主要用来说明万事万物的互相联系、互相资生、互相制约,达到生态平衡。是一个善于解决多因素平衡、和谐、共存的学问,是很可贵的理论方法。
五行的具体内容很简明,说的就是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以及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的关系。也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之间存在的相生、相克的复杂关系。
所谓相生,就是五种要素之间,都有“我生者”和“生我者”。比如,土生金,是说大地矿脉里含有金属,经过冶炼就能产生金属;金生水,是说金属的工具可以凿井挖渠,开掘水源,所以叫金生水;水生木,是说草木的生长,都必须靠水的滋润,没有水,就不会有草木的生长;木生火,是说草木可以燃烧变成火,这是古人经常做的事情,火是人类征服的第一个自然力;火生土,是说火热的阳光能够温暖土壤,使土壤充满生机,冬天的土地所以不能生长草木,就是因为没有火力,所以没有生机。
“我生者”是我的“子”,就好象是自己的孩子一样。“生我者”是我的“母”,就好象是自己的母亲。五行之中的每一个要素,都有生我者的“母”,也都有我生者的“子”。五行构成了生生不息的一个生物圈,一个彼此依存的生态系统。五个要素因此都是“亲戚”,是一个充满爱的体系,是互相资助的关系。但是,世界万物不仅需要互相资助的“相生”,还需要“相克”,也就是互相克制、互相制约的力量,才能建立平等和谐的体系。
所谓相克,就是相互制约。比如,土克水,就是土壤的堤坝可以制约水的流向,所谓“水来土挡”就是这个道理;水克火,用水来灭火,现代人都知道,但是古人知道这个道理,也许要摸索很久;火克金,烈火把矿石里的金属冶炼出来,应当是在古人掌握了制陶技术之后逐渐发现的,当然,用火锻造金属制造各种器具、工具,更是伟大的创举;金克木,是说金属的工具可以砍伐树木,可以收割农作物,可以造舟车、木器家具;木克土,是说草木的生长,可以改变土壤结构,使土地疏松而不板结,成为生机昂然的土地。
五行之间,是人类劳动参与其间的动态变化过程,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图画。
五行之中每一行都不能缺少,缺少了一行,这个体系就不存在了;那一个要素也不能过分,过分了就会影响其他几个要素,其他几个要素就要发生响应的变化,通过相克和相生的作用,以便恢复系统的平衡。
尤其值得提出来的是,五行之中的水火木土都可以是自然物质,金却不是自然物质,而是人类劳动成果;五行之间的生和克,都必须有人类的劳动参与才能实现,没有人类活动的参与,五行不能成立,也不能“行”起来。
考古学证实,在金属被冶炼出来之前,只能是石器时代,大量金属工具的出现,才是五行学说产生的物质基础。
也就是说“土生金”,是人类通过冶炼矿石,然后才产生了铜铁白银,金属的产生是人类劳动的成果;“金克木”,也是人类的劳动过程,用金属的工具收割,用金属的工具加工木器;“火克金”的过程,就是人类冶炼金属的过程,也是人类打造金属器皿的过程;“金生水”的过程,也是人类挖井修渠,开掘水源的过程。
因此我们说,没有人类的创造,五行就建立不了,只能是木火土水四类物质元素;没有人类劳动的参与,即使有了五类物质,也不能“行”起来,而只好属于“五物”、“五元素”学说。所谓“五行”,就是五种物质元素,在人类劳动的参与下,运动起来,“行起来”,变化起来。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里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天的五气,地的五味,就和人体的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
春气通于肝,肝属于木。夏气通于心,心属于火。长夏之气通于脾,脾属于土。秋气通于肺,肺属于金。冬气通于肾,肾属于水。
春天多风,风吹着草木,使其生长,草木生长的特点是向上伸展和向下扎根,初生的草木的滋味多属于酸涩。因此,肝的功能就是主疏泄,升发条达,象树木那样伸展。因此,肝气舒畅,人的血液就流畅,消化吸收功能健壮。树木依赖水土,影响水土。因此,肝的功能正常与否,首先要看肾水是否充足,脾土是否健运。当然,木能生火,火能克金,所以肝的火气太大,就会影响肺气的宣发肃降和心血的流动、心神的安宁。
其他的四脏,也和肝一样,其功能是否正常,不仅关系到自身,而且会影响其他脏腑,这就是中医的特点,不单纯看一个脏腑,而是在整个体系里找平衡。想办法恢复五脏之间、脏腑之间的平衡,恢复脏腑与气血津液、五官九窍、皮脉筋骨肉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
五行学说的体系里,每一行都是平等的。在整个五行的体系里,体现的是和谐的,平衡的,动态的。谁也不能太过分,过分了就会引起一系列的变化,就会造成不和谐,就会影响其他的物质因素,就会产生疾病。同样道理,五行之中也不允许出现“一行太弱”,一行太弱也会影响其他几行,也会出现不和谐,会出现失平衡,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会出现疾病。
五行学说强调的就是整体、和谐、动态、平衡。这种“理想状态”的出现,需要多元世界互相制约,需要大智慧。何谓大智慧?“道法自然”,就是天地日月星辰运动,形成四时五行。
因此可以说,五行学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哲学思想,是善于解决复杂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提倡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础。是东方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优秀思想,是解决世界复杂问题的理论法宝。
时间与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在以往的哲学里,时间与空间是分别计量的,好象两条可以任意交叉的线段,只要时间与空间一结合,就会产生不同的物质。因此,以往总是把时间与空间分开说,用不同的理论分别计量,分别标识。在五行学说里,借助人的作用,时间与空间容为了一体。
天之五气,地之五味,本来是没有联系的东西,是互相隔离的,分别具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十种物质要素,然而借助人的五脏六腑,天之五气,地之五味统一起来,一起形成人,一起供养人。
当然,天之五气与地之五味分离,也可以促成人的死亡。
东西南北中空间的五方,春夏秋冬时间的四季,在五行的指导下,通过人体的五脏六腑结合起来了。
比如,东方配春天,属木;南方配夏天,属火;西方配秋天,属金;北方配冬天,属水;中央属土,与四季有关,主要配属于夏末秋初的长夏。这样的配属,就构成了时间上不间断,空间上不分离的整体、动态状态。
人体的五声、五色、五体、五味、七情、九窍等都可以用五行学说贯穿起来,形成完整的体系。
也就是说,人体五脏相关的哲学基础,就是五行学说。
人们经常提到《易经》与中医学的关系,大多认为两者关系密切,却又看不见中医的著作里引用《周易》的情况。
其实,《易经》里的医学内容很少,主要是在方法学上,可以启发人们的思考。而且,在方法学上,阴阳和五行学说已经把《易经》的精华,传借给了中医学。所以,中医的经典里,难以看到《易经》文字。
人们在解释《周易》八卦的时候,认为乾卦代表天,坤卦代表地,坎卦代表水,离卦代表火,艮卦代表山,兑卦代表泽,震卦代表雷,巽卦代表风。天地水火山泽雷风八种或者叫八类自然物质,基本上都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天然物质环境,八种物质之中并没有人的影响因素在内。
然而,八卦的地、山、泽可以合并为土;天、雷与火可以合并为火;风转变为木;水仍然是水。八卦之中的物质虽然丰富,但是不能含概五行之中的金。
也就是说,八卦虽然号称能综括万物,但是,缺少了五行之中的金。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因为,金不是自然界固有的东西,而是人类劳动之后的成果。
八卦的形成不依赖金属,可以出现的比较早。
在金属未被冶炼出来之前,在金属工具不被普遍应用的时代,出现五行学说是不可能的。
在五行学说的体系里,火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个自然力,已经有一百多万年的历史,得到了比在八卦里更加重要的地位;木也由于可以代表生命,也有了不同于在八卦只表示风的特殊意义;土作为凝聚了地、山、泽精华的代表,其地位也更加显著;水是这个星球最丰富的物质,也是生命赖以生存不可或缺的物质,其地位自然不容低估。
在八卦中,“巽”有时被解释为象征风,也有时被解释为象征木。《象传》解释15个含有三画巽卦的合体卦时,10次使用风来解释巽,5次用木来解释巽;坎卦多数情况下被说成是水的象征,有时也被说成是泉、云、雨的象征;离卦多被解释为火的象征,少数情况下被说成是明、电的象征。
《说卦传》把八卦与方位的八方联系起来,而且与身体的首腹足股耳目手口等肢体相配合,把八卦与马牛龙鸡豕雉狗羊等动物相配属,八卦的配属事物有逐渐“扩大化”的趋势,并且已经出现了“为加忧、为心病、为耳痛”等疾病的象征。
《汉书·五行志》说:“刘歆以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圣人行其道而宝其真。降及于殷,箕子在父师位而典之。周既克殷,以箕子归,武王亲虚己而问焉。”“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陧洪水,汨陈其五行,帝乃震怒,弗畀《洪范》九畴,彝伦迪叙。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此武王问《雒书》于箕子,箕子对禹得《雒书》之意也。”颜师古注曰:“取法《雒书》而陈《洪范》也。”
由此可见,传说的八卦起源于伏羲时代,比较早;五行学说形成商代之前的禹,晚于八卦学说的出现,有所借鉴,也有所取舍。
五行不仅简化了八卦的“基本单元”,由八个要素简化为五个要素;而且去掉了借助“道具”复杂运算的神秘外衣;使金木水火土之间的联系更加广泛、普遍、严密。
五行去掉了八卦的“偶然性”、“随机性”的推算结果(即每一次求卦,结果都不一样),形成了经常存在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
五行学说还解决了阴阳学说的某些不足,让世界上复杂万物之间的联系除了对立统一之外,还有了生克制化、因果乘侮等复杂的联系形式。
比如,男女是阴阳对立的,但是母亲与儿子之间除了阴与阳的不同属性之外,还有相生、相养的人伦关系;水火寒热除了阴阳的属性对立统一之外,还有不同地域、季节的差异;相同的水火过剩或者不足,在不同的季节、地域,引起的结果将会截然有别。这种复杂的关系用五行学说处理起来,比阴阳学说更加得体。
在中医理论的奠基著作《素问》《灵枢》《难经》之中,我们见到了丰富的五行学说的内容,却没有发现八卦的文辞。
作为六经之首、中华文化源头的“易学理论”,已经被阴阳五行学说替代,它们与原始的医学知识互相融合、交织在一起,彻底摆脱了“巫师”“巫术”的影响,摆脱了迷信,走向了科学,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医学理论,指导着中医学不断发展、进步、完善,一起走到了21世纪。
在与现代科学的交流与冲击中,阴阳五行学说仍然以它深厚的底蕴、宽阔的视野、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的优势,引领着中医药学,安全有效地治病与养生,并且正在逐渐走向世界,走向辉煌的未来。
三、人人必须升降出入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的有机整体,这一点与现代生物学的认识完全一致。现代生物学认为,一切生命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新陈代谢。
所谓新陈代谢,就是一方面要不断从外界获取有益的物质,另一方面把身体里已经代谢过的,不再需要的陈旧物质输送出去。吸收与排泄,不断进行,以便达到有机体内部的平衡。
也就是说,人类社会发展得虽然很快,但是,人类依然需要不停地从自然界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人也必须及时进水,排出尿液;人还必须进食,虽然可以饥饿几天、几十天,但是不能长久绝食。
人类即使到了外太空,在空间站里也必须模拟地球的生活环境,必须和人在地面一样做这些事情;神州六号飞船宇航员自己走出仓门,还要感谢中医药的作用。
《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6月30日,记者厉秀昀报道说:6月28日,北京中医药大学召开庆祝建党85周年大会,会上表彰了王绵之教授为神州六号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在飞行过程中的健康保障做出的贡献。
2006年4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在给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的感谢信中说:“举世瞩目的神州六号载人飞船圆满遨游太空,英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在5天飞行过程中,身体健康,表现出色,最后自主出舱。其中中医药发挥了突出的作用。这正是贵校著名中医学家王绵之教授的功劳。我们要特别感谢王绵之教授为神六任务作出的突出贡献,感谢他耄耋之年,为弘扬中国传统医学做出的贡献,同时感谢贵校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认为,实践证明与我国传统医学相结合,是我国发展航天医学的独特优势,这不仅为保障航天员身体健康,保持良好工作能力发挥重要作用,而且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航天医学体系奠定了基础。
不仅上天需要模拟地球环境,潜水员进到水里,也必须背上氧气瓶,否则就会因窒息而死亡。
需要说明的是,科学再发达,人也是要靠各种食物生活,而不能、也没有必要单靠吃“化学合成的药片”生活。
今天,我们生活的环境,因为“科技的进步”,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古人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了。多少万年的“人以食为天”,甚至已经到了“人以食为害”的程度。
吸收与排泄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上,如果有了障碍,就会妨碍人体的平衡,就要产生疾病。吸收与排泄的过程的障碍,如果严重到停止,生命因此就会结束。
中医的经典《内经》因此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升降息,则生机化灭。出入废,气立孤危。”
也就是说,生命代谢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是最基本的就是上升与下降的过程,或者是从人体里排出与从体外吸收的过程。这是一切生命都具有的基本特征,没有例外。
比如,人们的呼吸,吸气的过程,就是把外界气体吸进人体的过程,也是气体由上到下的过程。中医认为,气体的出入,虽然属于肺脏的事情,但是,与其他脏腑的密切配合分不开。也就是说,气体进入人体,向内、向下,是一个属于“阴”的活动过程。
气体那么轻浮,它的本性是向上向外的,它为什么会向人体的内部、下部运动呢?这主要是,活的人体里,有属于阴的肝脏、肾脏的阴气吸引的原因。因此,中医认为,空气的吸入,在于肝脏与肾脏的参与,“肾为气之根”。
我们经常会见到,年老肾气虚的人,一活动就气短,好象空气稀薄一样,这就是因为肾虚,“肾不纳气”造成的。
经过气体交换,陈旧的气体要排出体外。这是气体从人体的下部、内部,向人体的外部、上部运动的过程。向上、向外,就是属于“阳”的运动。而人体的五脏之中,心与肺的位置最高,处于阳位。因此中医认为,呼出气体的过程,主要由心脏与肺脏主宰,叫做“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
这就是人体与自然界交换气体的代谢过程,古人运用阴阳变化的道理,很好地解释了气体升降出入的原理。这是一种系统关系的描述,而不是具体结构、管道的描述。
我们只有这样理解古人的思想,才能真正理解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在这里,我们已经看出了,中医的呼吸生理描述,与西医的呼吸系统结构描述,是完全不一样的。
中医这样描述,与它认识人体的疾病规律,进行中药治疗,或者进行气功锻炼,是完全一致的。
我们经常见到,气功师练功,要气沉丹田。
所谓丹田,就是肚脐之下的气海丹田。如果一个人的气,只是浮在上部,不能沉入丹田,气就没根,就练不成气功,也就不会借助于气功健身祛病。
中医呼吸吐纳的气功术,在2000年之前的先秦时代就有了。不但内容丰富,而且经过几千年的不断验证、改进,证明确实属于强身健体的好方法。现代中医泰斗,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终身教授邓铁涛先生,已经九十多岁,他经常练习“八段锦”,就得益于中医的气功锻炼。
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界交换的物质,除了气体,就是饮食水液。饮食的五谷,是人体产生有益物质的源泉之一。中医认为,五谷的代谢,主要与脾胃、大小肠有关。
五谷进入人体,首先是胃要接纳,因此说“胃为水谷之海”。
胃不仅接纳水谷,而且还要腐熟水谷,也就是让水谷在胃中进行消化。
古人认为,胃的腐熟过程,就象沤制皮麻的过程一样,叫做“中焦如沤”。中医认为,“胃为水谷之海”,人有胃气,则有生命活力,人没有了胃气,也就会丧失生命的活力。
因此,中医说:“人有胃气则生,人无胃气则亡”。
“沤的变化”,就是质的变化。就象粮食变成酒,变成醋一样,是一种质变。
食物的五谷,经过沤的过程,已经发生了质变。
胃里的东西向下传导,在小肠的阶段,要进行“泌别”,也就是要区分精华与糟粕。
精华的部分,上输于脾,由脾转输到肺,通过肺脏与全身血脉的关系,运输全身。也就是“肺朝百脉”,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输送精华到皮毛、全身,发挥水谷精微物质应当具有的营养作用。
心阳作用于水谷精微物质,就能化生心血,心血可以滋润全身。
水谷精微物质,也可以化生人体的各种体液,比如泪液、汗液、唾液、精液、脑脊液、关节润滑液、乳汁等等,都是与血液一样,全部来源于水谷精微物质。
因此,中医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就是“血汗同源”。
失血的时候,人体的出汗就会减少;出汗过多的时候,或者烧伤、中暑之时,人的血液循环就会不足,甚至因此而休克、死亡。
中医认为,“精血互化”。
肾主藏精,五脏六腑的精气都可以在充足、有余的时候,“溢于肾”,由肾进行储藏。所以说,“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为封藏之本”。
肾精之中,既有父母先天遗传下来的“先天之精”,又有水谷精微物质转化而来的“后天之精”。
因此,中医认为“肾主水,主藏精,主生殖”。
肝主藏血,“人卧则血归于肝”,也就是人体在休息的时候,为人体活动提供物质营养的血,在睡眠的时候要归到肝内进行储藏。人在醒来的时候,血又从肝里出来,供给全身需要。
“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手受血而能握”。“血主濡之”,就是这种机能的体现。
由于“精”与“血”都是人体精微物质所化生,它们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共生共荣。因此有“乙癸同源,精血互化”之说。
“乙癸同源”,指的就是肝血与肾精有共同的来源。
我国古代,在商代就发明了用干支记述事物的方法。
“干”就是主干,一共有十个。也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支” 就是旁支,与“干”相对,一共有十二个。也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商代的帝王,有的叫帝乙,帝太甲、帝辛等等,就是用天干记载的。
甲骨文里边,已经用干支结合起来,记录每一天。
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区别今天与昨天有何不同;只有把一天一天的不同记录起来,才能形成关于季节的划分。甲骨文里,已经有了年与月的概念,并且每一天都用不同的干支进行记录,所以说中华文明史有五千年。
古人在发明干支记录事物之前,那就是用符号、用结绳来记录历史。
把各种事情用干支的数记录起来,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用什么数字表示什么事物,古人是下过一翻思考工夫的,这叫做“象数之学”。
所有的物质、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形象,或者是具体的形象,或者是抽象的形象,约定俗成,大家把一定的形象用一定的数字来代替,就有了“象与数的学问”。
比如人体的肝脏,古人认为肝藏血,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就好象春天一样充满生机,所以就把肝比拟为春天的象征,用甲和乙两个数字来代表;心主火,主神明,象夏天的气候,因此,就把丙与丁两个数字分配给了心;脾主运化,主肌肉四肢,象夏末秋初那样充满生命的活力,因此,把戊与己两个数字分配给了脾;肺主气,司呼吸,主声音,象秋天那样天高气爽,所以把庚与辛两个数字分配给了肺;肾主水,受五脏六腑的精气而藏之,象征着冬天的万物归藏,所以把壬癸两个数字分配给了肾。
通过五脏与自然界四季的变化关系的归纳比附,古人建立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体系模型。所以,中医的五脏理论,来源于大体的解剖,又不是解剖的实体组织,而是一套关系模型。
肝有阴阳,肝的阳用甲代表,肝的阴用乙代表。肾的阳用壬代表,肾的阴用癸代表。肝血为肝阴,所以叫乙;肾的精为肾阴,所以叫癸。“乙癸同源”,就是血与精同源的意思。
看起来十分复杂的东西,只要你把握了它的规律,深入到它的精髓里边,你就能完全融会贯通。否则,就只能在外边徘徊,人云亦云,如坠五里雾里,永远也进不了中医的门墙,更不用说登堂入室,有所造诣了。
四、表里如一建立脏象
很多不了解中医的人,往往有一个疑问:中医不做仪器检查,怎么就能了解病情?他们不知道其中的奥妙,甚至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中医有一套独特的方法,可以通过外在的表现,判断内在的健康情况。这就是中医的“脏象学说”。
所谓“脏”,也就是藏,是深藏在身体内部的器官。“象”就是现象,是表现于外的形象。
中医在古代不能直接看见内部的情况,只能通过外在的表现来判断。这种推断,或者判断可靠吗?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性,坚信“有诸内必形诸外,有诸外必根诸内”。也就是说,各个内在的变化,一定会在事物的外表有所反映,外表的差异来源于内在的区别。
比如,各种水果,尽管古人没有化验设备,不了解它们内部化学成分的差异,但是,梨子与苹果不同,桃与杏也不一样,黄瓜与丝瓜有别,西瓜与冬瓜更是不同。因此,一个家庭妇女,尽管不懂化学分析,她到市场上去买菜,根据外在形象买回来的瓜果蔬菜样样可口,而拿着试管去挑蔬菜、瓜果,希望靠化验化学成分买好菜的大学生,不仅菜农不高兴,而且她买回来的东西,可能远不如她妈买回来的好。
这是为什么?因为,《内经》说:“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
形与名是统一的,而不是分裂的。抓住了外在的形,也就是抓住了内在的实质,你买回来的不仅是内容,也不止是外表,而是全部的整体。
梨与苹果的外表区别,决定了它们内容上也不会相同。
“表里如一”,为中医的脏象学说奠立了基础。
内在脏腑与外在的色脉、五官九窍、四肢肌肤是有密切联系的。
内在脏腑正常功能,决定了外在颜色、脉搏、证候的正常表现。
中医学认为,脏腑是“藏精气”与“传化物”的“生化之宇”。如果“宇”里边的精气是充满的,脏腑之间的功能是平衡协调的,精气流动通畅适中,人体就不会感觉不适。因为“不平则鸣”,有诸内之不协的微观变化,必会形诸外而产生各种证候。
抓住了外在的证候,也就是同时抓住了内在的病机变化。
那么,具体地说,中医的脏象学说包括哪些内容呢?
中医的脏象学说,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而建立的广泛联系的体系。
中医认为,心脏是生命的根本,因为它主宰着人的精神。心脏功能是否正常,可以从人体的面色上观察出来,因为面色是靠血液来滋润的,心脏主宰血流和脉搏。心脏就象太阳那样重要,心气与夏天的阳气是相通的,与火气、苦味关系密切。人的心气充实,就经常是欢乐的;心气不足,人的精神就不振。
中医认为,人的肺脏主宰气的运行,是人体魄力的所在地,肺气足,人的声音洪亮有魄力。肺气通于皮毛,每一个毛孔的开阖都与肺气有关,所以肺气虚的人容易出虚汗。肺气通于秋,与燥气、辛味关系密切。因此,肺气在体内能够下行,疏通三焦的水道,肺气不利的时候,可以形成水肿、喘咳。人的悲伤与肺有关,这也和肺气通于秋有一定关系。
中医认为,肾主宰水液代谢,主储藏精气,掌管人的生殖功能和大小便的排泄,肾的这些功能与肾气通于冬有关。肾配北方,与寒气、咸味关系密切。肾精是否充足,可以从头发得到反映,因此,先天肾精不足的孩子头发稀疏而枯黄。肾主骨骼是否坚强,肾精亏虚的老人、儿童骨质容易疏松、软弱。骨骼可以产生骨髓,中医认为脊髓与骨髓有一定的相似性,也为肾所主。脊髓通于脑,因此,肾藏志,主记忆,肾精充足的人记忆力好。
中医认为,肝脏主储藏血液,是人体劳作的根本,血液也是魂潜藏的地方。血液是否充足,可以从人的爪甲是否红润、筋腱是否坚强看出来。肝气通于春天,配东方,因此,与风气、酸味关系密切。肝火盛的人,容易发怒。患者震颤摇摆、肢体抽搐的病证,与肝关系密切。
脾藏营,它与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器官一起,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转运、输布,就好象谷仓转运粮食一样,有出有入,储存精华,剔除糟粕。其功能是否正常,可以从口唇色泽、肌肉是否丰满看出来。脾通土气,与甜味、黄色关系密切。
中医认为,心开窍于舌,心的功能障碍的时候,舌就不能言语流畅,甚至神昏不语。
肺开窍于鼻,当外邪侵袭肺经的时候,不仅皮毛的汗孔容易闭塞,不能出汗而发热恶寒,而且鼻子作为肺窍,也会阻塞流涕,不闻香臭。
肝开窍于目,因此,肝血不足的时候,就会两目干涩,视物昏花;肝火大的时候,就可能两目胀痛,或者眼睛充血流泪。
肾开窍于耳和前后二阴,因此,肾精亏虚的时候,就会出现耳聋耳鸣,男子阳痿,女子不孕,或者小便失禁,遗尿滑精。
由于中医是在活体上动态地观察这些关系与状态,才决定了中医学不采取器官解剖的方法,不是打开来看,在结构的基础上求功能,而是以象来推测,通过关系来推测、判断脏腑的功能是否正常。
假如总是用打开人体的解剖方法,来动态地观察精气的状态与脏腑关系是否协调,不仅见不到“所欲见”,也不可能总是保持“直播状态”看内脏。
因此说,“候之所始,道之所生”,只要出现了外在的表现,就一定有内在的规律可以把握,“司外揣内”的“象研究方法”是不可替代的。这就象人们挑西瓜,尽管可以切开看看,但是,多数情况下,经过反复验证,完全可以在不打开的时候,就根据外在的现象正确判断出西瓜的质量。
中医诊断疾病,判断病情,评价服药后的治疗效果,除了依据色脉的特征进行判断之外,一定要问患者的主观感受,吃得如何,睡得怎样,便得畅否,体力有无增强,主诉与其他不适有无改善等等,都应一一问到。
这就是中医学的特点,以人为本,必然关心病人的主观感觉,因为中医相信人体有能力从总体上,对于自己的健康状态做出总体的自我判断。这就象电子计算机开机的时候,机器要自我检索一样,只有各项程序大致正常,才能进行正常工作。否则,就属于不健康状态,就应当早期干预,进行调整、治疗,这样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五、经脉联络表里上下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节、皮肉筋骨等器官和组织,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互相联系,从而使全身内外、上下、前后、左右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相互联系、有机配合主要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作用来实现。
经络就象地上的河流,交错纵横,有主干,有支流。主干叫经,也叫脉。支流叫络,也就是网络、联络。
脉的名称出现的比较早,后来才有了经和络的说法。所谓脉,也就是脉搏跳动。而脉搏跳动,一是要有血液,二是要有脉管约束,三是要有气的推动。这些活动都是由心脏主宰,所以叫“心主血脉”。
粗大的脉道被称为经,而细小的脉则称为络。主要的脉有十二条,手上六条,足上六条。分别叫手足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它们都很有规律地排列,而且形成首尾相连的闭合体系,既联系体表,也联系内在的脏腑,使全身形成了一个整体网络。
经络系统,以十二经脉为主体,分散为三百六十五络遍布于全身,纵横交错、出表入里、通达上下,将人体各部位紧密地联系起来。经脉更小的分支叫孙络。它们的沿线,分布着很多穴位,就好象河流里的深潭。
除了分布于四肢的十二经脉系统,还有主要分布于身体躯干的奇经八脉,其中对人身体具有重要影响的是身体前正中线上的任脉,后正中线上的督脉,腰部一圈的带脉,还有前正中线两侧的冲脉。
经络系统在正常情况下起着运行气血、协调全身阴阳的作用。《内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经脉运行血气首先依靠心气和胸中宗气的推动,具体到沿着经脉运行的时候,脉气又分成了营气和卫气。营气运行于经脉之中,濡养全身,并变化为血液;卫气则散布到经脉之外,保卫全身,抵抗病邪的侵犯,并有调节体温、管理汗液分泌、充实皮肤和温煦肌肉等功能。
经脉运行气血,“内溉脏腑,外濡腠理”,不仅使体内的脏腑和体表的五官七窍、皮肉筋骨息息相通,而且,人体的内外、上下、左右、前后、脏腑、表里之间,由于经脉的联系得以保持相对的平衡,协调一致。
在人体患病的时候,经络系统有抗御病邪、反应证候的作用。当然,经络也是邪气深入人体的通道。 体表的穴位(包括反应点)是细小的孙络分布的所在,也是卫气停留和邪气侵犯的部位。 当病邪侵犯人体时,孙络和卫气可以发挥重要的抗御作用。
正邪交争,在体表部位可出现异常现象。
如果疾病发展,则可由表及里,从孙络开始,到络脉,再进一步到经脉,逐步深入到体内的脏腑,并出现相应的证候。 经络反映证候,可分局部的、一经的、数经的和整体的。
一般来说,经络气血阻滞而不通畅,就会造成有关部位的疼痛或肿胀;气血郁积而化热,则出现红、肿、热、痛,这些都属经络的实证。
如果气血运行不足,就会出现病变部位麻木不仁、肌肤萎软及功能减退等,这些都属经络的虚证。
如果经络的阳气(包括卫气、原气)不足,就会出现局部发凉或全身怕冷等症状,此即“阳虚则寒”;经络的阴气(包括营气、血液)不足而阳气亢盛,则会出现五心烦热(阴虚内热)或全身发热等症状,这就是“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
经络系统在防治疾病时,起着传导感应、调整虚实的作用。针灸、按摩、气功等治疗方法就是通过体表的腧穴接受刺激,传导感应,激发经络运行气血、调整阴阳虚实的功能。
运用针灸等治法要讲究“调气”,针刺中的“得气”现象和“行气”现象即是经络传导感应的表现。
经络调整虚实的功能,以它正常情况下协调阴阳的功能,作为诊治疾病的基础,针灸等治法就是通过适当的穴位,运用适量的刺激方法激发经络本身的功能,能使“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
经络理论在临床上的运用,可分别为诊断和治疗两类。诊断方面是根据经络来切脉、诊察体表和辨别证候,称为经络诊法和分经辨证;治疗方面是根据经络来选取腧穴,运用不同治法及药物,称为循经取穴和分经用药。
分经切脉,原属经络诊法的主要内容。《灵枢》以寸口脉诊候阴经病证的虚实,人迎脉诊候阳经病证的虚实。又以阳明脉之最盛,其下部可诊候冲阳(趺阳)脉,肾之盛衰则可诊候太溪脉。
分部诊络,则是指分皮部诊察血络的色泽,以辨痛、痹、寒、热等,这在皮部中已有说明。近人又有从皮疹辨证,也属于诊络法。
压痛的检查,对临床取穴尤为重要。“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懈)”(见《灵枢·背腧》),这既是取穴法,也是经络诊法之一。
经络各有所属腧穴,腧穴以经络为纲,经络以腧穴为目。经络的分布既有纵向的分线(分行)关系,还有横向的分部(分段)关系,这种纵横关系结合有关腧穴其意义更为明显。
循经取穴的意义应当从这种关系去全面理解,因而按经络远道取穴是循经,按经络邻近取穴也是循经。
《内经》所说的“治主病者”就是指能主治该病证的经穴。经脉的“是主某所生病”,说的就是这一经所属穴的主治症,这主要以四肢部经穴为依据。
作为特定类别的四肢经穴就有井、荥、输、原、经、合、络、郄等。在头面、躯干部,则有处于分段关系的脏腑俞募穴及众多的交会穴。
对脏腑五官说来,取用头面躯干部的经穴是近取法,取用四肢部的经穴是远取法。循经远取和远近配合,在临床治疗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药物按其主治性能归入某经和某几经,简称药物归经,此说是在分经辨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因病证可以分经,主治某些病证的药物也就成为某经和某几经之药。
宋、金以来,如医家张元素(洁古)等发扬此说,为掌握药物主治性能提供方便。清代徐灵胎《医学源流论》说:“如柴胡治寒热往来,能愈少阳之病;桂枝治畏寒发热,能愈太阳之病;葛根治肢体大热,能愈阳明之病。盖其止寒热、已畏寒、除大热,此乃柴胡、桂枝、葛根专长之事。因其能治何经之病,后人即指为何经之药”。近代药物书中多有归经的记载。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4-6-25 19:43:47 | 只看该作者
曹东义教授,会长,院长堪称中医旗手,知识渊博,文笔好,捍卫中医不遗余力!!

点评

每每看到国医神棍中医骗子为马兜铃酸辩解的时候,我都会想到他们天天口中的大医精诚和大医精分有什么区别呢?在这些国医神棍中医骗子眼里,没有一丝丝他们自我标榜的医者仁心。 但最最可恨的是为虎作伥的SFDA,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6-26 11:48
3
发表于 2024-6-25 19:46:08 | 只看该作者
古人为什么能发现经络,却没发现动静脉血管?顺便聊聊阴阳五行
作者:天涯麦克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件事是一个黑色幽默:被“发现”的经络根本不存在,而实际存在的“血管”根本没发现。

经络是什么?是古人根据自己的身体感觉和主观感受,臆想出来的线路。

如果你像我一样有猎奇心,也了解过诸如藏密“拙火”运行之类的东西,会发现他们也有类似的“三脉六轮”的经络理论,但线路和中医的完全不一样。

是藏民和汉民人体结构不同,还是藏密(藏密和藏医是同一理论体系)和中医各自在人体内搞了一套“布线工程”?

没那么神秘。这只是不同地方的古人瞎寻思的结果不同。这些经络理论,其实和先民们认为“天”没掉下来是因为有柱子撑着的“理论知识”一样,想法可爱,但正确的知识含量约等于0。

往深处说,中国文化传统里面,有一种很不好的东西。

就是缺乏认真求实探索验证的精神,而是迷信自己的“悟性”、“境界”、“思考”(实际上是臆想)。对什么玩意都大而化之——这种思维方式,最终总会通向故作高深但实际上不知所云的玄学。

这并不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方式,相反,是一种人类文明早期,原始人类的思维方式。

更糟糕的是,这些用原始的思维瞎琢磨的东西,一旦被权威和官方认定,就变得不可碰触,只能磕头信奉。

比如,阴阳五行之类,这是人类早期对世界的懵懂猜测。但后面几千年,很多人仍然认为,了解了这玩意,就足以解释世间万物。

这种思维方式,导致各种事实上的狂妄无知。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它简单。简单到智力很差的人也能有自己理解高深道理的幻觉。这是它至今仍受欢迎的根本原因。

有些人觉得这些玩意很高深——作为一个专业人士,我可以负责任地跟大家讲,如果进行大概了解(水平超过95%的国学爱好者),难度和学习量不会大于你熟练掌握个PowerPoint。

掌握这么干简陋的工具,就觉得自己想理解啥事一拍脑袋就行,不需要深入研究,反复验证——甚至不需要逻辑,最终变成了一种混淆逻辑、偷换概念,来回辩证——正反都有理的诡辩术。

在社会层面导致的一个副作用是:由于混淆是非对错,不讲事实和逻辑,最终变成谁官大、谁拳头大、谁嗓门大谁说的对。

这和“官文化”也有密切联系。你会发现,在中国,“文人”和与其对应的“官场”(科举是其连接点)是知识的代表,真理的代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只要做了官,那就没自己不懂的,甚至从没摸过兵器的文官,也可以运筹千里之外,指挥集团军作战,历朝历代都有这种怪现象(人人都是普京?)。

与之相应的是,凡是这些文人(官员)会的,擅长的,都是被鼓励的,凡是他们听不明白的,都是被贬抑的。不要说科学、工商,连各门艺术都是如此。

比如,书法、诗词和文人画,这些文人官员会的,就是被推崇的艺术。建筑、舞蹈、戏剧、雕塑、音乐,实际上都停留在非常low的层次。

医学也是这样,只有阴阳五行这个体系下面的玩意能被接受,现代医学,根本就没有成长的空间。

另一个与之相应的,就是崇古。什么学问都要从古人的典籍里面来。这也是与中央集权的价值体系相适应的。因为天道、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之类的东西,既是维持政权合法性的基础,也是官僚集团吃饭的手艺,他们只会这个。

高度中央集权的意识形态下,所有的学问、道理,都只能“学习领会”给定的东西,不可以研究、质疑,更不能自己搞一套。


这个神话体系,比基督教在中世纪的压抑感更强,与中央集权的体系一起,构成了对社会的全面压制。

自秦汉以降,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社会发展,就陷入了近乎停滞的状态。和先秦时代的思想大爆发相比,后面的两千年是漫长的垃圾时间。除了周期性通过残酷斗争和社会性大屠杀抢那把龙椅,社会进步微乎其微。

老佛爷和义和团,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如果你多少读过一点清末史,就会发现在现代科学进来之前,全民的愚昧程度有多么令人吃惊。

什么神灵附体啊,刀枪不入啊,大便月经带破火炮啊,不但民众信,官员(高级知识分子阶层)也都信,真的比非洲部落好不了多少。

而中医,是和这套“知识体系”一体的,甚至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所谓“中医典籍”里面,也随处可见类似义和团下神喝符水之类的“治疗方法”。

所以,不但你发现不了血管——中国人几乎没发现任何与现代科学相关的东西。




感想:《黄帝内经 · 心血管论》

评论挺多,尤其是那些爱好中医的朋友。

“血管”的发现没那么简单,不是你看见自己腿上有青筋就算“发现血管”。知道血管是干嘛的,知道动脉静脉,知道血液循环,这是一项非常伟大的发现。

即使在西方,也是直到17世纪才做到——比较一下,公元前3世纪,亚里士多德就证明了地球是圆的。

所以,没发现血管并不是一件特别羞耻的事。中医甚至一直都不知道地球是圆的,“五行”是和东西南北中一一对应的,显然这理论一直认为只有地,没有球,大地是平的。

其实,你想论证中医发现过“血管”很简单。只需要引用一下中医典籍里面关于血管的论述即可,比如《黄帝内经 · 心血管论》,不必梗着脖子硬辩。

从没看过中医典籍的中医“爱好者”朋友,赶紧去看。

顺便说一句:我们设想一下,有没有一种可能:中医两三千年都没发现“血管”,并不是因为中国人眼瞎,而是因为“老祖宗”没发现血管,后面的人睁着眼看着,谁都不敢“发现”?

感想:《管子]这问题下也有其他答主论证:经络即血管,只不过是古人没搞明白画错了。论证貌似有些道理,但我是不太同意的。

一是因为经络和血管实在对不上,二是因为这说法,其实比“臆想说”对中医的侮辱性更强。

经络和穴位是一体的。如果按血管重新划分“经络”,《黄帝内经》要重写,经络要重画,而且针灸每针都会扎在血管上——这是要彻底摧毁这个行业啊。

关于经络最早是怎么“发现”的,没有任何记载。所谓《黄帝内经》也不可能是黄帝写的。大概率是春秋战国乃至两汉时候的作品。

从常理来分析经络的起源,应该是先发现了“穴位”——在实践中发现揉搓按压人体的某些特定部位,人体会有反应、有感觉(这很容易发现),然后发现这些“穴位”看上去好像有某种“规律”,于是又想象出一些线路,把它们连起来,于是逐渐形成了经络理论。

实际上,很多比较客观看中医的,包括一些中医师,对经络的起源也都持有类似看法。

另一个和经络有关的是所谓“导引”。导引在后世,发展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气功”。经络概念之所以现在深入人心,和金庸的武侠小说以及曾风靡全国的气功热,有很大关系。

但从起源来看,“导引”最初更侧重于肢体动作,和经脉的关联很弱。所以,以往的中医史研究,一般认为它更可能源于舞蹈、生产活动等肢体运动。在答主看来,它的来源可能还包括生殖类的运动。

只是到了后世,导引才和经络发生联系。这方面集大成的,真正搞的活灵活现而有鼻子有眼的,不是某个神医,也不是某个气功大师,而是金庸小说。

关于这部分内容,有时间加一段专门的分析,指导一下修行界诸位人士,在道家、佛家、密教、瑜伽谭崔等各领域的修炼。

不管是怎么“发现”的,经络这个东西都应该是基于人体表面的反应和感受,加上主观的想象和脑补的产物。在当时,这种想象是很天才的,搞出这一套东西的人,“瞎琢磨”和推测的能力,已经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顶峰和极限。虽然,他琢磨错了。

整天说“老祖宗”发现了这个发现了那个的同学,不妨破例动用一下自己的脑子想一想:古人是用什么办法发现的?

是他们看见了、摸着了,还是掌握着现代人没有的的精密仪器(当然,失传了,有点尴尬),还是有特异功能,比如神农长着个透明肚子?

我想,除了古人是“瞎琢磨”的之外,唯一比较靠谱的答案就是古人有特异功能。(当然,也失传了,真TM尴尬。)

我们并不想苛求古人的瞎琢磨和臆想,在人类知识无比贫瘠的几千年前,他们已经尽了最大努力,试图用极其有限的知识去解释和应对无限的世界。

古人还觉得人是女娲阿姨拿泥捏出来的呢,不妨碍这些至今仍是很美好的传说。现代人欣赏这些古时传下来的文化、传说、神话,欣赏古人各种稀奇古怪的想象和瞎琢磨,也是人文情怀的一部分。

但你如果至今还把这些瞎琢磨当真理,甚至还要指导当下实践,就不是胸中有情怀,而是脑袋有毛病了。




感想:古之圣人,为无为,事无功,成无名

“瞎琢磨”本身并不是问题。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就是一个瞎琢磨、验证和不断修正的过程。

那些琢磨错了的古人,在两千年前,也是当时最聪明的人。直到现在,很多科学仍然处于瞎琢磨的阶段,比如量子力学,大部分理论仍是等待证实或否定的猜测。

问题在于,发现琢磨错了,还梗着脖子死不认错,死活不改。仅仅因为,老祖宗不可能错,权威不可能错。

两千年前的古人,东西方差别不大,聪明或愚蠢程度都差不多,大哥不用笑话二哥。

差别在于,你是不断进步,还是一直停留在2000年前。


如果西方人守着这玩意不敢动,一动就有一帮蠢人跳出来骂“数典忘祖”,抡起“老祖宗”撒泼,也就不会有现代的物理、医学。

那种谁都不能否定和更改、只能学习领会崇拜的“知识”不叫知识,那玩意叫宗教或者邪教,这也是愚昧的典型特征。

所以,我强调的是:愚蠢的不是古人,不是“老祖宗”,是现在的你。


发现个有趣的现象:从回复中看,绝大部分“中医爱好者”对中医没什么了解,甚至称得上一无所知,自己五花八门的臆想和中医那套也完全对不上,老中医听了都会想打他们。

但这些人就是信中医。服了。


感想:吾夜观星象,偶遇托勒密

为何我们这些可爱的中医爱好者,这么容易“不明觉厉”?我猜原因很简单,就是没读过什么书,没见过外面的广阔世界。

所以,看到阴阳八卦五行,以及中医经络这一套,就会觉得“好系统”、“好高深”、“好复杂”。厉害得很。

听了江湖上一两个大师的忽悠,就觉得自己成了窥见了宇宙奥秘的少数人,如果翻过一本《黄帝内经·文白对照版》,那自己也就成了另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俯仰天地的大师了。这是一种无知的人麻醉自己的心理学现象。

实际上,世界各地的古代的宗教、巫术、医学乃至哲学都是这个样子的,都是一套一套的,“四体液”、“七**”、“九某某”之类的,适合做列表做ppt的理论更是数不胜数。

阴阳八卦五行只是这些体系中的一个,没什么特别的。依存在这套体系之上的“中医”也只是原始医学中的一种,没啥特殊的。

古时候医巫不分家,靠的都是一套原始的“哲学体系”(其实大部分是宗教或巫术)当医学理论,但也个个都是博大精深。

不要说印度三大宗教,西藏的藏医等等,就是美洲印第安社会的神话和哲学体系,也都非常系统,极为复杂。中国历史上的邪教组织,只要稍有点年头,比如白莲教,也有自己的一整套。

是不是成“套”,和这些玩意靠谱不靠谱,没任何关系。

相比之下,中医这套东西,它的基础理论远算不上最复杂的。佛教的芜杂无比就不用说了,即使是喇嘛教的那套东西,包括和其一体的藏医,其“博大精深”也丝毫不比中医这套理论逊色。

顺便说一句,你日常接触到的“藏医”,包括你到西藏川北旅游时,被导游领着拜见的“藏医”(有些身兼仁波切),基本都是福建老乡假扮的,或者是福建老乡雇佣的有表演天赋的藏民。和卖翡翠、卖蜜蜡、天珠的是同一伙人,同一组织。

所以,你听到的“藏医”理论,几乎和中医一样,也是阴阳八卦五行经络。这一是因为福建老乡和其藏族雇佣军自己也不懂藏密那一套,二是因为这中医套东西门槛低,也很通俗,貌似容易“听懂”,更适合快速忽悠和征服傻子。

实际上,藏医和中医差不多完全是两个体系。虽然中医爱好者,有见到任何“不明觉厉”的东西就纳头便拜的习惯,但这帮骗子显然觉得自己为了骗两个钱,没有辛辛苦苦向大家普及另一套世界观的义务。


顺便说一句,你日常接触到的“藏医”,包括你到西藏川北旅游时,被导游领着拜见的“藏医”(有些身兼仁波切),基本都是福建老乡假扮的,或者是福建老乡雇佣的有表演天赋的藏民。和卖翡翠、卖蜜蜡、天珠的是同一伙人,同一组织。

所以,你听到的“藏医”理论,几乎和中医一样,也是阴阳八卦五行经络。这一是因为福建老乡和其藏族雇佣军自己也不懂藏密那一套,二是因为这中医套东西门槛低,也很通俗,貌似容易“听懂”,更适合快速忽悠和征服傻子。

实际上,藏医和中医差不多完全是两个体系。虽然中医爱好者,有见到任何“不明觉厉”的东西就纳头便拜的习惯,但这帮骗子显然觉得自己为了骗两个钱,没有辛辛苦苦向大家普及另一套世界观的义务。

我觉得,这些体系里面,最为系统和精巧的还是欧洲的“占星术”。其复杂的体系,精巧的设计,深入的研究(早期天文学是长在占星术上的)令人叹为观止。欧洲那个时候的医学理论,也是和其密切相连的。

比起传说中的伏羲、黄帝、扁鹊、华佗以及床上功夫很好的“素女”,占星这个体系里面,真正的大人物更是层出不穷,什么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等等,都可以算这圈子里的。

这么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这么厉害的文化瑰宝,欧洲老祖宗的宝藏,最后怎么样了?

天文学和它分道扬镳,系统的占星理论在现代物理化学面前轰然倒塌,医学更是没它什么事儿了。

现在搞占星术的是什么人?除了大学里还有部分学者拿它当历史文化研究,就剩下一些民间的占星师了。这些占星师江湖地位和其他江湖骗子——卖大麻的、吉普赛算命的差不多。也能勉强混口饭吃,毕竟各种小众市场需求一直都会有。

如果欧美社会现在满世界还都是迷信占星术的傻子,用它来指导社会发展,科学研究、保健治病。你会觉得欧美人“热爱传统”、“爱国”嘛?你会觉得他们病的真不轻。


感想:今天你大保健了没?

回复里面,关于“穴位”、“针灸”、“按摩”、“气功”的讨论比较多。我们捋捋其中的逻辑。

在人体上,从外部刺激某个部位,会在其他地方有反应。这并不稀奇。

人体是个神经(包括植物性神经)、血管、内分泌等等连通的复杂结构,相互影响很正常。

甲状腺出问题,眼珠子会往外鼓,割了蛋蛋,会影响长胡子。你觉得腿疼,可能腰出了问题,腿的疼痛只是神经的反射。
实际上,现代医学基于神经反射等方面的研究貌似已经有很多。

所以,通过针灸、按摩某个特定的治疗某种疾病,或者短期缓解症状,比如止疼,有作用是正常的。

实际上,这种治疗也不是中医独一家的发明。在古代的欧洲(比如古罗马)、印度、阿拉伯等地方,都有自己的按摩和针刺治疗方法。

他们也同样发现了按摩或针刺某个地方,会对人体的其他部位或整体健康产生影响。比如,貌似在法国,至今还流传针刺耳朵上不同部位,治疗全身各处疾病的疗法。

如果再引申一下,被网友们嘲笑的欧洲“放血疗法”,也是类似的治疗思路,和中医也有火罐拔毒和刺放血没多大不同。

如果说有区别,这些不同国家的针灸按摩放血等发现和“疗法”,发现的特殊的“穴位”,有的多有的少,有差异,也有重合。

但共同的特点是,很多问题,比如:到底那些有效,哪些无效?在什么情况下有效?起作用的机制是什么?是作用于躯体运动神经、植物性神经,还是肌腱血管或是别的机制,并没搞清楚。

显然,靠阴阳八卦经络理论,是永远搞不清楚这些问题的。正如靠“四体液”理论永远搞不清楚,放血疗法在什么情况下有用一样。所以,“穴位”、针灸,其实和中草药一样,都面临类似“废医验药”的问题。

回复中有同学提到,一个教授验证了刺激足三里,可以通过迷走神经影响脑垂体,促进肾上腺素分泌,就属于这种研究进展。肾上腺素是促进心脏运动的,而传统中医理论里面,这个穴位主要用来调整脾胃,研究结果和传统中医认为足三里的疗效并不相同。

类似这样的研究,和经络理论是没什么关系的。正如欧洲的女巫用柳树皮驱邪退烧,后来的医学研究者从中发现了阿司匹林。阿司匹林证明不了“驱邪”理论的有效性。


这确实证明了穴位本身具有某些特征,但和经络仍然没什么关系。反而带来了另外的问题,比如:

1,是不是其他未解剖的穴位也是这样的特征?

2,如果是这样的,它起作用是通过血管还是神经?我有理由相信,无论是血管还是神经,都和经络线路不会相同,至少大部分不会相同,这一点之前的研究已经证实,脉络和解剖学上的血管神经均不重合。

3,如果“肌门”、“骨门”是穴位的核心特征,是否其他没有列入现有经络理论的的“肌门”、“骨门”,也同样是“穴位”,只是没被发现?现在经络理论中列了700来个穴位,未来会不会又发掘出700个不在经络上的,经络如何解释这件事?

深入研究下去,不但未必能证实经络理论,反而可能彻底证伪经络理论。

我感觉,经络这东西,更可能像占星术中的“星图”,在当时的条件下,古人强行脑补,把这些孤立的应激点连起来,并强行赋予其自己想象的意义。

如果古人知道,“天”并不是一个圆形平面,星星也不是镶嵌在天花板上的顶灯。两颗看上去很近的星星,实际上在另一个方向上差了不知多少光年,而且有的是行星有的是恒星,完全不相干,大概率也不会把它们连起来,并想象出各种玄妙的意义来。

但是,现代医学需要研究的东西非常多。研究这些反射点的实际医学价值,也未必非常高。恐怕得等相关学者有功夫了慢慢研究来看。比如,即使研究出足三里能促进肾上腺素分泌,病危抢救的时候,还是要打一针肾上腺素才行。

所以,在没有搞明白这些问题之前,它重点还是应用在大保健领域比较靠谱。毕竟,通过推拿按摩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解除精神紧张还是靠谱有效的,无论古今中外都没什么异议。

但你就不要对经络穴位有太高期许了。大保健的时候,建议挑长得好看的、手法熟练舒服的技师,而不要通过考校阴阳五行经络知识来选拔。

如果你想通过推拿、拔罐等操作治疗什么大病,那就和你想要其他的“特殊服务”一样,大概率属于非分之想,而且未必多么安全。

针灸对于一些情境下缓解疼痛、肌肉损伤、刺激局部神经恢复等有效,但建议一定到正规可靠医疗机构去做,不要迷信江湖医生,避免风险。“小针刀”之类的有争议(有说法认为,这种操作实际上是通过破坏局部神经来止疼)的东西,不要轻易尝试。


感想:历史、祖宗与宗教感情(超纲,可不看)

研究中医史的,大部分都是历史学家或文化学者。为什么中医(特别是江湖中医)反倒很少谈中医的起源和演变的历史?

因为一谈历史和事实,就会让“神话”破灭,“神圣感”瞬间破碎。

很多中医爱好者,谈起“传统文化”往往情绪很激动,可惜的是,他们对历史和文化的真正了解,往往无限趋近于0。

在研究历史和文化的学者眼中,无论“哲学”、“历史”、“文化”都是个从无到有,从简陋到复杂的流变的过程。世上没有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当然也没有天上掉下来口含天宪的神医。

无论是历史还是文化,都只是个“研究对象”,它可能很有趣、很复杂,但和“神圣”不占边儿。这一点,和生物学家研究细菌病毒没什么区别,研究者的乐趣在于搞清楚“这玩意到底是咋回事儿”,而不是摆到供桌上磕头,体会某种宗教狂热带来的激素分泌快感。

所以,“国学爱好者”,对真正的“国学”(正经学术界基本没用这个词的)几乎一无所知,只有和江湖“国学大师”才能相处融洽,“中医爱好者”也对真正的医学不感兴趣。因为,他们更需要“信仰”带来的高昂情绪价值,而不是事实、科学带来的认知价值。

一谈历史、事实、逻辑什么的,就会大煞风景,大概率当场就会翻脸的。

我感觉,大部分从事中医工作的医务工作者对中医的看法,反倒是比较务实客观的。毕竟,建国后编写的中医教材,虽然回避了很多矛盾和问题,但并没有刻意把中医神话化。现代医学的手段和方法,也在各种中医医疗机构广泛运用。

当然,在实践和思考中应该也有各种困惑。在古代信息不发达的时候,古人更改前人的说法,多采用“伪托”的做法。

比如,《黄帝内经》《列子》等都是托名的伪书,通过权威人士刷脸提高说服力,但实际效果推动了知识体系更新。但在信息发达的当前,你说这么多中医人士,有没有人有能力把《黄帝内经》改吧改吧,把类似三膲之类明显错误的东西改过来,写本更合理的《伏羲内经》出来?有这能力的人肯定有,但谁也没这胆子啊。而且,改出来也没多少实用价值。

所以,就尬这里了。

另一方面看,满嘴跑火车并把中医宗教化,反对现代医学的,大多是些网红中医和江湖“大师”。基本上是赤膊上阵啥也不顾的状态,有多大胆,吹多大牛。


超纲:关于经络学说的一些学界研究

对于普通人来说,没必要去深入地研究“阴阳五行”、“经络”这类东西到底是怎么形成的,这是做专业研究的人干的事。常识就可以判断,这些东西是文化,不是医学。


而当后世医家将其归纳成一个体系时,便成为当代教科书《中医学概论》中的所谓“脏腑学说”了。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无论是脏腑理论的“一异说”也好,药物学的兼收并蓄也罢,以及以《灵枢·经脉》为代表的“经脉学说”的经典化,必然都是形成于“方士各自是其说”之后。而较之于已属“创新”的“各自是其说”,“一异说”则是在此基础上的再次“创新”——因为“创新”并非仅仅是就新知识的产生而言,概念的重组、内涵与外延的变化,体系的构建,同样也是“创新”,而且是在更高层面上的创新。
3,关于“中医”与儒生和大家的事情生态的联系

尽管在整个古代社会中,“儒者知医”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但这些儒医式的作者,毕竟不同于了解医学的一般儒者。首先他们关注的不是构成儒家学问的社会性——“礼”,而是作为“说理”与“说礼”工具的哲学性宇宙论和方法论。其次,虽然一般儒者对医学理论(包括生理、病理、治疗、药理等)都不陌生,但他们通常是利用这些人人皆知的粗浅、简单道理,来论说大家的事情、国事(“上医医国”);而儒医们则与之相反,是将阴阳五行等终极真理、天人合一之道,乃至兵家之说等大道理,运用于“君子不齿”的医学。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儒医,种种“皆自以为是”的方士之说,才会有充满“建构”色彩的理论体系;并由此决定了中医学的基本性质与特征。

4,古时有限的解剖水平,造成的理论乌龙

实际上中医的许多生理学说是以粗浅的“形态学知识”为基础,再结合想象(推测)构建解释。例如,

(1)看到胆囊的形态及其与十二指肠的连接,但又不可能像当代医生(包括中医和西医)那样知道胆汁的来源是肝脏,更不可能知道其生物化学作用是泌入十二指肠后,激活胰蛋白酶,完成蛋白质的消化,所以推测饮食精华从胆总管流入胆囊,因而称其为“藏而不泻”的藏精之“腑”。

(2)在不知肾脏功能的时代,看到小肠通过大量的“膲”(不实之肉,即网膜组织)与膀胱相通,所以认为尿是从小肠渗入膀胱的,同时建立了一个今人无法理解的脏腑名称——“三膲”。

(3)以看得见的体表血管形态,解说“经脉”的形态。直到西方医学传入后,始知“经络循行”与“脉管系”不同,这时才出现“究竟什么是经络”的问题。

正是因为对于当代的医史研究者,以至所有中医来说,胆汁的来源与作用,肾脏的功能与尿生成的过程等,都已经成为最基本的“常识”,所以反而无法理解古代医学著作中的相关论述是什么意思。下述中国古代对于呼吸、循环机制的谬解,亦是同理。

2.关于循环与呼吸的生理

中外医史著作中不乏赞誉《黄帝内经》时代中国人已知血液循环的论说。鉴于近代医学认识循环过程、呼吸机制经过了复杂的过程,且需依赖实验,因而对于中国人在先秦时代即已早知“血液循环”之论深感怀疑。考证的结果是:

(1)中国古代不知心跳,所以死亡判定的标准唯是体温、呼吸。十二经脉起源于“胃”;并将左乳下的心尖搏动称为“胃之大络”,是人的“宗气”所在,表明今本《黄帝内经》时代的医家认为血流的动力与血液的生成均是“饮食消化”的结果。

(2)正因如此,中医视动脉为“脉动”(脉自身的跳动),所以脉学中才会经常说到“某一处的脉快”(或慢),直到明代李时珍的《濒湖脉学》中还是如此。

(3)气的循环靠“肺”的橐龠(风箱)之功,但因为不可能具有“气体交换”的知识,所以认为气要循环周身。

我个人感觉,上述的研究虽然考证比较深入,但是缺乏人类学视角的切入。例如:中国哲学和中医中的“气”,是一个含混的概念,并不是氧气和二氧化碳。

这是一种原始的、相互浸入的概念和认知方式。这个“气”,既指客观氧气二氧化碳,也指某种头脑中的意念或“阴阳”载体,甚至还包括抽象或神秘的“事物发展规律或动力”(例如“气数”)。是一个混沌的、混合的概念,而且可以相互转换、切换,甚至同时存在。

人类学家,在很多原始部落中都注意到了类似的思维方式。某一个“词汇”,其实是多种毫不相干的东西的集合体,所以就无处不在,具有神秘主义和“神圣”的特征。

现代人很难理解一个东西“既是一只鸭子,也是说话者本人,还是说话者死去的老爸”这种思维方式。而且,这种概念,是无法定义的,甚至是无法翻译的,无论你翻译成任何词汇都对不上。例如:“气”翻译成air,马上就“没那味儿了”,玄妙而高大上的气质丧失殆尽。

类似的东西,还有“道”等等。不但概念是多义的,而且完全无法定义。所以,这造成它也没法在任何清晰确定的逻辑关系中推演和表述。

这些基于原始思维方式的概念和理论,在后面几千年里,又遭受儒家出于社会统治功利需要的改造,参与佛教、道教相互借鉴(抄袭,就像手机市场你有4k屏我也要有4k屏)、遇到现代科学后,通过“虚化”自圆其说求生等等复杂的演变过程,就变成了个成分极其复杂的迷魂阵般的东西。

扯远了。关于人类学关于原始思维的东西,等我很闲的时候,再聊。



最后说一下结论

很多普通中医爱好者在这个话题的讨论中好像忘了,不止针灸推拿,中医的用药理论也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和经络理论之上。

中医的主要治疗手段是中草药和针灸。但实践中,针灸哪里有效,用什么草药治疗什么病有效,实际上都是靠经验积累和世代相传,和阴阳五行八卦,并没什么实际关联。

阴阳五行和经络理论只是强行解释牵强附会,完全不靠谱。我们说的“否定中医”,就是要否定这套阴阳五行经络理论,而不是否定所有的中草药和针灸诊疗手段。

中医未来的出路在于,彻底废除阴阳五行和经络理论,对已有的中药和穴位针刺疗法,采用现代医学手段,进行全面的验证分析,搞清楚哪些有用,哪些没用,为什么有用,以及哪些有副作用。去伪存真,自我升级。最终成为人类整体现代医学的一部分。

几千年来的传下来的大量药物和治疗方法,必然有大量无效甚至是荒唐的东西。但只要有1%的东西有用,那也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

而阴阳五行经络理论,以及中医中的迷信派,阻碍了中医进步发展的历程。

这篇回答中讲的道理也没什么新意。中医界的人士又不是傻子,连这些也想不到?不是想不到,是因为利益相关,和饭碗职位相关。

如果废除了阴阳五行和经络理论,江湖大师固然跌落神坛,有些所谓“院士”的医学水平和专业资历,恐怕连个甲级医院的住院医生都比不过。

这才是“争议”的真相。


点评

如果废除了阴阳五行和经络理论,江湖大师固然跌落神坛,有些所谓“院士”的医学水平和专业资历,恐怕连个甲级医院的住院医生都比不过。 这才是“争议”的真相。 狗东西刘亦之你用显微镜证明中医理论是否科学,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6-26 06:17
这一篇有关阴阳五行经络循行的回答有2860个点赞支持者,可以说对于阴阳五行经络循行认识是非常清楚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6-25 19:49
4
发表于 2024-6-25 19:49:14 | 只看该作者
水滴石穿 发表于 2024-6-25 19:46
古人为什么能发现经络,却没发现动静脉血管?顺便聊聊阴阳五行
作者:天涯麦克
来源:知乎

这一篇有关阴阳五行经络循行的回答有2860个点赞支持者,可以说对于阴阳五行经络循行认识是非常清楚的。

点评

2860个人赞同。连一个村的人口都不及,就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理论体系,你这逻辑是什么统计理论?阴阳五行理论是指导古华夏人类整个社会体系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延续至今,其内涵一直指导着华夏人几千年的历史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9-12 17:22
5
发表于 2024-6-25 20:12:21 | 只看该作者
传统中医旧势力就是一个故步自封反智反科学的群体,盲目坚持传统理论的科学性是整个中医学术界的耻辱。能够带领一群人最终走出迷途的,往往不是中医群体中的首领,而是那些为追求科学进步而不断呐喊要求中医学废医验药的中国学者和科学工作者,如俞樾、严复、梁启超、孙中山、余云岫、伍连德、陈独秀、鲁讯、郭沫若、梁漱溟、傅斯年、何祚庥、方舟子、张功耀、李敖等高学历社会精英,这些社会精英才是继承了现代医学的救死扶伤精神和科学务实精神,真正值得认可的敢于说真话的中华民族之脊梁。

传统中医为了生存一厢情愿的进行中西医结合,寄生在现代主流医学体制内苟延残喘。但是传统中医学造成的社会危害却日益突出,中医学对现代社会的人们造成的危害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愚昧反智反科学的中医理论对中医药大学生以及大众思想造成的认识混乱,以及由此引发的中西医百年之争,另一部分则是中药方剂中的有害化学成分对人体肝肾功能造成的不可逆伤害。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日益发达以及人们整体科学素养的不断提高,废医验药废经验穴的支持者越来越多,中医学全面退出历史舞台的时机已经成熟。

点评

如俞樾、严复、梁启超、孙中山、余云岫、伍连德、陈独秀、鲁讯、郭沫若、梁漱溟、傅斯年、何祚庥、方舟子、张功耀、李敖等高学历社会精英,这些社会精英才是继承了现代医学的救死扶伤精神和科学务实精神,真正值得认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6-26 04:45
6
发表于 2024-6-25 20:36:02 | 只看该作者
我们中国什么时候可以让中医震惊全世界
作者:笑面银狐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2003年,新华社记者朱玉的一篇报道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她撰写的《龙胆泻肝丸,清火良药还是致病根源》一文,在两三天内被500多家报刊采用,向全社会披露了龙胆泻肝丸导致肾功能衰竭的问题,引发了震动全国的龙胆泻肝丸事件。所谓中药无毒副作用或毒副作用小的社会迷信,受到巨大冲击。根据媒体报道,因龙胆泻肝丸致病者约10万例,罪魁祸首就是中药关木通中含有的马兜铃酸,而关木通,是龙胆泻肝丸的配方药物之一。

作为一个医生,每次我翻看关于马兜铃酸的资料时,都会有一种极其复杂的情绪,既恐惧它可怕的毒力,又不得不欣赏它的完美——是的,我只能用完美这个词来形容马兜铃酸,它简直就是撒旦创造出来的完美毒药,它阴险、狡诈、善于隐蔽而且破坏力巨大。它隐藏在多种中草药内,几千年来,它被愚蠢的原始蒙昧土医当作良药来膜拜,夺去了无数人的健康和生命,直到被现代医学揭露出它的真面目,我们才知道它有多么可怕。

马兜铃酸,躲藏在国粹中的恶魔

马兜铃酸,赫赫有名的肾脏杀手,它创造了一个医学名词“中草药肾病”。它引起的肾脏损伤无法恢复,敏感患者极小剂量就可导致肾功能衰竭。大剂量马兜铃酸直接引起急性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导致导致肾衰竭。而低剂量摄入也可能引起肾脏不可逆损伤。

它的损伤是DNA级别的,它会在肾内形成马兜铃内酰胺-DNA加合物,这种加合物物质性质稳定、难以降解,会在肾内长期存在,持续损害病人肾小管导致肾功能损伤并诱发癌变。

马兜铃酸,根本没有所谓的安全剂量。马兜铃酸不管摄入多少,都会对肾脏造成不可逆损伤,并有极长的潜伏期,使得病人患肾病和上尿路上皮癌的概率大大增高。

面对这样一个可怕的魔鬼造物,文明世界的反应毫不意外,自1991年发现马兜铃酸中草药引起肾衰竭,比利时、英、法、日、美……陆续禁止含马兜铃酸中草药。2000年,WHO甚至专门发出了马兜铃酸草药致肾病警告。至2004年,全世界除中国大陆外,包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均已经全面禁用含马兜铃酸中药材。



除中国大陆外,世界各国全面禁用马兜铃酸中药材

然而,在中国大陆,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一件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了。

1998年起,中国陆续出现大量马兜铃酸肾病患者,俗称“龙胆泻肝丸”事件。国内医学界专家多次向卫生部门反映龙胆泻肝丸导致尿毒症的问题,并不断呼吁健全中药的检验手段。

2001年,SFDA多次讨论马兜铃酸问题,内部通报,未向公众通报。

2003年2月,新华社朱玉发表尿毒症病人调查通讯,龙胆泻肝丸事件大白于天下,举国瞩目,舆论哗然。

2003年2月,迫于舆论压力,SFDA将龙胆泻肝丸转处方药,称“要引导广大群众正确对待药品不良反应”。

2003年4月,SFDA终于发出通告禁用关木通,由木通(木通科川木通或白木通)替换关木通;原流通含关木通的龙胆泻肝丸不召回,按处方药管理,建议患者定期复查肾功能。

2004年8月5日,SFDA取消广防己、青木香药用标准;另有四种含马兜铃酸的药物马兜铃、寻骨风、天仙藤和朱砂莲的中药加强管理,含四种药物的中药制剂按处方药管理,36种含马兜铃酸的中成药方标注“含马兜铃酸,可引起肾脏损害”后放行。

从头至尾,作为药品生产企业的同仁堂,没有主动向消费者发出过任何的警告更没有采取过任何的召回措施。“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这句同仁堂的古训,成了一个天大的笑话。

如果你觉得这一切已经荒唐无耻到极点的话,那么,接下来的事将超出你的想象力。

禁用关木通等含马兜铃酸中药的努力,遭到了中医界的强烈抵制和反对。中国的中医界,以令人发指的坚韧和顽强,为保护马兜铃酸继续毒害中国人民肾脏的权利,战斗到了最后一刻,能和他们所媲美的,大概只有东京大审判的日方辩护律师团。

2003年4月,关木通被禁用前夜,由中国中药协会、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主办的“第四届中医药战略地位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对2月份媒体爆炒的龙胆泻肝丸事件进行回应。各中药专家慷慨陈述中药的光荣历史与文化传承,并指出:“中西药分属两类不同体系,不能用西医标准要求中医”。

到会专家一致认为:无论是关木通还是含马兜铃酸的其它中药,如果按照中医药理论使用,就是良药,不按中医药理论使用,就很可能成为毒药。

而身为中医领军人物的陆广莘,更是大放厥词:马兜铃酸不等于关木通,关木通也不等于龙胆泻肝丸。龙胆泻肝丸是按照中医药学复方的“君臣佐使”理论配伍药味,龙胆泻肝丸中的其它药味,会降低方中具体单味药的毒害作用。陆院士公然声称:马兜铃酸作为宣判龙胆泻肝丸有毒依据,“片面,缺乏科学依据”,“十分牵强”。

即使现在已经是十年以后,当我再读到这些无耻的语言,我依然难以遏制自己内心的愤怒和悲伤。

我们已经说过,马兜铃酸根本没有所谓的安全剂量,即使极小量的摄入,也会在肾内形成无法排出长期存在的DNA加合物,对肾脏造成持续的且不可逆的损伤。

如果没有现代医学的介入,包括陆院士在内的中医们,根本不知道马兜铃酸为何物,根本不知道关木通含有马兜铃酸,他们连龙胆泻肝丸已经造成了无数的肾衰竭都不知道,甚至现代医学告诉他们的时候他们还不肯相信。


中医根本不知马兜铃酸分子式为何物,谈何消除其毒性?

就这样的一群人,竟然厚颜无耻的宣称:他们有办法通过中医的方式把魔鬼变成天使,他们有办法通过药物配伍来消除马兜铃酸的毒性!

我相信,中医们都是唯物主义者,因为他们真的无所畏惧,他们不畏惧万千冤魂,不畏惧千夫所指,不畏惧九天雷霆,不畏惧十八层地狱!在他们眼中,患者的健康与生死,远比不上中药行业的兴旺繁荣。


而在关木通终于被禁用后,中医又华丽丽的转身,由拼命的为关木通辩护,转为竭力撇清自己和关木通的关系。他们声称:古方里面用的是木通,中医是没有错的,错的是我们擅改了中医的古方。实际上,中医古籍中根本没有现代植物分类方法,关木通、川木通、白木通各种称谓乱作一团,所谓的考据,更像是一种敷衍塞责的闹剧。

就算龙胆泻肝丸悲剧的发生是因为1983年以含马兜铃酸的关木通替换古方中的木通。那么,为什么这样的调整能通过呢?因为愚昧的中医根本不知道关木通有毒而且认为关木通药效和木通相近!请问那些曾经相信两者功效相似的中医们,如果没有现代医学发现肾衰竭和龙胆泻肝丸有关,你们会发现这是错误吗?没有现代医学证实关木通毒性,中医会发现这是错误吗?没有现代医学的干预,博大精深了五千年的中医注定继续错下去,无怨无悔。所谓中医五千年经验科学,根本就是一个笑话!

十年过去了,曾经毒害了无数中国人的关木通早已经被彻底禁用。而龙胆泻肝丸事件,也被很多人淡忘。

但我们真的不应该忘记。

根据媒体说法,因为龙胆泻肝丸致病的患者,约有十万,鉴于该病的诊断困难和漫长的潜伏期,实际数字可能要高很多很多。

十万,是一个什么概念?汶川地震,死亡九万人,举国震惊,亿万同悲,国家降半旗,民众同举哀。

而龙胆泻肝丸的受害者,是十万,这是一场何等规模的灾难!

欧洲的反应停事件,受害者数量不足龙胆泻肝丸事件十分之一,至今依然是药品监管的经典案例被反复的提起和研究。而龙胆泻肝丸的十万例马兜铃酸肾病,就这样悄无声息。

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目前国家药监局只取消了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三种马兜铃属草药的用药标准,但实际上还有马兜铃、细辛、天仙藤、寻骨风、汉中防己、淮通、朱砂莲、三筒管等十几种常用中药药材已知含有马兜铃酸,涉及几百种中药处方(中成药),例如国家批准的中药处方中含细辛的就有一百多种。


含马兜铃酸的植物

2013年,龙胆泻肝丸事件十年后,阿宝无意间发出的一个关于马兜铃酸危害的微博再次引起了媒体的注意。面对媒体的询问,中医专家们再次搬出了当年他们前辈为关木通辩护的毫无依据的陈词滥调:“炮制过程可以使其毒性减弱或者消失”,“有其它成分制约它的毒性,使用这种药物是安全的”。

天日昭昭,欺人乎?欺天乎?

如果说,这些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对癌症、艾滋病、或者其它的疑难病症有确切的疗效,那么也许我们可以对其毒性进行一定程度的容忍。但问题是,目前含马兜铃酸的中成药,所治疗的疾病都无非是“上火”、咳嗽、胃疼之类的无关痛痒的疾病。中药对于这些疾病的疗效并没有确切的统计学证据,反倒是现代医学都有安全可靠的治疗手段。

在这种情况下,从科学的角度,从人民安全的角度,应该如何抉择,难道不是一目了然吗?对马兜铃酸实行全面禁用和零容忍,是全世界通用的选择,何以单单中国大陆就能例外?仅仅因为那句扯淡的“不能用西医标准要求中医”,我们就要让我们的孩子和亲人继续承受这个魔鬼的毒害?

曾有人告诉我,写科普文章的时候,尽量不要掺杂个人的感情,以免影响客观公正。但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实在无法抑制自己的愤怒和悲伤。到底要什么时候,马兜铃酸这个恶魔才能彻底的远离我们的朋友和亲人?到底要什么时候,那些打着国粹名义散发着腐臭的玄学垃圾,才能被现代医学彻底清算?到底要什么时候,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才能学会科学的思考和理性的行为方式?

隔壁,儿子做完繁重的功课已经甜甜睡去,在他的枕边,摆着一本科普书籍《可怕的疾病》,那是儿子的最爱,他已经读过好几遍依然爱不释手。

窗外,一片漆黑。但我知道,当深夜过去,阳光终究会驱散黑暗和雾霾,照亮这片古老的土地,和这个伟大的民族!

烧伤超人阿宝,写于2013-4-23深夜。


如何理解是药三分毒

药物的毒性应该是3分,有效性应该是7分,才能算合格的药物。只有当一个药物的治疗益处大于害处,最好是远远大于可能的毒副作用,这个药物才可以用于人体。典型的比如毒性很强的化疗药物,虽然明知毒性很强,但是与治疗更加危险的恶性肿瘤相比较,也还是需要用的。如果一个药物的有效性是3或者根本不知道有没有药效,而毒性为7成甚至更高,那显然这个药物就不应该用。权衡利弊,如果益处大于毒性,这个药物才可以用来治病。是药三分毒这句话不能用在马兜铃酸身上。因为它不是3分毒,可能是10分毒,而那1分有效性都没有证据支持。

当然肯定有人会跟我扯什么不能抛开剂量谈毒性了。

首先,马兜铃酸中药根本没有所谓的安全剂量。更何况抛开剂量谈毒性这句话的使用是要看场合的,是能不吃就不吃,还是偶尔吃一点没关系。一杯尿的剂量是不会毒死人的,你喝吗?

点评

你这是学术讨论吗?喷屎喷尿  发表于 2024-6-26 04:47
狗东西刘亦之说的是滥用中药,与中医理论没有任何关系  发表于 2024-6-26 04:37
7
发表于 2024-6-26 04:45:57 | 只看该作者
水滴石穿 发表于 2024-6-25 12:12
传统中医旧势力就是一个故步自封反智反科学的群体,盲目坚持传统理论的科学性是整个中医学术界的耻辱。能够 ...

如俞樾、严复、梁启超、孙中山、余云岫、伍连德、陈独秀、鲁讯、郭沫若、梁漱溟、傅斯年、何祚庥、方舟子、张功耀、李敖等高学历社会精英,这些社会精英才是继承了现代医学的救死扶伤精神和科学务实精神,真正值得认可的敢于说真话的中华民族之脊梁。
狗东西刘亦之,这些人可以证明中医理论是不是科学理论?这些人都是跨领域指手画脚,他们的学历再高也不会中医技能,名声再大也不是中医,他们亲身经历的中医都是狗东西刘亦之之流,与中医理论没有关系。
8
发表于 2024-6-26 04:52:51 | 只看该作者
很多普通中医爱好者在这个话题的讨论中好像忘了,不止针灸推拿,中医的用药理论也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和经络理论之上。

中医的主要治疗手段是中草药和针灸。但实践中,针灸哪里有效,用什么草药治疗什么病有效,实际上都是靠经验积累和世代相传,和阴阳五行八卦,并没什么实际关联。

阴阳五行和经络理论只是强行解释牵强附会,完全不靠谱。我们说的“否定中医”,就是要否定这套阴阳五行经络理论,而不是否定所有的中草药和针灸诊疗手段。
自己打自己的脸,自己在说自己不知道阴阳五行八卦经络是什么,自编自导,自己编出阴阳五行八卦经络,喷上狗尿,然后犬吠是狗臊味臆想的。
9
发表于 2024-6-26 04:54: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董建军 于 2024-6-25 21:51 编辑

研究中医史的,大部分都是历史学家或文化学者。为什么中医(特别是江湖中医)反倒很少谈中医的起源和演变的历史?这些学者怎么知道的经典就是中医理论?跨领域指手画脚。
10
发表于 2024-6-26 06:10:33 | 只看该作者
何院士十几年前在《环球人物杂志》发表文章,称“中医阴阳五行是最大的伪科学”
何院士是物理学家,就阴阳五行的文字而言,对一个物理学家来说,说是伪科学,物理程度让人汗颜,可想而知科技界的腐败。

点评

当一个人的言论有倾向性时,就说明他的知识体系有缺陷性,他的世界观有局限性,价值观有物质驱动的选择性。籍籍无名大半生,人过留名,想留名的选择性可以理解,但哗众取宠、利益驱动性的无底限言论就有失身份和修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9-12 17:2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22:08 , Processed in 0.06074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