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讲、泻利药
本讲介绍的内容,包括泻下药、利水渗湿药、通利治淋药、利达关节药和逐水药。至于寒性泻火药,则放在以后“寒凉药”中讲述。
大黄
大黄味苦性寒,有泻血分实热,下肠胃积滞,推陈致新的功能,故临床上常用它通便泻热,消痈散肿,清热燥湿,活血通经。但最常用于泻下。
急性热性病人,如五六天或七八天不大便,证见高热不退,下午热重,阵阵汗出,晚间神昏儋语,循衣摸床,腹部胀满且痞硬拒按,舌苔黄厚或黄褐焦黑,脉象重按有力,此为化热之邪积结于肠胃之证。这时可急用生大黄、芒硝、厚朴、枳实攻下泻火。患者泻下一二次稀便,常可热退症除。
胃火炽盛的人,口舌生疮,口渴咽燥,齿龈肿痛,大便秘结,或衄血、吐血者,可取生大黄3~6g,用开水浸泡20 ~30分钟,取汁饮服,每日一次,连用二三日,可通便泻火而使病愈。凡大便干秘,数日不行的实证,需用通便者,都可用此法。
热痢初起,由于肠胃湿热积滞而里急后重、大便不爽,可用生大黄配黄连、木香、槟榔等,泻除肠胃积滞,其痢可止。此即“通因通用”之法。
大黄还有散肿消痈的作用。凡痈肿热痛不消,可用大黄内泻毒热、推荡壅滞而使痈消肿散。这时常与赤芍、当归尾、金银花、连翘、牡丹皮等配合应用。例如:大黄配白芷为丸内服,可治头背部的痈毒;配牡丹皮、桃仁、芒硝、冬瓜子、赤芍等,可治肠痈(阑尾炎)。近些年来,用大黄牡丹皮汤加减治疗急性阑尾炎,已收到良好效果。
大黄还可用以清热除湿。例如治疗黄疸(阳黄)时,除用茵陈、栀子、车前子、黄柏等药外,再适当配入大黄,则可加速清热除湿和退黄疸的效果;再如用大黄粉外撒,可治疗黄水疮、湿疹等。
女子由于内有瘀血而导致月经闭止不来,肌肤干燥失荣,瘦弱少食,小腹满,目珠青黯,盗汗等症(俗称干血痨),可用大黄蟅虫丸治疗,每服1丸,每日2次〔大黄蟅虫丸是前人的经验方,市上有成药出售,以大黄、黄芩、甘草、桃仁、杏仁、赤芍、生地黄、干漆、蛇虫、水蛭、蛴螬(金龟子的幼虫)、蟅虫(即地鳖)等组成〕]。大黄能人血分,其性沉降下行,故妇女因血瘀而月经闭止不行者,可在调经药中加入大黄以活血通经。
另外,大黄配甘草还有止吐的作用。我曾用生大黄配生甘草(大黄甘草汤),结合生赭石、旋覆花、半夏、党参、槟榔等治疗神经性呕吐,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仅供参考。
黑白丑泻下,有小毒,主要是攻逐腹部积水;大黄泻下,主要是推荡肠胃积滞、热结。
巴豆、大黄均为峻泻药,但巴豆性热,大黄性寒。
大黄生用则泻下的力量猛烈(所以攻下的方剂中,常用生大黄,且往往注明“后下”);酒炒(或酒浸、酒洗)则能达身体上部而驱热下行,酒洗并能助其泻力(目赤、牙痛、口疮、胸中焚热者适用);蒸熟则泻力和缓,适用于老年人及体弱者;炒炭可用于大肠有积滞的大便下血,有止血作用。
大黄合芒硝同用,可使泻下之力增强而且快速;配黄芩.栀子泻肺火;配黄连泻心火;配龙胆草泻肝火;配生石膏泻胃火。
用量一般为1.5 ~9g,个别病例有时可用12 ~15g。
元气不足,胃虚血弱,病在气分及阴虚便燥者,均不宜用。
遇有怵( chù,音触,恐惧之意)服汤药、每喝汤药即吐者,把汤药煎好后,可先用大黄1g、甘草1g,煎水一小杯,慢慢喝下,服后约过15~20分钟如不吐,则赶紧服汤药,即可不吐。已试多人,有效,附此供参考。(此法是我常用的方法,不必怀疑。)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