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思人味
作者: 周现强 13886458961
哲学是精工细琢的循序妙理。可以是日常生活,也可以是神思漫游;是大家学者,也可以是平头百姓。大家学者喜欢咬文嚼字,平头百姓朴华味足。历史证见,真正的哲学大家出自于百姓平头,因为他们领略了现实的人生百味。
中国传统文化来源于实践底层生活的根基之中,以肯定的形式在追求人生价值意义为目标,这正是以“道物协同论”[黄帝内经曰: 形与神俱]为“实践理性”与康德等以“义利感性”的最大区别所在。康德说:“上帝的事业从善开始,人的事业从恶开始”。黑格尔和恩格斯认为:恶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杠杆。从善开始则是伦理的绝对主义,这其实是认人为善的附庸,仍然是使人屈服于以权力中心控制下,而产生附庸的知识,是为当政权力推动和服务的文化,不是以道德至上为行为规范所追求的真本,才是必须改弦易张的不可取。从恶开始是伦理的相对主义,即历史主义,这种社会意识并不在于人生寻活的真义,而是通过一部份人去追死,从而保障另一群人的富有生活,以迄今为止的历史观,践踏着千万具尸体而前行。这种“文明”不是人类追求的真正文明,而是通过阴谋、压迫、剥削、掠夺、残酷、战争、暴力等背信弃义,滥杀无辜来斩榛辟莽,开拓疆土。如是大英雄、大豪杰、大伟人也就是大恶棍、大骗子、大屠夫。这许成为“窃铢者诛,窃国者为公侯;公侯之门,仁义存焉”?“王何必曰利,亦曰仁义而已矣”,“义利之辩乃人禽之别”,是否是传统社会道德;“恭喜发财”、“时间就是金钱”是否是现在社会的道德;伦理标准、道德准则是相对性、可变性、功能性显示其历史主义和庸属辩证法表义的虚伪与本质的酗残。侯门贵族高悬“仁义”,大坏蛋也满囗“仁义道德”、“人民大众”、“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可人做了坏事,仍有自愧,扯旗作伥,而这一切都显其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仍无法掩盖部份人们生存根底的本性险恶与用心良苦。这就是儒道儒法互补互用,却仍以儒为主干的真正原因。
当人在“已知生、未知死”的时候,是人生哲学在掌握着人的生命,虽然每个人从出生那一天起,都在不断地奔向自己的生义与死亡,那么“未知生、焉知死”呢?还不如游戏人生足矣!用完就甩,活够就死,别可他说,何须他求?这样玩世不恭的态度太悲观了点,岂可用一个“玩”字了当?总有人要问人生的意义,一下子是难以作出正确的回答,但每个人都毕竟要问啊!而哲学的可能性、紧迫地、有权利叩问人生,探寻运势,作出属于个人和总体人类的追求活法的方向选择,总不能以刚才所说的一生下来就追着去死,而是在世界中如何求证救世主,在有限活中求活的无限、永恒与不朽,或者继续“打破砂锅问到底”,去探询人活着的道理、意义、命势,这真是哲学需要根寻的疑难问题。
但人活着不纯是为了吃饭穿衣的那么简单,把一切归结为吃饭穿衣而产生的“阶级斗争”,那有亏于人们了,有亏于祖宗和后代,这是一种偏误的途径,人生的意义不但函括个体之内,很多的情况下在相互联系着的个体之外,其实这是家庭、宗亲、朋友、团体所组成的社会的需要,又是社会与自然的需要。孔子曰:“足食足兵”、“庶之富之”,以正名与制礼,这无法全面表明人的如何活的知生,知生仅此这些?其实不然,是在社会与自然的需要包容中的原意非常的广泛,因为人生百态呵,在这里谨能言些条框,依人类学的系统整体来看,因为人的每个个体的出生,先有父母、兄妹、公婆的养育关爱,以相扶的关爱连结为一个较小的整体,从这个较小的整体出发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以此为起点同周围环境的事物交往联系,不断延伸范围,也就形成了一定范围的社会交往圈,圈圈环扣相连,成为一个无法选择的人类大的总体社会构架,是这个人类大整体的宗亲根系历史的延伸,是这个人类大整体历史文明将人的个体抚育成人,肩负着情、义、性、学、教、养、生、理的欠债与义务责任。但是随着社会转化特征、性别、年龄段的各异,其所注重的立意与义务方向各又不同,单以年龄上来议就表现另一条框,如幼年以生、长、学、养、素为主向;童年和青年期以长、养、学、修为主向;成年期以学、专、性、劳、育、关、抚为主向;壮年与中年期以劳、育、抚、性、爱、教为主向;老年期以传、帮、带、保、寿、闲、清、精、归等为主向,这些主向同时空、社会、环境交叉衔接成牢不可破的纽带而难以脱身。唯善者有其越陷越深的义务与责任;唯恶者、狠心者随抛随丢、放任自流、独断专横、无道失德、微不足道、至低无下。那么,义务性和责任性就得随时准备作出实施或献生,这是没有任何理由能够摆脱的任务,仅有完全服从和坚持的践行之理,具有至高无上的位置,是代表人类总体内的个体组分支点的生存式,虽然任何个体显得微不足道,但是正是由于这些微不足道的个体才生成了人类整体,才得到人类的集体精神的无比优越和无上崇高的气势博大,才获得快乐、幸福、利益的共享。同时人类又为了快乐、幸福、利益的占有欲望,依据时代特色的不同其占有欲望在变化着方法方式,自由与约束也无法予以达到完全纠正与解决,不管是在动乱或和平时代,总是变换方式如何占有欲望。历代虽有知事醒言,也唤不醒企欲的人们,可当局者知死不觉。
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圣贤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这里把后一句改两字即为:为继后开太平,因为孔子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太初有道”还是“太初有言”,这也是哲思与哲言,哲言就要有所思、有所想,还要多方位地钻牛角尖,人活着就有思想的追求。有人言思想是生产力,许多工具本体是由思想发明产生的,这难道有错吗?但又有人说哲学是至高无上的,可以给人带来智慧,是救世主,“上帝”与“神”的意识,给人带来预设与终极关怀的无上高境、极乐世界、幸福乐园。但苏格拉底连自己都无法自救,同样上了绞刑架,怎么能拯救人类。在此,我还要再去问萧何,可萧何说:“睡梦未醒任梦逛,吾将幻梦当逍遥”,让我从梦中惊醒:哲学具有阴阳正负的两面性,是辨证辨病的辨证法,这表明既往哲学是一把双刃的中空剑,此方面给你带来预设与终极关怀的无上高境;彼方面让你入地狱,剐你不见皮、杀你不见血、伤你不见口,为着主义而奋斗,前赴后继、赴汤滔火、枪林弹雨、无怨无恢、慨然就义、人总一死、死得其所、死得悲壮、死得丰碑,结果还不知道怎么这样就死了,可是让你去死的人还活得人模人样、坐享其成、升官发财、美女侍陪、地跑天飞、已品万味。真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门前摆仁义,满囗念虚经”。
人活着、总有梦,特别是那些古今中外的所谓知识分子,给人类既制造了其乐无穷、意趣无尽的梦;也给人类浇注了迷魂致幻、迷不知返的梦,有三国演义、水浒卷、聊斋志异、红楼梦、老子和孔子、荀子和墨子之梦、黑格尔与马克思的梦。李泽厚说:“尽管梦中有痛苦,有紧张,有恐怖,但也毕竟有希冀,有愿欲,有追求。梦是人活下来的某种动力”。这些梦还不尽如此,还有人生的快乐和幸福,还有牵扯不尽的人类总体的血缘关系,总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关联。虽然这些在历史上的梦,涂满了血与火;充满了苦难与死亡;发展了科技与物质;但是以踩着人类尸体践行的矛与盾,是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的造化所开的花、结的果,同人类真义上的文明,其在过程中是不可取,是乌托邦的社会工程之梦!康德认为:世界大同无法与对立矛盾斗争和否定之否定的独裁政体共存。《易经》、《老子》、《黄帝》、《荀子》、《墨子》等的“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道物一体,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才是哲学追询“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之梦才是梦的真谛,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互感”的梦,“人与天地参”,“天大、地大、人亦大”,同日月合其辉、与自然地球和其尘,以上下左右的无太过与无不及之犹,挫其古今哲学中过激行为与言论的双刃中空剑之锋芒锐气,以中态公约度[标量规范调谐稳态秩序]的盈亏往来互易的自然之道,移植于人类社会之治,这把剑的中空充实了,成为一把左右逢缘之坚韧,这个几千年的梦算是清醒了。
有专攻语言哲学者认为:医疗语言乃一切,其他无益且荒唐。于是细究语词用法,理清各种语病,技术精而又巧,名之曰:“自然自动机的生态哲学”。为此,中国哲学充满理析,从来不是以思辨为理性,否则是步入人家的后尘,又走向了十字架。自然世界肯定存在着,人为了人更好地活着,这就是有的是,点明这有的是,是汉字凝聚的高明之处,融化了传之远古的历史发明的事实,哺育了中华文化这么巨大的时空实体,以普通的或者高远的哲学语言的文化复兴,不是随抹随写、写了就抹的否定之否定。而是敬惜“洛阳纸贵”的“鼓天下之动在乎道”的墨韵重文。
马克思提出“自由王国”,其前题是人的时间自由增多了,整个社会的衣食住行,仅需每周工作三天就可以满足需求,可是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忙碌一辈子到死,也无法满足这些衣食住行的最低标准,还有许多人食不裹腹、衣不被体,还是“劳心者于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劳动成果的大部份被劳心与劳资者掠夺于无形之中,而劳力者反而心甘情愿,这终究也是为了找一条无耐的生路,这是社会的不公,这不是非常理智文明社会的出路。那么“必然王国”又在那里躲着呢?于是,人们开始思想公正的社会,是人们活得怎样了?成为人们非常注意的焦点,从世界情况来看,人如何更好地活的问题尝未解决,活得怎样是哲学在短期内离不开的话题。其实这个话题在前文中作了回答;中国的古人在三千多年前也作出了回答;中国共产党历经自省后在当前世界首次作出了回答: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保护自然、取之有度,和谐社会、稳态发展等,在二千多年来第一次取消农业税,并予适当补助农业,推行全民医疗和养劳保障性的非常关键的一步。这容易吗?这是启动思想精神的关键一步。胡锦涛书记说:“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文化如水,看似柔弱,实质坚强。文化,承载了推动国家进步的厚望。
发展和繁荣文化事业,是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回应,亦是构建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铸就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保证。这一点,日渐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
作为一个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回首中国的文化之路,充满辉煌,也充满坎坷:“忠言烈语逆尔耳,阿臾奉言取之用”,孔儒捧誉帝,荀墨席而逝,道理隐山林。在这片广阔神奇的土地上,勤劳智慧的人民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在改造山河、追求幸福的不懈努力中,创造了饱蕴中华民族思想精髓和价值追求的灿烂文化。从道儒文明到唐诗宋词,从神奇传说到做人格言,从当代兴起的新文化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复兴之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说:“文化从何而来?由人化文;文化是做什么的?以文化人。了解当代中国文化,就是了解当代的中国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在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中,文化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
作家王蒙说:“我们的文化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是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作为生活方式、理念、智慧与经验积累的文化,它的首要意义在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给人们带来幸福、进步、有序与发展的空间,给民族与国家带来凝聚力与魅力,个性与形象,自豪与满意感。只有在满足个人与群体的需要上是有效的,才能成为软实力”。古老、多彩、现代、发展、开放、和谐,中国向世界呈现文化品格,“古老的中国,多彩的中国,现代的中国”。法国总统希拉克在贺信中所说:“从凝重的青铜古器、精致的宋代绘画到激情洋溢的当代艺术,从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到上海街头的时尚装束,来与我们相会的既是今日的中国,也是永恒的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曾经振聋发聩地提出:“民族的振兴,始于文化的复兴。只有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定的份额,才能成为文化强国”,“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从上,必须看到精神与物质的协调互补调谐共用,从而达到“心理本体”与“工具本体”的协同互补,而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历史将走出单纯的“唯物”史观,人们将走出不是中国传统、以当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人们将以“道物论”来探寻一条合理合情的“治世之道”,这不是用马克思主义框架来解释、淹没、宰割、并吞中国的传统文化,很多的言论是纠正“马克思主义”的那些不利于“协同、互补、调谐、承制”性的形式逻辑语言,以及在“对立矛盾斗争历史主义”的难以实现“世界大同”过程的补充和更正。
因为哲学作为视野和路的探寻作用,总是折射出客观性的束缚和制约,依据客观征象寻找主观脉络的情结总也纠缠不清,而预设和终极关怀是以人为本的关怀,人既有身体又有思想,总不能仅关怀身体而不关怀思想,而思想是原始动力,是道与物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大道本原易至简,一诀便知妙中玄;地日椭道起沉浮,三才协同其道演;时空同运相益彰,一气流行道物连;屈伸往来在长消,阳阴健顺为并建;阴阳道物运水火,氤氲天地生物衍;形上形下俱互补,体用共存一同源;宏观微观相应证,五行转化发其端;医易一理虚太极,巧喻阴阳造化妙;道物承运生人物,人还其道再制天;健顺盈亏在自然,何用信徒来化缘?大千多少士贤辈,迷于此途生无怨;只身谋求天道药,正修人道事概全。惊得世间藏妙法,叹盼往世未结缘;天地处有真经隐,有缘阐幽识指南。练形纳气化龙雷,显化阴阳顺为健。道法自然怀中暖,始知此途达道全;自然玄机掌中篡,参破日月法还元。常道正制规邦序,失态争斗达统安;从此了却心中愿,把握健顺造化权。愿与同道共吾证,同达彼岸倡万年。隐真大千同构法,迎逢盛世奉真献”。
哲学的观念不同于众多的科学的概念,哲学不提供具体的运用知识,而是转换和更新人的认知能力,在于她的无所不涉与共用大道的普适性,看似无用之大用,作为用语的视野构造路道的方向,予以探微索隐,展示着词语的巨大功能,中国哲学以实用理性的底蕴,将广阔的视野把感性、知性、践性、理性有机混同融合,更突出地显示了言尽自然与人。非常遗憾的是,好些大讲生命的实存而有,人的本真存在的哲学,却被勉强缀入的对立、矛盾、平衡、否定之否定而打乱了道,这些哲学虽然用词高远,用语华丽,却经常空洞、抽象、牵强附会,是不食人间烟火之诟,脱离伦常日用,无法践行;由于哲学与践行脱失、心口分离、言行不一、前后不应,所以这一切脱离了人活着、如何更好地活着的真义命题,以致主客分割对待,故尔产生顾此失彼。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而天言动微,所以被人言呱哇打破,亦以此故。动物有言语,仅交流信息;人类有语言,不仅交流信息,更在贮存运用。如此,人类的语言,特别是许多高言和思维通过书籍文章的载体,广泛扩散与传播,在实践中得到重复检验与论证的可行性公允,人类就把其作为真理,日后又成为普遍必然性的先验。人类具有的这种理性,并非个体活动历练的成果,乃是通过群体活动历验总结而出的群体文化的个体总结。《黄帝内经》就是这样的版本,比较而言,其对于道物论的原理不但广泛而且突出,不但用于防治人疾人患,更能用于自然和社会之防之治。这是人类经历语言的进步,是以群体对个体的指导、规范、要求、约束的方式,实际是择优自然、用于人类行为以中态标量有序的“公约度量”。以此,既是“对事不对人,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性的特指对象、活动、行为、技能的要求和规范;又是对众多活动的共相约束模式。致以人类的生活再也不同梦境那样的模糊、混沌、杂乱的无章可循。为此,理性也就超越了个性、超越了神秘、超越了梦境、超越了上帝,把人造就成自然的人,把社会造就成自然的社会,是天人一源的人与社会的协同共存,把动物本能转变为具有理性的人的社会文化心哲,再也不是建立世界大同文化与对立矛盾斗争和否定之否定的不协调性的难以到达的问题,而是把调谐共建摆上和摆正了议事日程。有了如此这样的人文环境,就能够实现人类的远景关怀。
既往的哲学分别是善与恶的势不两立的哲学,是顾此失彼的哲学,是哲学的悲哀,是产生悲剧之源。是由于双方都有其片面的善与恶,善的绝对主义的附庸权力之服从;恶的历史主义的对立斗争为杠杆,常用“批判”之否定之否定以立言争理却论,皆为全无胜者,势必带来的两败俱伤。所以,人们也就怀疑哲学的辉煌与优越,辨证法是放屁的无用论、随之而至,不如世界上无哲学更妙,能可无、也不能信其有,有的仅带来人类的悲哀和悲剧,能可让其是白茫茫一片的无必要。这样的话哲学家就无法裹腹了,哲学系的大学生一毕业,也面临了失业,成为了露宿街头的乞丐,只有当苏格拉底那样的街头游说家,哲学转入地下或兼职民间,处于接触社会底层生活,紧接着真义文明的……新生代的哲学家产生了。
何故如此呢?今天是解构与指路的时候了,因为人们的思维不可能接受一种意识形态约束的局限性,总是问询人的个体以其所顾及的人的总体和子孙后代的安身立命、预设和终极关怀,心性觉悟、道德完善。社会同个体之间的权利、义务的要求和关注,是如何更进一步地怎么活与活好的大事,“已知死不如赖着活”的不怎么高的标准。但又同一定社会上的政治、法律、制度、经济等情况紧密关联,承受着这些生存条件与因素的拨动和制约,是“天地雨露草苗壮”的关键作为,是理性对自己的感性活动同感性存在的意向和规定,表现为良知、良为、良能的主动心理,不容分说、不能逃避,否则是逃避现实性的无知、无为、无能。而宗教哲学是个体自己自由选择性的个体关怀与立命,是追求个人的价值取向的与人类总体的关系不大,大部份人关乎神的信仰与意志的道路,逐步走向迷信的避世色彩而迷醉不晤,并且不关注社会痛痒,脱离红尘之外,成为世外桃圆;自然社会哲学不管是从善的绝对主义者,还是从恶的历史主义者,都如同如自由市场中哲学的地担子哲学,由历朝历代当政者,以其符合自己囗味的适用,都到这个如同哲学自由市场中,挑选符合味口的哲学用于指导社会之治,这多少还尚存有是性的行为约束的规定性,对民众多少存有部分的益处,但不是完全有益处,即益处呈表面上的显性位置,害处呈隐性遮蔽的不易觉察罢了,中国历史上仅有黄帝、老子、荀子、墨子、李斯、张居正、谭嗣同、刘少奇等几个人看到了这一面。更有甚的当政者也把显性的无情抛却:以己之见、我行我素,把百姓当刍狗,鱼肉百姓,百姓是为其服务的,随便拿来就用、用了就甩、违者则诛。虽然二千年前的秦始皇和汉宣帝“杂王霸而用之”的老实话早已一语破的,因为己见追求养寿而遗弃,而成一时之盛。为此,哲学从古至今永远没有摆脱出政体意识形态的附庸邦办作用,从而玩味百姓而不可察,还为着“真理”辩护和斗争,忠孝节义、置死不茹,誓死如岿。明灯法师心知肚明,认“天意”而不明言;老子留下五千言,骑驴西去隐无踪,有知无为而无耐,明哲保身,但求无过,“阴诡”如狸、“狡滑”如兔地不敢和无法承受大任而开溜;孔子以底迎上之动机,华丽装饰之词藻,制礼臾义敬于上,阿奉政体合于味,玩政和民于股掌,让人难测他的留言的确切如何!而后世追风附属的哲学家们沾沾自喜,认为言论智高无双,可是总处在庸属位置,没有至高无上的主动权,不但是更多地害人也害己。
现代的少数人们逐渐觉醒了(大部分人未必),为了长远地关照自己,也关心儿孙们的长治久安,不得不把以上这些哲学中存在的隐晦着的被动予以点明,争取更大更多的主动,以理性至上管辖社会,恢复自然之治,摆上议事日程,把人治转化为理治,是自然生态哲学的当务之急,正是哲学思维的重新起点。从事于哲学“不是单纯性”从事于哲学,而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上的“主政哲学”,要从历史经验中总结和吸取教训,哲学不主政那永远也担当不起道义上的责任。否则又是空谈家、附庸者、自由市场的摆担人、沿街游说的乞讨者、毕业即失业的无业游民。哲学一旦丧失了“当政之上”的自身发展的“宪法和科学中立性”,它就无法从社会必然性中趋然“中立”,同时也不可能建构“中性社会”(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不断完善社会),它就失去了作为一切科学基础的特殊地位。既往中国传统哲学与政治的紧密关系,从而使哲学成为政治的婢女,成了统治阶级和利益集团的御用工具,哲学成了一种最重要的统治“术”。哲学思维的主体不再是精神上自由与自约的主人,哲学家不再把中立于社会政治之上的终极真理当作自己思维的目标。哲学选择的不再是爱智慧,而是利益,主要是统治集团自身的利益。这就注定着传统哲学的命运是悲剧性的。由于失去宪法和科学的中立性、自由性、自约性、主导性,也就失去它们在人们心目中的智慧的“合法性”,最终也就失去了精神世界超越现实的能力。哲学不仅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反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大多数现实中的国人从心灵深处真正爱过那些充满智慧的哲学家吗?因为他们所取得的理论也是附庸婢女性的结论,以哲学向前推进眼光看似乎已经不合时宜了!这是因为他们把老祖宗的有用精华丢掉了,或者是他们没有把老祖宗的有用精华同现代系统论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或者作了些结合的工作,但是内容无系统性的不连贯,因为老租宗的思想是偶联、协同、互补、调谐、承制的维持“中态公约标量稳态有序”观念,而他们总是勉强掺杂些自己认为“正确”的对立、矛盾、斗争、平衡和否定之否定的偏颇观点,他们对普通的中国人带来的只有不肯定祖宗的立论,以及以己之矛斗己之盾,以己之盾抗己之矛的秩序紊乱的不可取,继续下去只能成为(目前财政供养或学生供养,此两条件如果人们广泛得道的话)无业游民,毕业就失业性地被迫改业。
在西方,哲学是神学的婢女,这是早就载有哲学史册的观点。那么,在西方,哲学一样也逃脱不了政治婢女的命运。从苏格拉底之死,到马克思被逐等事例说明,西方哲学家甚至要比中国哲学家的遭遇更惨。以发展的眼光看,到时也会重新流落街头……。
以作比较就明白了:因为孔子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还是《老子》的“鼓天下之动者存乎道”?相比一言,就道破了孔夫子的天机,“太初有言” 还是“太初有道”,这也是哲思与哲言,哲言就要有所思、有所想,还要多方位地钻牛角尖,人活着就有思想的追求。哲学是个大迷宫,其大甚大、大于宇宙;其小至小、小甚至无;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存乎其中、永世不凋。聪明者不哲、很难破悟;大智者不哲、难以立言。为此,人能谙世、熟读医经,否则常人不应言真。如:圣人“不治已乱治未乱、不治已病治未病”,阴阳“盈亏往来”的自然自动机作功,阴阳“既无太过、也无不及”的“升降出入”的中态标量有序的“公约度量”等医学辨证辨病语言的准确性。因为有差异的有无交易的守度互补承制才能达到自动化,黄帝内经告之:“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固立危。不生不化,静之期也”,“平衡”丧失了位势差异的互动才是静之期,既然如此的在追着死之期,可见人言“平衡”的可悲剧面。哲学不知医仅得“天人合一”之语、而不知“天人相感”之理。非有孔德之容、海水之量、腾云驾雾之睿,也无法钻出这一迷宫。所以《老子》这个人是一个大谋略家,他的智慧比孔子更博大精深。孔子言做人的术理多,老子讲备事的德理全;孔子言装饰,老子论本质;孔子使你游刃有余,老子让人脱胎换骨。在我国秦朝以后的千年历史上,谨有那么几个少见的皇帝,多少学到做到了些老子用事的智慧,那就是汉朝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贞观之治。
《淮南子》说:一个大力士拉着牛尾巴牵牛,即使拉断了牛尾巴,也不可能牵走牛,牛尾巴断不了反而牵你跟着牛走;而牧童用桑条穿着牛鼻子,顺势一带就能让牛跟着牧童走。由于时代的纷乱、社会的动荡、人事的纷争和生命的无常,诸多的因素积淀,造就了《老子》的处世谋略,《归藏》的预设自然,黄帝的医人之道,三道有机整合,再补充孔子的术谋,荀墨的理政科术,其实国人哲学其前是至全至臻,在宏观上“范围三才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已经抓住了事物的本源了,而又何必去人为地“制造人民内部矛盾”呢?
精明事世,练达理情。谋求更大的发展,在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老子的“上善若水”、“柔可克刚”,并不是不积极不主动、一昧忍让,而是在处世事物时要巧妙运用慈、忍、变的手段,用柔也并不是否定用刚,而是为了如何得到刚,而用刚得不到的事物。即示人以柔弱、胜人以阴谋。韬光养晦、保存实力,国之锐器不随便示于他人。老子的谋略技巧,就是柔中含刚、刚中存柔、刚柔相济、不偏不倚的一把哲学左右逢缘的强韧中坚剑,能够达到无处不摧。
由上可见,发源于古代国人的智慧从来就比西方国家的天分高明,只是在这几百年中落伍了。回想过去,展望未来。由于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并未完全泯灭,依旧活在中国人的心底,总有复兴的一天,将在未来的世界中具有更大的意义和发挥作用,在本文中谨把哲学中的关键予以扼要地点明,希大家举一而悟三。
“世事洞明皆学问,理情练达即文道”。各种处世之道使得人们戴上各种面具变色,被迫或主动作出多种周旋和应付,谨言慎行、矫柔炒作、处处设防、每时顾忌,并且习以为常,这就是人类的正常的生活和人类的认知吗?可见,人类太虚伪了,只要顺应政要均编造、均虚构、均胡说、更编造历史,也就产生了虚伪的哲学观点。那么人类将永远在历史主义与绝对主义的二律背反中悲苦前行,从而也无法摆脱。如今,一面是科技发达、寿命延长、衣食住行不断改善;另面是精神失落、道德困顿、名利纠缠、真学难得、产值浮夸、铺张浪费等愈加难解。正因如此,出现了“返朴归真”的浪潮在呐喊!“奉崇理学”的国学在呻吟!是冷面虚伪将其搁置?还是义偾挺胸痛斥物欲横流、人心丧尽?历史总是让各种潮流相摩激荡,左旋右拐,来开辟中正之道。总记得一位凶残著名的现代大人物说过一句够以玩味的话,其大意是:战场伤亡,数字而已;舞台上演的悲剧只属于个人。战争摧毁了多少个心灵躯体和人类血汗积累,对历史却只是一堆废墟和血肉同尘的数字。个体在呼喊、挣扎着要追回那属于自己的生命,但历史与恶者无理与无情,以百姓为刍狗,远不止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而对于百姓的个体或部份总体常是“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难忘、芸芸众生”。
哲学的历史到底在那里呢?究竟什么是“哲学的历史”呢?她留在了何处了?当然留在了物质工具、资料、语言、风俗、制度、各种经验和古籍中,因为人们的虚伪而忘了真义的哲学历史。留在了战争与和平、自约与专制、不公与反抗等血与火、善与恶(善中有恶、恶中有善)的回忆中,用于提供前题和帮助后人去创造新的哲学历史。但再也不要“客观规律”被主观否定,“自由创造”成为史学主角。如此这般地生活在这样的历史中,不如尽快地跳出,共同找寻一个真义协调谐和的真实世界。能够这样,就不必引进西方的“上帝”或“幽暗意识”来当着我们的现代自约、民主、公正、调谐、人权、自尊等道德政治文化;也不必硬从传统中的“仁、义、善”中寻找并不存在的哲学依据,而以恢复和转换传统信仰的“天地国亲师”的中国特色中性社会的现代国家。
“道德伦常日用中”,才是人间的温暖,既是“人道精神”、又是“人间物质”,是真义的生活、生命和人生。活着不易,慢慢品味人生吧!“无”在这里也就成为“有”了。 “道德伦常日用中、人间正道是苍桑”。“阴阳”、“正负”、“有无”是“事物偶联互补回馈承制”性的“往来”维持“中态标量规范有序”的“公约度量”[太极正气]的阈值临界调控位点,实现自然与人体生命自动化调理生存的重大目标[既无太过, 也无不及----才称“正气”]。自然以其无需购买性的功信与物质的互易,如阳光、雨露、四季等;社会人间用其以货易物、以币购货而互通有无,亲情、谊情、爱情以其无价的互赠有无,水乳交融,互通信精。在“无”时想到获取有道的“有”;在“有”时易出他人的“无”。以此有彼无、此无彼有性地公正性的中态标量规范有序与守度的交易功信和物质,这才是自然生态的哲学,也是自然生态的社会。才是人间的温暖,既是“人道精神”、又是“人间物质”,是真义的生活、生命和人生。而绝对不是用恶或伪善去以权以强去巧夺战取、豪夺霸占等对立矛盾斗争性的自然和人世动荡不安的复杂化。人们啊!深思熟虑吧!开始明智吧!活着不易,慢慢品味人生吧!“无”在这里也就成为“有”了。 “人的思想不仅有力量,而且是不可度量”(摘自中国当代思想经典--前言)。“一种正确的思想理论的力量,大到可能改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的进程,甚至能改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从历史和现代各个行业中汇集的人物的思想智慧,便成一条灌溉现今与后世的长河;也是一座造福人类的宝贵资源。
在份繁多彩的世界中,大有大的责任,小有小的责任,人被各种多样的责任牵挂着。由于教育程度、思想觉悟、意识观念、道德品质、社会地位的差异,其各承制的责任与义务也有不同。有了高度的责任感,也就有了那样的一份真义,一种对自然社会人类总体高度负责的精神,也就明白了做人的意义,世界才能走向文明和发达。
自然世界肯定存在着,人为了人更好地活着,这就是有的是,点明这有的是,是汉字凝聚的高明之处,融化了传之远古的历史发明的事实,哺育了中华文化这么巨大的时空实体,以普通的或者高远的哲学语言的文化复兴。不是随抹随写、写了就抹的否定之否定。而是敬惜“洛阳纸贵”的“鼓天下之动在乎辞”?还是“鼓天下之动者存乎道”的墨韵重文。
因为哲学作为视野和路的探寻作用,总是折射出客观性的束缚和制约,依据客观征象寻找主观脉络的情结总也纠缠不清。而预设和终极关怀是以人为本的关怀,人既有身体又有思想,总不能仅关怀身体而不关怀思想,而思想是原始动力.----是道与物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非常遗憾的是,好些大讲生命的实存而有,人的本真存在的哲学,却被勉强缀入的矛盾、平衡、否定之否定而打乱了套,这些哲学虽然用词高远,用语华丽,却经常空洞、抽象、牵强附会,是不食人间烟火之诟,脱离伦常日用,无法践行;由于哲学与践行脱失、心口分离、言行不一、前后不应,所以这一切脱离了人活着、如何更好地活着的真义命题,以致主客分割对待,故尔产生顾此失彼。
所以,人们也就怀疑哲学的辉煌与优越,辨证法是放屁的无用论、随之而至,不如世界上无哲学更妙,能可无、也不能信其有,有的仅带来人类的悲哀和悲剧,能可让其是白茫茫一片的无必要。这样的话哲学家就无法裹腹了,哲学系的大学生一毕业,也面临了失业,成为了露宿街头的乞丐,只有当苏格拉底那样的街头游说家,哲学转入地下或兼职民间,处于接触社会底层生活。
今天是解构与指路的时候了,因为人们的思维不可能接受一种意识形态约束的局限性,总是问询人的个体以其所顾及的人的总体和子孙后代的安身立命、预设和终极关怀,心性觉悟、道德完善。社会同个体之间的权利、义务的要求和关注,是如何更进一步地怎么活与活好的大事,“已知死不如赖着活”的不怎么高的标准。
虽然二千年前的秦始皇和汉宣帝“杂王霸而用之”的老实话早已一语破的,因为己见与邪道诱惑追求“长命不老”而遗弃,而成一时之盛。为此,哲学从古至今永远没有摆脱出政体意识形态的附庸邦办作用,从而玩味百姓而不可察。还为着“真理”辩护和斗争,忠孝节义、置死不茹,誓死如岿。明灯法师心知肚明,认“天意”(个人意志)而不明言;老子留下五千言,骑驴西去隐无踪,有知无为而无耐,明哲保身,但求无过,“阴诡”如狸、“狡滑”如兔地不敢和无法承受大任而开溜;孔子以底迎上之动机,华丽装饰之词藻,制礼臾义敬于上,阿奉政体合于味,玩政和民于股掌,让人难测他的留言的确切如何!而后世追风附属的哲学家们沾沾自喜,认为言论智高无双,可是总处在庸属位置,没有至高无上的主动权,不但是更多地害人也害己。
因为他们所取得的理论也是附庸婢女性的结论,以哲学向前推进眼光看似乎已经不合时宜了!这是因为他们把老祖宗的有用精华丢掉了,或者是他们没有把老祖宗的有用精华同现代系统论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或者作了些结合的工作,但是内容无系统性的不连贯,因为老租宗的思想是对偶、协同、互补、和谐、承制的维持“中态标量稳态有序[公约度量]”的理念,而他们总是勉强掺杂些自己认为“正确”的对立、矛盾、斗争、平衡和否定之否定的偏激观点的不协调,他们对普通的中国人带来的只有不肯定祖宗的立论,以及以己之矛斗己之盾,以己之盾抗己之矛的秩序紊乱和家人内部的对立斗争的不可取,继续下去只能成为(目前财政供养或学生供养,此两条件如果人们广泛得道的话)无业游民,毕业就失业性地被迫改业。
哲学是个大迷宫。其大甚大、大于宇宙;其小至小、小甚至无;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存乎其中、永世不凋。聪明者不哲、很难破悟;大智者不哲、难以立言。为此,人能谙世、熟读医经,否则常人不应言真。如:圣人“不治已乱治未乱、不治已病治未病”,阴阳“盈亏消长”的自然自动机作功,阴阳“既无太过、也无不及”的中态标量有序的“公约度量”等医学辩证辨病语言的准确性。哲学不知医仅得“天人合一”之语、而不知“天人合一”之理。非有孔德之容、海水之量、腾云驾雾之睿,也无法钻出这一迷宫。所以老子这个人是一个大谋略家,他的智慧比孔子更博大精深。孔子言做人的术理多,老子讲备事的德理全;孔子言装饰,老子论本质;孔子使你游刃有余,老子让人脱胎换骨。在我国秦朝以后的千年历史上,谨有那么几个少见的皇帝,多少学到做到了些老子用事的智慧,那就是汉朝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贞观之治。
由上可见,发源于古代国人的智慧从来就比西方国家的天分高明,只是在这几百年中落伍了。回想过去,展望未来。由于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并未完全泯灭,依旧活在中国人的心底,总有复兴的一天,将在未来的世界中具有更大的意义和发挥作用,在本文中谨把哲学中的关键予以扼要地点明,希大家举一而悟三。
“世事洞明皆学问,理情练达即文道”。各种处世之道使得人们戴上各种面具变色,被迫或主动作出多种周旋和应付,谨言慎行、矫柔炒作、处处设防、每时顾忌,并且习以为常,这就是人类的正常的生活和人类的认知吗?可见,人类太虚伪了,只要顺应政要均编造、均虚构、均胡说、更编造历史,也就产生了虚伪的哲学观点。那么人类将永远在历史主义与绝对主义的二律背反中悲苦前行,从而也无法摆脱。如今,一面是科技发达、寿命延长、衣食住行不断改善;另面是精神失落、道德困顿、名利纠缠、真学难得、产值浮夸、铺张浪费、贪污腐化、玩世不恭、环境恶劣、性病复染等愈加难解。正因如此,出现了“返朴归真”的浪潮在呐喊!“尚崇理学”的国学在呻吟!是冷面虚伪将其搁置?还是义偾挺胸痛斥物欲横流、人心皆丧尽?历史总是让各种潮流相摩激荡,左旋右拐,来开辟中正之道。总记得一位凶残著名的现代大人物说过一句够以玩味的话,其大意是:战场伤亡,数字而已;舞台上演的悲剧只属于个人。战争摧毁了多少个心灵躯体和人类血汗积累,对历史却只是一堆废墟和血肉同尘的数字。个体与总体在呼喊、挣扎着要追思那属于自己的生命和血泪遗产,但历史与恶者无理与无情,以百姓为刍狗,远不止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笑谈中,而对于百姓的个体或部份总体常是“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难忘、芸芸众生”。
哲学的历史到底在那里呢?究竟什么是“哲学的历史”呢?她留在了何处了?当然留在了物质工具、资料、语言、风俗、制度、各种经验和古籍中,因为人们的虚伪而忘了真义的哲学历史。留在了战争与和平、自约与专制、不公与反抗等血与火,善与恶(善中有恶、恶中有善)的回忆中,用于提供前题和帮助后人去创造新的哲学历史。但再也不要“客观规律”被主观否定,“自由创造”成为史学主角。如此这般地生活在这样的历史中,不如尽快地跳出这些怪圈,共同找寻一个真义协调谐和的真实世界。能够这样,就不必引进西方的“上帝”或“幽暗意识”来当着我们的现代自约、民主、平等、和谐、人权等道德政治文化;也不必硬从传统中的“仁、义、善”中寻找并不存在的哲学依据。而以恢复和转换传统信仰的“天地国亲师”的中国特色中性社会的现代国家。
“道德伦常日用中、人间正道是苍桑”。“阴阳”、“正负”、“有无”是在“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性的多维多层网络道物相互作用场效应合数互功,是“事物对偶互补反馈承制”性的“盈亏”、“涨落”、“消长”自动换能易物的自功,维持“中态标量规范有序”的“公约度量”的调控中心,自然以其无需购买性的功信与物质的互易,如阳光、雨露、四季等;社会人间用其以货易物、以币购货而互通有无,亲情、谊情、爱情以其无价的互赠有无,水乳交融,互通信精。在“无”时想到获取有道的“有”;在“有”时易出他人的“无”。以“此有彼无、此无彼有”性地公平“中态标量规范有序”交易功信和物质,这才是“自然生态的哲学”,也是“自然生态的社会”。才是人间的温暖,既是“人道精神”、又是“人间物质”,是真义的生活、生命和人生。而绝对不是“用恶”或“伪善”去以权以强巧夺战取、豪夺霸占等对立矛盾斗争性的自然和人世“动荡不安”的复杂化。人们啊!深思熟虑吧!开始明智吧!活着不易,慢慢品味人生吧!“无”在这里也就成为“有”了。
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真实的生活是一面镜子,既能照自己、又能照社会和自然,更能照历史,能照出真、善、恶、美等予以对照比较,还给人们真实的生活和历史,从而道出真义的哲学。那么正常的自然又为什么需要人类呢?人生的意义不但函括个体之内,很多的情况下在相互联系着的个体之外,其实这是家庭、宗亲、朋友、团体所组成的社会的需要,又是社会与自然的需要,而自然需要社会人类有度地消耗自然中的能源,表现人类代谢产物还纳自然的互补利用,即自然需人、人需自然的互利生态,出现自然中的功信和物质的盈亏涨落消长自功,从中更新改造自然,获得自然的日新月异,同时带来自然和人间的繁荣昌盛、幸福快乐,这就是人与自然的本质。孔子曰:“足食足兵”、“庶之富之”,以正名与制礼,这无法全面表明人的如何活的知生,知生仅此这些?其实不然,是在社会与自然的需要包容中的原意非常的广泛。这是哲学家没有解决的疑难。
而道在古代人来看是个恍兮惚兮的问题,为用而看不见、摸不着,到目前人们还是那样对待和误认道,以致没有完全得道,所以总是跟着“老子”的文字表意或从句子中抽出“无为”附和着“道之无为无不为”,以三国时期王弼为首谬释影响至宋以后的道佛偏重唯心学派对生产力的阻碍作用,甚惑于现代人们,把超前的科学智慧转向为占星扑噬的运用。而古人仅以“法于自然、和于术数”,法于阴阳、和于数理,有诸内必形于外性的阴阳五行征象予以对比认知,用来概括和认知事物生成转化的原理和规律,把其论之为‘道’。由于近代磁场感应运动和记忆传输等的发现与利用,道这个功能与信息成为了人们日常不可或缺的非常手段,使用起来具有非常的价值,极大地给予快捷与先进的方便,真如电和信等事件,甚至是无穷智远的宇宙智慧软件操作处理系统,作为现代人来说,那么对于老子在上所论的要光明磊落地改一字,免得人们继续用“无为”(常人无法观察得到的作为)作出泛无边际和摸不着头脑的不实在的文章,有碍着生产力的向前发展,会给人们产生思想意识上的误区,因为起着社会活动的基础是正确健康悟道的思想,大家如果同意则可以改为:“道之是为无不为”,是用以拦阻王弼类唯心性的哲学家们的入场卷,也是为了在本书内更好的继续探讨无为的问题。
其实道的事物时刻在你的上下、东西、南北中存在着:太空中有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椭圆形轨道的万物生成转化枢机大道;人体有纳新排故的多种转运生化之道;地球有功信物质运输互补交换之道;人类社会有不同层次秩序的管理之道。这些道以标量规范稳态秩序的“中态公约度量”在自发自我调控着,是以场效应(物质功信)的是为方式方法作功,是“阴阳不测之谓神”的道理,只有运用时空的座标(昃)才能获得验证。这也是在‘求是’,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怎么能是是而非呢?从上可知是“肯定”的而不是否定之否定;是“偶联和谐互补”的而不是对立统一,是“协同承制”的而不是矛盾斗争;是“中态公约度量”的秩序稳态,而不是平衡。对立与斗争存在着使自然社会和有机人体失序的动因,是人为需要和附炎趋势的出发点和时代背景,因为有对立和斗争背景其对耗随时而至,历史上的对立与斗争是在自然社会与人体表现出失态的时期而运用,处于常态的自然社会环境与人体就不合时宜了,应该以常制邦。时至当代你不得不引起你的深思熟虑,在此顺便告诫新新人类在读书看报时不要走马观花、看过化了,要仔细品赏、玩出味道。为此,可以这样的说,世界上的任何管理系统也没有宇宙自然和自然人体的大系统至全至臻。子系统只有完善了宇宙自然和健康人体大系统的自然管理法道,人类世界就变得更加完美。希冀人们共同向这方面加油努力吧。
由上可知,道的存在无所不有,有物必有道、有道而有物。自然上的各个不同层次的子系统由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高层次椭圆形轨道控制着,人的生命过程和世界上的事物是这个椭圆形产生的自然力之道的产物。以现代的认知方法论看来确实存在着,宇宙自然有道才有四季寒暑规律性的周而复始,有了寒署才有了万物涨落梯度盛衰互动气交的原动力.用远瞩序贯的眼光系统整体观察宇宙自然和有机人体,其实道物相互作用关联承制着事物的涨落盛衰,以其共同的法则在管理自然和世界,以“亢则害、承乃制”;“损有余、补不足”,予以自生化、自适应、自择优、自承制的自动化自我管理,人类社会有道才能有了生活生产的规范秩序,就有了方与圆、规与矩,让自然与世界具有了对称性的多彩多姿、繁荣美丽。所以道物阴阳同时存在于各个不同层次的事物之中,形成多维系网络状的时空结构效应场体系,所以既简又繁:以其高层次上的道物阴阳相互作用机制的同化而显见简单,是老子称谓的“一”;以其道物阴阳相互作用复制的异构而展示纷繁,是老子称谓的有物有信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瓦托夫斯基在科学哲学导论中说:"哲学如果不致力于寻求首尾的一贯性,不寻求把我们在这一领蜮的知识与其他领蜮的知识综合起来,那他就无存在的必要了”。薛英俊、李桂秋讲:"人类的目的不单(引用者加)是探讨理论体系,而更(引用者加)是通过建立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解决自身身心困扰的问题。不单(引用者加)是为了解读真理去寻求真理,而且更(引用者加)是为了探索宇宙自在的永恒法则和规律。”
久居楚地秋林见,
风吹桑叶地铺满;
喜见稻熟归仓晚,
西方落霞顽童欢.
正看墨客文章偏,
文道济民洒一卷;
秋色当酒醉己醒,
与君前景和韵篇.
本文由周现强于2008年10月18日作于皮匠山知足书斋
发表于人龙论坛, 被中华文化论坛等多次收录转载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