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柳之心 于 2019-10-2 18:26 编辑
一、气血阴阳的运动规律猜想
中医理论中,关于人体气血的运动轨迹,《内经》有描述。但关于什么是血、什么是气,在《内经》中却是模糊的。后人有根据“营行脉中,卫行脉外”的内难经旨而推断,营即血,卫为气。但按《灵枢经 营气第十六》,营气是按子午流注的顺序,而现代医学已证明,血的运行轨迹显然与子午流注不符。
然而在中医医疗实践中血和气又是需要分明的,而且不但需要明白他们运动轨迹的规律,还应当明白他们为什么运动的规律。所以后世医家有“血随气行,气为血帅”的论述。
笔者认为,“血随气行,气为血帅”是中医气血理论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节点。
在这个基础上,我对中医理论中关于人体气血阴阳的运动原理有一些猜想,在此就正于各位高贤。
1、四个猜想
笔者将“血随气行,气为血帅”这个前人的发现理解并描述为:人体元气是人体表现自己活力的重要特性,其作用之一就是推动人体之血,并控制血的运行。
猜想1:人体元气由阳气和阴气构成,其中,元气值等于阳气值与阴气值的积,即 元气=阳气×阴气
猜想2:阳气作用于血则使血的运行持续加快;阴气作用于血则使血的运行持续减慢,直到血的运行状态成为静止。此与经言“阴静阳躁”相合。
猜想3:人体之血有保持自己运动状态的性质。即在没有元气作用或作用于血的的阳气与阴气值相等时,血的运行状态不变。
根据猜想2、3,我们可以简单地得出推论:人体气血要稳定运行,必须要达到阴阳平衡,如果阳气大于阴气,气血的运行就会越来越快,最终导致气血妄行。如果阴气大于阳气,则气血运行会越来越慢,最终气血停止运行,也就意味着生命结束。这也和《素问 生气通天论》所言“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相合。
猜想4:人体阴、阳气在时间上是周期性变化的,变化规律为一个基本余弦函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