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65|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内经》元气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9-12 14:31: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内经》元气论

发表者:王作顺 (https://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tj201111_673575749.htm

第一章 道生

《素问·上古天真论》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 年六十,阴萎,气不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而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 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

                《素问·刺法论》

肾有久痛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

                 《素问·举痛论》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第二章 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者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

             《素问·金匮真言论》

   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藏府中阴阳,则藏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素问·五常政大论》

   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

                《素问·痹论》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肢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病入久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营,故为不仁,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凡痹之类,逢寒则急,逢热则纵。

2
发表于 2018-9-12 18:22:25 | 只看该作者
拜读了,这都是内经的原文,真正懂得还须下些功夫学习。
3
发表于 2018-9-12 21:59: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8-9-12 22:02 编辑

      千总版自己不懂,转载他人的文章为自己挡门面。请问:内经的元气概念在哪呢?读懂了吗?请说出来,让大家看看你的读书水平。

点评

我懂不懂,自己知道。只是我不喜欢自吹自擂罢了! 转载别人的文章,我已注明。我不喜欢把别人的劳动成果窃为己有的。  发表于 2018-10-13 10:30
4
发表于 2018-10-13 08:32:50 | 只看该作者
《内经》没有“元气”一词。就中医而言,“元气”一词,(首)见于《难经》。

点评

《难经》认为,元气为生命之根本。元气系于命门,为人体生气之原,故又作“原气”。见于《八难》、《十四难》、《三十六难》、《三十八难》及《六十六难》。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0-13 08:46
5
发表于 2018-10-13 08:46:26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10-13 08:32
《内经》没有“元气”一词。就中医而言,“元气”一词,(首)见于《难经》。

《难经》认为,元气为生命之根本。元气系于命门,为人体生气之原,故又作“原气”。见于《八难》、《十四难》、《三十六难》、《三十八难》及《六十六难》。

点评

《难经》认为,三焦为元气之别使。元气根源于肾中所藏的先天之精,又依赖后天水谷精气的不断补充和营养,并经三焦而布达于全身以滋养五脏六腑。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0-13 14:52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6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3 10:33:38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10-13 00:32
《内经》没有“元气”一词。就中医而言,“元气”一词,(首)见于《难经》。

内经没有元气一词,但是元气的内涵是有的。元气的概念,中医也在发展,到难经就明确了。谢谢补充说明!

点评

元气的概念,《难经》是首创。如果说也在发展,是由先秦道家典籍《鶡冠子》和西汉典籍董仲舒《春秋繁露》及东汉王充《论衡》等中的“元气”发展而来。与《内经》无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0-13 15:34
7
发表于 2018-10-13 14:52:00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10-13 08:46
《难经》认为,元气为生命之根本。元气系于命门,为人体生气之原,故又作“原气”。见于《八难》、《十四 ...

《难经》认为,三焦为元气之别使。元气根源于肾中所藏的先天之精,又依赖后天水谷精气的不断补充和营养,并经三焦而布达于全身以滋养五脏六腑。
8
发表于 2018-10-13 15:34:43 | 只看该作者
千秋雪 发表于 2018-10-13 10:33
内经没有元气一词,但是元气的内涵是有的。元气的概念,中医也在发展,到难经就明确了。谢谢补充说明!

元气的概念,《难经》是首创。如果说也在发展,是由先秦道家典籍《鶡冠子》和西汉典籍董仲舒《春秋繁露》及东汉王充《论衡》等中的“元气”发展而来。与《内经》无关!

点评

《鶡冠子.泰录》云: “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0-15 08:11
9
发表于 2018-10-13 15:47:46 | 只看该作者
《难经》认为元气、命门、三焦,相互贯通。命门者,元气系之,元气乃人生之根本,系于命门,由三焦布达于全身,构建了独特的以元气为核心的生命调节理论,用于分析一些危急病症的病机,指导疾病诊断、治疗,以及养生防病。以“命门 ——元气——三焦”为轴心的整体生命观,是《难经》首创!
10
发表于 2018-10-13 20:26:38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10-13 07:47
《难经》认为元气、命门、三焦,相互贯通。命门者,元气系之,元气乃人生之根本,系于命门,由三焦布达于全 ...

创得多,留下的问题更多,《内经》讲营卫,难经以及后世的元气和营卫气之间就一直区分的不是很清楚,流传日久,难以理清本来面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06:48 , Processed in 0.05422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